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
作者:瞿林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5 0多年间 ,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落两起的发展轨迹。 2 0世纪 5 0年代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与三四十年代相比 ,显得比较寥落。 6 0年代前期 ,中国史学史研究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论者蜂起 ,百家争鸣 ,令人鼓舞。十年“文革” ,它便沉寂下去 ,忠实而执着的研究者 ,也只能期待着“于无声处听惊雷”。 70年代末 ,国家开始走上坦途 ,中国史学史研究同许多学术领域一样 ,迎来了它的春天 ,步入了它的发展时期。概而言之 ,这 5 0年是中国史学史研究从活跃走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尽管这个过程远未终结 ,但其前景确实使人充满信心。一 从寥落走向活跃 :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大讨论   5 0年代 ,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低潮。除了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修订本 (195 7年 )以外 ,几乎没有新的著作问世。一些个案研究成果的发表 ,终究未能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究其原因 ,既有政治上“左”的思潮的影响 ,也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对历史与史学的重新解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所致。关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本文就不多说.....

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僤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金光
1977年冬 ,河南偃师缑氏郑村出土了汉章帝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约束石券”。迄今为止 ,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 ,至为珍贵。自石券出土后已有不少专家撰文进行研究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所论尚颇多可商榷之处 ,而且 ,有些问题尚未涉及到 ,仍须深刻探讨。为了讨论的方便 ,今先将其全文过录于后 (行款一依原石开列 ) :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 ,侍廷里父老祭尊于季、主疏左巨等二十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 ,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 ,买田八十二亩。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 ,共以容田借与 ,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 ,还田 ,转与当为父老者。传后子孙以为常。其有物故 ,得传后代户者一人。即中皆訾下不中父老 ,季、巨等共假赁田。它如约束。单侯、单子阳、尹伯通、中都、周平、周兰、□□、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孝卿、于程式、于伯先、于孝、左巨、单力、于稚、中卿 ,左□□、于思、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明功。自券文出土后 ,已有不少学者撰文加以考释和研究。①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释文基本上依照黄士斌......

试述唐宋间的“疑孟”、“非孟”思想
作者:龚来国
早在 1 933年 ,周予同先生在《群经概论》一书中即指出唐宋间的经学更新有一“孟子的升格运动” ,即孟子人成为圣、书奉为经的过程 ,“始于唐而完成于宋”。[1 ] (p2 89 2 90 ) 此后 ,陆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历程已大体澄清。如果作更进一步的考察 ,会发现与“孟子升格运动”相伴随的还有一个“疑孟”、“非孟”运动。对于这一问题 ,过去的学者也有提及 ,但大多将其视为尊孟运动的“逆流”。随着研究的深入 ,情况略有改变。如陈寒鸣《宋儒孟子观述论》一文认为 ,“宗孟”和“非孟”是宋人对待孟子的“二大思潮” ,在肯定“宗孟”思潮为“儒林主调”的同时 ,也对时人的“非孟”主张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夏长朴的《李觏的非孟思想》、徐洪兴的《论叶适的“非孟”思想》等文则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李觏、叶适等人的“非孟”思想进行了分析。① 但总的看来 ,对该问题的注意还很不够 ,不仅缺乏全面的梳理 ,也未能对其成因予以深入的探究。本文旨在对唐宋间的“疑孟”、“非孟”思潮作一述论 ,试图分析时人“疑孟”、“非孟”的内容以及不同的表现态度 ,并回答这一思潮形成的缘由....

