2024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4-03-25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敦煌郡在西汉经营西域中的战略定位——以敦煌简牍文献为中心

作者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司豪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西汉政府设置敦煌郡,与其经营西域及打击匈奴的战略关系密切。西汉设置敦煌郡主要是为了经营西域与隔绝羌胡通道,以此实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的战略目的。敦煌郡设置后,在西汉经营西域的过程中至少发挥着三种作用,即:物资存储与转运、驻军及将卒中转、迎送接待往来使者。敦煌郡仓库设施与水陆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物资的存储与转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资的存储与转运又成为敦煌郡供给驻军、迎送接待等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这些都巩固了西汉在西域的统治。作为汉朝西陲重要战略基地的敦煌郡,在西汉政府经略西域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敦煌出土汉简,尤其是悬泉汉简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词敦煌郡;西汉;西域;悬泉汉简;匈奴

 

再论秦迁陵县的乡里组织及相关问题

【作者】张新超,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重庆,400715。

摘要】里耶秦简所见属于迁陵县的乡名有4个,即都乡、启陵乡、贰春乡和平邑乡,其中平邑乡是都乡短暂使用过的名称。属于迁陵县的里名有16个,即都乡的泉中里、高里和阳里,启陵乡的成里、贞阳里和渚里,贰春乡的南里、舆里和东成里以及属乡不明的少里、安成里、尚里、武安里、平里、阳成里和南阳里。里级组织变化较大,存在改隶、更名、撤销等现象。迁陵县相对稳定的乡里组织是3乡5里,即都乡下辖高里、阳里,启陵乡下辖成里,贰春乡下辖南里和东成里。迁陵县的乡里组织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情形要复杂,而且对于秦朝而言,这种乡里组织的不稳定现象恐怕不是个例。

关键词】里耶秦简;秦;迁陵县;乡里

 

金元首领官制度刍议

【作者】郭晓东,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首领官是元代中央、地方官府主要属官的统称。其制发端于金代,形成于元代。金代首领官分布于尚书省、枢密院及其派出机构行尚书省、行枢密院等官署,但这些机构的都事等吏职则不属于首领官。首领官系“首领吏员”之义,产生于官吏界限模糊、吏员地位提升的背景之下。“首领官”称谓的出现不晚于金代中期,但至金末才具有制度化趋势。金代首领官的设置大抵局限于中央机构,未及地方官府。元代首领官制度的确立以忽必烈称帝、推行汉法为背景,继承了金代首领官职位,同时受金朝吏制和大蒙古国汗廷必阇赤及地方幕僚制度之影响,都事等升为官职,都目等吏职亦同其一道称为首领官。由此,元代形成了系统的首领官制度。首领官制度对宋代以降的中央及地方僚属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改变了传统四等官制的外在形式及内部运作形态。

关键词】金代;元代;首领官;属官;四等官制

 

“新异之政治现象”:清季军机大臣副署制度与权力博弈

【作者】章博,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军机大臣副署制度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正式实施,关于副署的目的与含义,清廷无明确说明。这为副署责任问题留下了很大的解释空间。资政院开院后,因国会召开时间、咨议机构权限等问题,与军机大臣展开了一系列角逐。虽然双方博弈的本质是争夺权力,但从法理角度考虑,他们不得不借力于制度,副署责任因此成为他们辩驳的主要依据。资政院认为副署是效仿“西法”,并依此质疑军机大臣“侵权”“失职”;军机处则坚持副署是恢复“旧制”,因此斥责资政院“擅议”。双方的博弈无疑恶化了清季政局,但客观上亦推进了制度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清季;副署制度;军机大臣;资政院

 

民国北京政府“导淮委员会”创设中的“权”“利”之争

【作者】李发根,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1922年,上海华洋义赈会拟组设导淮委员会,并请苏、皖、豫军民长官联衔呈咨北京政府准予立案。后由江苏督军齐燮元主导,密电北京政府俯允。北京政府有关部门基于主权、经费等问题进行批驳。半年后,齐燮元复以该案连续致电北京政府,言辞激烈,且将焦点转向“导淮督办”一职。虽然北京政府坚持前议,并有沿淮省份多种力量进行抗争,但受时局、齐燮元权势上升等左右,妥协很快达成:由北京政府设导淮委员会,齐燮元兼任督办。其实,因应派系、地盘之争,齐的真实诉求乃为增辟财源,特别是听闻美国退还巨额庚款予以导淮。然而,庚款的用途主要取决于美国自身利益与认知,并未囿于所谓美国“支持”直系军阀。齐燮元在谋求无果后,直到1925年年初下野,未见其有任何实质性的治淮举措。这一事件,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北京政府后期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全国水利总局;上海华洋义赈会;导淮委员会;庚子赔款;齐燮元

