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2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
作者:张晋藩
20世纪上半期是194 0年以降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从法律的近代化转型看,这一时期则更具有典型性。考察这一时期法律近代化转型,可以观察到这一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向或者说特征,即对中国来说,一方面是使中国法律外倾西方化的“变”,另一方面又是使被引进和移植的法律内倾中国化的“不变”。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却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一问题,似乎有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的必要。一2 0世纪上半期的法律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近代法律形态的西方化,这是毋庸讳言的。从中国传统法律形态向中国近代西方化法律形态的转型,当然是“变”,而且是中国法律文化数千年来未有之巨变:它不是中华法制文明内部的自我变革,而是一场中国传统法制文明转变为中国近代西方化法制形态的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知道,中华法制文明经历四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而且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坚实的人文底蕴,它滋润着古老的中华帝国和亚洲邻国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于世界法制文明的前列。但是,由于中国法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纵向的传承,没有横向的比较、借鉴与吸收,缺乏与其......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评价
作者:郭德宏
要认清2 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应该弄清社会转型的含义。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 0 0 3年第1期) 中,曾列举了关于什么是社会转型的十种观点。从这些观点来看,社会转型一般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等等。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放型社会的形成,就必然要求从高度集中的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从封闭性文化向开放性文化转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应发生深刻的转变,人的素质也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关于2 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吴忠民、张宪文分别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作了分析,吴忠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张宪文认为主要有两次转型。我认为还是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好。下面,就谈一谈对这两位学者的论述的看法,以及三个阶段的社会转型及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一 关于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关于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吴忠民从社会......

转型中的思想分化
作者:许纪霖
20世纪对于传统中国可谓一个转型的时代,即从传统的中华帝国转向与全球化密切相关联的现代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而自足的文化体系转向开放的拥抱西方文明的文化范型。从我个人研究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领域来考量,以前学界讨论和关注较多的是2 0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在这种研究模式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预设: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二分的,前者代表传统的价值系统,而后者代表现代的文化价值,从而一个文化的空间并置的关系被转换成了一种线性的时间叙述。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转型就意味着如何克服古老文化的惰性与弊病,融入世界性的欧美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中。这样一种文化转型的思考当然顺应了历史的趋势,但是这样一种研究模式显然是把2 0世纪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大大地简化了。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思路是简化了思想史呢?美国已故著名中国学研究权威史华慈教授在其名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在对待西方与任何一个确定的非西方社会及文化的冲突问题上,我们必须同时尽可能深刻地把握双方的特征。我们所涉及的并非是一个已知的和一个未知的变量,而是两个庞大的、变动不居的、疑窦丛生的人类......

近代法制与中国社会转型
作者:郭世佑
近代意义的社会转型当指从东方农业文明的形态向西方工商文明形态转变的过程。在西方国家,工商文明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它依赖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西方是如此,以西方工商文明为范式步入社会转型过程的近代中国亦当大致如此。中国作为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本以礼立国,源远流长。起因于远古祭天敬祖的礼,由西周时的周公旦予以制度化,再经孔丘及其历代传人孟柯、董仲舒、朱熹等悉心阐发,成为维系宗法等级制与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工具,也是强化“人禽之别”与“夷夏之防”的依据所在。近代西方列强借助于大炮与商品破门而入,始时国人“师夷之长技”的步履十分缓慢,其成效也十分有限。清军被英军与英法联军打败后,清朝统治者还可以保留“东方大国”的一点体面来自欺欺人。及至在甲午战争中被同属东方的蕞尔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时,“东方大国”的那一点体面亦就荡然无存,举国为之沮丧。如果说英法联军攻占京师与圆明园遭焚的奇耻大辱使临危获机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器物不如人,才将魏源、林则徐早在2 0年前就提出的“师夷之长技”的主张付诸实践;那么,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这位老佛爷不得不承认制度亦已落后于......

墨学集合核心论
作者:钱永生
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墨子思想各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寻求思想体系的核心,乃是把握墨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由于阅读者在知识结构和切入墨学体系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会提出各种具有排他性的单一核心论。这些核心论当然不是墨子思想体系本然如是的核心,而是阅读者的理解和解释的需要。那么墨子思想体系是否存在着本然如是的思想核心呢?如果存在着这样的超越个人理解的思想核心,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到这种思想核心呢?本文尝试对近代以来关于墨子思想核心问题的争论进行检讨,总结各种单一核心论的思维方式及其建构的墨子思想结构模型,超越杂多核心论,阐述墨学的集合核心论。一 墨学史上的单一核心论历来关于墨子思想体系核心的讨论,主要从内、外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从墨家思想与其他思想流派、与近代以来之西学比较中,思考墨家思想的精髓和关键,这是传统的“外”的角度;二是从墨子思想体系自身的内部逻辑,探索墨学结构的核心观念,这是“内”的角度。关于墨子思想核心的讨论,从战国时代有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时就开始了。思想争鸣就需要找到论敌的要害。孟子是较早对墨子思想进行评论的思......