五代叙封制度初探
作者:杜文玉
我国古代的叙封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所谓“至秦汉 ,妇人始有封君之号 ,有邑司之制”[1 ] (卷三四 ,职官典十六 ) 。经过历代的发展 ,至唐朝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叙封制度。五代的叙封制度虽然仍沿袭唐制 ,但由于政治动荡 ,改朝换代频繁 ,各朝都或多或少对这一制度进行过修改 ,遂使五代的叙封制度发生了与唐制不同的一些变化。此外 ,由于五代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 ,也导致其叙封制度不得不发生变化 ,从而构成了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五代时期的叙封制度 ,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研究 ,本文也只是一个初步探讨 ,不当之处 ,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一 与唐制不同的几点变化研究五代的叙封制度不能不对唐制做一简单的回顾 ,只有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制度进行比较 ,方能看出在五代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朝规定 :  内命妇 ,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 ,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 ,三品、四品母为正五品县君。……凡外命妇有六 :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 ,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 ,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 ,四品母、妻为郡君 ,五品母、妻为县君 ,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

晚清商办与官办的斗争
作者:罗肇前
整个晚清时期 ,围绕着近代民用企业到底应采用商办还是官办形式 ,清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数十年的斗争 ,并可将这些斗争分为 3个回合。这些斗争 ,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将对这些斗争展开初步论述和探讨。第一回合 :围绕轮船招商局经营形式的斗争为解决漕粮北运的问题 ,1 872年 ,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 ,这标志着近代民用企业弛禁。但顽固派把该企业视作眼中钉 ,不断群起非议 ,必欲毁之而后快。在竭力诋毁的同时 ,舆论上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 ,即官府监督控制下商股商办的形式不满。1 877年秋 ,山西道监察御史董翰奏请“轮船招商局关系紧要 ,急需整顿” ,并称“论者或谓该局应仿照船政成案 ,专设大臣一员管理 ,臣愚以为 ,易商为官 ,徒滋浮费 ,且恐转多掣肘 ,不如仍存商局之名 ,由南北洋通商大臣统辖 ,庶查察较易周密 ,而经费无须再增”。[1 ] (p1 9— 2 0 ) 提醒变商办之局为官办的呼声已经很高 ,要求加强官府的监控。 3年后 ,又“有人奏招商局办理毫无实济 ,请饬认真整顿经理” ,包括“调簿清查”[2 ] (p3.....

试论梁启超晚期的文化观
作者:高海林,杨芳
首先要说明的是 ,本文将 1 91 8年作为梁启超晚期文化观的起始之年。梁启超文化思想发展的脉络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 (约 1 890—1 90 0年 )“中体西用”式的文化观。 1 890年至 1 90 0年 ,梁启超作为一个由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 ,虽始终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框 ,但他对传播西学作过努力 ,对传统文化作了不留情面的剖析 ,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化观的上升时期。中期 ( 1 90 0年— 1 91 8年 )又可分为 1 90 3年前后两个阶段。 1 90 0年至 1 90 3年 ,梁启超流亡海外 ,他的文化观获得新的发展。他抛弃维新变法时“保教”的理论口号 ,引进西方“自由”观念 ,认为“自由”为“今日救国之良药 ,不二之法门”[1 ] (p1 39) 。这一时期是梁启超的文化观最激进的时期。 1 90 3年以后 ,梁启超对待文化问题的态度日趋温和 ,但这并不代表一个新的起点 ,促成梁启超文化观转变的关键是他 1 91 8年的欧洲之行 ,写于 1 92 0年的《欧游心影录》是其晚期文化观形成的标志。本文着重探讨的便是梁......

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兼与冯筱才先生商榷
作者:沈晓敏
《近代史研究》2 0 0 1年第 2期发表了冯筱才先生的《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一文 (以下简称冯文 ) ,笔者拜读后有所启发 ,同时发现问题不少。2 0世纪 2 0年代的浙江自治运动 ,在全国各省中以历时久、花样多而闻名。 1 92 1年 9月 9日 ,浙江公布《九九宪法》 ;1 92 2年 1月 ,全省制定了1 0 0部宪草 ,从中整理出《三色宪法》 ;1 92 3年 1 0月起 ,历时 2年余制定并颁布了《浙江省自治法》 ;1 92 6年 1 2月北伐军入浙前后 ,颁布了《浙江省政府组织大纲》 ,宣布成立“浙江省人民自治政府”。冯文全文六个部分 ,主要论述《九九宪法》的发动、起草、审查、内容及失败原因等 ,除了议论性的文字外 ,与陈益轩著《浙江制宪史》大同小异 ,问题主要在“小异”部分 ①。冯文第五部分“省宪运动的继续和终结”(《近代史研究》2 0 0 1年第 2期第 1 89页。以下只注该文页码 )主要论述《三色宪法》和《浙江省自治法》等 ,这是陈益轩的《浙江制宪史》所没有记载的 ,该部分史实错漏较为严重。本文因冯文而发 ,但并非专......

