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综论
作者:梁民愫
就当代西方史学史的角度和史学派别分野的格局来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演变过程中影响深远的一股史学流派,也是后马克思时代形形色色西方新史学派别里独树一帜的史学劲旅,它俨然与法国年鉴史学派、美国社会科学史学派并列鼎立而曾经一度影响和支配着当代西方史学流向。作为一个群体,它拥有十余位颇具成就的历史学家,诸如M.多布、R.希尔顿、Chr.希尔、E.J.霍布斯鲍姆、E.P.汤普森、R.威廉斯和R.萨缪尔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史学家逐渐改变英国传统史学界对思辨、概括和理论结构的怀疑态度,在历史反思和史学研究中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把理论与具体事实及其在过去或现在发展和未来前景结合起来。该学派以卓著的学术成果、极具洞见的史学观念、丰富的史学理论和实践成就凸显于国际学术界。国外学术界和史学理论界对该学派进行了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研究,虽然其研究多限于学派建立与发展的大致脉络,也涉及学派的史学思想特质,但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问题却少有提及。①无论如何,域外相关的研究课题对我国史学界涉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起了奠基性作用,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当代英......

也谈“真二千石”
作者:阎步克
汉代禄秩有“真二千石”一秩,对之的解释目前依然存在分歧。陈梦家先生说:“汉初最高秩为二千石……二千石秩,后来增中、真、比为四级。”川聂崇岐先生讨论汉代官棒,也以中、真、比与二千石分而为四图(哪6,。这可以称为“四等说”。周国林先生则认为“真二千石就是二千石”,在他看来二千石之秩只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共三等田。这可以称为“三等说”。 在我看来,“四等说”和“三等说”都不为无据,都可以与一部分史实相印证,但同时也跟另一些史实相抵悟。这反映“真二千石”问题有些绕弯的地方,不是简单用“四等”或“三等”就概括得了的。下面从两方面对此加以讨论,期望求得一个矛盾较小的答案。一由傣额排比论“真二千石”之为一秩 周国林先生为“真二千石就是二千石”之说提供的理由,其一是太子詹事及州牧,史料有称为二千石者,又有称为真二千石者;其二是《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曰“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解”,这个数字若依粟一斗得米六升、粟一解平价百钱计算,与东汉二千石月谷120解的记载“数额是极为相近的”。 由傣额来推算二千石所涉诸秩,我们也觉得是一条可行之路。首.....

《南山集》案与清代士人的心路历程——以戴名世、方苞为例
作者:关爱和
戴名世与方苞是清代桐城古文初创时期的双子星座。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方苞(1668一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戴名世与方苞同为桐城人士,同好古文辞。戴氏与方舟、方苞兄弟客居南京时,以文章之学相切磨,对时俗文风,亦存维挽救正之志。戴名世《方灵皋稿序》叙及与方氏兄弟的文墨交谊时云: 始余居乡年少,冥心独往,好为妙远不测之文, 一时无知者,而乡人颇用是为姗笑。居久之,方君灵 皋与其兄百川起金陵,与余遥相应和,盖灵皋兄弟亦 余乡人而家于金陵者也。始灵皋少时,才思横逸,其 奇杰卓苹之气,发扬蹈厉,纵横驰骋,莫可涯埃。已 而自谓弗善也,于是收敛其才气,浚发其心思,一以 阐明义理为主,而旁及于人情物态,雕刻炉锤,穷极 幽渺,一时作者未之或及也。盖灵皋自与余往复讨 论,面相质正者且十年。每一篇成,辄举以示余,余 为之点定评论,其稍有不惬于余心,灵皋即自毁其 稿。而灵皋尤爱慕余文,时时循环讽诵,尝举余之所 谓妙远不测者,仿佛想象其意境,而灵皋之孤行侧出 者,固自成其为灵皋一家之文也。灵皋于《易》、《春 秋》训话不依傍前人.....

