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鲍里斯三世、“索博列夫行动”与苏德争夺下的保加利亚(1939—1941)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3-07-05 浏览次数:

【作者】梁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

【摘要】19411125日,苏联通过多个渠道向德国、保加利亚和保工人党打出了缔结苏保相互援助条约的主张及具体建议,并通过保工人党发起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史称索博列夫行动。此事成为保政局和对外政策的分水岭。沙皇鲍里斯三世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勉力维持的左右翼政治平衡和外交中立难以为继,遂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严厉镇压以保工人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鲍里斯三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出的决定,固然是他本人政治取向的反映,同时也是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保学者重写国史时高度评价鲍里斯三世及其政策,引发很大争议。对索博列夫行动”的背景、由来、后果和影响的考察,有助于理清上述争议的根源,也为阐释苏联在巴尔干的地缘战略提供新的视角。

19401125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向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递交照会,提议苏、德、意、日缔结四国合作条约及秘密协定。涉及保加利亚的协定中要求各方同意苏保缔结相互援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将同意保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同日,斯大林召见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要求他立即向保加利亚工人党传达指示,发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敦促保政府同意与苏联缔约。此次行动是保工人党成立后发起的规模最大的政治运动。此事成为保政局和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并以“索博列夫行动”为名载入保史册。

一、鲍里斯三世的“左右逢源”政策

19138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战胜国与保加利亚签署《布加勒斯特和约》,保觊觎已久的马其顿领土被重新划分,保加利亚只得到剩下的皮林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保加入同盟国并成功夺回失去领土。同盟国战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保签署《讷依条约》,承认《布加勒斯特和约》继续有效。保加利亚在这两次战争中丢失了110的领土、17的人口以及传统的黑海、爱琴海入海口,需赔款225亿金法郎。军方无法接受这一屈辱结果,激进分子结为“军官团”,公开反对《讷依条约》。19236月“军官团”发动政变。9月保共产党遵照共产国际的决议发动起义,遭到无情镇压。新政府通过法令,禁止保共、保共青年联盟、劳动党、保总工会联盟等左翼组织活动。右翼政府的打压迫使保共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面对复杂险峻的政治环境,鲍里斯三世不得不谨慎克制、隐忍不发,以求独善其身。但他没有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主动迎合民族主义的国内政治潮流,支持修改《讷依条约》,收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的领土,重建历史上的“大保加利亚王国”。此举让他在执政的右翼集团中站稳脚跟,也帮助他赢得民众的支持。19345月新的“军官团”再次发动政变,鲍里斯三世表面妥协,暗地里利用新老“军官团”之间的矛盾推行隐蔽的威权主义,逐步掌握军队人事权。193511月他任命沙皇办公室主任基奥西瓦诺夫出任首相,实现了对国家大政的掌控。外交上鲍里斯三世也奉行守拙持平、顺势而为的立场。他深知保的地缘位置和经济实力都不允许其再加入国际冲突,在收复领土上保不能像其他战败国那样激进,而是要尽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首先就是避免再次卷入战争。

1939年欧洲大战风声鹤唳。中东欧国家为保安全纷纷选边站队。保加利亚汲取了历史上结盟失败的教训,尽可能左右逢源,与所有大国都保持良好关系。保还充当起苏德秘密接触的桥梁,以期拉近与两大强国的关系,通过它们解决领土问题。823日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是箭在弦上。保加利亚庆幸自己奉行了在苏德之间左右逢源的政策,避免了因欧洲的这一外交剧变陷入被动甚至危险境地的风险。915日保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强调和平修改《讷依条约》。

保官方的立场也是其现实处境和民众的政治思潮的准确反映。保战败后遭到英法等工业强国的贸易歧视,德国趁机大力发展与保的经贸往来。沙俄与保加利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苏联建立后保统治阶层担心亲俄情绪转化为亲苏思想,进而引发本国社会革命,故有意抑制保苏关系的发展。苏德条约的签署意味着横亘在苏联与欧洲诸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壁垒已经消除,苏联决意重绘欧洲地图,这为同样有着“收复失地”追求的保加利亚发展对苏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苏德对保加利亚的争夺

沙俄一直视黑海为内海,但从未实现过对黑海的完全掌控。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积极谋求与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三个黑海沿岸国家签署排他性的军事互助条约,始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399月英法与土耳其就缔结互助条约展开谈判。保政府担心英法土结盟后在黑海和巴尔干采取针对保的联合行动,授权安东诺夫拜会莫洛托夫,试探苏联能予保何种援助。莫洛托夫随后建议两国缔结相互援助条约。鲍里斯三世认为苏保缔结互助条约与“不使本国承担任何义务的政策”相悖,未对莫洛托夫的建议做出回复。安东诺夫建议先缔结经贸条约、航海和航空协定以及文化交流公约。

