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龙须沟》与城市底层社会治理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3-01-09 浏览次数:

【作者】邵宁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老舍的《龙须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以城市底层社会改造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近数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使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长时段问题再度显现的同时,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剧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另类城市空间

长期以来,龙须沟治理不是被看作“新旧社会转变的象征”,就是被看作“中共执政理念”的一个样版;与之相应,话剧《龙须沟》,也就长期被看作是对这一事件政治意义的一种艺术演绎。

无可怀疑,《龙须沟》是一出“颂歌”。就是在这样一部“颂歌”中,也仍然能够深刻地反映出老舍对底层、对人性的一贯的人道诉求。以往人们对《龙须沟》的“颂歌”性认知,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它更深刻的主题,而随着对这一主题的重新揭出,理应带来对老舍思想复杂性及其戏剧艺术的更深入了解。

在中国现代,始终还存在着另一类城市空间。这个空间主要由胡同、店铺、茶馆、下等妓院等所构成——贫穷、脏乱、落后,始终混杂着一种无法摆脱的乡土气息。这是一种城市底层的空间,活动在这个空间中的,更是一些挣扎在城市生活的底层或边缘的人们。历史实际的复杂性在于,进入现代,那些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的老城,也必然地要转向新的文明中的都市,而这也就必然造成在它的内部,新城和旧城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文化混杂、交叠。

二、堕落的忧惧——老舍底层关怀的思想中心

要准确认识老舍笔下的城市,必须注意:第一,这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过渡中的城市;第二,这是一个由底层和边缘人群构成的城市。老舍的底层,是一个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的底层。

物质的贫困,环境的恶浊,是贫民窟的一般特点。对于这种贫困、恶浊的根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龙须沟》故事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将问题的破解不是首先指向阶级斗争,而是指向生活环境治理。老舍写《龙须沟》的直接动机,是要歌颂新政权的人民性,但他选择的对象却是对一条臭水沟的治理。对底层生活环境的改善的关心,就是老舍底层书写中最深刻的内容。其实还有一种比贫困、苦难更阴、更冷,也更令人揪心的东西——这就是他对于底层人堕落的忧惧。

对底层民众纯朴、善良的渲染,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热衷表现的主题。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意无意忽略“底层”生活实际的复杂性。贫民窟环境的恶浊,不仅体现在市容环境上,而且体现在政治、法律秩序的缺失上。比物质的困苦更可怕的,是困苦中的无助和挣扎的无望,是因无助无望而最终导致的精神沦落。

从老舍前期最优秀的那些作品,我们可以不断看到一个人完整的堕落过程。从《龙须沟》,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徘徊在堕落边缘的社会群体。底层不仅是社会黑暗的承受者,本身也可能变成滋生黑暗的渊薮;底层人不仅是被欺压、被剥夺的对象,而且可以成为罪恶的制造者。比之某个具体的人的堕落,更可怕的是社会整体的堕落。龙须沟本是生活沦落者的居所。

理解这种堕落的忧惧,是理解老舍式社会忧思的一个关键。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堕落后的底层市民,一部分变为流氓;但更多的,则只是沦入那个一度被称为“二流子”的群体。冯狗子这个形象的存在,清楚地表明,在底层普通民众和流氓、地痞之间,老舍始终没有划定一条截然分开的界线。就老舍而言,其对底层社会的关注,更多的时候还是更集中于那些已沦入生活中的边缘群体的弱者。

三、革命与人道——老舍底层社会改造思想的独特性

老舍这些作品“不只是同情个别人物的痛苦遭遇,而且尖锐地提出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社会课题”。写作《龙须沟》的老舍,无疑已经走近了“革命”。《龙须沟》对新政权的颂扬,也应被看作对“革命”本身的颂扬。这当然可以看作是老舍思想的一大进步。然而,当读者抛开种种先入之见,再去认真阅读《龙须沟》文本,会发现,这里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虽然作品从结构上就突出着新旧社会的对照,但龙须沟却始终不是一个突出着阶级对立的社会。这里有贪官、有恶霸、有流氓、有地痞,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顶厉害的恶霸”,却还是“龙须沟”。不是将“阶级”“压迫”,而是将生活环境的恶劣摆在底层困苦的首位。即便是批判旧社会,作者也不曾将所谓“黑暗势力”本质化。

第二,老舍始终坚持人性的、宽恕的、非暴力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冯狗子去向程疯子道歉,四嫂要他给他一顿嘴巴,疯子却只说了一句:“啊!你的手也是人手,这我就放心了!”打人的手也是人手,这看似简单的判断,包含的却是老舍最为重要的人生观念。主张社会和解,让“打人的手”重新变回“人的手”。这是老舍底层社会改造思想的又一关键点。程疯子说“打人的已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这里所宣扬的,其实是一种要将“以暴易暴”归入历史的宽恕哲学。

