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浅论我国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层次
作者:宁裕先
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操,最初往往表现在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此的故土之眷恋和热爱的深厚感情,而它的思想萌发和肇始,还可上溯到对祖先的崇拜。人们的崇敬祖先-—眷恋故土-一一热爱祖国,是一脉相承的神圣而纯洁的感情的升华。我们从这三个思想感情的历史发展层次中,探索出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孕育出来的爱国主义之清晰的历史脉络。 一崇敬祖先是古代精神文明的标志 第一,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区别 人类幼年时代产生的超现实的神灵观念,本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成为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早期,人们经济生活只是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以维持生命,在意识形态上不知道血统关系以外的别的社会关系,于是崇拜某一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而加以禁杀禁食,甚至对之“顶礼膜尸举行仪式,使这些作为氏族标志的忌物对全氏族起到保护和庇佑作用,这就是历史一L的图腾崇拜。恩格斯说:“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①。这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既不能抵抗白然的加害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就产生“超自然”或“超现实”的崇 拜。崇拜祖先,祭祀祖先在天之灵当然还是 “超自然”的意识,但它与图......

《史记》标点商榷一则
作者:史应勇
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十册点校本《史记·货殖列传》(第十册)将下面一段文字如此点断: 太史公日: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当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垮矜执能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吵论.终不能化。若照此点断”则“而心垮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二句百思不得其解,实在难以释通。渐,沾染,影响也。言‘“俗之渐民久矣”,既符合古汉语语法之常理,又释之通顺,若言“使俗之渐民久矣,则句式古怪而难以释读。还是高振铎、张家潘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经过认真思索后重新加以点断,将“使”字上读为: 而心论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t二前句意为:人们的心被矜垮自负、有势力、有能耐的荣耀所驱使(意即人们都追求这些东西)。后句意为:世俗之风影响人民已很久了……‘,心……使”的句式,即“心为……所使”之意。因此笔者也觉得“使”字上读较为妥帖、确当。《史记》标点商榷一则@史应勇< 正> 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十册点校本《史记·货殖列传》(第十册)将下面一段文字如此点断: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

先秦时期舆论监督初探
作者:王晓岚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中还保存着相当成份的原始民主的遗迹。君主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十分重视,通过许多途径探听、搜集人们的意见和牢骚,以知得失,自考正。庶民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氏族社会的民主权利,他们通过“诽谤”朝政来参政议政。其舆论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就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做一初步探讨。 氏族社会没有警察,没有监狱,其秩序完全靠习俗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除了舆论之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① 氏族首领十分注意听取氏族成员的意见。早在尧舜时代,就曾在交通要道,设置“进善之族”、“诽谤之木”,鼓励人们在族旗下发表议论,在木牌上书写谏言。当时还置有“敢谏之鼓”,使民击之以进谏。《吕氏春秋·自知篇》中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史记·孝文本纪》云:“古之治天下者,朝有进善之族,诽谤之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谤者道人之事实,与诬谱不同,大言曰谤,微言日诽、曰讥。”“诽谤”一词在古代是众人批评首领过失的意思,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 《管子·桓公问》有这样一段话:“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设衙室之间者,下听于人也......

孙膑故里研讨会在山东郓城召开
作者:辛夷
1992年4月18日至20日,来自全国七省、市50余名专家学者在山东省邪城县召开“全国孙殡故里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48篇。 孙腆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近年来,孙腆故里在何处?引起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的关注。与会专家学者对“郸城说”、“郸城说”、“阳谷说”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之后,从目前已掌握的文献、考古、民俗资料来看,认为邪城古凛丘(今水堡一带)的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史记》记载说:“缤生阿、郸之间’,,说明孙肮的故里既不在阿,也不在邺,其地望是在两地之间的邪城古凛丘。滇丘一带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币、铁剑、箭振、陶器等遗物,提供了有力佐证。 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孙氏先垄”中的明代碑刻和孙楼珍藏的封浩与族谱,以及当地流传的民俗、民间传说,也为古滇丘是孙殡故里提供了旁证。耶城古原丘的孙氏族人是孙腆的后裔。与会专家学者把孙腆故里界定在郸城古凛丘的结论,廓清了一桩千年历史公案,它将推动“齐孙子”军事思想多方位的深入探讨.孙膑故里研讨会在山东郓城召开@辛夷< 正> 1992年4月18日至20日,来自全国七省、市50余名专家学者在山东省郓城县召开“全国孙膑故里......

