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从突破部族社会桎梏的意义去认识周初变革──兼谈五种社会形态问题
作者:王和
殷周之际变革的内容和过程,过去已有极多的论述。本文不再重复那些人所共知的内容,只想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就周初变革所具有的“突破部族社会任桔”的意义,再作一些阐发。关于这一问题,已往虽有认识,但我感觉尚不够深人。特别是,关于部族制度本身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制约和束缚作用,以往的认识显然不足。 自王国维提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巨于商周之际”①以后,殷周之际的变革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场变革的作用、影响和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有“迎异说”和“微殊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②。我个人是赞同“通异说”的。我认为,周人于代殷之初所试图建立的,本来仅仅是仿效殷代政治模式的、以周为领袖国的方国联合体王朝。武王克商以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祖”,并没有消灭殷国,只是令殷人作为邦国联合体之一员服从于周,正如周曾经长期作为邦国联合体之一员服从于商一样。倘若失败的殷人能够从此甘心屈居于从属的地位,那么周代未必不会像殷商一样,成为一个众多方国林立的时代;至少在周初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像殷商那种“众邦林立”的状态,很可能会延续下去。 但是武庚的叛乱从......

关于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历史作用──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编
作者:刘秋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编中,首先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下生息资本的形成及构成,然后对这种资本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即高利贷资本也进行了定性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息资本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随着近年来有关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尤其出土材料、档案材料及民间契约文书的发掘和整理,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进展。随之在几个整体性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如关于高利贷资本的概念,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历史作用,高利贷资本向近代借贷资本的转化等。而分歧的形成既与材料掌握的不同有关,更与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关。以下拟以历史作用问题为例,主要结合明清高利贷资本的有关事实,从理论上作一些清理工作。 因高利贷资本中的相当部分利率高昂。剥削残酷,而且采取了多种手段获取额外收人,在债务人不能及时偿还时,还常常夺取债务人土地、房产及其他财物,甚至差押债务人及其家人为奴为仆,因而不但引起各个历史时期官府的限制、打击,社会各阶层对高利贷资本也常加谴责和攻击。在西方,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高利贷受人憎恨完全理所当然,因为在这里,货币本身成为赢利的源泉,没......

曾子礼学思想初探
作者:罗新慧
近年关于儒学发展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中,曾子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孔子思想的直接传承者,曾子对于儒学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曾子对于孔子“礼”学的发展,与他对于“仁”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取向。概括而言,可以说曾子一方面固守维护等级名分的礼,另一方面曾子所阐释的“礼”却呈现出内化的倾向,变为主观的道德情操。曾子的礼学思想除见诸《大戴礼记》一书的曾子十篇之外,还集中见于《礼记·曾子问》篇,在先秦诸子书中亦偶有所载。关于曾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清代学问家毛奇龄曾经与弟子讲疏讨论过《曾子问》篇,当代专家则极少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今试作探索。 春秋时期,虽然在周天子和一些诸侯那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但是在广大的贵族阶层中,“礼”却呈现着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人们对于礼的兴趣有增无减。据《论语》记载,孔子所大力倡导的“礼”,虽然也强调以“仁”为其核心,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但又注重区别等级名分的礼,主张“使民以时”,“齐之以礼”,作为臣下的要“事君尽礼”,作为君主的要“以礼让为国”。关于个人行为中的“礼”,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孔子......