论大革命后期张发奎与中共的离合
作者:左双文
张发奎 ① 是北伐战争的风云人物。北伐期间 ,他先后担任第 4军第 12师师长 ,第 4军副军长、军长 ,兼第 11军军长 ,第 4方面军第 1纵队司令 ,第 4集团军第 2方面军总指挥 (辖第 4军、第 11军、暂编第 2 0军 )。张发奎部192 6年 5月从琼崖到广州集中 ,6月 14日出发 ,初战醴陵 ,续战平江 ,随之扑向荆楚门户汀泗桥、贺胜桥 ,会攻武昌 ,战江西马回岭 ,进军河南 ,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时的张发奎 ,又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将领。北伐开始后 ,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 ,国民党内 ,反对国共合作的军政要人与日俱增 ,两党关系日益紧张 ,但张发奎在这期间却一直与中共友好相处。可以这么说 ,大革命时期 ,除了贺龙等后来与国民党决裂、参加革命起义的将领之外 ,北伐军高级将领中 ,张发奎是与中共关系最友好、客观上对中共帮助最大者。因此 ,中共也曾经对他寄望甚殷 ,对他做了许多争取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 ,张发奎后来的选择令中共大失所望。中共当时为什么看好张发奎 ?中共对张发奎做了哪些工作 ?是何种因素促使张发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

古巴导弹危机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
作者:赵学功
1962年 1 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 ,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进行的第一次真正的、直接的核对抗。尽管冷战已经成为历史 ,苏联也不复存在 ,国际关系较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是核武器依然存在 ,人类仍然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因此 ,研究这场危机不仅对于理解冷战时期的美苏“危机外交”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而且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源 ,长期以来美国与苏联 (俄罗斯 )的学者争论不休 ,相互指责 ,各持一端。苏联学者强调 ,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美国政府推行的“危机外交”政策 ,而且还在于“战后美国军火工业集团推行的外交战略 ,国际上的实力地位政策 ,以及妄想破坏各国人民安全的顽固企图” ;并认为危机的政治根源是“因为卡斯特罗政府决定使古巴沿着深刻的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道路前进”。[1 ] (p762 ) 美国学者则提出 ,冲突的原因“在于赫鲁晓夫自 1 95 7年以后奉行了以洲际弹道导弹为基础的对外政策 ,并且一心想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武装力量赶出西柏林”[2 ] (p2 2 4 ) 。毫无疑问 ,双.....

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作者:胡勇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疾病社会史的研究在大陆迅速兴起。[1 ]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对疾病发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瘟疫而言 ,以往研究者多关注瘟疫的起因、流行线路、传播范围、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医学界、民众对瘟疫的反应[2 ] ,而对于瘟疫所引起的大众心态的变化论及较少 ,而这正是心态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代 ,修昔底德就研究过瘟疫对雅典居民的心理影响。[3] (p1 37) 法国年鉴学派史家对此类课题亦作过深入研究 ,国内却未见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以 1 91 0年 1 0月—1 91 1年 3月起源于东北的鼠疫为中心兼及清末其他几次瘟疫的考察 ,藉以管窥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面对瘟疫的社会心态。一 疫  情起于 1 91 0年 1 0月讫于 1 91 1年 3月的鼠疫大流行 ,其传播范围及死亡人数 ,曹廷杰在《防疫刍言及例言序》中记 :“宣统二年 ,岁次庚戌九月下旬 ,黑龙江省西北满州里地方发现疫症 ,病毙人口 ,旋由铁道线及哈尔滨、长春、奉天等处 ,侵入直隶、山东各界 ,旁及江省之呼兰、海伦、绥化 ,吉省之新城.....