魏惠王“畏秦”迁都大梁质疑
作者:刘心健
纵观我国历史,上自夏、商、周.‘一F至元、明、清,近四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王朝或政权的立国建都或徙都,除考虑自然因素外,都受其社会因素即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时代背景所制约。在正常情况下,建立的国都,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移动。然当其客观形势、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时,为顺应时代潮流,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迁都则又成为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其中有的是为了政权的巩固和富国强兵,继续以开拓领土为目的的积极性主动迁徙;有的则是为摆脱危机和困境,求得政权得以延续苟安图存为目的的消极的被动迂徙。判定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徙都原因,只有对其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时代背景加以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出其迁徙国都的真正原因。 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若按照《史记·魏世家》所载:“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印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都大梁。”据此而得出的“畏秦迁都”说,则是正确的。 但是,大量史料证实,惠王在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上,并非如《魏世家》所记。即《史记》中各篇的记述,亦不尽一致,而自相矛盾。如在......

唐宋高利贷资本的发展
作者:刘秋根
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发展至唐代,进入一个完备、发达的时期,高利贷资本各种经营形式、各种利息都已具备;高利贷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至宋代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察这种发展变化,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规律及唐宋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动都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史学界对唐宋高利贷分别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作整体考察。本文拟从高利贷经营形式的发展及利息变化两个角度对这一发展作简要叙述。 一唐宋高利贷经营的发展 唐宋高利贷资本经营的各种形式与利息已经完全具备并不断得列发展。这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抵押借贷;二是信用借贷。 首先,抵押借贷方面,又可分为质库业及一般、简单的抵押借贷两种。 第一,质库业:即典当业,是抵押借贷中较高级,专业性的形式。它起源很早,在南北朝时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便已非常密切了①,唐宋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人一般称之为质库,宋人有时也称之为解库。熙丰以后官府设立的质库被称之为抵当免行所,后来又逐步改为抵当库、抵库等。 质库业的基本业务是以物质钱,即以金银绢帛等贵重物品及衣服、铜镜等日常用品质钱使用,至期加息赎回。关于唐代......

论陆游的史识与史才
作者:雷近芳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诗词万徐首,有大量文稿佳作传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以多产著称的作家。陆游才气超逸,诗作清新刻露而出于圆润,能自辟一宗,时有“小太白”之称①,又切入生活,忧国忧民,其诗作以杜诗一般高度的思想性而被称作“诗史”②。陆游在文学上的成就如此卓越,以至遮掩了他在其它领域的建树,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是一位爱国史学家,他在史学领域也曾有巨大的贡献。 陆游的史学造诣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祖父陆佃曾参与神宗、哲宗两朝《实录》的修撰;父亲陆宰是浙东著名藏书家,曾为陆佃所著《春秋后传》作《补遗》。我们从陆游的《入蜀记》、《老学庵笔记》以及诸多“读史感怀”诗篇里,可以看出他秉其家学对史学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治史实践上,陆游曾三为史官,预修高宗 孝宗、光宗《实录》。私著有《高宗圣政草》 一卷,与上述《实录》今皆佚。陆游历史著 作唯一保存至今的,就是他的十八卷《南唐 书》③。 《南唐书》今存马令、陆游两家。陆书 成于马令之后,故又题《新修南唐书》。 马令是北宋末年宜兴人,世家金陵,......

刘基与宋献策——兼论中国古代谋士
作者:范沛潍
刘基与宋献策,一位生活在元末明初,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位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位却是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知识分子;一位助朱元璋功成授“开国栩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①。一位在李自成失败时被清军俘虏,残遭杀害②。如果我们从谋士的角度来剖析他们的得失,对研究、认识我国古代谋士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大四年(1311年)六月十五日生。曾祖刘壕在南宋时为翰林掌书,精通儒家经典及天文、历算、阴阳、医卜。刘基的父亲刘大俞,曾为元朝遂昌县(今浙江遂昌)教谕,也是一个知书达理和博学的人。刘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必然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四岁时,刘基入郡库学习,不但能通《春秋》,而且,遍及五经,就是对于阴阳、天文、兵法、医卜之学亦颇留意。至顺间,刘基一举而为进士,曾为高安县丛、江浙儒学副提举。由于他的正直和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与官场腐败的深恶痛绝,曾上书论御史失职事数款,结果受到上级的抨击。刘基一怒之下,遂上书归家。在此期间,刘基一方面闭门读书,进一步钻研天文、术数、兵法诸学,使学有所成......