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
作者:汪清
《汉书·武帝纪)}载;“无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百官公卿表》云:“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秋六百石,员十三人。”《地理志》叙文中说:“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阶,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日凉,改梁日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故严耕望先生认为: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十三员,人察一州,凡十三州”①。这似乎是没有什么疑义的。然而在《地理志》正文中却出现了与叙文颇相矛盾的地方。正文中的郡国大多数都说明某郡或某国属某州,如:“太原郡,秦置……属并州。”“东郡,秦置……属宪州。”“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属扬州。”“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属克州。”“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属幽州。”等等。其中所涉有冀州、并州、幽州、充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凡11州,没有“凉州”和“朔方之州”。而且朔方郡属并州。另有一些郡国等却没有归属哪一州,现列举如下: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东郡、 河内郡、河南都、临淮郡、武都郡、陇西郡、金城 都、天水郡......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作者:李宜春
西汉的内(中)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也对后来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过深刻影响,所以,研究西汉的内朝制度,颇有意义,因而它也为一些治史者所措意。在这其中,我以为台湾学者劳干先生的有关论断较为允当。在《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一文中①,劳先生认为西汉的内(中)朝官共‘有如下几种类型: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左右曹和尚书,而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官。劳先生又通过搜集较为详尽的史料,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证。 劳先生此文可谓是近几十年来研究西汉内朝制度的奠基工作,我基本赞同劳先生的观点,同时,我在治史过程中对这一问题逐渐有一些新的看法。本文的主旨有三:一是对我所赞同的劳先生的一些观点作出深层次的思考;二是对我所认为劳先生欠妥的一些观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三是探讨一些有关内朝的而劳先生没有论及的问题,并求教于治史同仁。 一西汉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 西汉是皇权专制时代,皇帝多亲理国家大事。在他的身边,一批应对顾问、议论国政的官员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他们议论国事,提供初步的决策方案以供皇帝参考,这样的官员便组成了所谓的内(中)朝......

汉代蛮夷邸论考
作者:王静
作为馆待来宾性质的客馆,在先秦时即已存在。先秦时,诸侯国与天子之间的往来已有了定制。如西周时,诸侯与天子间的往来有所谓:“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①既然有了双方间的往来,作为馆待来宾性质的客馆,也就必然存在。如《仪礼·觐礼》载:“天子赐舍,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滨之束帛。乘马。天子使大夫戒,日:‘某日,伯父帅乃初事。’侯氏再拜稽首。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②这表明当时已有了较为严格的赐舍、受舍礼仪。《周礼》并记载了当时供职于馆舍中的人员,职务名称为掌讶,“掌讶掌邦国之等藉,以待宾客。若将有国宾客至,则戒官修委积,与土逆宾于疆,为前驱而人;及宿,则令居;及委,则至积;至于国,宾人馆,次于舍门外,待事于客……凡宾客之治,令讶,讶治之……凡讶者,宾客至而往,诏相其事而掌其治令”③。 以上所述为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况。但周边四夷当也包括在内。《礼记·明堂位)}即记有诸侯及蛮夷于明堂朝觐时所排列的位子,“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

宋恕维新思想述论
作者:宋平章,王林
宋恕(1862——1910),字燕生;号六斋,浙江平阳人,是近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维新思想家。他曾师从孙银鸣、俞挪、孙治让等国学大师,并深受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抱负不凡,“年未及立,极有澄清天下之妄想。”虽然他一生颇不得志,只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当过教习,但他的维新思想却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对当时的维新派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于他的著作“多以畏弹射而未敢刊行”,所以,他死后,声名渐没,思想也鲜为人知。本文依据今人整理的《宋恕集》,主要论述他的维新思想,以恢复他作为近代维新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宋恕的维新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三始一始”说中。1892年,他上书李鸿章,提出:“欲化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日: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他自称:“蓄三始之说,十年于兹,一始之说,亦五年于兹矣”。①可见他的“三始一始”说酝酿已久。 “三始一始”说的核心是设议院,宋恕对此谈论较多。他以日俄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议院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他指出:“......

论民国政府处理逊清皇室的失误
作者:喻大华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垮台之后,图谋恢复其统治的复辟活动往往能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处理前一王朝的余系就成了新兴政权能否巩固的重要问题。辛亥革命期间,作为清王朝放弃政权的交换条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以下简称《优待条件》),据此,清皇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形成了逊清皇室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出现了种种失误,产生了严重的恶果。 一《优待条件)}的利与弊 《优待条件》是民国政府处理逊清皇室问题的法律基础,因此,应对其有个全面的认识。在辛亥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他们即要求得革命的成功,又担心革命可能旷日持久而导致局面失控或外来干涉。总之,他们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寄希望于袁世凯,希望由他逼迫清帝退位,以早日完成革命。为了减少清帝退位阻力,他们在南北议和中提出了优待清室的建议①,立即得到袁世凯代表的赞同。 对清室优待到什么程度呢?南方革命党代表伍廷芳以探询的口气提出:“仿日本待朝鲜之例何如?”袁世凯代表唐绍仪则表示:“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可见,......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自觉”思潮
作者:欧阳军喜
“自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时知识分子谈论较多,仅次于民主和科学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探讨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却常常忽视“自觉”这一重要方面,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对五四思想的全面了解。本文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自觉思潮作一剖析,从另一侧面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蕴涵的中西文化的内涵。 所谓自觉,就是一种自我反思,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它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区别开来,强调个体的独立自主性。通常自觉又可分为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两种。所谓群体自觉,系指群体对国家和社会的目的与情势的认识而言;所谓个体自觉,系指个人自觉为具有独立精神之个体而言。清朝末年,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知识分子在其言论中表现出一种集体的时代性的政治醒觉,“自觉”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自觉的性质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带有明显的近代特征。自觉的内容也扩大了,既有存亡的自觉,又有人格的自觉,知识(文化)的自觉①。如鲁迅所说,“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②。鲁迅这里说的主要是国民对于文化上的自觉。也有人提出了国民对......