孙中山与晚清革命党人社会背景的再认识
作者:迟云飞
是资产阶级吗?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他率先举起革命大旗,向清王朝的专制皇权挑战。然而,从1894年到1900年,他的支持者少之又少,他的起义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未发即败。他自己也处处受人谩骂、嘲笑。用孙中山自己后来的回忆,是“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lj(P235)。他是孤独的先行者!然而在进入20世纪以后,他的境遇却大为改观,他的革命事业如一日千里般发展,终于在1 912年使清王朝退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就革命的主动力量来说,是因为革命的领导者、参加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处在社会边缘的与中国社会联系较少的先行者变为与社会联系较广的新的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知识分子。 按照中国大陆史学界传统的主流说法,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党,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或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标准的定性描述他们的概念①。 笔者80年代初开始步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领域时,对此曾深信不疑,甚至试图找出这种说法的更多证据。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

杜亚泉与哈耶克有限政府论理论基础之比较
作者:朱华东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宪政的精髓乃在于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实现国家的富强。正是基于此,作为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思想家杜亚泉和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的哈耶克,都极力主张政府权力及职能的有限性。他们的有限政府论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前提,但是更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哲学和认识哲学上的极为深刻的差异。国家与社会的分殊化原则 贯彻现代社会的分殊化原则、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分殊,以消解“上无道摇,下无法守”的传统全能国家,建立有限政府,在杜亚泉和哈耶克那里都得到了强调;换言之,国家与社会的分殊化是杜亚泉和哈耶克有限政府论的基本的原则性前提。而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在杜、哈二人那里又是以对社会目身活力的判断为逻辑起点的。 1911年3月,杜亚泉发表《减政主义》一文,鲜明地从宪政前提的角度提出有限政府的主张:“减政主义,各国社会上之新倾向也,我国政治上之旧经验(指老子的无为而治—引者注)也,实行宪政之前提也。”所谓减政者,乃“减并官厅,减少官吏,减省政务,即减缩政治范围之谓也”,即限制政府权力和职能之范围,建立有限之政府。 杜.....

晚清郑工借款考论
作者:张徐乐
在清代各类外债中,实业外债的项数最多,是研究清代外债时不可忽略的部分。在清代外债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清代外债史论》①中,有关研究者按用途又将85笔实业借款大致分为铁路借款(37笔)、电讯借款(7笔)、轮船招商局借款(4笔)、矿业借款(26笔)与河工借款(4笔)。其中,对铁路外债、矿业外债、电讯外债均有独立的专论;19世纪70至90年代的三次轮船招商局借款,在该书的“洋务运动与外债”专题中,亦有相当篇幅述及。惟独河工借款,在该书中没有起码的介绍,这不能不说是该书的一个缺憾。进而言之,该书列出的4笔河工借款中,1908年的江南裕宁总局借款和江皖贩务借款,其用途都是贩灾,而真正名副其实的河工借款(即用途致力于治理水利的),只有1887和1888年的两次郑工借款。②笔者查阅了其他有关近代外债史论著目录,亦未见有关于郑工借款的研究文章。笔者充分梳理了有关资料和文献,拟对两次郑工借款作一述评,以冀在搞清史实的基础上,深化对晚清实业外债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晚清外债政策的变化轨迹。郑工借款,是清政府为堵合黄河决口而向英国汇丰银行举借,包括1887年的第一次借款和1888年的......

