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中国先秦时期的生活饮食
作者:杨钊
一饮食的基础 自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农耕以后,农业生产就成为人们生活饮食的重要来源,而且愈来愈重要。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先人开始栽培植物,是很早很早的事。要确定我国农业开始的确实年代,必须依靠考古学的研究,从已经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存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栽培植物的活动了。至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代末年的甲骨文 “卜辞”里面,有稻、禾、黍、樱、粟、麦、来等作物的名称,还有畴、疆、8)IJ、井、圃、米、稿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字,这说明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农业已经脱离了萌芽阶段,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饮食的基础。周是渭水中游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它的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它在很早以前就是以农业生产著名的。周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跟商代的没有什么显著不同,但由于奴隶和农村公社农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了许多生产经验,农业生产仍然有显著提高。在耕作方法上主要是“祸耕’。在土地使用方面,比较进步的。休耕制,在生产发达的地区逐渐代替燎荒制。简单的角间排水和引水技术也有所提高。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除草和培苗,已受到人们的注意,对病虫......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环境保护
作者:李丙寅
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一589年)是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和政局最不稳定的时代。从魏文帝起至晋武帝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60年的战争。西晋统一后,全国仅n年(公元280一2盯年)无战争。随后,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时,前后共经历了148年的长期战争,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儿乎遭到彻底的破坏。 东晋和南朝统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发生过战乱和政权更替,以及南朝与北朝之间的战争。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东晋和南朝时期战争较少,政局较稳。所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公挤文化得到发展,自然环鳍的破坏也较轻。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环境 的影目向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水平由于战乱,人民流徙,北方出现了广大的荒田麦地,人民遭受严重的饥荒,即使是习惯于抢掠的军队也无法得到粮食。所以,当时各个分裂的政权的统治者,包括内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得不重视农业。例如,后赵国王揭族石勒派员“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①前燕王鲜卑族慕容敦令:“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②。 这一时期,除为了解决军队粮食和安抚人民定居,由统治者组织......

魏晋南北朝盐铁管理制度述论
作者:马志冰
盐铁管理制度,是封建社会制度与封建统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的两个方面。盐铁这两种产品,既为人们物质生户与日常生活所必需,又非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家庭所自产,只有依赖市场供给获取。这一点连王莽都早已看出,他曾在一道诏书中讲得相当明白:“夫盐,食肴之将”;“铁,田农之本”;“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①。因此,这两种产品便成为封建社会中最有利可图的商品,其生产经营为历代官府私家竟相争夺。 战国秦代时期,很多富坍王侯的大工商业者,就是靠经营盐铁事业起家发迹的。他们“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②。正是有鉴于此,汉武帝才开始果断采取严厉的盐铁官营政策的。他始“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丛,领盐铁事”,“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③又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在各盐铁产地设置盐铁官,垄断经营盐铁事业。民间“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钦左趾,没入其二制勿”将盐铁事业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④汉武帝以后,盐铁官或废或复,但政府对盐铁事业却始终加以控制。 东汉基本沿袭西汉的盐铁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经营体制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凡郡县出......

宋代纸币的发行、回笼、兑换与买卖
作者:杜文玉,王克西
我国是世界__仁纸币发行最早的国家,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在宋代已形成了一套纸币发行、回笼、兑换的制度。此外,因当时纸币与金属币及金银等硬通货同时行用,纸币的流通量又经常变化,故纸币与其它货币间就存在着一个不断波动的比价,使纸币的买卖在当时非常盛行,成为宋代纸币制度中的又一重要内育。木文拟就这些问题试作论述,纤t缪之处,尚望专家教正。 一纸币的发行 在官办交子务设立之前,民办交子早已发行,发行J睛况据《宋朝事实》卷15载:“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每年与官中出夏秋仓盘量人夫,及出修糜枣堰丁夫物料。诸豪以时聚首,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街市交易皆用之。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从上载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发行交子:1.没有固定的面额和流通期限;2.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负责投放和回笼,而是由各铺户分别发行;3.初发行时不作资本准备,“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因有各家富户连保,....

