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秦人华夏认同历程考辨
【作者】单印飞,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先秦时期,秦人经过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逐渐从华夏边缘融入核心。出土史料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历程的细节与实态。西周中晚期,尽管秦人对华夏族群的核心周王室表示认同,但是金文显示,此时秦人仍被华夏族群视为边缘族群,被称为“夷”。春秋早期,秦人使用“虩事蛮方”来彰显此时自己已是非蛮夷族群。至春秋晚期,秦人又使用“虩事蛮夏”以显示此时秦人虽非蛮夷族群,但亦非华夏族群。从战国秦律中可以看到,战国中后期秦人已经开始以华夏自居,这应该是商鞅变法的结果。秦代简牍中“皇帝”“县官”等词汇的改用,展现了秦人对华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实践性超越。秦人在华夏认同的历程中,不断吸纳华夏文化的精华,也为华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秦人;华夏;文化认同;出土史料
丝纶簿故事与明中后期士人对中枢体制的想象
【作者】唐佳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摘要】明代文献中与丝纶簿相关的记载真伪错杂,莫衷一是。辨析相关史料可知,徐有贞“还簿阁中”是丝纶簿故事的起源,〖JP2〗最初由祝允明在弘治元年所撰徐有贞传记中拟构,随后又衍生出杨士奇“失簿”的故事,二事在弘治、正德间盛行一时,由此奠定了丝纶簿故事的基础。嘉靖以降,明人结合时政制造出多种“失簿”“复簿”故事,并屡次援引此说以限制宦权,但均遭失败。丝纶簿故事源自正统七年王振崛起与天顺初年司礼监衰落的史实,其反复得失则象征着明中后期监阁权力此消彼长的历史,因与士大夫对“祖制”的想象相契合而得到普遍认同,在天启、崇祯年间成为内阁票拟簿的正式名称,进而沿用至清。丝纶簿故事的书写、传播、衍变及其接受,在明代政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考察明代中枢决策与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明朝;丝纶簿;司礼监;内阁;宦官;中枢政治
清末京师鼠疫防控及其社会反响——以民政部之举措为线索
【作者】郭思成,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101。
【摘要】1911年年初,受东北地区鼠疫影响,京师出现染疫病例。在各方压力下,民政部作为主管机关,借鉴东北成法,采用西法防疫,通过设置防疫局、完善报告机制、纠偏行政疏失,逐日派检、区域封控等紧急措施,竭力避免京师重蹈东北初期疫情失控的覆辙,成功遏制鼠疫蔓延。然而,此期外交与内政问题错综交织,加之民众、权贵、报刊舆论的立场、利益与诉求各异,民政部的防疫举措被多方责难。舆论评价的分化,是外来防疫理念与既往习俗难合的结果,也是清政府推行新政试图平衡多方利益未果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彼时京师疾疫与政治、社会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鼠疫;民政部;京师防疫;清末新政;卫生行政
超越“康梁维新”与“孙黄革命”: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新陈代谢
【作者】朱浒,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毛泽东在走向马克思主义前,曾经深受维新改良和民主革命这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这两种政治思想既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又成为毛泽东实现思想上的继承和超越、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参照系。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不仅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提供了典型个案,还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新陈代谢现象。因此,继续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需要从历史实际进程来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相贯通。这一方面要求大力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强化大历史观引领,另一方面则要求必须深入融汇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的范畴。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维新改良;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
·中共革命史·
技术与革命:中共在闽赣地区的印刷工作(1928—1934)
【作者】夏清,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魏韶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摘要】以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也依赖一定的技术基础以维系其组织的严密性与动员的广泛性。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而言,印刷工作在凝聚党员、维系组织、保持行动一致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后的大势中,机器设备、技术人员与基本物资的匮乏使中共的印刷工作遭受诸多限制。随着斗争的深入,中共在闽赣地区通过地方汲取、外地调配与资源再造等方式力图构建新的生产网络,试图最大限度地缓解困境。印力配置、技术调用与对印版文章的反思,呈现了技术与革命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更凸显了中共政治文化的独特面相。
【关键词】中央苏区;技术史;印刷;媒介学
“白区”城市街头中共宣传品的散播与政治动员(1927—1935)
