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3-01-09 浏览次数:

【作者】董在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基于政治生存环境和自身政治实力的考量,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孕育和打造出了独特的纪念话语框架,极大充盈了这一革命旗帜的历史内涵。

一、启蒙与革命: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在内的革命话语占据主流,因此这一阶段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评价经历了较大的沉浮,客观上也在重塑着民众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推动了广大民众从忠君爱国到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这一时期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跃迁在历史纵断面上呈现出立破并举、接力阐发的两个论式。

其一,以破为主、以立为辅,在辩证地否定中寻绎启蒙民众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先天性地丧失了掌控话语权的有利时机,需要与中国国民党垄断的、累积的辛亥纪念话语和政治遗产相抗衡,在这种不对等的话语博弈中必然地需要采取“以破为主、以立为辅”的辩证表达方法。早期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进行剖析,打破原本话语僵化的局面。将其定性为一场失败的革命,并批评国民党对革命事业的消极表现和口头继承。

国共合作展开国民大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进入了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话语舆论来宣传、启蒙、动员民众,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为北伐战争和革命合法性做舆论造势。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仍坚持利用辛亥纪念的时机阐明革命的主张。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纪念中总要将重申、论析其原因教训作为历史价值阐发、革命斗志激发的一个前提性话语铺垫,奠定了百年来辛亥革命纪念话语中论析功过成分的基调。

其二,以立为主、以破为辅,在立场的伸张中把握革命话语的自主权。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降,中国共产党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经历了“搁置—重启—自立”的状态波动,积极阐释三民主义,强化了阶级理念和批判色彩,借以凸显自身在革命中的位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将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纳入民族统一战线的框架之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坚实的舆论策略和政治基础。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将辛亥革命纳入自身意识形态模式中进行重新阐释,实现了话语理论从自发走向自主的转变,在“破”的基础上完全达致了“立。自此,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话语中以革命事业的发展者、统一战线的主持者身份强调继承辛亥革命的合法性和唯一性。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关系骤然恶化,但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辛亥革命纪念这一话语阵地。在《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等文章中,着重突出了“倒蒋反帝”、“民主建国”的主张,同时发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期盼,鼓舞力量建成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从而达成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逻辑论域的最终归宿。

二、动员与建设: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觉

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周期性追思是一个由浅表现象阐述向深度本质拓展的递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念辛亥革命也成了一种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需要这面旗帜并调整纪念话语模式,从而获得革命正统性、政权合法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自身政治文化思维的辛亥革命阐释体系,极大地满足了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

其一,接续“反帝”的政治主张,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辛亥革命作定性分析。在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共进一步明确辛亥革命是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等人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其失败深刻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其二,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开始以发展者的面貌对社会主义作建设动员。在纪念讲话中,对辛亥革命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后,最终推演出最为关切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此后,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论说辛亥革命的性质便成为各种纪念文本的开场语,以政治认同和情感表达嵌入所进行的事业便成为结束语。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话语走势,将辛亥革命塑造为融合精神遗产与现实动力两个面向的政治象征,达到了衔接旧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自知与自觉,映照了“搞建设”期间对群众动员、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观念态度和方针政策。

三、整合与改革: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也渐趋常态化。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等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关键词纳入纪念话语范畴,形成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的话语理路。在此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大会上,辛亥革命这一话语母体的历史钩沉和时代书写中生发出了三重面向。

其一,话语境遇要求在纪念中突出“改革”言说。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创新灵魂、奋发拼搏的果敢精神是相贯通、相契合的。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在现实维度上,与时俱进地做到了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其二,话语内涵要求在纪念中深化“统一”言说。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和精神激励。在新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下,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延续了改革开放前的“统一”喊话,将“统一”自然地上升为公认且通行的核心性概念,从而生成了“解释框架+价值框架+措施框架”的话语内容。

其三,话语主体要求在纪念中指向“身份”言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话语内容中将自身所领导的事业视为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从论及对辛亥革命事业及革命先烈“抱着崇高的敬意”到立志把革命遗志“更加发扬光大”,从定位为“忠实继承者”到明确为“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自我角色逐渐明晰。另一方面,将其放置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大视野下,揭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必然性。

四、赓续与复兴:辛亥革命纪念中的话语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赓续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把辛亥革命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定向下进行全面评价,以理论化表达厘定了辛亥革命的真谛,以创造性转化诠释了新时代的理论自强和话语自信。

其一,新时代纪念话语中葆有“赓续”的启示意蕴。一方面,新时代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是对过去几十年辛亥革命的历史性地承继、扬弃和超越。另一方面,“从历史继承性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辛亥革命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与辛亥革命开启的近代民族复兴运动之间,均存在着历史的内在联系”。

其二,新时代纪念话语中葆有“复兴”的伟业昭示。在辛亥革命110年纪念讲话中,“复兴”同样是高频词,充分彰显新时代纪念话语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掘。讲话实现了话语内容更为系统自洽、话语节奏更为合理紧凑、话语结构更为严谨巧妙的三重转型,使得辛亥革命纪念话语恢复了承载民族情感和民族使命的本相,更合乎民族利益的宏旨和中国共产党珍视历史、心系民族的形象。

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动态变化,同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变迁和时势变化的深刻政治体察和灵活政治应对内嵌在一起,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现实的政治需要内嵌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内嵌在一起。在实践映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善于利用话语资源重塑意识形态观念、引导群众认同政治价值的成熟过程。在现实写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以政党适应性统合革命合法性、发展有效性、复兴必然性的转型过程。在理论关照层次,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创新过程。

 

文章摘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原文约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