老舍底层社会改造思想,始终与他的人性认识密切相关。《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不同的是,孔乙己孑然一身,程疯子却还有一个爱着他、护着他的“娘子”。老舍对底层人物的表现,甚至超越了鲁迅,而更赋予人性以一种积极的期许。这也就是说,即便充塞着苦难、罪恶,老舍也没有将龙须沟刻画成一个缺乏道德意识及人间温情的世界。

老舍有关改善底层人生活质量的理想,说到底,其实都很平实。不外乎:(1)给他们一份稳定的、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所需和人格尊严的工作;(2)给他们一个宜居的、安全的生活环境(清洁的居所和安全的社区);(3)充分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向上流动的希望;(4)栖居的权利和扎根的可能。

对底层民众来说,就业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龙须沟居住条件极差,但仍然“密密层层”挤满下层民众。“贫民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还在于它给了那些身处底层的民众最后的栖身之地和最后的工作可能。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改造它,首先得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一条实际的生活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龙须沟》对新时代最深刻的歌颂,也正在于它为那些徘徊在堕落边缘的底层人们重塑了生活的希望。

龙须沟生存环境的恶浊,不仅体现在市容环境上,而且体现在政治、法律秩序上。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保障。要想彻底消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基础,在国家力量之外,同样需要普遍的有效的市民组织。在《龙须沟》中,赵大爷的正直、热心肠、好打抱不平,不但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传统侠义精神的正面意义,更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社会一种自我组织、管理、救助的能力。

《龙须沟》第二幕,二嘎子开始上学,学校的教师还主动向更多的人开设“识字班”。在当初,这已然被看作新社会带给人们的新生活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老舍对时代要求的这个回应,恰好和他一贯的社会关怀和人道忧思凑泊到一处,在颂歌的表层之下,表达了他对底层社会改造的更多深刻思考。

四、作为城市风景的“龙须沟”:消失的与不曾消失的

曾几何时,作为“旧中国遗留的产物”,龙须沟早已被宣布“成为历史”。但时至今日,在另一意义上,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仍然存在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实,忽然使我们惊悟,“革命并没有彻底抹去阶层的区别”,甚而怀疑平等与公正仿佛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在某些地区,“流氓再次横行乡里”,“黑社会”也再次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诸如“强拆消灭不了贫民窟”,“城市化别掉入忌讳‘贫民窟’的陷阱”一类的报道、讨论,也使我们不时惊觉,“龙须沟”还可能就存我们身边。曾经以为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在现代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趋于和缓。曾经以为可以根本解决问题的“革命”,却带来了某些现代化问题的又一轮循环。这一点,恐怕的确是为当年的人们所始料未及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也与“底层”有关。对底层生活现实、底层社会心态的关注和对底层堕落的忧惧,再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过去,我们曾将龙须沟的存在,简单看作是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现实,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其实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本身,与这一过程中城乡社会的对接、转换有着怎样的关系。

尽管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有“底层”,但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底层”关怀的出现还是和现代化过程的特定阶段,与城市化与传统乡土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的。从《龙须沟》中有关丁四的职业选择,老舍说,“我教他以蹬三轮为业,一来是好教他给臭沟作注解——一下雨,路途泥烂,无法出车,就得挨饿”。

在《龙须沟》中,对人力车夫这份职业,丁四的妻子认为算不上是什么正经营生。《龙须沟》的后半,因为城市改造工程,丁四变成了一名工人,不但他自己觉得精神,四嫂更为之欢喜,就是因为这种身份的改变,不但使他获得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而且标志着他被正式纳入了城市社会的有机体。要想彻底地改造底层社会,除了给“底层人”工作的机会之外,还要让他们有机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整体,从而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与权利。

一个成熟的社会,理应是以中间阶层为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一个“底层”,也不会因不断的贫困与难以制止的罪恶,沦为人道与法治的盲区。相反,通过种种有效机制,努力缩小它们的存在基础,进而防止社会底层整体的沦陷,理应成为社会整体不断努力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初的修整龙须沟,只是就地修整,就地安置。时至今日,同样的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一片旧城的消失,带来的往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人情伦理的隐退。实际被“拆除”的,常常也不仅是空间上的“家”,而且是精神上的“园”。现代社会的家园失落、精神空虚,乃至现代人的“无根”感也不能说与此无关。

家园对人的意义,绝非单纯的“居所”那么简单。老舍有关底层社会改造的思想的丰富性,除了政治、经济等现实的层面之外,这里同样包含了文化的、人性的深刻内涵。阅读老舍,常会使人感到,他表现的虽是城市,但这城市仍然不离乡土。从某一角度看,这也许是他的城市“现代性”不足的表现,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可以看作是他的城市观有可能超越了“现代性”的地方。

作为“旧社会”象征的“龙须沟”,自然早已消失于历史,然而,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产物的“龙须沟”,还可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断以某些新的形态出现于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样一些可能存在的底层社会的治理,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面对这一切,重读《龙须沟》,透过老舍所曾思考的一切,促进从更长历史时段中去把握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更为健全的发展,或许仍然不无积极意义。

 

文章摘自《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