陶侃及陶氏家族兴衰与门阀政治之关系
作者:杨合林
~~陶侃及陶氏家族兴衰与门阀政治之关系@杨合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陶侃;;陶氏家庭;;庶族;;门阀政治考察陶侃的生平及陶氏家族兴衰的过程 ,可为了解两晋之际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东晋门阀政治提供一新的视角。陶侃以武功崛起于两晋之际 ,并一度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陶氏家族的寒门地位并未有根本之改变 ,其作为庶族武装力量的兴起只是一个特例 ,而它的中衰才具有某种必然性~~

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
作者:高楠
nalysiso翻阅宋代史籍,有不少关于官员致仕(即辞官退休,又称致仕、致政、休致、挂冠等)的记载,反映了宋代官吏新旧交替的一面。前辈学者对此问题已多有论述,如朱瑞熙先生的《宋代官员致仕制度概述》(载《南开学报》1 983年第3期) 、穆朝庆先生的《论宋代官员致仕制度》(载《许昌师专学报》1 989年第2期) 和《论宋代致仕思想的发展与士大夫的致仕活动》(载《史学月刊》1 986年第4期) ;苗书梅教授的《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 996年版) 一书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节论述;其他一些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亦曾就此问题发表过看法,此不赘述。但这些论述多侧重于宋代致仕制度的演变,致仕的动机、方式与过程,士大夫致仕后的待遇、社会活动及致仕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对官员自身的应对措施着墨不多。笔者认为:宋代社会中盛行的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反映出当时仕途中人的种种心理,也折射出宋代官僚体制运作过程中的某些弊端,两者的结合又促使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加剧。本文欲对这一现象作一简单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宋代致仕制度。一 官年、实年现象出现的诱因一个人的......

元代医祀三皇考
作者:张世清
~~元代医祀三皇考@张世清$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00元代;;三皇;;医学史“三皇”曾是古史辨派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尤其是顾颉刚先辈对此颇有考证 ,但对医祀三皇的研究并不多 ,只是在《三皇考》中提及过。医祀三皇是元朝独有的现象 ,是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和元朝维护统治的必然产物 ;但它悖逆民族融合的潮流 ,因而未被后世承袭~~

利玛窦与非欧氏几何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杨泽忠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 5 2—16 10 )来到中国,通过和著名学者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给我国带来了流行于欧洲近两千年的欧氏几何,改善了我国数学研究的状况,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其实,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近三十年,通过各种科技活动,也传入了大量的《几何原本》之外的几何———现在一般泛称之为非欧氏几何。这些几何知识的传入,在当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几何研究的内容,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关于天文学、地理学和绘画艺术等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是,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①。由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探讨。一 利玛窦传入了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是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发现。其自从被发现以来饱受人们的赞誉,在中世纪之前就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领域。因而,当时的欧洲学者几乎都了解这种曲线,都熟悉一些它们的性质。利玛窦来到中国,最早传入的几何就是此项内容。据载,利玛窦于15 83年来到中国大陆,不久即获准在广东传教。可是,起初国人并不认可这个长相古怪的“家伙”以及他宣扬的......

中国商会代表团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述论
作者:虞和平,贾中福
192 2年10月2 6日至11月6日,中国商会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这是近代中国商人外交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迄今,对这一事情尚无研究可言。这次会议虽仅历时10天,但对中国工商界来说,派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商人外交活动,而且是中国商人外交继五四时期之后的又一次跨越①,不仅使中国商人外交真正登上了国际商人外交的舞台,而且向太平洋地区各国表明了中国工商界争取平等互利国际合作的愿望,力图全面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即时成效和未来影响。一 一次走出国门的直接商人外交在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之前,中国商人外交活动的舞台主要是在国内,虽曾有两次走出国门,但其商人外交的性质和作用都不够明显。第一次是1915年应美国太平洋沿岸商会的邀请中国工商界组团访问美国,作为对美国商会代表团在1910年访华的回访,主要是一种商务考察和贸易合作活动,对改善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作出任何举动。[1] 第二次是192 1年由全国商会与教育会联席会议推举余日章和蒋梦麟二人为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他们在美国联络中......