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的建立与蒋张关系
作者:郭正秋
南京国民政府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东北易职仅从原则上确立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执政地位。蒋介石当然不能满足于此,而是要尽快在东北建立健全蒋记国民党的各级组织,借此加强对东北的渗透、控制。张学良则要在南京政府统一之名下,尽可能保持东北的独立性。双方围绕着什么时间建党和如何建党、由谁来建党等问题展开明争暗斗。对此,史学界未有论及,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评述,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教正。 在东北迅速建立国民党的各级组织,可谓蒋介石集团对东北渗透、控制堂而皇之的手段。早在东北易职谈判时,双方已初步达成协议。当时,张学良以“奉方人民未经训练”为由,提出“暂缓党部组织,先派员赴南见习,再行举办”①。蒋介石“毫无犹疑,完全准办”②。然而,蒋介石的承诺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各地刚刚升起,蒋介石就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在东北各地建立国民党组织的活动。一方面以考察、指导、协办、帮办、督办等种种名义多次派要员赴东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政要周震群、刘光、方本仁、张群、吴铁城、张继等都曾为建党问题先后来东北,有的还不止一次。另一方面函电、指令等如雪片一般不断飞向东北,对张学良施加压......

析汪精卫的《最后之心情》
作者:谢晓鹏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后之心情》一文。因过去研究者对此文的可信性多持怀疑态度,所以没有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但从此文的内容来看,似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故此文仍不失为研究汪精卫及其晚年思想的重要史料,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在此拟对汪的《最后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临死前内心深处的一些本质的东西。 一《最后之心情)}的由来 在剖析汪的《最后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来。此文的开首有这样一段说明:“兆铭来日疗医,已逾八月。连日发热甚剧,六二之龄,或有不测。念铭一生随国父奔走革命,不退宁处。晚年目睹巨变,自谓操危虑深。今国事演变不可知;东亚局势亦难逆睹。口授此文,并由冰如(陈壁君字)誊正,交\X妥为保存,于国事适当时间,或至铭殁后二十年发表。”①该文形成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X日”②,即公历1944年10月某日。当时,该文并未公布,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1963——1964年,香港春秋杂志社出版了朱子家(本名金雄白,曾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法制专门委员会副主任)著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一书,该书第......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
作者:舒小昀
家庭史学是史学的一个新成员,现已成为新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家庭既是一个社会细胞,又是个人活动的一个舞台。研究家庭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家庭生产是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善衍。”①本文主要讨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以及这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 家庭的物质生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直接物质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组织形式。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家庭的直接物质生产职能退隐,家庭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工厂雇佣制度的出现、劳动力队伍的扩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家庭关系的变化等方面,但是传统的生产部门、家庭劳动仍然存在,继续发挥作用。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成员一起工作,互相合作,形成了一个彼此依赖的单位。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家庭企业逐渐让位于工厂,家庭成员成......

试析美国黑幕揭发运动衰落的原因
作者:肖华锋
20世纪初美国一批以杂志新闻记者、文学家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发起了一场揭露社会黑暗、唤醒社会良知、促进社会改革的黑幕揭发运动。这场运动使广大民众对美国社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为此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基础。某种程度上,与黑幕揭发运动同步进行的进步主义改革就是在这些舆论的支持下运作起来的。然而,这场运动在1906年左右登峰造极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除塔夫托总统执政最后几年有所回光返照外,至一战爆发时已经衰落,事实上“在大众杂志上几乎难以找到黑幕揭发文章了”。20世纪初黑幕揭发杂志有12家,但到~战前夕几乎已经没有了。最坚决的《麦克卢尔氏》、《美国杂志》到1912年先后被保守的企业集团购买,事实上已停止刊发黑幕揭发文章。 轰动一时的黑幕揭发运动为什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其中因素很多,但黑幕揭发者们本人仍然从“揭露黑暗”角度把运动夭折的原因归因于两个字:阴谋。他们认为那些曾遭到他们揭露的利益集团总是在蓄意扼杀这场运动。当代美国研究黑幕揭发运动的权威路易斯·菲勒教授断言:揭发运动的结束是那些感到无法再容忍的人的系统安排。如果说没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来认真讨论贿赂或结束黑......

