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整体史观: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0-09-03 浏览次数:


作者: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世界史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成果斐然,其主要原因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世界史学者,自觉地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的全部历史。新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不仅是逻辑和历史实证的统一,也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建构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首先要清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的歪曲,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彻底摒弃宣扬种族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深入批判并清除其在中国世界史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欧洲中心论”用西欧的历史,随意剪裁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1964年,吴于廑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把世界分成“文明的欧洲和落后的非欧洲”,用欧洲的价值观念衡量世界时,开始提出“整体史观”思想。“文革”后的1978年6月,吴于廑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了他的“整体史观”思想。他认为撰写新的、有特色的世界史,“必须树立以世界为一全局的观点”,“在世界史这门学科中,有不少重要的超出地区史、国别史范围的专门课题,有待我们研究。不研究这样的课题,我看就难以从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构建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要自觉坚持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但这并不排除在此前提之下,在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其学术上的核心理论,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与时俱化。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体系,都有自己的核心理论,中国世界史的学术体系也如是。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是吴于廑提出的“整体世界历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世界历史认识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虽然是哲学历史观的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及《历史学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中,都可看出其内容和唯物史观的阐发密切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结合两种方法的有机统一,得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经典结论。他还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人的解放的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为中国世界史“整体史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深入阐述“整体史观”,吴于廑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整体史观”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一批重大学术成果相继问世。1990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出版,吴于廑为其撰写的卷首长篇导言《世界历史》,可视为“整体史观”的系统表述。

“整体史观”是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有开拓意义。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其基本特点是鲜明的民族精神、强烈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70 年来,几代世界史学者无怨无悔,勤奋耕耘,世界史研究精品力作令世界瞩目,是世界史学术体系生长的丰腴土壤。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对中国人民从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必将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摘自《史学集刊》2020年第1期,原文约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