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
作者:范金民,夏维中
如果说直到元代江南丝绸贸易还较少记载,其具体情形更无从深究,那么到明清时期,江南丝绸贸易的记载已俯拾皆是。丝绸商品交换不但制约着其本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遗憾的是,对于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至今尚未见有专文探讨,这显然与江南丝绸应有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为此,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考察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希望通过对明代江南丝绸国内贸易的兴盛、主要形式、商品量的估算以及兴盛的原因等方面的探讨,勾划出这种贸易的从水线索。 一丝绸贸易的盛况 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盛况体现在本地丝绸交易之盛和其销路之广之远两个方面。前者说明江南本身是个丝绸交易大市场,后者说明江南丝绸拥有的国内市场包括全国各地。 万历时杭州人张瀚曾得意地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犷,而三吴为最。”说明在江南,丝绸的商品率最高,地位最为重要。张瀚又说,南京 “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芋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①。张瀚的话形象地概括了全国各地商人奔赴江南从事丝绸......

也谈清代同光年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
作者:杨光楣
对放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间题,在一些近代史著作和论文中,已有所评述。一度是“派系斗争”说较为流行,将这场争论视为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爱国与卖国之争”说盛行,认为’“海防”与“塞防”之争,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而是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也就是说,主张“塞防”者是爱国的,而强调“海防”的是卖国了。这些看法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 当时的“海防”(又称“洋防”),指的是东南海疆的防卫间题;“塞防”指的是西北边塞的防卫,主要是平定新疆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间题,事实上都早已存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争论。 就“海防”而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出海疆防卫的落后和薄弱。因而,在“创巨痛深”之中,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注意“海防”问题,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此事的主要倡导者。在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便提出:“海口各项艇船师船,概行屏逐,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①后来,他和曾国藩积极建立......

“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
作者:郭世佑
历史评价标准问题似乎是史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在我国史学界,大致有阶级标准,历史主义标准,道德标准与历史标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结合标准,还有“阶段论”和“方面论”等等,近年又出现了生产力标准。不仅标准名称不一,即使同一标准,人们各自在具体把握和运用时又不尽一致。开展学术争鸣,互相切磋,不仅有利于寻求历史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而且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近年来,郑剑顺先生积极探索,试图以“情”与“理”为价值标准,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接连发表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 (载《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新华文摘》1蛇9年7一8期)和《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何题的,’,清”与“理”》(载《史学月刊》1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年第7期),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情”与“理”为标准,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予以重新评价,无疑给读者们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和思路。不过,这两个价值尺度是否可以成立,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推敲。对于郑剑顺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笔者着重从该文涉......

《抗日战争研究》(季刊)出版问世
作者:豫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发行的《抗日战争研究》已于1991年9月出版,在第1期创刊号上,聂荣臻元师题字,胡乔木同志写了发刊词。《抗日战争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学术刊物。该刊将本着忠于历史,遵循科学的原则,发表抗日战争史研究论著,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致力于推动抗日战争史学科的繁荣发展。《抗日战争研究》(季刊)出版问世@豫汴<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发行的《抗日战争研究》已于1991年9月出版。在第1期创刊号上,聂荣臻元师题字,胡乔木同志写了发刊词。《抗日战争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学术刊物。该刊将本着忠于历史,遵循科学的原则,发表抗日战争史研究论著,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致力于推动抗日战争史学科的繁荣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沿革
作者:李林宇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这个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它建立之后通过种种手段实行国家权力的一党化和个人独裁化,逐步建立起以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主体、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心、同军事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相结合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专制独裁体制。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结束“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确定了“以党训政”的原则。同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宇奏员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使国民党成为法定的“训政”的最高执行者。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先后通过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织法;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同时任命了五院院长,开始“训政”。1930年n月蒋介石又兼任行政院院长。在此之前他已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当时不设主席,由五人常委负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要职,至此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体制初步形成。 1931年5月国民......