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续)
作者:杨奎松
四第二次炮击金门:直接对美,间接对苏 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毛泽东马上主要开始着手做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和他试图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密切的关联。 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批评和平共处,加强对外政策中的斗争性。据吴冷西记述,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于n月21日回到北京后,第二天晚上就召集了政治局常委会。他在着重介绍了代表团在莫斯科如何宣传和坚持中国党在斯大林问题,以及和平过渡等问题上的原则意见之后,特别指出道:在这次会上我们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讲,一个是我们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对欧洲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的分析有意见;另一个是我们不同意赫鲁晓夫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和平共处总路线的提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尼赫鲁是不是完全照这样做也还要看。我们是坚持这么做的。从外交政策和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因为这里还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问题;还有执政的共产党,也就是社.....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地委”组织考论
作者:翁有为
中共“地委”组织是中共地方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的组织环节和组织管理机构,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发挥的决不是无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人们所熟知的党这一组织,它是什么时候创设的?在党的发展历史上曾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演变?这种变化和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地委”组织在各个时期的组织制度如何?“地委”的组织性质和层级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探讨①。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一中共“地委”组织的创设和探索 “地委”这一组织名称据笔者现在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是见于中共于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举行的第一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中。在这次会议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凡在国民党工作之同志都应由地委指派。”川‘P197,这里出现了“地委”这一组织名号。在会议通过的《中央局报告》中谈到湖北武昌的地方组织时说,“惟武昌地方同志极其涣散,至今中央尚未收到地委改选报告”川‘P20。,,这里的地委显是指武昌地委。在会议通过的《京区报告》中谈到党务问题时称,“唐山石家庄皆早已成立地委。惟石家庄现因缺人主持,有等于无。唐山情形颇好”川(PZ1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认识
作者:席富群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的过程。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本文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认识进行一些研究①,以期对认识今天正在分化中的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建国初期,由于市场机制等因素的作用,农村社会在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的基础上开始了分化。分化首先从东北、华北等土地改革完成较早的老区开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助组织分化。开国之初,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以人力和畜力的互换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劳动组织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许多互助组涣散了,常年互助组变成了临时互助组,而有些临时互助组散伙了;另一方面,少数先进的互助组依靠劳动积累建立起了公积金制度,实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按劳分配,提高到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阶段。这种现象在山西省的原太行、太岳两个革命根据地表现得最为突出。1 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在给华北局的报告中称:.....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作者:熊伟民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是与孤立主义同时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潮。国内论者对孤立主义的存在和影响,已作了较深人的研究和讨论,但和平主义运动却没有引起适当的注意。本文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30年代美国国内和国际政治背景人手,对3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运动的构成、实践、影响以及和平主义与孤立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虽然早在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815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个和平团体,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形成有广泛影响的和平主义运动。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既是人们揭露、了解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情形的结果,也是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发展演变的产物。 1917年,当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和企图支持墨西哥发动对美国的战争的电文公布之后,美国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形成反德浪潮。威尔逊政府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机会,宣布加人协约国对德作战。参战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我们将为我们一向珍视的事业而战—为民主,为屈从于权势的人们在自己的政府有发言的权利,为弱小民族的权利与自由,为自由人民协力合作的普遍权利而战。这种自由人民的协力合作必将给各国事业带来和平与安全....

二战期间美国筹建战后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历程
作者:金卫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美国在二战期间筹建战后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问题,均没有正面、详细的论述,仅仅限于从战时国际关系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的角度进行了一些个案研究;①关于美国这项全球战略经济目标的酝酿及其实施历程,也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率先向全球化发展阶段迈进。当时美国的石油生产占世界的70%,煤炭生产占世界的40%,同时还生产了世界工业品的46%(1925一1929年)。到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经济扩张更达到了空前规模:1929年美国的出口货物占世界总出口的15%以上,出口总值达54亿美元,比1914年翻了两番;1930年美国私人对海外的投资已达172亿美元,比1914年的35亿美元增加了4倍。整个美国经济已经呈现了向全球化发展的势头。美国历史学家米拉·威尔金斯(Mira Wilkins)对此生动地写道:“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国外利益的增长,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而且意味着(1)美国公司发展到更多的国家;(2)在这些国家开设更多的工厂;(3)......

现代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作者:张丽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法国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工农业发展迅速,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代化”、“民主化”已成为一股社会潮流。而教育民主化、现代化的问题一直是战后的热点问题之一。 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仍然延用19世纪建立的教育体制:初、中等教育双轨制,中、高等教育实行严格筛选,大学生的人数受到严格限制,学校注重古典人文学科教育等。这种制度显然与法国的现代化进程相矛盾。本文将主要探讨现代化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旧教育体制的冲击,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出现,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问题①。 一现代化对旧教育观念及体制的冲击 从1947年到1970年是法国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国人自豪地称之为“辉煌的3。年”。1959一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5.8%,仅次于日本(n.1%),而高于加拿大和联邦德国(均为4.9%)。[‘口‘p‘5‘)从工业生产看,1975年法国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4%,列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之后,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四位。1960一1970年,法国大部分.....