194015日苏保签署经贸和航海条约,双方展开互惠贸易,两国人员和文化交流大幅增加。苏保关系的改善为已更名为保工人党的保共扩大影响创造了条件,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保工人党组织了国际劳动节大游行、烟草工人罢工等运动,成功将工人工资提高15%,赢得底层民众的支持。保政府对工人党发动群众运动向当局施压既不满又担忧,但又很清楚背后就是苏联,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鲍里斯三世对代表苏德利益的工人党和“军官团”的左右翼对抗也深感无奈。

19401月保加利亚第25届议会成立,民族主义者占据了大多数,鲍里斯三世抓住机会实施君主独裁。保外交定位从“中立”变为更加积极的“非交战国”。保工人党针对上述变化制定了新的斗争策略。在其41日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准备向保政府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拒绝加入德国的经济联盟,这有悖中立政策;第二,“奉行维护和平、中立和独立的坚定方针,反对任何破坏我国中立的尝试”;第三,“应寻求对维护保和平和中立有兴趣的强国的支持,首先就是苏联。”522日季米特洛夫致信斯大林,报告了工人党的立场。苏联此时的外交重心是罗马尼亚,因此未对此做出明确回复,保共之后再未主动提出苏保缔约问题。

6月苏联公开要求从罗马尼亚收回比萨拉比亚,这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承诺的“大罗马尼亚王国”领土完整已难以维系,凡尔赛体系划定的东欧政治地理格局彻底分崩离析。鲍里斯三世认为这是收复南多布罗加的天赐良机,他向德国驻保公使表达了如下立场:保共在苏联支持下非常活跃,苏联成功收复比萨拉比亚后,保国内很快就会出现要求收回多布罗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不排除在苏联支持下保共“暴力政变”上台的可能。保共上台后必将通过苏联得到南多布罗加,这样收复领土的政治红利就会落到苏联和保共手中。德国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希特勒的操纵下,罗保两国于819日开始直接谈判,97日签署《克拉约瓦条约》,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交还保加利亚,双方宣布不再向对方提出领土要求。以和平方式顺利收回南多布罗加让保“全国欣喜若狂”。南多布罗加的收复也使保国内亲德思潮高涨。

收回南多布罗加是鲍里斯三世大权独揽后取得的第一项外交成就,也是保不加入任何国家集团的对外政策的转折点。1016日德国正式要求保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承诺将继续帮助保从希腊夺取西色雷斯。鲍里斯三世担心贸然加入三国条约会恶化与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关系,幻想在赢回领土的同时还能继续保持中立。几天后魏茨格勒召见德拉贡诺夫,称德国认为保必须加入三国条约,要求保在几天内就做出最后答复。苏联对德国的外交攻势非常关注。1020日苏联驻罗马尼亚全权代表拉弗林基耶夫报告,德国军队进入罗马尼亚,“承诺帮助保加利亚获得爱琴海的出口”,以上举措意味着德国正不断巩固在巴尔干的地位并谋求向黑海推进,也就是将保拉入轴心国同盟。119日莫洛托夫向保新任驻苏公使斯塔梅洛夫表示,苏联愿意向保加利亚提供安保,条件是在保拥有和德国在罗马尼亚一样的军事存在,后者当即拒绝。担心施压太大让保成为第二个罗马尼亚,莫斯科紧急指示驻保全权代表拉弗里谢夫向保提出新的建议:苏保缔结安保条约不影响保加入三国条约,苏联还准备免除缔约后保对苏的具体军事义务。

111214日莫洛托夫应邀访德。12日的首次会谈中,莫洛托夫并未向希特勒提出苏联的诉求。斯大林获悉后立即以“上级”指示的名义向他点明了保加利亚对苏联的地缘政治意义。希特勒要求先“弄清保加利亚本身是否愿意得到苏联的这种保证”,并坚持“同意大利领导人商量之前他什么也无法说”,实际上拒绝了苏联的要求。

