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三代之基:关于“禹迹”性质的再讨论
【作者】王坤鹏,吉林大学中国史系教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禹迹”说是上古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区域与族群整合所留下的历史记忆。相关说法在夏代已兴起、在西周前期曾广泛流传。竹简“九州”与传统说法既有联系又具明显区别,相关传说的形成遵循“事件发生—长期流传—书于竹帛”的模式。《墨子》所述“禹迹”内容突出军事征伐,极富巫教色彩,显示“禹迹”的形成是军事与宗教扩张的共同产物。早期宗教活动开展与广域国家形成实为一体之两面。西周金文述禹“畴方设征”与传世文献所记禹定贡赋亦属同类说法。“禹迹”说在流传过程中虽存在讹变或由神话“净化”为人事等情况,但并非虚造。“禹迹”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多个族群及相应文化相互整合的产物,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多层面内涵,是三代之初广域国家得以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禹迹;九州;政治地理;早期国家
失落的技法与误读的文本:弋射相关文献辨证
【作者】马卓骥,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弋射是一种从上古延续至西晋的重要捕鸟技术,其特点是利用飞鸟自身的动力实现对其之生擒,以供蓄养、致用。晋室南渡后,在环境变迁、技术革新及礼俗演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作为实用技术的弋射逐渐湮灭不传,但作为文化遗产的弋射仍被经史典籍以及文学语料所承袭。此后,论家往往由于忽视了对弋射原理的考察,而在相关文献的阐释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疏漏。例如,《论语》“弋不射宿”实为对现实规律的依从而与仁爱之心无涉;贽见礼所用之雁皆为鸿雁,却被清人误释为鹅;此外,对“鸿雁传书”“衔芦避矰”等典故的准确解读,也离不开弋射知识。弋射虽为“小道”“末技”,却对相关文化活动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弋射;大雁;贽见礼;鸿雁传书;上古
不彻底的“以洋代常”:晚清九龙关的章程、制度与实践
【作者】黎子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20。
【摘要】为了解决“封锁香港”问题和实施洋药税厘并征,中英通过谈判,决定由外籍税务司建立九龙关取代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控制的新香六厂,负责管理粤港间的民船贸易。这通常被视作洋关侵夺常关权力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受制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经费和人力不足等因素,税务司并未能按计划对原有机构进行全盘改造。新建立的九龙关保留了大量原新香六厂的员工,并基本沿袭了其税则和办事流程。洋员名义上统领全关事务,在工作实践中却依赖华员,且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监督。九龙关取代新香六厂并未推动贸易管理制度的革新,“以洋代常”存在着不彻底性。
【关键词】九龙关;民船贸易;“以洋代常”;新香六厂;晚清
晚清海关海务部门对长江口水文变迁的认知与应对
【作者】王涛,科学技术史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晚清时期,长江主泓南、北迁移,造成上海港通海航道改线以及长江口水文条件恶化。为应对长江口水文变迁,1868年海关船钞部成立后,将治理长江口航道,保障进出上海港船只安全,作为海务工作的重心,建立起与长江口水文相适应的导航系统。1888年,船钞部技术负责人巡工司开始定期检测长江口航道,并把测量工作扩大到其他通商口岸,将导航设施建设与管理、航道测量变为“海关现行制度”的两大部分。1900年之后,南、北港航道淤塞加重,巡工司致力于在神滩、崇明水道附近探索航道,保证南、北港能够供大型船只继续使用。海关海务部门对长江口航道的整治虽有助于上海港的崛起,却严重侵蚀了国家主权,从海关手中收回航政管理权成为民国时期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晚清;海关船钞部;长江口;水文变迁;海务工作
商品之“血”:民国时期血液供给贸易及其社会反应
【作者】范程琳,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摘要】民国时期,输血术的引入成为推动人体商品化的重要技术因素。从个体临时性、特定性供血发展至医院或中介机构组织的有偿供血团体,血液供给规模逐步扩大,实现了供血的专业化与商业化。然而,血液供给贸易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复杂多样的有偿输血者群体增加了血液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风险。此外,在缺乏监管和明确法规的背景下,部分医院和输血公司的失范运作不仅损害了医疗秩序与公平,还导致了输血者遭受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剥削,同时忽视了血液所蕴含的人道主义价值。血液贸易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疗伦理、社会公平和法律规范等多方面的深入审视与讨论。分析并反思血液供给贸易的历史进程,对于正确理解和完善当代血液供给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血液供给;血液贸易;医疗伦理;输血技术
军阀政治的结构性冲突:1932年胶东之战再研究