汉代契约研究
作者:李晓英
契约,又称券书,即今之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契约在我国古已有之,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的契约。至汉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事交往的广泛与深人,契约发展已相当完备。其种类之多,效应之强,反映出契约的订立已遍及民事交往的各个领域。契约作为一个法学一社会学范畴,不仅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全息性地体现着汉代社会内部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目前学界对汉代契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系统,考古学界多从汉简着手提及契约,但多为借贷券、买地券等收买付卖之类,即使在经济类契约中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川圈闭张传玺先生从形式上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汉代契约,但并未开掘其中丰富的社会信息。川秦晖从经济史的角度对汉代社会作了比较深人的剖析和类比,涉及到契约,但不甚全面。阁一些研究法制史的文著对汉代契约也作了探寻,但更为零星,并且远不能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契约”这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困川本文试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范畴,力图把汉代契约放人汉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的框架中考察阁,认识汉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
作者:饶伟新
一前言 明清以来,在包括赣南在内的整个华南地区的山乡村落之中,宗族组织非常发达,乡族势力异常强大,而且它们通常与村落明显地重叠在一起,形成普遍的宗族聚居聚落,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即指出江西各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泌9,。20世纪50一60年代,英国汉学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对华南地区宗族组织发达并与村落重叠的现象进行了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产〕可是,自他以来的当代汉学人类学对华南聚居宗族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宗族族产和宗祠的建立及运作过程的讨论上,认为如果只是聚居,但无这些维持宗族运作的财产和宗祠,那也不能算是宗族;就此,陈其南分析指出,“逻辑上是要先有宗族聚居的前提,族产和宗祠的设立才有可能,也才能发生功能。宗族聚居的现象,即是地域化,并不是因为设立族产或宗祠而产生的结果。即使我们可以解释族产和宗祠成立的条件,也不能由此就直接证明那些条件也是产生宗族聚居的原因”,因此他认为,要解开明清时期宗族聚居在南方地区如此发达(而在北方地区则极为薄弱)的原因,必须去了解宗族聚居的实际情形以及它的地方历史与社会背景,而不应只.....

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史研究述评
作者:顾奎相,陈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大潮蓬勃涌起,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新时期,理论界、学术界和史学界出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生动局面。史学家们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开拓创新,对历史上的改革人物、改革事件、改革历程、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广泛、深人的研究,20年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今,改革史已经成为新时期史学园中的新成员,成为透视历史发展推动力的新视角,成为展示历史不断变革、起伏前进的新轨迹。鉴于此,特将20年来的研究态势综述如下:一研究成果大批涌现 据粗略统计,短短20年间,出版的改革史研究专著3。余部、论文3000余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年来,改革史的研究成果在史学研究成果总量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份额。同已有的各专门史相比较,它居于前列位置当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仅以新的历史观对历次改革做出新的诊释,而且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史家们以全新的视角撰写出5部贯通古今的改革通史、20余部改革断代史和改革专题史。 在改革通史著作中,卷恢最巨的为漆侠、姜锡东主编的《中国改革通史护’」,凡10卷,430余万字,参....

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俞祖华,赵慧峰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及与世界其他民族交往与比较的展开,随着现代民族主义、近代改造国民性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近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也就逐渐定型了。1904年,《江苏》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民族精神论》的文章。本文主要评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民族精神”的研究、讨论情况。一关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要准确揭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内容和核心,必须先对民族精神作一科学的界定。而要界定民族精神,又必须首先了解“精神”一词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关于“精神”一词的含义,可作以下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指与物质相对的一切非物质现象,包括人的意识、情感、意志、思维及人们意识心理活动所创造的观念、理论、学说等;二是狭义的,指文化意识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支柱的,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东西。多数论者主张,在研讨民族精神时,应以对精神概念的狭义理解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川但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广义的“精神”的概念上去分析中华民族精神。 那么,民族精神的含义又如何界定?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从进步的、积极的意义角度来界定民族精神,即真.....

《奏谳书》新郪信案例爵制释疑
作者:朱绍侯
《张家山汉墓竹简·奏漱书》中载有新郑信指使零长苍杀害狱史武案例。此案涉及的主要犯人还有校长丙、发弩赘。校长丙和发弩赘曾逮捕了杀人犯鬃长苍,后因知道霎长苍是受新郭信指使而杀人,就擅自纵放了鬃长苍。最后这4个人以犯谋杀人罪、杀人罪、纵囚罪而被判死刑弃市。 此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案卷中曾三次提到新邦信、学长苍、校长丙、发弩赘的爵位问题。一次是“诊问苍、信、丙、赘皆关内侯”;一次是“坚守荣阳,赐(信)爵为广武君,秩六百石;苍,壮平君,居新郭都隐里;赘,威昌君,居故市里;丙,五大夫,(居)广德里。皆故楚爵,属汉以比士,非诸侯子”。还有一次是“敢言之,新邦信、鬃长苍谋贼杀狱史武,校长丙、(发弩)赘捕苍而纵之,爵皆大庶长”。在同一个案例中3次提到4名罪犯的爵位而又各有不同,这就令人产生疑惑。不用说一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难于理解,就是专门研究军功爵制的人也有可能被打人谜宫。笔者经过思考,试图解此谜团,当否,敬请方家指正。 根据笔者现在的理解,案例中3次提到新郭信等4人的不同爵位,反映了3个不同时期新都信等4人的爵位变化情况。第一次“诊问苍、信、丙、赘皆关内侯”,是指在此案.....