日军进占公共租界后上海银钱业临时联合会的活动
作者:张天政
本选题属学术界研究的薄弱领域,对日军进占公共租界后上海银钱业临时联合会的活动,尚未见学术界有专文发表,仅提及该组织名称或稍有涉及中、交两行复业等相关事实的著作有吴景平等著《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版)、林美莉著《抗战时期上海银行公会的活动》(2 0 0 2年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1 91 2—1 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 995年版)。其中学界过去所提及的中交两行复业、部分税款缴纳交涉均多乃上海银钱业联合会的活动。至于该会的货仓启封、内汇业务开放、缴税接洽(较为系统的洽商活动及临时联合会的态度)等活动,学界均未涉及。本文主要依据档案史料进行梳理,既可弄清在日军进占公共租界之复杂严峻形势下,上海银行公会为代表的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反应及效果,亦能补充抗战时期上海完全沦陷后的金融及经济史研究之不足。一上海银钱业同业会员临时联合委员会是在侵华日军进占公共租界的情况下成立的。每当面临重大问题时,即有上海市银钱业两大同业公会的联合。这种形式上的组合,最早始于2 0世纪30年代初期。当然,.....

20世纪30年代法国军事辩论的惨痛教训
作者:郭华榕
194 0年法国的溃败已在国际史学界受到重视,但这主要是指其政治与外交原因而言,这次失败与军事思想有何种关系,研究者们对此未曾给予足够的关注。巴黎和会于1 91 9年1月1 8日开幕,6月2 8日与会国家的代表们在凡尔赛镜廊举行和约签字仪式。届时,天空突然变晴,法国总理克勒芒梭情不自禁地表示:“啊!太阳!胜利的伴侣!奥斯特利茨的太阳……马恩河上的太阳,始终伴随着我们!”[1] ( p10~11) 当时法兰西全国一片欢腾。数年后,因德国拖延支付赔款问题,法国获得显示军事力量的机会。1 92 3年1月1 1日,法国普安卡雷政府联合比利时,派遣十万军队占领了鲁尔区。一年多后,埃里奥(一译赫里欧)迅速地了结这一事件。1 92 6年初,法比军队完全从鲁尔撤出,但是埃里奥仍然表示:“一把匕首对着祖国的胸膛……如果我不能使德国丧失其危害性,我将是未尽职守。”[2 ] ( p196) 30年代,法国军方对于德国的威胁开始警惕,从1 930年起在与瑞士至卢森堡接壤的边境修建了“马奇诺防线”,1 936年又在法比边境建筑了“达拉第防线”,企图以永久性防御体系克敌制胜。法兰西国......

“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作者:徐国利
由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史学理论研究室合办的“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2 0 0 4年6月9日- 11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三十多人,除京沪两地的学者外,还有来自安徽、江西和广东的一些学者。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一)关于现代历史哲学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现当代历史认识论、历史的建构和叙述等问题;二是对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家如克罗齐、克林武德、库恩、贝克尔、尤恩·科卡、海登·怀特的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和评价。(二)对西方史学思想和人文传统的讨论,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史家,如修昔底德、马基雅维里、布罗代尔、昆廷·斯金纳等史家的史学思想的讨论;二是对西方史学的人文传统和思想的研究,如西方财产观念的发展问题。(三)对西方现当代史学研究思潮和流派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既有对单个国家的重要史学流派和史学新动向的分析评述,也有从总体上对妇女史研究、新文化史转向的讨论。(四)对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想和理论问题的讨论和总结,其中既有对晚明清初学术史写作、现代史学上求真与非功利......