柏林会谈让希特勒看清了苏联对保的战略意图,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苏联在巴尔干的存在与德国的野心是多么格格不入。1117日莫洛托夫离开柏林后第三天,希特勒秘密召见鲍里斯三世,承诺保加入三国条约后不仅可以实现对希腊的领土要求,还将恢复凡尔赛和约前的所有边界,也就是夺回被南斯拉夫占领的马其顿领土。鲍里斯三世同意加入三国条约,但仍强调不是现在。柏林谈判后苏联也决定对保直接施压。

三、“索博列夫行动”及其结局

1125日莫洛托夫向舒伦堡递交照会,建议缔结苏、德、意、日“四国政治合作和经济相互援助条约”。苏联清楚保德两国的紧密联系,因此索博列夫在会见中并未递交书面文件,而是以口头方式宣读了缔结相互援助条约的十二条建议。索博列夫的建议要比莫洛托夫1118日的建议更加温和,不再要求在保设立军事基地,同意保加入三国条约;苏联对保领土要求的全面支持也将损害其与巴尔干其他国家的关系。苏联的诚意毋庸置疑,但鲍里斯三世还是以“现在感觉不到”安全威胁、保加利亚没有能力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与强国联系过于紧密终将“以小国的灾难而告结束”等理由婉拒。

寻求德国谅解和支持并直接做保领导人工作的同时,苏联也启动了第三条渠道。季米特洛夫立即致电保工人党,要求其发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保工人党中央收到季米特洛夫的指示后迅速召开会议,决定将索博列夫的建议印制成传单,连同工人党对保全体人民的呼吁书一起向全国散发;联合“连环”党、保加利亚农民联盟、保加利亚工人社会民主党等发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工人党的巨大能量以及与苏联的密切配合让鲍里斯三世大为震惊。鲍里斯三世与菲洛夫、波波夫、保内务部长讨论后,决定彻底拒绝苏联的缔约要求。1130日波波夫向拉弗里谢夫递交正式回复,对索博列夫建议逐条予以婉拒。波波夫最后明确表示,“保已启动加入三国条约的谈判”。苏联也认识到共产国际的介入对实现其外交目标帮了倒忙。1128日晚莫洛托夫直接从斯大林的办公室给季米特洛夫打电话,对工人党散发印有苏联建议的传单大为不满。共产国际的指示前后矛盾,让保工人党无所适从。苏保可能一起加入三国条约的建议也让保工人党无法理解。

126日拉弗里谢夫向波波夫递交了苏联单方面对保提供安保的新文件,免除了对保来说异常艰难的军事义务。这说明苏联意识到“索博列夫行动”犯下了又一个外交错误,即不应在战争时期强迫中立国家与强国结为军盟。尽管做了诸多补救措施,但“索博列夫行动”造成的政治后果已经无法挽回。保加利亚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治都步入德国的轨道,苏联改变立场也无法影响保的选择。继同意保加入三国条约后,鲍里斯三世还决定同意德军进驻。19411月初,菲洛夫遵照鲍里斯三世的指示前往奥地利与德国展开秘密谈判。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菲洛夫请求德军进入保领土,防止保加入三国条约后国内外出现消极反应。菲洛夫提出马其顿领土问题,希特勒称赢得战争后“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他还同意保不用直接加入轴心国军事行动。保的各种关切得到正面答复后,菲洛夫承诺保将尽快加入三国条约。

苏保结盟无望的情况下,莫斯科所能做的就是全力阻止保加入三国条约成为德国的战争盟友。19411月中旬德国军官以培训为名进入保加利亚,舆论猜测这是为之后德军大规模进入打前站。11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称德军进入保并继续向保派兵未获苏联同意,两国政府也从未向苏联提出上述问题。季米特洛夫汲取了“索博列夫行动”的教训,当天就此问题致信斯大林。他以个人名义提议继续发动群众运动。保政府刊登了苏联的声明。同一天德国满足了保从希腊收回西色雷斯的要求,116日双方在索非亚开始军事谈判,苏联对保的外交威胁已失去作用。

117日莫洛托夫约见舒伦堡,就德军进入罗马尼亚并准备进入保加利亚、土耳其和海峡地区发表声明。态度鲜明的警告在1939年之后的苏德关系中极其罕见,但德国并未理会。31日保正式签署加入三国条约的议定书。当天舒伦堡向莫洛托夫通报,德国获悉英国将在希腊登陆,决定向保派出军队。莫洛托夫指出,德国政府很清楚此举有悖于苏联对保的一贯立场,破坏了苏联的安全利益。上述警告同样未起作用。32日德国的68万大军进入保加利亚。33日苏联照会保,强烈谴责其加入三国条约并接受德军进驻的决定。