甘英西使大秦获闻希腊神话传说考
作者:张绪山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经略西域大获成功之时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的外交活动,是古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中国人域外知识的扩展有重要影响。《后汉书·西域传》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 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 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 岁者,故入海者皆贪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 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中国史籍中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有时指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甘英到达的“大海”,也称为“西海”。《后汉书·西域传》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中,有“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的说法。关于这个“大海”(或“西海”)的位置,学术界曾有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湾诸说。黑海和里海两说现在几乎无人再坚持,但地中海、波斯湾两说在学者中仍有较大争议。由于这一问题对本文主旨影响不大,我们不作讨论。 从记载看,甘英显然没有到达目的地罗马帝国。他到达安息(波斯)帝国的西部边界的“大海”后停止了行程。甘英放弃继续前行,与波斯船员有关。一般认为,波斯船员阻止甘英继续前行是出于商业目的,即设法阻断.....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门使
作者:王凤翔
中门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种重要职官,这个时期有多位重要人物担任过此职,以至有“倾动天下”之说,但因史料缺乏和记载不明,学者们对这个本该引起重视的职官,大都避而不谈。中门使究为何职,目前尚无定论,其建置沿革如何,也未可知。学界一般仅认为后唐枢密使应与中门使有密切关联或有一脉相承之关系(参考樊文礼《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第17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年版)。笔者不揣浅陋,试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从现有史料看,有关中门使明确时间的最早记载,是《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均王贞明二年(916)九月条:晋王以李嗣源为安国节度使,“嗣源以安重诲为中门使,委以心腹”。(中华书局1976年版。本文所引该书均据此本)但这显然不是中门使设置时间的开始。另据《旧五代史·郭崇韬传》:“天佑十四年(917),用(郭崇韬)为中门副使,与孟知祥、李绍宏俱参机要。……先是,中门使吴琪、张虔厚忠而获罪,知祥惧,求为外任。”(中华书局1974年版。本文所引该书均据此本)从这条史料可以明显看出,早在917年郭崇韬任中门副使之前,孟知祥和李绍宏已担任过中门使,而在此之前,吴琪和张.....

“宋东京无宫城”及“皇城七里”说质疑
作者:李合群
北宋东京皇宫,来源于唐沛州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后梁建都开封后,改为建昌宫,后晋更作大宁宫。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宫二城相套的平面布局。北宋建国伊始,赵匡情L即在此框架内大建殿阁,“皇居始壮丽矣”(((宋史》卷八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以下引用该书,版本同此)。北宋东京皇宫的总体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北宋东京皇、宫城为一道城垣,周围五里。2002年,张劲在《史学月刊》第七期上发表《开封历代皇宫沿革与北宋皇城范围新考》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北宋皇宫沿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笔者对其“宋东京无宫城”及“皇城七里”说不敢苟同,在此提出商榷。一宋东京有无宫城 张劲在探讨了五代时期开封皇宫的沿革之后,提出“五代五里宫城的命运就是在宋初重建皇宫时被拆了”(由此可称为“宋无宫城”说)。按此说法,北宋东京皇宫仅有皇城而无宫城,进而可推知,北宋“宫城”之名也应消失。但是,宋代官方文献却习见之,且多与皇城并提。如《宋会要辑稿·方域》云:“大内据胭城西北。宫城.....

《史学月刊》2003年(总第267—278期)目录索引
作者:
仁学者访谈录」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 -一瞿林东教授访谈录史文薛义(l:5)章开玩教授与中国近现代史写作李平生(7:5)「《美国通史))(六卷本)笔谈〕《美国通史》编后絮语杨生茂(9:5)现实关怀、中国特色与美国史研究王立新(9:5)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中的精品巨著王晓德(9:7)二十四年磨一剑三百万言铸丰碑王玮(g:8)出精品育人才黄安年(9:10)一部书四分之一个世纪三代人任东来(9:11)并非“完美主义者”的遗憾李剑鸣(9:13)主编《美国通史》第二卷的回溯张友伦(9:15)写书做学问做人王旭(9;16)从命、惶恐与机遇余志森(9:1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刘绪贻(9:18)心中的谢意和希望韩铁(9:20)一个句号:六卷本《美国通史》的出版历程邓蜀生(9:21)[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彭明(11:幼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张宪文(11:8)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朱汉国(11:12)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李云峰(l1:14)〔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罗炳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