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明朝安南宦官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3-10-01 浏览次数:

【作者】齐畅,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与现代民族国家不同,明朝在政治视野与民族观念上,呈现出独特的传统特征。明前期通过多种方式,选用安南人进入宫廷。经过长期的培养,宣德时期安南人宦官成为明朝最受信任、权势最大的宦官群体,而且形成了彼此借援、互相扶持的政治团体。虽然安南宦官权势颇大,却与外朝士大夫保持了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如果将之与明中后期本土宦官的擅权相比,可以发现明朝任用异域宦官的政治良效。

盛唐时期吸收新罗、日本的士人进入政权,为我们所熟知。事实上,明朝有意地将异域之人充作宦官,安排进入宫廷,发挥他们在中国缺乏背景和根基的特点,大加倚重。出身安南的宦官,尤其在明前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域外人士,官私文献对其记载零星琐碎,因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人物的个案考证,难以深入到这一群体间的交结往来,以及由此可能对明代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对这一群体展开集中考察,不仅有助于揭示明前期宦官与政治的关系,也是观察中国古代国家所独有的一种政治观念与政治设计的途径。

一、明前期安南宦官的大量涌现

明太祖登基后,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宗藩关系。安南是最早表示归附明朝的政权。周边政权向明朝朝贡时,进贡的不仅有各自的土产,而且还有阉割之人。安南、爪哇、真腊、琉球和朝鲜等国,都曾经向明廷贡阉,其中安南和朝鲜进贡最为频繁。永乐帝征安南取得胜利后,征夷右副将军张辅在永乐五年(1407)回朝时,将胡朝诸叛犯俘送至南京,包括胡季犛及其子汉苍、澄等胡氏子孙,以及被阉割的三千幼童,所谓取安南火者三千。宦官由于长期被士大夫视为政敌,文献对其记载零星琐碎,因此他们的事迹在文献中大多失传。弥足珍贵的是,目前存世的一些碑刻,保存了相关的记载。金英撰《圆觉禅寺新建记》,自述“生自南交,长于中资。躬荷太宗文皇帝抚养训诲,授以官职”。《阮浪墓表》也载:“世家交趾。永乐中,太宗皇帝因安南作乱,遣将征之,众悉归附。”此外,明代文献及北京庙碑中记载的大量阮姓宦官,很可能也是安南人。

二、永乐时期安南宦官的身份角色

洪武时期入宫的安南宦官在明成祖处理与安南关系时,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明朝史籍普遍记载,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派遣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安南,却在途中遭到胡朝政权的屠杀,才怒而出征安南。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但按照《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已经有了征安南的想法,从而派遣安南宦官前往故土,侦查敌情。及太宗即位,有南侵志,遣阮算、徐箇、阮宗道、吴信等为使,访问亲属,密告之曰:如有北兵来,揭黄旗,题内官某人姓名,亲属必不被害。’”但明朝的这一作法却被胡朝政权识破,从而屠杀了这些宦官的亲属。“汉苍开大元年,冬十月,汉苍杀在北内官阮算等亲属。”胡朝之所以屠杀安南宦官的家属,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是因为胡朝认为明朝从洪武到永乐时期,对安南从需索到南征,都是宦官在背后鼓动。指出以阮宗道、阮算为代表的安南宦官,深受明太祖朱元璋信任。由此可以看出在安南国王胡汉苍看来,安南人宦官已经不再心怀故土,而是完全归服了明廷。

三、宣德时期安南宦官的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虽然在处理安南问题上,十分重视洪武时期就已入宫的安南宦官,但对于张辅带来的阉童却并不满意,也没有把他们推到历史的前台。另一方面,正是在永乐时期,安南阉童开始积蓄力量。朱棣对于安南阉童的处理,有的被留居宫廷,有的被赏赐给了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伴随着朱高炽、朱瞻基的先后即位,曾陪侍东宫的安南阉童被皇帝视为心腹,成为明廷中的重要势力。宣德时期,王瑾就曾经参加宣宗平定朱高煦的战争,展现了相当的军事才华,从而参与到宣德时期的军务处理。同样受到宠信的还有金英、范弘。除了以上宦官之外,阮浪也颇为宣宗宠信,被派至地方公干搜罗珍玩。