从实利主义到实用主义——民初教育界对社会需求的思考
作者:崔运武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内教育界就以制订新的教育方针为肇始和核心,展开了如何使教育适应并促进新的社会发展的思考,迄1915年前后,在这一极有意义的理论探索中,呼声最高、影响颇广的,或许应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勃然而起的实业教育思潮:’它从倡导实利主义教育到力主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希求对新的社会需求作出正确的应答,以从根本上谋中国教育的改造来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服务。然迄今为止,对这一教育转轨时期理论_L的积极探求,人们注意甚少,更鲜有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和此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这一思潮的来龙去脉、理论意义等进行必要的考察,这是令人遗憾的。本文意就此抛砖引玉。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历程,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迈入了新的境界,教育界人士提出:“今日者,政体幸改共和,大局幸获统一矣,建设之事千端万绪正未易言,而教育一项,实为立国之命脉,强国之枢机,尤宜皿研究者也”①。他们认为:“教育事业常随时势为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故未有政体革命而教育不革命者”②,显示出已明确地、理直气壮地要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本身的需求出......

民国初年的陆军军界团体
作者:陈长河
民国初年,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各种党派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脱颖而出。仅就南北陆军军界而言,举其要者,北方有傅良佐等发起组织的“南北军界统一联合会”、姜桂题等发起组织的,’j七方军界联合团体”及“全国将校团”等;南方有黄兴等发起组织的“南北军人联合会”、“陆军将校联合会”及南京军界发起组织的“同胞社”等;稍、后有南北双方共同发起组织的“偕行社”及“军学研究社”等。1913年二次革命前后,有是年2月张作霖成立的“军学研究社”5月邓玉麟、王隆中、王天纵、汤萝铭等发起组织的“军界临时维持会”和成立于上海的 “中国军界联合会”,10月蔡愕、蒋方震、张绍曾等发起组织的“军事研究会”,二次革命前后这些组织,与民元军界团体性质有所不作同,本文不论述。 “南北军界统一联合会”倡议于1912年2月中旬,成立于同年3月25日,“以筹划军事善后为宗旨”①,系由南北各省军方代表所组成。其成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筹备时期。 1912年2月2日,该会发起人傅良佐、唐在礼、王赓、刘询、靳云鹏、陆锦、张士托、王汝勤、蔡成勋、陈文运等,提议联合南北,永饵争端,宜从军界首先提倡。声称:“吾军界同......

中国法制近代化论略
作者:郭志祥
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独特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力量。本文拟就对近代中国社会法制系统的内在矛盾及其演化过程作番探讨,以求揭示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主导趋势和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契机 法制即法律制度,一般是由法律规范、司法实践和法律意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统一系统。任何一种法制,都是当时社会秩序的基石和保证,是通过社会生产的长期发展,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逐步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尚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因此,历史上每一次法制的根本变革,都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在矛盾已十分尖锐、突出,在与法制相关的变革已积累到相当程度时才有可能发生。 所以,如果说鸦片战争,西方的大炮轰开了“天朝上国”的大门,以此为契机将中国推上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运行轨道,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历史,那么法制近代化的契机则远非这样直接和简单。鸦片战争的两次失败,使得清朝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妄自尊大的迷梦中惊醒,但睁开的睡眼看到的仅是西方的 “船坚炮利”,感到的仅是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无知。所以,......