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发展轨迹述评
作者:徐黎铃
陈独秀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于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形成于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其间十余年,中国政局激变:辛亥革命功败垂成,民主政权得而复失,党派政团群起林立,各种“理论”汗牛充栋。显然,伴随陈氏民主思想产生与形成的,是一个伟大、壮观而又矛盾、冲突的时代,所以,它前进的每一步都带有鲜明的动荡时代的特征。这一时期,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04年春至1915年夏为萌芽、发展阶段;1915年秋至1919年春为形成阶段。本文拟以《安徽俗话报》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着重考察研究此间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轨迹及特点,并评价其历史作用与不足。 陈独秀最初的民主思想,是以《安徽俗话报》为载体表述出来的。 1904年春,陈独秀与好友房秩五、吴守一等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刊物。此时,他已两次东渡扶桑,脑子里充满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新观念,政治思想逐渐由原来的改良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归国后,面对中国民族危机,陈独秀忧心如焚,他曾两次计划创办《爱国新报》,“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

日军对天门会的怀柔政策及其破产
作者:乔培华
天门会是豫北地区一支农民目发的抗匪保家自卫组织,是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封建成份的近代农民结社团体。日军控制豫北地区后,对天门会拉拢利诱,千方百计使其伪化。本文试图在时间座标系上,以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八年为限,在空间座标系上,以浚县、滑县、汤阴三县为范围,探讨日军对天门会的怀柔政策及其破产。 日军占领豫北地区后,对天门会采取了怀柔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下列几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首先,日军在侵华战争初期,特别是信阳、武汉失守之前,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及战略战术,没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和研究,视其为“癣疥之患”。日军此时对华的作战策略是“剿共灭党”,即两个拳头打人。既围剿共产党又消灭国民党,且将其主要矛头对准国民党,对其采取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1938年2月,日军占领了豫北大部分县城,在平汉路沿线建立了据点,日伪军的力量主要集结于安阳,新乡及各县县城,对广大农村尚未进行实质性统治。1938年秋,杨得志率129师一部第一次下太行山,在豫北滑县消灭了投靠日军挂了皇协军招牌的巨匪息全禄千余人。1939年杨得志率部二下太行......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统战工作
作者:筱虹
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大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反动政策的斗争中先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战争后期,各民主党派已由反帝爱国,要求民主,赞同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发展到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独立、民主、富强,从而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主张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实际行动是强有力的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的方针,并为实现这一方针而努力奋斗。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并和正在筹建新的民主党派的民主人士亲tJ]交谈,勉励他们组织起来,为中国的和平民主事业贡献力量。周恩来多次举行各民主党派座谈会,介绍谈......

新中国建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作者:商燕虹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首要之务就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围绕这一政治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全面展开。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员数量迅速增多,其中不少人带着非无产阶级思想进入党内。同时,在一些老干部、老党员中,骄傲自满、官僚主义也进一步滋长起来,“打天下坐天下”的落后思想表现的尤其突出,损害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成望。更严重的是贪污腐化、堕落颓废、违法乱纪现象,不断发生,为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整风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强调要由上而下逐级召开干部整风会议,学习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指定文件,掌握思想武器,总结工作,检查思想,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改进工作作风。党内整风以后,推及党外干部。 1950年,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各级党的干部思想政策水平显著提高,作风大为改进。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1年2月中旬召开政治局扩大......

利普逊笔下的英国行会制度
作者:张水修,吕娜
行会是中世纪英国城市中基本的工业组织形式,是解决当时工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最早的行会形成于亨利一世时代(1100一1135)的某些城市,1350一1450年间是英国行会的全盛时期。之后行会便开始逐渐衰落,但是直到17世纪,也没有完全绝迹。就象不了解庄园制度就不能了解农村的封建经济关系一样,不研究行会,也就不能了解城市中的经济关系。 在许许多多研究行会的著作中,英国著名学者利普逊的《英国经济史》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该书对英国行会的产生、演变以及行会的结构、作用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观点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很有说服力。本文拟根据《英国经济史》,对有关英国行会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 一行会中的等级制 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存在于农村各级封建主中间,而且也存在于城市行会中。英国的工业行会由师傅、帮工和学徒三个等级组成。所谓行会中的等级制就是指这三个等级之间的阶梯式的关系,而主要体现在帮工和学徒制度上。帮工和学徒制度在城市中造成了类似乡村居民等级制度的那种等级制度。 学徒制度是一种技术训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师傅和学徒从各自的切身利益出发,自愿结成......

