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晅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依据条约规定,外国只能在通商口岸设领,然庚子事变后,英国加强了对四川的渗透,试图向非通商口岸城市成都派驻领事。此举与既定条约不符,遭到清政府的抵制,进而引发了双方持续的交涉。英国企图将“驻重庆总领事”的衔名更改为“四川总领事”,以实现其进驻成都的目的。经过交涉,英国领事尽管未能修改衔名,但最终获准“暂寓”成都。随后,法德两国领事也相继获准在成都“暂寓”。这样,外国领事便得以“暂寓”之名“时常在省”。清政府对外国领事“暂寓”成都的性质有着明确的认知,当英国领事葛福提出在成都购地修建领事署时,四川总督锡良敏锐地察觉到他将借此机会正式进驻成都,始终依约严正拒绝。在领事进驻成都的交涉过程中,清政府以条约为依据,先定“暂寓”之策,随后坚决抵制修建领事署,成功守住了外国领事不得正式进驻成都的底线。英法等国虽未能实现正式进驻成都的目的,但实质上获得了领事常驻成都的实利。
【关键词】外国领事;暂寓成都;购地修署;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