论先秦诸子的抗灾赈济措施
作者:陈采勤,朱晓红
先秦时期,人们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能力还很差,有许多水旱疾疫和人为的灾荒,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困苦和贫困。先秦诸子学者对于抵抗灾荒,赈济贫困,解决社会矛盾都有过鞭辟人里的探讨,提出过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某些抗灾救荒的思想至今还很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时期的天灾和人祸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铁制农具、牛耕、水利灌溉设施、农耕技术在农业方面得以普通运用,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可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财富,并不能使社会下层劳动者摆脱贫困和饥饿,社会贫富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孟子曾愤慨地指出:“癌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率食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食而食人,恶其为民父母也。”①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并不足以使农耕阶层免于冻馁之苦,“耕也,馁在其中也”②。战国中晚期,主要粮食品种(寂、粟)的平均亩产量为216市斤/市亩。@李俚的农家粮食收支帐表明:五口之家的农户,除去衣1500钱,食1350钱和每年有关祭祖的费用300钱,不包括疾病死丧之费和上交的税粮,每年生活歉450钱④。因此,在正常情形下,农耕阶层的生活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

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作者:王卫平
关于唐宋时期的慈善事业,大陆学术界少有专论,而在日本、台湾则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道端良秀、善峰宪雄对唐朝悲田养病坊的研究,王德毅、金中枢、福泽与九郎、今掘诚二、梅原郁等人对宋代慈善机构与救济事业的探讨,以及星斌夫、夫马进对唐宋慈善事业的有关论述①,使我们对这一时期慈善事业的面貌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由于各人着力的角度不同,加上对其中某些问题的论证尚有可议之处,很难说能给人以完整的认识。有鉴于此,笔者拟依据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唐宋时期慈善事业的经营实态与性质作一全面、综合的论述。 一唐朝的悲田养病坊 悲田是佛教用语。佛教经典《象法决疑经》中有谓:“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饥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田者,悲田最胜。”也就是说,悲田是对贫穷孤老乃至动物的布施。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实际上是一个收容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的慈善机构。 悲田养病坊初创于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唐玄宗开元五年宋憬奏称:“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

“庙会”界说
作者:小田
相庙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物质文化景观,以调庙为依托而形成的庙会,是透析社会实态运作的重要视点,近年来引起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日益关注。但是,历史上名之曰“会”的组织实在繁杂。①有庙未必有“会”,是“会”未必是庙会,甚至有冠以“赛会”、“神会”之名而无庙会之实者。庙会本身的复杂性,造成论者对其理解的困难;在论者之间,歧异在所难免,外误亦复不少。本文的申说,是检讨诸家庙会概念之后,在对相当时空的庙会型态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家之言。 “庙会”概念的检视 早在1925年,顾颌刚先生调查北京城西妙峰山庙会时,称这里的庙会为“香会”。他说,香会是乡民把神的会集的变相;从前叫做“社会”,自从释道庙观并起,固定的社会就演化为流动的社会;流动的社会有两种:一种是从庙中异神出巡的赛会,一种是结合了许多同地同业的人们齐到庙中进香的香会。②我们注意到,民俗学家最初接触庙会现象时,就已经从历史源流的角度,涉及到了庙会的基本内涵和类型,然而奇怪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全汉升先生在考察中国庙市历史时,虽然也注意到了庙市中的娱乐活动,但在他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模式”对重庆的冲击
作者:张瑾
美国学者说,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在上海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①。对于这个问题,张仲礼指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对外开放以后,城市的现代化都不同程度地获得启动,但程度并不一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五口开放‘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而是形成了五口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上海一支独秀的局面②。忻平也认为抗战前十年的上海城市现代化“表现得最为典型,尽管并不成熟,但毕竟开创了第一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基本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供解构的典型”@。于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上海被制作成中国现代都市的惟一文本与感觉①。在近代中国城市中,上海有着“现代化运动”火车头之称,各城市要搞“现代化”,或以上海为模式,或派人至上海学习观摩,或到上海采办机器、聘用人员②。所谓“上海模式”,主要指衡量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的若干城市物化环境的现代性指标。在这里“上海模式”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揉合了这一时期的广州、上海、汉口等城市的市政建设经验与举措;因习惯上以上海为中国现代化的“火车头”,因此笔者用“上海模式”作为中国城市现......