四、“索博列夫行动”的历史余波

“索博列夫行动”是苏德在巴尔干地区矛盾加剧的背景下,苏联主动采取的一次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共产国际和保工人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行动的真正动机是苏联对黑海控制权的传统地缘政治追求,与国际共运事业和保工人党的政治主张毫无关联。“索博列夫行动”也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保加利亚政治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

20年代初的“世界革命”举措失败后,苏联外交迅速回到传统的权势政治,斯大林也在1924年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新任务,以巩固和扩大苏联的国家利益为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世界革命”实际上沦为意识形态和外宣口号,国际共运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之一,主要工作就是根据苏联外交的需要,指导各国左翼政党与当局进行各式各样的斗争和合作。“索博列夫行动”是苏联直接利用国际共运拓展国家利益的鲜有案例。莫洛托夫在柏林谈判失败后,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德国已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主导力量;除非动用武力手段,否则根本无法影响德国在巴尔干的进击举措。但与德国的军事冲突显然违背了苏德密约后斯大林寻求避战或在最有利条件下加入战争的目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莫斯科启动了国际共运这条新的对外政策渠道,希望通过“索博列夫行动”迫使保加利亚屈服,进而给德国以既成事实。档案表明,苏联的缔约建议与保加入三国条约的最终条款在实质性内容上几乎完全一样,两国为了将保拉向自己一边,开出的是同样的价码。无论倒向哪一方,保国家利益的得失并无质的区别,影响保领导人最终抉择的关键因素就是苏保缔约后保可能迅速苏维埃化的风险。

保工人党坚决抵制德意法西斯侵略,从一开始就对苏保缔约表现出极大热情,在“索博列夫行动”中更是忠实履行共产国际的指令。后者也以反法西斯为宗旨,但作为苏联的对外政策工具,只能严格服从苏联外交进退取舍的需要,在“索博列夫行动”中的指示前后矛盾、逻辑不一。工人党虽提出疑问,却未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一味服从,失去了广大民众的信任。“索博列夫行动”失败后工人党遭到全面镇压,骨干和积极分子被逮捕、酷刑和处决。苏德战争爆发后,几乎退出政治舞台的保共决定武装反抗纳粹军队和“君主法西斯独裁”政权,保国内政治斗争重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索博列夫行动”的失败标志着苏联在与德国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败北,苏联就此放弃了与德国的争夺,本地区力量格局加速向不利于苏联的方向转换。325日,巴尔干另一个重要国家南斯拉夫也加入三国条约。但让斯大林没想到的是,“索博列夫行动”在保加利亚掀起的亲苏浪潮却在南斯拉夫意外收到结果。南社会各界纷纷上街抗议加入三国条约的决定,军方趁机发动政变建立新政权,积极寻求与苏联缔结安保条约获取军援和驻军。斯大林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礼物完全没有准备,在苏南缔约谈判中犹豫不决、来回反复,最终坐失良机,彻底失去巴尔干。苏保结盟的失败也意味着莫斯科向海峡方向寻求突破的努力终止。德军进驻保加利亚后希特勒致信土总统,承诺不会对土使用武力;之后又向土驻德大使出示柏林会谈中苏联谋求在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的材料。土耳其进一步疏远苏联,在苏德战争开始前四天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协定,后者成功实现了对苏联的战略合围。

“索博列夫行动”将保面临的内外矛盾推向顶点的同时,也给了鲍里斯三世实现国家目标的绝佳机会。他利用苏德两国对保的争夺,巧妙运筹内外力量,不仅顶住了苏联的缔约要求,也成功避免了曾同样面对苏联强硬要求的波兰等国的悲惨命运。这本身就是外交史上“平衡外交”的典范。194147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以接受德意对相关地区军事管辖权的名义进驻瓦尔达尔和西色雷斯,加上之前从罗马尼亚收回的南多布罗加,其实际管理的领土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一半,人口增加了13。更重要的是,这些领土收复行动都避免了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冲突,这是连续输掉两次战争后,保加利亚无法想象的巨大成就。鲍里斯三世获得了“统一者沙皇”的称号,政治声望达到顶峰。但也要看到,鲍里斯三世的所有努力都是以保一国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这和其父在前两次战争中导致败绩的错误决定并无本质区别,其成功无法持久。1947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保加利亚等五国签署和约,决定“保加利亚疆界仍维持194111日的边界”,南多布罗加成为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并在战后保留的唯一领土。

摘自《史林》2023年第1期,原文约2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