士绅的坚守与权变:清代苏州潘氏家族的家风与心态研究
作者:徐茂明
大阜潘氏是晚清苏州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江南的名门望族 ,得益于它在科举功名上取得的非凡成就 ,这也是世人为之艳羡不已并津津乐道的地方 ,但潘氏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潘氏是移居江南的徽商后裔 ,在潘氏家族文化中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徽州和苏州两种地域文化冲突和融合 ;同时 ,潘氏作为江南望族和地方巨绅 ,在晚清社会巨变过程中 ,其价值取向在恪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与时推迁 ,从而保证了家族的持续兴旺发达。因此 ,探究苏州潘氏家族的家风形成和心态变迁 ,对理解晚清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整合与社会变迁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一 清代苏州潘氏家族的发展过程苏州城中潘氏来自安徽歙县大阜。明末清初 ,2 4世祖潘仲兰 (筠友公 ,1 60 9— 1 677)在江淮间经营盐业 ,始侨寓苏州南濠。康熙初年 ,第 2 5世祖潘景文 (其蔚公 )正式卜居苏城黄鹂坊桥巷 ,成为大阜潘氏迁苏后的始祖。潘景文 ( 1 639— 1 70 6)生有九子 ,形成苏州大阜潘氏一支九脉的基本格局。在这九个分支中 ,以长房敷九公 (潘兆鼎 )一支人丁最旺 ,科第最盛。清代潘氏 9个进......

网上历史研究资源的特点和趋势考察——以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作为视点
作者:刘作奎
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 (有时也称为历史研究电子图书馆 )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才出现的新名词 ,它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 2 1世纪历史研究者借助网络媒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新资源” ,它是网络上有关历史研究资源的科学汇总。在国际上 ,有关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的各类网站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按Google搜索引擎在新数据库中的统计 (截止时间为 2 0 0 2年 1 2月 5日2 1时 ,包括可搜罗到的各国文字的网站 ) ,共有695 0 0 0条。如果剔除搜索结果中的一些重复的和权威性不够高的网站 ,全球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的数目最保守的估计也是数以千计。因此 ,对中国史学研究工作者来说 ,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并需加以利用的资源。但是目前历史学界的现状是 ,关于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问题的研究几近空白。一 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的特点和含义从实质上说 ,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具有下列两大明显的特点 :信息高度共享和穿透一切障碍的交流功能。这两点是历史研究虚拟图书馆最大的赖以生存的本钱。(一 )信息高度共享 只要用户的计算机与网络连接 ,便可得到方便友好的服务 ,可在随.....

《史记》电子资源述评
作者:刘伟,胡海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传统学术研究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以前需要人力自己完成的翻检工作 ,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轻松完成。就以《史记》来说 ,目前就有形形色色的电子版本供大家使用 ,当然由于制作者能力、水平、经济基础、出发点以及利用的技术手段不同 ,他们制作的电子版《史记》也就有自己的特点。在此笔者拟就当前比较常见的一些电子版《史记》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一简单评述 ,希望能对大家的利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一 光盘版的《史记》由于中华典籍浩如烟海 ,也就有了容量巨大的电子光盘作为其传播的载体。《史记》作为中国最基本的典籍 ,在各种电子版文献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光盘版的《史记》 ,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 ) 《四库全书》中的《史记》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书同文公司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 1999年联合推出的国家九五光盘出版重点项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是目前在学者群体中流行比较广的一种。《四库全书》共 346 2种、7930 0余卷 ,约 8亿字 ,全套光盘有 10 0多张 .....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作者:周祥森
关于学术规范讨论 ,迄今为止 ,在学术性刊物和学术网站共发表了 3篇较为系统的综述性文章 ,即 :杨玉圣先生的《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1] 、井建斌先生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2 ] 和胡杨先生的《建树学术规范 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3 ] 。这 3篇文章对于人们了解学术规范讨论的发展情况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见有很大的帮助。它们的共同缺陷是 :(一 )基本上停留于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 ,而疏于批判分析 ;(二 )关注的面不够宽 ,对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等问题 ,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做出回答 ;(三 )学术规范讨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 ,如学术从业者们对“学术规范”概念的定义及其体系结构的分析、对学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对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学术规范传统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论争等 ,或未曾涉及 ,或虽有所涉及 ,但并没有把它当做有待进行批判分析的客体来对待 ;(四 )或者因为总结得过早 ,或者因为把考察的对象局限于某.....