法国大革命中限价问题的历史考察
作者:韩承文,徐云霞
限价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是雅各宾专政时期“统制经济”核心事件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与废除,直接影响着法国的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对这个间题的研究和考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平民方式”,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借鉴和启迪。 一限价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限价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专政时期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经济政策。关于它提出的时间,众说不一①。事实上,限价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早在1789年革命前,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国王政府为避免威胁它存在的“饥民暴动”曾被迫在城市实行了复杂的面包商细则制度。而在欠收年景,仅实行面包细则已不能满足平民群众的要求了。为了平抚群众的不满情绪,国王政府便不得不实行一些补充措施,即向生产者强征粮食,作为口粮份额,而且对出售者和消费者均规定义务性的、强制性的价格,即“最高限价”。而在1789年革命以后,限价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平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国王政府所实行的局限性的限价。革命后,粮食的猛涨和匾乏推动着平民群众试图从下面以革命手段规定粮食价格,并扩大商品限价的范围。......


康有为、梁启超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
作者:林承节
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主将。他们在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时,常引据外国历史昭示中国的发展前途,上醒皇帝,下喻百姓。印度是他们常提到的国家之一。康有为著作中讲到印度的约有84篇200处,梁启超有近100篇200多处。这样多地讲印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印度的情况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举印度之事警中国”很有说服力。 尤其重要的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901年末避居印度大吉岭,凡15月,游历了许多地区,接触了社会各界人士,写了《印度游记》,翻译了《印度致亡史》(未完成),对印度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和现状继续进行考察,著述甚丰。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随父居印)接触颇多,从她那里了解到不少情况,他的著作仍不断提到印度。 对康、梁关于印度的论述作一总的考察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看法,对印度人民的悲惨遭遇所抱的态度以及对印度发展前途的估计。 印度为什么会沦亡?康、梁的著作一谈到印度就提出了这个间题。他们的回答是,亡于守旧不变。戊戍变法前,这个论点被反复强调,目的是要说明,中国如守旧不变,其命运亦将与印度1司。......

重评苏秦
作者:王牧
对苏秦的看法,向来褒贬不一,尤其对他为燕昭王反间,更是颇多微祠。以荀子的批评最具代表性:“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侵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用态臣者亡;……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是为态臣者也。”(《荀子·臣道》)。《吕氏春秋·知度》、《说苑·尊贤》则把苏秦同柒之羊辛、封之恶来、宋之唐鞍、秦之赵高并列.当然这都是站在齐国的立场对苏秦评论的.也有站在燕国角度称赞苏秦的,如山东银雀山竹简《孙子·用间》中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说苑·君道》中将苏秦、邹衍、乐毅、屈景并称四子,说是 “以弱燕并强齐.”但因荀况的定论.导致后来褒者少而贬者多.为了不使苏秦蒙冤,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列其行事.次其时序”,然而终究未能挽回苏秦的恶名,使其“独蒙恶声”,仍久不绝。 《史记》中有关苏秦的记载错误百出,其材料来源多出伪造,可信者十无一二,时间上前后颠倒,人物则混淆不清。这给正确了解苏秦和评价苏秦造成极大的困难。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使苏秦其人其事大多被澄清。据《帛书》所记,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明末河决开封原因的辨论
作者:展鹏飞
明崇祯十五年九月中旬,古城开封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致使墙毁城破,几十万人葬身鱼腹,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惨剧.关于河决的原因,当时人记载不一,现代人的看法也分歧很大。为了便于教学和研究,木文试加述评。 在旧史籍巾,对河决原因的记载校多,也很杂乱,概活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李自成军掘河说 持此说的有《明崇祯实录》、《石医书后集》‘《行水金鉴》、《(乾隆)祥符县志》等史籍。而关于李自成军掘河的目的,各书说法不尽一致。其一认为李自成军久攻开封不下,借之黄流灌城,如《明崇祯实录》卷15云,开封府推官黄澎“对上言:臣等守甚力,贼愤城不下.凿渠决河,以致不守”;其二,在督战中,李自成左目中箭,恼怒之余.便以掘河报复之,如张岱《石医书后集》卷62的记载;其三,李自成攻城不下,又闻明援军将至,恐无力以对,便决定先淹开封,再抗援师。傅洪泽《行水金鉴》卷40云:“工科给事中李士恨疏言:臣闻贼欲决河非一日矣。·一遥闻秦兵出关,恐尽力迎敌,则围汁必疏,进以籍河伯之卷秦噬,当锋镐之屠戮”;其四,闻明官方要掘河淹己,则先下手灌城。(((乾隆)祥符县志》卷3载:“时流贼围开......