论美国城市政治集团的兴衰
作者:王金虎
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美国的很多大城市长期被一种人们称之为“政治集团”(political machine)的组织所控制。本文就美国城市政治集团的兴衰进行探讨。 什么是城市政治集团?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爱德华·班菲尔得和詹姆士·威尔逊给其下的定义是:“政治集团是严重依赖收买人而生存的党派组织,它的收买物既具体又实在……像其他任何组织一样,一个集团给人提供包括实物和非实物在内的各种好处,以使人按其意愿行事。”①班菲尔得下的这个定义点中了美国城市政治集团的实质。 对城市政治集团的实质首先可以从其活动来认识。政治集团活动的第一类对象是外国移民。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美国工业革命的快速进行,大批欧洲移民被吸引到了美国。19世纪中期出现了爱尔兰人移居美国的高峰,19世纪后期则出现了东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各民族移居美国的高潮。爱尔兰人及随后的东欧各族移民来到美国后,绝大部分都涌进了美国的城市。因为这些人来自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是穷困之人,来到美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工作,以便挣钱养家糊口,他们没有力量到西部去购买土地成为独立的农场主。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
作者:冷东
中国宦官制度产生之早、组织之严、延续之久、影响之大,以及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发展所受宦官之害,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因而对宦官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剖析与透视,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题目。8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掀起研究的高潮,主要有冷东《建国以来宦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9期)、刘泳聪、冷东《近四十年来港台地区宦官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12期)、景有泉《十年来宦官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0年7期)等评述文章。进人90年代以后,有关中国宦官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以下予以简单评述。 一专著及综述文章 近十年来,出版了相当多的与宦官研究有关的专著,主要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十大太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东郭先生《太监生涯》(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冷东《被阉割的守护神一宦官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杜婉言、杜子明编译《中国历代太监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李禹阶《权力塔尖上的奴仆一宦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顾蓉、葛金芳《......

国内外张謇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作者:庄安正
张謇毕生致力于南通近代化事业,旨在把家乡建成一个“新新世界之雏形”。他注重实干,不尚空谈,淡泊名利,从不炫耀自己。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春的业绩及由此赢得的声望,使他无意中在近代化开拓者的丰碑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激发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这种对张謇个案的研究,从时间上讲,自张謇在世时即已开始,迄今虽经90年之久,势头仍健,必将延续到21世纪;就地域而言,研究张春的学者,既有包括南通在内的内地学者,也有台港澳学者,甚至还有日本等国外学者;从研究内容上说,一开始就区分为文献资料挖掘整理与文献资料研究利用两大领域,各自又衍生出许多子领域,不少领域至今硕果累累;从研究主体上讲,90年来出现了由个人研究到群体研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个人与群体研究并存的格局。近年来,有学者建议建立“张謇学”,以推动张謇研究的深入,姑且让此问题的可行性论证交与专家学者完成,仅就以上四个方面即值得在世纪之交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张謇研究之回顾 90年来,国内外张謇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张謇在世时(约1910年至1926年) 张春在世时十分注重档案和资料的保管与汇......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周桂银,肖军
1999年10月28日至30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南京召开了第九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美国研究所、外交学院、商务印书馆、美国赖特大学和宾州印第安那大学等28个单位的六十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五十多篇。会议除讨论通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新章程并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及其他领导机构外,就美国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会交流和小组研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时段弘教授、美国赖特大学袁清教授、外交学院苏格教授和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分别就科索沃与国际政治伦理、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美国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史学进行了大会发言。这次研讨会基本上反映了世纪之交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一美国政治 美国分权体制和宪政的发展演变等问题,是与会代表们集中讨论的问题。 关于美国的分权体制问题,与会者认为,“分权体制”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以往“三权鼎立”的概括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们过多注意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权力的独立行使,忽视了三者之间的权力交叉和制约。山东师范大......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情愫
作者:费雅君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选集》上卷,84页)。他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旋任全国铁路督办,立志从铁路入手,振兴实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认识到,要振兴中国实业,离不开对外开放,为此,他不辞辛苦,奔走呼号,在众多的谈话、讲演和论著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对外开放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引进外国的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等。孙中山说:“凡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孙中山全集》第二卷,498页) 当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一直在觊觎中国主权,并以各种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在华的经济特权,中国对外开放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是非常困难的。孙中山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既坚持对外开放,得世界互助之益,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又要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不受侵害的思想,其爱国主义情慷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对外开放必须维护国家主权 孙中山指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功过是非浅议
作者:吕进
1952年底,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使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有着重大的历史功绩。 第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消灭了剥削制度,结束了我国数千年的剥削社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根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撑点和基础,也是今天改革的基础。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知识的无知,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无知。在社会主义创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化,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更加孤立了资产阶级,使他们不得不接受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