【作者】李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暨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区街头宣传空间为中共提供了宣传渠道。街头宣传品散播成为中共地下党重要的革命宣传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中共所采取的秘密分散散播方式,具有灵活机动、风险低的优势,但宣传动员效果有限。在追求城市革命暴动的政策导向下,中共中央在集会游行中倡导公开集中的散播方式,以期扩大宣传影响,推动政治动员。然而,这种散播方式组织要求高、资源需求大,而且面临较大的风险压力。从效果来看,尽管中共街头宣传品在散发量方面成绩显著,但受传播技术、查禁风险,以及宣传品内容、语言风格等因素影响,民众接触与吸收宣传品的效果仍有不足。这些不足也为此后中共街头宣传的转向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中共;国民党统治区;宣传品;政治动员
19世纪末美国旧金山港口华商入美困境探析
【作者】朱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19世纪末美国排华期间,华商在名义上是应被豁免的群体,但在入美过程中却遭遇了多重困境。在法律层面,排华法案在1884—1894年间多次修订,对华商入境的规定日趋严格,不仅将证明文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需要提供证明文件的华商范围。在实践层面,法案中相关术语的定义模糊、指代不明、自相矛盾等问题,让司法、行政部门具有相当大的解释权与裁量权,他们从术语、签发机构、生效时间等细微之处着手,对华商提出了几近苛刻的入境要求。华商们既需要提供诸如身份证明文件、返境证明文件等法案规定的材料,还需要其他人证、物证以证明身份。即便华商的材料准备充分,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被拒入境,或者在经历艰难的他证与自证后勉强入境,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受损。排华法案这一明显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法案,影响了几乎所有华人群体。
【关键词】排华法案;华商;身份证明;中美关系
·德国史·
宗教改革早期萨克森邦国城市茨维考的宗教矛盾与权力关系变化
——以闵采尔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付家慧,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德意志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闵采尔,曾在1520年5月至1521年4月担任萨克森邦国城市茨维考的牧师,并先后与当地的方济各修会、人文主义牧师艾格拉努斯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城市内部分裂和动荡,引发了该如何看待和处理闵采尔的问题。闵采尔问题既是一个宗教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涉及当时行会、议会和邦国诸侯的各自立场与权力关系变化。闵采尔的支持者以手工业者为主,他们借宗教立场表达对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议会加强对行会生产经营活动控制的不满;议会在这一时期的权力加强,对闵采尔问题的态度取决于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邦国诸侯在闵采尔问题的最终处理上起决定作用,邦国城市的自治受制于在这一时期的邦国构建。
【关键词】宗教改革早期;萨克森邦国;茨维考;闵采尔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贾谊之死”的多重原因与历史书写
【作者】席艺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贾谊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史记》《汉书》《汉纪》和《资治通鉴》对“贾谊之死”的书写不尽相同。贾谊之死应该是匈奴侵边、黄河决堤以及谪居长沙等多重因素的结果。司马迁在贾谊文本中投射自我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创伤,运用自责过度、哭泣而死等叙事手法,放大梁怀王坠马偶然性事件的影响,凸出贾谊敏感脆弱的文人形象,将贾谊悲剧塑造成为典型的性格悲剧,生成集体记忆的源头和主文本。透过贾谊之死的历史书写,我们可以观察司马迁如何理解悲剧与命运,如何在平衡事实与价值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历史事实与人生启示的有机统一,以及不同书写背后所折射出的创作初心与史学观念殊异。
【关键词】贾谊之死;历史书写;司马迁;叙事;文本
历史研究中的视觉性实践
【作者】刘中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83。
【摘要】史料自觉、方法自觉和阐释路径是在历史研究中开展视觉性实践的三个方面,它们在历史研究中推进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视觉性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历史研究的技术层面(如批判性视觉方法论)和历史哲学层面(如美学层面的形象思维和形象建构)着手,养成文化史语境的自觉意识,树立材料平等的观念,才能真正“解密”形象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形象材料的独立价值与历史价值,进而在文化传承继替的时代语境下,“发明”形象材料的现代价值,延展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美学;学科融合;视觉性;视觉素养;形象阐释
“下笔人”与“笔下人”:约瑟福斯的历史书写与情感体验
【作者】阿慧,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3。
【摘要】在《犹太战争》的历史书写中,约瑟福斯同时具有“下笔人”和“笔下人”的双重身份。从情感史的角度上看,“下笔人”约瑟福斯以“后见之明”的方式,通过写作“笔下人”约瑟福斯应对战争中不同群体势力的复杂策略,体现了对犹太叛乱者的憎恨、对犹太民众的怜悯、对罗马人的尊重等情感体验。他在历史反思中实现了一种向内的归因,认为犹太战争爆发的根源在于犹太人内部的矛盾。在写作战争史这一经典的古代史学的写作类型时,约瑟福斯始终试图在历史自述中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谋求历史书写的平衡,这使他在西方史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约瑟福斯;《犹太战争》;历史书写;情感体验;情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