《晋书》标点疑误两则
作者:庄剑
1.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第2796页称:“慕容彪攻陷中山,杀(冉)阂宁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降于慕容擒”。 案依上面的标点,则是慕容彪杀白同和刘准,降于慕容漓。然彪本是擒部将,受命伐冉阂,不应有降儒事.是知标点有误。 考《晋书》卷1104《慕容德载记》,称:“遣慕容洛略地中山……。洛留其部将慕容彪攻之,进讨常山……。倍进克中山,斩白同”。“是岁,丁零翟鼠及冉阂将刘准等皆率其部众降于德,封鼠归义玉.拜准左司马”。是知斩仅白同一人,刘准投降。文义甚明。故正确的标点当是:慕容彪攻陷中山,杀阂宁守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降于慕容携。” 2.标点本《晋书》卷105《石勒载记》第2574页称:“(石季龙)命太子宫日崇训宫,勒妻刘氏已下皆徙居之。简其美淑及勒车马、珍宝、服御之上者,皆入于己署.镇军夔安领左仆射,尚书郭殷为石仆射.” 案“署”字当属下句。“署”等于说任命.《晋书》中例子颇多。如同页中有“季龙府僚旧昵悉署台省禁要”。同卷所附《石弘传》称:“立为世子.领中领军,寻署卫将军”。又卷106《石季龙载记》称:“勒之居襄国,署为魏郡太守……。勒即......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几个史实的考证
作者:曾长秋
中国共产党已有7。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对党建立时期的某些史实尚有争议。笔者愿在党的生日之际,对党创立时期的一些重要史实作一考证,表明见解,以供史学界继续作深入研究。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0年 1920年2月,五四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与李大钊在天津分手时,曾相约在京沪两地建党。陈独秀在上海继续办《新青年》杂志,与《星期评论》、《时事新报》、商务印书馆的一些编辑、作者讨论社会主义。上海建党经过了三个阶段:1920年3月至5月是准备阶段,成立了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至7月是发起阶段,讨论建党并起草了党纲草案;8月至次年7月,创建了向全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后的上海,既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中心,又是工人运动的中心,这是共产党能在上海首先诞生的原因。陈独秀已在上海联络了一批热心社会主义宣传的知识分子,1920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后,便以此基础筹建中国共产党。党的最早发起人,据一大代表在1921年下半年向共产国际汇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记载,“中国共产主义组织是从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一共只有五个人,领导人是很......

一九八一年以来我国毛泽东研究概述
作者:黄永诚
一十年来我国毛泽东研究的 概况及特点 (一)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1年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以后,我国对毛泽东的研究在科学轨道上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研究性论著增多,作者队伍也逐渐壮大,截止1991年底,已发表的文章约8000篇,出版的专著,论文集、回忆录及传记等,已达500余种。十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毛泽东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形成了三个高潮。 第一阶段(1981年7月至1983年12月)-广大理论工作者以六中全会决议为依据,广泛开展了对毛泽东的研究,形成了十年来我国毛泽东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是以《决议》为契机的,因而很多论著以“注释”为主,关于毛泽东生平、著作、思想体系方面的专著不多。 第二阶段(1983年12月至1986年10月),在毛泽东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之际,各地纷纷召开学术讨论会,编写论文集,形成了十年来我国毛泽东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这次高 潮以专业学术刊物开始创办,专业学术团体 开始成立为特色,研究领域开始全面拓展, 研究力量逐渐集中壮大。此间,四川社科院 等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综合 ......

《明史纪事本末》勘误一则
作者:贾艳敏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一七《争国本》载:(万历十八年)十月,吏部尚书朱缩.礼部尚书于慎行率群臣合疏请立东宫。” 查《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卿年表二》:万历十八年三月至十九年五月吏部尚书是宋缩而不是朱缥。 查《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九载:“(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先是序班刘文润以输银助边,调添注詹事府录事,大字士申时行等题:詹事府清华重地,虽守领官不宜以货郎升除下吏部,改补别用。尚书宋缚以病乞罢,慰留不允。” 查《明鉴》卷七,纲:(万历十八年)三月以宋续为吏部尚书。目:瘾前为户部五年,值四方多灾,酌盈虚,筹缓急.上下赖之,及移吏部,绝请托,奖廉抑贪,痛惩黯吏。于政府一无所关白,屡乞休,不允,卒官。 查《明通鉴》卷六十九神宗万历十八年:三月改户部尚书宋彝于吏部,工部尚书石星于户部,命督陵工,工部尚书曾同亨回部官事. 查谈迁《国榷》卷七十五神宗万历十八年:三月丙辰.宋缮为吏部尚书。 以上所查材料完全吻合,万历十八年三月至十九年五月吏部尚书是宋缚,且《明史》有《宋缚传》,所以《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七《争国本》所列条中的朱缭应为宋缚.为谷应泰之误记.《明史纪事本末》勘误一则@......