毛泽东晚年失误与其阶级斗争观
作者:翁有为
研读毛泽东晚年的有关资料,深感毛泽东晚年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迷雾太深,以致铸成其晚年之错。阶级斗争是个双刃剑,用之准确,可破敌得胜;用之背反,难免自遭其害。事实正是如此。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比之陈独秀、王明等高明,就在于他了解并准确掌握了该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灵活、恰当地运用,所以从井岗到延安再到北京,领导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则反之,令人深以为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打倒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基本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富农阶级,通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使民族资产阶级也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所以,在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和同年11月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和毛泽东都认为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了,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了。但是,不久,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国内整风运动开展中各种言论的提出,情况发生了变化。在1957年春夏开展的整风运动中,出现了各种对党尖锐批评的言论,有些甚为过火。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国际上出现的反共思潮,毛泽东实际上认为反右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他在同年6月发表他在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

拿破仑的对英政策
作者:董延寿
从近代国际关系的角度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矛盾是主要矛盾。拿破仑对英国采取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法国的生死存亡。为了建立法国的霸权,拿破仑采取多种手段打击英国,最终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在争霸中败下阵来。本文试就英国对法国革命的态度、拿破仑对英政策的演变及该政策对拿破仑帝国的影响,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州大陆西面的大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是自成一体的战略攻守系统。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首屈一指。16世纪初,在英国就出现了呢绒业的手工工场,17世纪上半叶呢绒业更加发展,随之而来就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关系广泛深入农村,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创建了条件。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较量,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成倍成十倍增长,其工业品倾销到英国商人足迹所至的地方,一切万里长城都在廉价的工业品这个重炮的轰击下断裂和......

《史学月刊》在京顾问编委座谈会纪要
作者:周祥森
《史学月刊》创刊于1951年1月,原名《新史学通讯》,是新中国最早的历史学专业刊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使《史学月刊》在新的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真正肩负起繁荣学术、引导学术发展的重大使命,从2000年起,《史学月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知名学者担任顾问、编委。4月19日,编辑部邀请在京的顾问、编委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顾问、编委有齐世荣、林甘泉、何芳川、蒋大椿、郭华榕、瞿林东、陈铁健、王子今、朱汉国、赵世瑜、虞和平、王续添(代表彭明先生)等。本校编委成员阎照祥教授、程民生教授,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应邀出席了座谈会。河南大学副校长关爱和教授致开幕辞。《史学月刊》杂志社副主编李振宏教授代表编辑部就刊物的基本情况向顾问、编委们作了汇报。在座谈会上,各位顾问、编委就学术期刊如何发挥繁荣学术和引导学术发展的作用、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进一步办好《史学月刊》等问题,发表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史学月刊》半个世纪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性的评价。 关于学术期刊如何发挥繁荣学术、引导学术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本刊顾问白寿彝先生逝世
作者:
我们深深敬仰的老一辈学者和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本刊顾问白寿彝先生,2000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白寿彝先生是河南省开封市人,1909年2月19日出生于一个回族家庭;20年代就读于河南大学,是河南大学的知名校友。 白寿彝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 白寿彝先生是享有崇高声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优秀代表。其学术研究涉及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尤其重视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一生著述丰厚。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1980年出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