 

水利政治:民生渠工程纠纷中的国民政府与晋绥地方政权

【作者】沈淼,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民生渠是1928年西北旱灾期间晋绥实力派在华洋义赈会的帮助下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近代绥远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政策定位与投入力度,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加强而产生变化。北伐后,在西北旱灾的背景下,晋绥实力派借与华洋义赈会合作之机,实施建设救灾,国民政府尚无力插手义赈团体对地方势力的资源投入。中原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建设与水利事业,在民生渠工程如何发挥效用的问题上引发争论。国民政府公开宣布民生渠失败,实际借由此事打压晋绥实力派,同时成功将华洋义赈会排挤出大型公共建设领域。但中央政府对西北社会的建设思路并不能适用,又限于时局与政局的桎梏,无法填补地方治理与政权建设的真空。从民生渠工程及其纠纷的案例,可以一窥国民政府以国家行政权力作用于地方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资源的基本面貌与成效。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绥远;民生渠工程;华洋义赈会;国家政权建设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党务干部任用与朱家骅的人际网络

【作者】梁馨蕾,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人事制度,传统社会中固有的人情私谊依旧在党内延续。战时朱家骅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与中央组织部长,基于自身人际资源与过往经历,其主要从中山大学校友、留德学人等群体中选拔党务干部,并日渐构筑起个人在国民党内的权力网络。而在国民党新旧党务主持者的代际轮替中,朱家骅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间互相清洗汰换干部的行为,导致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国民党党务干部的任用规则与逻辑,不仅折射出现代政党体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共生共存现象,同时也是一场党性与人性的较量。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朱家骅;人事;人际网络

 

战后初期苏联粮食危机原因探析(1945—1953)

【作者】高笑,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1945—1953年,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与此同时,刚走出战争阴霾的苏联又遭逢了多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苏联的农业经济制度强硬、短视且忽视物质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再次,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分配体制内在的弊端未得到有效纠正,导致民众始终无法自由平等地获取足够的粮食。最后,冷战的爆发及升级对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素来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出口粮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的严重性。

关键词】苏联;粮食危机;农民;集体农庄

 

·史家与史学·

我的宋代官制与中国科举研究

作者】龚延明,浙江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暨浙大宋学研究中心教授。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1978年,龚延明在杭州大学历史系陈乐素、徐规先生指导下,踏上了宋史与宋代官制研究之路。研究过程中,得到中华书局傅璇琮先生与北京大学邓广铭先生的提携与奖掖,学业不断精进。从1992年起,在傅璇琮先生提议下,转入科举研究。龚延明躬耕宋代官制与中国科举制度史近45年,笔耕不辍,偶得吉光片羽,治学体会有三。其一,务必选好具有创新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学术方向;其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切忌急功近利,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三,合理安排时间,科学高效工作。

关键词龚延明;宋代官制;中国科举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西方史前史研究初探:观念、理论与叙事

作者】倪凯,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史前史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它上承自然史下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史前史研究有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60年代之前,史前史研究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试图用一种单一的理论构建统一的史前叙事,回答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史前史研究更注重事实考证,生态学、经济学、碳十四测年法、象征主义、分子遗传学以及全球视野成为史前史家构筑史前叙事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进化与传播;文明起源;世界史前史;DNA技术

 

中西比较语境下的中国古代历史思维整体性析论

【作者】张作成,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历史思维的整体性是一个历史认识论问题,涉及中西史学比较的主体与客体、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在中国,《周易》奠定了历史思维整体性的哲学基础,《史记》则是表现历史思维整体性的代表性史学文本。在《史记》中,历史思维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的长时段时间观念;历史叙事的最大空间跨度;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纪传体历史书写体裁。历史思维的整体性是中西史学比较中的一个跨文化话语。在西方,波利比乌斯《通史》是体现西方历史思维整体性的典型文本。《史记》与《通史》孕育于东西方具有帝国性质的历史空间中,就两者体现的历史思维整体性的际遇而言,《史记》与《通史》在中国与西方史学史上具有不同的延展曲线。

关键词】历史思维;整体性;司马迁;波利比乌斯;历史书写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