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商人天信仰研究
【作者】王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商人宗教观念中是否只有帝信仰,而没有天信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涉及中国天命宗教思想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天信仰是周人特色,商人仅有帝信仰。不过,非王的午组卜辞中有祭天现象,也有“天戊”等以“天”美称祖先神的情况,说明午组卜辞主人存在天信仰。到了商末,黄组卜辞中的“天邑商”并非“大邑商”,而是天建商邦的意思,是商王在此时也有天信仰的证据。大量帝乙帝辛之前的王卜辞中只有帝信仰材料,没有天信仰材料,暗示此时商王尚没有形成天信仰。因此,商人的天信仰,有一个从部分贵族的信仰,最终在商末转化为商王室信仰的变化过程。另外,汉代文献中的武乙射天故事,应该是由宋康王射天故事转变而来的,并不能成为否定商人天信仰的证据。
【关键词】殷商;天邑商;天道观;天命;武乙射天
黄淮水灾视野下明清里下河地区环境演变与特色农业发展
【作者】卢勇,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加晋,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在黄河夺淮的进程中,地处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区是受灾最晚,灾情却是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以统计和重建黄淮水灾时空序列为基础,发现明清里下河地区的黄淮水患演变呈现五个阶段。其中,明正德年间水患开始趋于常态化,明嘉万与清康熙年间先后出现两次高峰。但灾患的相似并不意味着灾情的相当,总体上清代灾情的下限要高于明代。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水灾肆虐的另一面正是水土环境被重塑的过程,在里下河地区大致有三种演变路径:运西地区的湖泊化,运东腹地兼具湖荡化与荡沼化以及大片滨海平原的淤生。新的水乡格局构成农业特色化转型的新资源与新动力,尤其是采集类与湿地型农作生产纾解了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困局。明清里下河地区的研究显示,只有将灾害、环境与农业视角统合为一并相互观照,才能更清晰地揭示我国传统农业内蕴的韧性,也才能辩证地认知该区域社会的历史定性与走向问题。
【关键词】明清时期;里下河地区;黄淮水灾;特色农业
光绪初年鸦片禁政与西北诸省督抚的应对
【作者】宋鹏飞,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同光年间,抑制罂粟泛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清廷查禁本土罂粟种植的同时允许洋药纳税贸易,这一矛盾政策导致外省督抚禁弛态度游移。丁戊奇荒爆发后,种植罂粟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凸显,西北省份对罂粟查禁更趋严厉。晋陕两省督抚有意将禁种罂粟与禁烟要政相区别,依据地方实情进行自我决断,反映了区域应对的特殊性和个性化。从灾荒背景下透视国家禁政的推进,可见督抚治理受到筹饷、民食等因素的牵制,清廷依违弛禁的政策取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将禁政与税政贯通起来观测,有助于加深对区域禁政与国家治理策略的理解。
【关键词】丁戊奇荒;西北地区;鸦片;财政;禁烟
清末新政时期同城总督、巡抚关系初探——以张之洞、端方湖北任职为例
【作者】潘崇,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张之洞、端方以鄂督、鄂抚身份共事近三年间的人际关系,是清末新政时期同城总督、巡抚关系的一个缩影。张之洞素来赏识端方并举荐其抚鄂,两人共事初期关系尚称融洽。但好景不长,端方因不满张之洞大权独揽而生怨,屡屡私函军机大臣荣禄揭批张之洞鄂政不是。张之洞调署南洋后仍不忘鄂事,托付梁鼎芬汇报鄂局形势,以“正任湖广总督”身份遥制鄂政。兼署督篆的端方不乏向张之洞请示汇报的一面,但更有自行其政以及秉持“节啬为先”理念欲图改变张氏“务宏大”改革布局的一面,加之谋求真除鄂督,引发后者持续厌恶与抵制。张之洞、端方交恶根源在于总督、巡抚权力划分问题,政治性格差异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揆其影响,不仅对湖北新政事业制造障碍,也扰乱了湖北官场秩序与稳定,为理解新政时期清政府裁撤督抚同城之抚职的重大决策做了注脚。
【关键词】张之洞;端方;督抚同城;湖北新政;清末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本事、记忆与纪念
【作者】李金操,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文理学院讲师。广东,珠海,519087。
【摘要】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曾是一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因日本方面有意歪曲,该事件的最初报道与事实出入甚大,直到香港军事法庭对相关战犯审判工作完成后,背后的历史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二战结束后不久,修正日本扭曲的社会记忆及推进相关纪念活动的开展成为中英两国间的共识,但受历史环境和国际关系制约,国民政府与英国在交涉过程中不乏试探与博弈,友善的初衷浮于纸面。随着历史不断沉淀,在新千年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确立以来,围绕“里斯本丸”事件开展的纪念活动不断推进,促使其发展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探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不仅有助于廓清历史真相,更能深刻揭示出政治力量对重要事件的形塑过程。歪曲的历史记忆由人为造成,但真相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湮没,“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即是如此。
【关键词】“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历史记忆;英国战俘;中国渔民;日本法西斯
·俄罗斯及苏联史·
译者与学者之间的对话——丹尼尔逊与《资本论》在俄国的译介