“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述评
作者:曲峡,于志亭
1941年10月26日至31日,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雄居东亚腹地的中国抗日民主堡垒—延安隆重举行,这是东方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兽行的一次盛会。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等著作中基本是一字未提,有关研究论文也是几乎未见。因此,我们想就这次大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作一简单述评,以就教于史学界诸位同仁。 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是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初期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阶段。苏联人民英勇抗击了德国军队的入侵,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7月12日,苏联和英国签订了《关于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之协定》,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支援和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姥和。8月,美国答应给苏联以全面援助。8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宪章》。为了推动世界反法西......

西安事变中的洛阳
作者:王军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关于它的历史意义已早有定论。本文仅就洛阳在西安事变中所处的地位作一探讨。 洛阳地处陇海线,是陕西的门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为了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以在洛阳“避寿”为名,在其周围部下重兵。约有嫡系30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今京广铁路郑州至武汉段和陇海铁路郑州至灵宝段上。然而,蒋的如意算盘却把张、杨“逼上梁山”。 当时在洛阳的驻军主要有东北军炮兵第六旅,旅长黄永安。还有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的官兵。军分校主任是巩洛警备司令部司令祝绍周,教导大队长是东北军将领赵云飞,副主任是东北军教育处长刘海波。此外还有洛阳航校和附近的一些其他驻军。 事变前,张学良根据蒋的部署曾秘密召见赵云飞,面授机宜,要他在发生重要军事行动时,一定要与黄永安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控制洛阳①。由此可见,张学良是早有准备的,要以洛阳作为防护西安的屏障。 祝绍周作为当时洛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是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然而他与张学良赋予重任的黄永安、刘海波却是金兰之交②。这使他后来成了西安事变中的风云人物。 1936年1......

关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作者:刘笑盈
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是近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同时并存且不断发展的两大历史潮流。但现有的研究都是分割进行的,极少有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重合、互动和相斥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希望对现代化理论研究能起抛砖引玉和拾遗补厥作用。文中外误之处,敬祈专家批评指正。 什么是“民族主义”?中外学者对此各持一端,众说纷纭。在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在以阶级性分析取代民族性分析的理论前提下,认为它不过仅仅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①。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民族和阶级是两个尽管有联系但又根本区别的概念。就一般的意义讲,民族概念强调的核心是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而阶级概念强调的核心则是经济结构中的差 异。这两者都是人们的社会共同体,尽管有重 合之处,但毕竟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共同体 形式,那么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民族主义与 阶级基础之上的阶级意识又如何能相互取代 同义而语呢②? 毫无疑间,阶级分析理论为我们指明了 一条广阔的研究道路,但与此同时盲目地、 机械地、不分场合地套用这一理论......

中国近代风俗史研究的新成果——评《西俗东渐记》
作者:陶季邑
严昌洪同志所著的《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沉主编“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一书,已于1991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该书凡五章,共18万字,是作者在中国近代风俗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读罢该书,觉得它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第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近几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研究,但就成果而言,只是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一些论文,尚未出现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的学术专著。直到严著问世,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它是大陆上论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一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有关社会风俗和社会风俗史的一些问题,尤其重点论述了社会风俗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以便让读者了解该书论点的基本依据;接着论述了西俗东渐的渠道及近代西俗观形成的过程,论述了中国近代儿次社会变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论述了社会风俗演变的具体表现,最后在结语中还归纳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的一些特点。这样,在读者面前系统完整地展现出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的整个过程,从一个侧面加深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第二,重视借鉴作用。 历史工作者研究历史主要口的......

独辟蹊径 贵在创新——《世界近代史》评介
作者:薛源官
L七侧f厂卜卜砂冬l加亡备沛引州‘引‘卜“‘如聆 建国40多年来,我国世界近代史的教材虽然不断翻新,版本繁多,但就其体系而言字,是牢伺。这种旧的教材体系已远远不能得的濒己;校教学的需要。新近出版的由管越堵、黄鸿钊、郭华榕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在改变这一状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与国内其他教材相比较,这部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特色。 第一,本书在体系上突破了旧教材“两个时期”的框架,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使整个体系更加严谨、简洁。这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国内世界近代史教材均是沿袭苏联教材的体系,其特点之一是以“巴黎公社”为界,把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二是按年代横断地描述历史。这一体系不能客观地反映近代各国历史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且往往人为地把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拦腰截断。这部新教材大胆地打破了“两个时期”的界线以及按年代横断描述历史的编纂体系,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垄断最终确立的历史单列成章,“一竿子到底”。这样,使读者对这些国家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因果沿革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编纂体系上所作的调整,使读者阅读起 来便于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