研究性论文之学术史的撰写与学术规范——以史学类论文为中心
作者:汪维真
一 研究性论文要求撰写学术史做法产生的背景在具体从事某一课题的学术研究时 ,首先要了解该课题的既往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 ,弄清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从而确定自己的科研重点 ,将这些认识写成简明扼要的评析文字 ,这即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论文的学术史 ,或称之为研究课题的学术史。推行这种做法至少有两方面的益处 :一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所带来的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二是这种学术史的回顾要求注明和全面评述前人成果 ,迫使学者自研究始就从学术创新和学术积累的意义上慎重衡量 ,确定自己着力的方向 ,从而实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 ,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从这一意义上说 ,诚实地撰写学术史既是成熟学者科学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学术规范的实质性措施。这一认识的逐渐明晰并成为人们的共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 1 985年 ,《经济研究》编辑部召开座谈会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防止中国经济学的低水平重复制造”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源于“当时引起大家普遍警觉的问题 ,一是经济学文章不讲究互相索引 ,不注明出处 ,根本就没有知识产权 ,你的观点我抄过来就是我的 ,....

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引用外文材料——就《德意志道路》部分引文与李工真同志商榷
作者:甄化
在世界史研究中 ,引用外文资料必不可少。这里就涉及到引用外文资料的规范问题 ,即在引用相关外文资料时 ,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和尊重原作者。如果引用者不忠实于原著 ,不尊重原作者 ,假他人之名信口编造 ,随意添删 ,不仅会使引用者的相关论点失去真实材料的支持 ,而且将在客观上造成对其他读者的误导 ,使学术界出现“以讹传讹”的局面 ,其危害性与“剽窃”、“抄袭”等侵占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工真著《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 997年出版 ,下文简称李书 )一书是国内第一部探索德国现代化道路的著作 ,国内一些学者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称之为“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一部见功夫、学术价值极高并具有开创性的著作”(见该书封面内折 )。据此 ,笔者多少带着一些敬意拜读了此书。然而 ,结果有些令人失望。笔者曾犹豫 ,是否应该把有关问题提出 ,但最后还是学术良知在内心占了上风 ,决定要讲真话 ,一吐为快。笔者不想对李书中的观点、看法加以评论 ,此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争论不会立即得出结果。笔者只想以李书引用的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出自何人之口
作者:魏真
中国古代民本资料中 ,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长期以来 ,人们多把这段话归之于荀子的思想 ,并且当作荀子的重要言论 ,似乎荀子是这段话的始作俑者。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和误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其原因有二。一是这段话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见之于《荀子·王制篇》 ,二是文献资料中有几个地方都把这段话直接说成是荀子的言论 ,不可不谓言之有据。其资料如下 :《艺文类聚·舟车部》云 :“荀卿子曰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太平御览·舟部》云 :“孙卿子曰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三云 :“荀卿子曰 :‘君舟也 ,人水也。水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六十八云 :“原孙卿子曰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这些文献中的“荀卿子曰”根据何在呢 ?它源于《荀子·王制篇》中的一段话 :“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传曰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略论董仲舒“天”的哲学层面及其构建动因
作者:王春阳
董仲舒 (前 179—前 10 4年 ) ,广川人 (今河北省枣强县人 ) ,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贡献在于在一个需要哲学指导的时代 ,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 ,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形态的思想体系 ,并且成为西汉中央集权政治的指导思想 ,也对以后整个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不只是由于它符合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也不只是由于有政治权力的支持 ,主要在于它本身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一个较为严密的哲学体系。天本体论是董仲舒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一 天的哲学内涵天这一概念在中国产生很早 ,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涉及到这一命题 ,但在他们眼中 ,天仅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他们并没有去探究解释天是什么。但董仲舒不同 ,他对天进行实证 ,探究天的意义 ,对天进行诠释 ,回答了“天是什么”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构建了庞大的天的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天的具体内涵具有不同层面。第一层面 :天的客观意义  何谓天之端 ?曰 :天有十端 ,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 ,地为一端 ,阴为一端 ,阳为一端 ,火为一.....