【作者】张广翔,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唐加正,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1867年,《资本论》德文版出版后,引起了俄国民粹派的关注。1872年,在民粹派学者丹尼尔逊的努力下,《资本论》第1卷俄文版出版,在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更得到了马克思本人的认可,俄国思想界围绕该书及其理论观点出现了大量述评文章。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在恩格斯的支持下,丹尼尔逊于1885年和1896年相继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2卷和第3卷。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外译版本,其俄文版在俄国的译介出版过程一波三折,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传播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促进了俄国思想界的进步力量对先进革命理论的艰难探索,也为今后建立俄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俄国;《资本论》;丹尼尔逊
·东南亚史·
10—15世纪越南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儒学正统地位的回归
【作者】张潇潇,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东盟研究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10世纪越南进入自主王朝后,统治者开始以佛教立国。在之后的四百余年间,以佛教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儒学因素。15世纪建立的后黎朝重新以儒学立国,逐渐建立起以对中华文化认同为基调、以儒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格局。以儒学为基础的文化认同为越南在15—19世纪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宗藩关系奠定了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同时越南以儒学为理论体系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的“亚宗藩体系”,使中国儒学中的王道政治与天下观在新的区域得到了实践与传播。
【关键词】越南;国家意识形态;儒学
·英国英帝国英联邦国家史·
执政理想的确证:金诺克时期英国工党政策反省运动探析
【作者】周顺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1983年大选的失败标志着工党战后以福利国家和国有化为基础的政策框架已经无法适应20世纪末期英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党内面临严重的价值观和选举危机。新任党魁尼尔·金诺克在弥合党内分裂之后,于1987年开始筹划并开展政策反省运动。政策反省运动用社会所有制代替公有制,寻求国家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肯定了自由市场在投资和福利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政策反省运动打破了战后工党政策基本框架,为后续约翰·史密斯和托尼·布莱尔的进一步改革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英国工党;政策反省运动;金诺克;公有制;市场化
·学术争鸣·
苏轼进士科考试问题再议
【作者】曹家齐,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苏轼省试时的“《春秋》对义”,不是省试科目之一的墨义试,亦不是“说书举”,而是始于宋仁宗景祐年间的“经术取士”别奏名科目试。此科以考试“大义”为主,是一种在提倡“经义”考试的背景下,对参加进士科和诸科考试举子的补充性科目。“说书举”开始于天圣四年,以国子监考试经书讲说为主,与“经义取士”科目不同,只是在报考资格方面,与“经义取士”科比较相似,致使后人将两科相混淆。苏轼省试时“《春秋》对义居第一”,既然是省试之外的一种别奏名科目成绩,其省试总名次第二的解释当有说服力。《苏轼进士科名次甲第考释——兼说宋朝进士甲乙丙科问题》一文的部分认识,应当修正。
【关键词】苏轼;进士科;《春秋》对义;说书举;经术取士科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比较史学视域下的加洛林封建政治
【作者】李隆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封建话语展开了新的争论,固有的概念体系受到了置疑和解构。基于不同的学术史传统,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封建话语格局。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封建概念引入世界史领域,运用其所揭示的“帝权悖论”现象分析加洛林政治,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依据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可知,加洛林王朝也存在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之制,也需要通过封建家产与公益之间的转化以便赢得合法性。以中学之法研究西学,使得我们可以从古代历史的普遍性中重新发现加洛林封建政治。
【关键词】加洛林王朝;封建;家族政治;帝权悖论
西方学界奴隶制社会研究的路径与趋势
【作者】郭玉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西方学界有关奴隶制社会相关问题的研究在路径上经历了变化的过程。启蒙时期知识界的主流趋势是从法律和经济等角度表达反奴隶制的意识。19世纪受废奴主义思潮影响,西方学者往往将奴隶制视为“道德毒瘤”,从伦理道德角度抨击奴隶制。20世纪前半叶,受冷战影响,奴隶制问题成为意识形态对决的工具,西方学者倾向于否定奴隶制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20世纪70年代,摩西·芬利构建的概念框架扭转了基于道德判断和意识形态语境下的奴隶制研究路径,成为研究古代奴隶制的基本模型。近年来,西方学界开始倡导奴隶制社会研究的全球转向,出现了以去中心化和动态化研究奴隶制的新倾向。
【关键词】奴隶制;奴隶制社会;芬利模式;全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