【作者】贺江枫,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摘要】1930年代华北政治社会结构仍旧延续北洋时期军阀割据的特性,韩复榘、刘珍年作为新兴的地方军政集团,为树立绝对权威、独占社会经济资源,围绕财赋税收、地缘政治的冲突日趋激化。而国民政府对地方实力派钳制分化的策略,在促使央地关系异化的同时,更加剧了地方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面对日军侵略的外在压力,华北原有的权力格局被打破,韩复榘在东北军支持下,掀起胶东之战,并极力构建“有道伐无道”的合法性借口。蒋介石曾考虑军事解决山东问题,囿于自身实力以及日本潜在的干预,当韩复榘促成冯玉祥离鲁北上、意图缓和后,韩、刘战事得以和平解决,但山东与中央之间却埋下疏离的阴影,地方政治的矛盾又以新的形式呈现,国民政府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从中央至地方各个层级存在的结构性冲突,使得社会秩序长期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关键词】韩复榘;刘珍年;蒋介石;张学良;军阀政治
·英国英帝国英联邦国家史·
主权国还是殖民地:19世纪前期英国对新西兰的政策
【作者】徐桑奕,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从18世纪中后期起,英国与新西兰的联系日益加强。至19世纪初,由于南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英澳政府开始寻求在新西兰地区建立法律秩序;但在当时,英国对新西兰并不具有管辖权,因此它在1817以来颁布的多份律令都在法理及执行上出现了问题。有鉴于此,不同利益集团对英国是否应在新西兰建立殖民地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论。尽管英国官员詹姆斯·巴斯比主导了《新西兰独立宣言》的签署,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英政府主政者对全面介入新西兰并无太多热情。然而,在新西兰协会、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等的推动下,英政府对新西兰的关注度又再次上升,安全形势和人文环境的日益严峻,使得殖民地的建立被提上议程。1840年《怀唐伊条约》的签订,最终使英国兼并、殖民了新西兰。这进一步表明,英国在太平洋的某种“有限干预”策略只是掩饰其利益野心的幌子。
【关键词】新西兰;《新西兰独立宣言》;殖民地部;新西兰协会;传教士
·中东史·
雅林使命与联合国调解六月战争后阿以冲突的努力
【作者】赵文亮,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得志,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雅林使命是联合国特别代表雅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为和平解决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冲突所作的努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瑞典外交官贡纳尔·雅林被任命为联合国处理阿拉伯〖CD*2〗以色列冲突的特别代表。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雅林在埃及、约旦、以色列三个国家的代表之间频繁斡旋,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但因双方态度难以调和等原因,雅林使命以失败告终。联合国调解阿以冲突的活动由此终结,随后走上了美国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
【关键词】雅林使命;联合国;阿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
·史家与史学·
我与宋代家族研究
【作者】黄宽重,“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台北,11529。
【摘要】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科举社会、地方治理等诸多相关的议题都与家族有关。南宋士人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过去40余年,各地学者相互切磋,产生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界担心相关研究模式固化,宋代家族研究有陷入瓶颈之虞,因而研究重点也有转移。如今,文献资源丰富、多元,学术环境不断改善,研究视野大为开阔,宋代家族研究有望再现新机。
【关键词】黄宽重;宋代家族;社会流动;科举取士;典籍文献;学术环境
·期刊建设·
期刊建设与知识生产——《史学月刊》(2003—2023)
【作者】李恒,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史珮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自1951年创刊以来,长期致力于推出优秀学术论文,积极推动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3—2023年《史学月刊》共刊发论文4351篇,每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数量基本稳定在史学类刊物前三位。《史学月刊》敏锐捕捉学术热点,刊发优秀学术论文,引领史学知识生产方向。据统计,40岁以下(含40岁)的作者占比51.99%,正高职称作者占比39.09%,这表明青年学者是《史学月刊》的主要作者群。新时代《史学月刊》积极推进刊物建设,在继续吸引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地区作者群的基础上,努力向西部和边远地区拓展;同时,调整栏目设置,与时俱进,创新知识生产模式,努力营造健康的刊界生态,发挥期刊强国的作用。
【关键词】《史学月刊》;期刊建设;栏目设置;作者群;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刊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