袖珍本之称始于乾隆年间吗
作者:袁喜生
图书开本的大小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 ,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标准。但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图书 ,却必须有一个为出版者、销售者、读者所共同认可的基本的标准。例如 ,中国古代线装书的开本 ,常见的有 6裁、8裁和 12裁 ,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现代款式图书的开本 ,多为 32开和 16开 ,这就是基本的标准。有时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 ,也有把书本设计成小于基本标准的小开本的 ,如线装书在 16裁以下、现代款式图书在 6 4开以下 ,便属于小开本。对于小开本 ,现在一般称之为袖珍本。中国的小开本出现很早 ,在雕版印刷尚未出现、图书还主要靠抄本流传的晋代就有了 ,但当时不叫袖珍本 ,而称之为巾箱本。到了袖珍本之称大行于世以后 ,巾箱本除在出版史、版本学之类专业书籍中还偶被提及 ,日常生活中人们已很少使用了。关于袖珍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 ,出版史家多以为在清代乾隆年间。李致忠先生在《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 )中说 :  清代内府刻书 ,集中在武英殿进行。历年雕印经、史所用版片极多 ,这当中有不少裁截下来的小块木料或版片。“高宗以校镌经、....

论越飞关于孙中山、吴佩孚联合统一中国的政策
作者:李良明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研究 ,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形成第一次热潮。当时囿于资料的限制 ,对越飞关于孙中山、吴佩孚联合统一中国的政策未能涉及。随着近年俄罗斯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俄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的陆续解密 ,一度消沉的这一研究课题又开始热起来。王新生先生的《从主张“孙吴联合”到主张国共合作》、杨建英先生的《共产国际、苏俄由联吴到联孙方针的转变》等论文(见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编 :《俄共秘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开始触及到越飞提出的这一政策问题 ,探讨了共产国际、苏俄是怎样从主张孙吴联合转向国共合作以及由联吴转向联孙的。姚金果、李亮先生的《共产国际、俄共 (布 )代表在华寻找盟友的活动》(见《中共党史资料》第 84辑 ,2 0 0 2年 ) ,详尽考察了共产国际、俄共(布 )代表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联系的情况 ,以及他们与吴佩孚、陈炯明接触的情况。本文则着重分析 :越飞为什么会提出孙吴联合统一中国这一政策 ?这一政策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它有什么历史启示 ?一192 2年 8月 ,越飞以苏俄政....

《史学月刊》在京顾问编委座谈会纪要
作者:洪煜
20 0 3年 4月 12日《史学月刊》编辑部在北京举办了在京部分顾问编委和专家学者座谈会 ,就《史学月刊》杂志的发展以及史学刊物在学术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对《史学月刊》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就《史学月刊》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一 三年来的工作回顾李振宏 先生 (《史学月刊》主编 )首先代表《史学月刊》编辑部对《史学月刊》近三年来所做的工作做了简单回顾。报告分四部分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视学术稿件的政治性影响。《史学月刊》的办刊方针 ,既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尊重学术个性 ,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视学术稿件的政治性影响 ,重视学术选题的现实性 ,使学术研究体现为现实服务的目标取向。二、近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和刊物的学术影响。《史学月刊》经过几次调整 ,恢复月刊 ,缩短了发稿周期 ,扩大了刊物的容量 ;近年连续举办一系列学术会议 ,扩大了刊物的社会影响 ;《史学月刊》特别重视学术创新和论文的学术水平 ,因此保持了较高的复印、转载率 ,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学术反响 ,受到了史学界和期刊界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