宣宗之所以重用安南宦官,是因为安南宦官在朝中孤立无援,既不容易扩张势力,也不会因此和文官集团产生冲突。这对于宣宗维持政局的平衡与稳定,非常有利。宣德时期,安南宦官与内阁中的杨士奇、杨荣,一直保持了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也一直延续到了正统时期。正统前期,宦官王振被重用,以制约内阁的权势。权势逐渐上涨的宦官王振,与内阁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如果将之和安南宦官与内阁的良好而密切的关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外籍宦官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四、安南宦官政治团体的形成

安南宦官在明廷之中,既然孤立无援,势必要彼此团结、互相借援,形成一个政治团体,从而巩固自身的权势。但由于关于宦官的史料保存下来的十分稀少,很难找到相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幸运的是,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鹫峰山下所立的《敕赐秀峰寺碑》,为我们提供了相关佐证。该碑刻于正统八年(1443)四月八日,碑文的撰写者是正议大夫资治尹工部左侍郎交南黎澄。黎澄(1374—1446),字孟源,号南翁,初名黎元澄,后改姓胡,安南胡朝建立者胡季犛的长子,第二任皇帝胡汉苍的兄长。在胡朝曾任左相国,被封卫国大王。

明朝平交阯之后,获得了当地流传的火器,于是创设神机营,其下分为四司,各监枪内臣一人。黎澄由于并非战争发动者,且擅长火器,得以被成祖宽宥,被授以行在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的职务,专门负责制造火器,“授以官专督造兵仗局锐箭火药”。除了黎澄之外,其他多位安南人,由于熟悉火器,逐渐加入到这个团队。安南降人邓明“与同附大鸿胪陈公季暄,工部尚书黎公澄创神机营,建盔甲厂,制神枪神铳”。永乐年间入明的安南军匠阮清,“以能制火铳短枪神箭,及刻丝衮龙袍服,收充军匠,月给米一石”。宣德十年(1435),安南出身的谢徕于兵仗局“总督成造军器等事”。

明成祖重用安南降人,发挥他们在制造火器上的长处,显示出开阔的政治视野。事实上,不仅是在火器事宜上,在其他事务上成祖为了感召安南之人,也曾经与礼部官员引用孔子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之矣”。明宣宗继承了这种政治立场,对于黎澄,明朝不仅信任不疑,而且较为宽待,即使小有过错,也不责罚。宣德元年(1426)三月,“辛亥,行在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黎澄考满,吏部劾奏澄历九载悉不赴部给由,今又历两考始给由,有违定制。上曰:‘澄在安南罪重,皇祖特宥而用之,今所犯小罪可宥也’”。不仅如此,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黎澄经历了火箭式窜升,先是被升为郎中,接着在宣德三年正月,被升为工部右侍郎。

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宦官势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此时宫廷中深受宠眷的群体之一是安南宦官,被宣宗赐予免死金牌,甚至获赐宫女为妾,在明廷中形成一股重要的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安南宦官与由于各种机缘从安南来到明朝的官员、僧人,形成一种相互提携、助援的隐秘圈子。通过对明代安南宦官为主的这一异域群体的考察,也可以看出,在王朝大一统观念下,我们今人的所谓归属感和身份界定并不适用于传统秩序下的东亚。韩愈解释中国古代春秋的所谓华夷之别,言:“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古代中国强调礼法、文化的意义更胜于种族。华夷之别亦即文野之别。明朝在政治视野与民族观念上,即呈现出这种独特的前近代特征。明前期有意选用这些来自异域之人充作宦官,即便他们权倾势重,但在中国没有根基无法擅权,也能与外朝士大夫保持相对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如果将之与明中后期本土宦官的擅权相比,可以发现明朝任用异域宦官的政治良效。

文章摘自《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2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