历史课的美育原则
作者:王盛恩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历史教学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根据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规律来确定审美教育的要求.即美育原则。历史课美育的原则最基本的有以下五点: (一)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原则。这是指历史课的美育应首先从感性入手.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感性因素的整休把握,去发现蕴藏在其内部的理性因素,领会其精神内涵;然后再带着理性认识去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新的感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感性入手整体把握,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由多种感性形式构成的。只有把握其整体性,才能构成审美意境.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给我们的直接感觉是由一组人物和飞禽走兽、神仙鬼怪组成,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而,只要我们对画面进行整体把握,就会发现全部的内容是由天上、人间、地下(海底)三部分组成。整个画面以女墓主为中心的写实部分居中,四周衬托幻想和境界,巧妙地把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显得和谐而有变化。这是我们初步的认识. 历史上人类创造的任何美的作品(精神的和物质的)都蕴涵着理性的因素.这种理性因素,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有时则隐......

试论民国时期河南工业经营发展的特点
作者:解学东
河南省的近代工业,始兴于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全省由帝国主义外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的各类工矿企业共30家左右,职工人数约5000人,资本总额约1000万元①。在这些企业中,除英商开办的福公司和省府官办的河南机器局之外,其余一些企业均为资本微薄和生产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19兑至1949年,民国时期河南的各类工业和清末相比,企业数目、职工人数和资本总额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发展。如在工业发展最盛时期的1936年,全省拥有工矿企业300家左右,职工人数5万人左右,资本总额5000万元之多②。并且大型企业也明显增多,如民国初年开办的孝义兵工厂、中原煤矿公司、豫丰纱厂和益丰面粉厂等,都有相当规模。但是,它的发展与扩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帝、官、封的垄断与破坏相当严重。因此,在其经营发展上,就表现出以下主要的特点: 一经营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民国时期河南工业的经营发展速度,就本省而言,还是有明显发展扩大的。但是若与全国情况相比,它的经营发展速度就显得非常缓慢。 第一,河南的工矿企业的兴起时间,晚于全国约30年左右。当1897年河南开始兴......

略论辽金礼制汉化问题
作者:李旭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被中原历代王朝大力提倡和传承,也被由契丹和女真两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国家积极吸取和吸收,使辽、金礼制呈汉化发展,辽、金礼制汉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辽、金礼制汉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后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一辽、金礼制主要是汉礼化的结果 契丹、女真建国前,本不知典章礼乐为何物,只有民主推举首领的政权传承方式,没有君臣、君民之别,也没有祭祀祖宗之典,人情质朴,风俗纯厚。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整个社会靠习俗和传统来调节,几有中原上古之风。契丹“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①女真c’I日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省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② 随着辽、金建国后,盘马弯弓,频频南寇进入中国本部,接触汉礼,辽、金军事征服者抗拒不了汉族先进文明的诱惑和渗透,向风慕化,一天天地抛开原来的那种纯直质朴旧风,使本朝礼制渐渐汉化。 辽太祖接受“中国之王无代立者......

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梁景和
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由湖南省政协、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历史学会、湖南师范大学等n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9日至13日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关、文化部门的9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中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中学教师、编辑、文史工作者、机关干部等,还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副教授也参加了会议。讨论会提交论文81篇。国内外辛亥革命史专家6人应邀到会。本次会议,青年学者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都显得蓬勃而富有朝气,思路清晰、言辞伶俐、观点新颖、议论深刻。尤其是6位特邀专家的发言更负有指导性意义,使青年学者受到多方启迪。两代学者切磋学术、各抒己见、培植了真挚的友情。会议自始至终思想活跃、在热烈的气氛中探索问题,与会代表获益匪饯。本次讨论会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一,论文内容具体而又广泛。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在120多篇论文中评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很多论文着眼于具体问题的微观领域研究,很少空泛的议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外关系、政党团体、军事、区域、人物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史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