“旺代叛乱”述略
作者:朱爱青,刘北成
旺代,这个法国地名因1789年的大革命而载入历史教科书。“摧毁旺代,瓦朗西安和孔代将不再受奥地利控制。摧毁旺代,英国将不再占据敦克尔克。摧毁旺代,莱茵河将从俄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摧毁旺代,西班牙将受到法国南部和西部胜利之师的联合袭击。摧毁旺代,里昂的抵抗将会停止;土伦将起来反抗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同时,马塞精神将提升到共和革命的高度。对旺代的每一次打击,都会在封建势力和外国侵占的叛乱城市激起回应。”[1] (p14 8)这是1793年8月2日雄辩的革命家巴雷尔(Barere)演讲时的一段激烈言辞。他将法国大革命中的“旺代叛乱”看成是事关革命成败的焦点和所有叛乱的中心。不止巴雷尔,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在旺代问题的严重性上已达成共识。有的人甚至还断言,假如革命失败,那一定是由于旺代的缘故。旺代不仅仅在大革命时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在大革命后的百余年内依然如此。[2 ] (p2 0 8)为什么人们对旺代有这么持久的关注?“旺代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旺代叛乱”这一重大事件,在中文著述(包括译著)中至今没有完整的论述。本文试图对“旺代叛乱”的始末做一概述,并提出我......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作者:侯云灏
关于2 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王学典《2 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朱政惠《史之心旅》、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等论著中,[1] 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一些专题论文如林甘泉《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戴逸《世纪之交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等,[2 ] 也是宏观论述的专文。对实证史学的研究,包括兰克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考据史学以及西方史学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近年来也有明显进步。比如《略论实证主义史学与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异同》、《西方实证主义历史哲学与2 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等论文,以及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鲍绍霖主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等著作。[3 ] 但是,立足于西方实证史学的传入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专门从实证史学的角度来宏观考察2 0世纪中国史学思想的,目前尚不多见。实证史学思潮在中国2 0世纪屡屡泛起,又频频衰落。百年之中,大致经历了四次: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二三十年代的“把......

道家·黄老·秦汉政治实践与学术发展——重读熊铁基先生《秦汉新道家》
作者:臧知非
~~道家·黄老·秦汉政治实践与学术发展——重读熊铁基先生《秦汉新道家》@臧知非$苏州大学历史系!江苏苏州215006新道家;;政治实践;;学术发展;;儒道合流“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是对黄老道家的学术概括 ,“新道家”的提出则填补了学术空白 ,对深化研究有着启示意义。战国时期以帛书为主体的黄老学派标志着新道家的形成 ,《吕氏春秋》是其发展形态。西汉前期的政治是新道家的全面实践。东汉前期的“吏化”儒生和对谶纬的控制 ,使士人的学术路径转变 ,导致儒法统一和儒生对新道家的重新取舍 ,儒道合流。~~

读高敏先生新著《南北史掇琐》
作者:杨天宇
~~读高敏先生新著《南北史掇琐》@杨天宇$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高敏;;《南史》;;《北史》;;文献;;校勘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乃增删、抄撮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八部正史而成 ,然其增了哪些 ,删了哪些 ,所删之当否 ,所增之价值 ,皆治南北朝史者所不可不悉心探究的。高敏先生的《南北史掇琐》 ,即在这方面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高著将《南北史》对于八书的删削和增补处依卷次及行文之先后一一尽数列出 ,加以考辨 ,并列举异文 ,增补校勘 ,因而大有益于南北朝史的研究~~

太平天国寡妇再嫁问题辨析——兼论寡妇再嫁不能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之论据
作者:廖胜,王晓南
太平天国允许寡妇再嫁,对寡妇再嫁采取一种相当宽容和开明的态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强迫妇女守寡的贞节观相比,形成一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对此,学界同仁给予了高度一致的认同。但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与太平天国妇女解放的关系以及产生这一政策的原因,学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罗尔纲老前辈认为:“太平天国对封建社会强迫妇女守寡的风气也加以反对。……反映了太平天国对封建礼教的进行扫荡。”并把它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的一大政策措施[1] (p83 5) 。权少勇、刘少和认为,这主要是太平天国“尊重妇女婚恋自由的一种表现。大约这同战争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许多将士在战争牺牲后留下的遗孀,许其再嫁,将有利于解决日后的生计”[2 ] 。罗雄飞认为,“妇女再嫁不但受到鼓励,而且在是否改嫁问题上拥有相对的自主权”[3 ] 。李文海、刘仰东在《太平天国社会风情》中,虽未对妇女改嫁问题进行明确论述,但也充分认识到太平天国妇女“无视封建礼俗”的原因,在于她们“大都长期生息在中国最偏远的山寨里,那里的自然环境、文化水准和生活习俗,造就了她们特有的精神面貌”[4] (p14 7) 。上述观点对太平......

美国西部牧区拓荒的牛仔与牧羊人
作者:周钢
美国内战以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西部的开发迅猛展开。农业、采矿业和畜牧业三大开发性行业的勃兴,使西部拓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中西部向大平原和远西部推进。原属美国落后地区的西部迅速崛起。在东起密苏里河、西至落基山斜坡、南始格兰德河、北到美加边界的整个大平原地区,兴起了一个“牧牛王国”。与此同时,一个“牧羊帝国”也迅速崛起,疆域广及密西西比河至太平洋沿岸。“牧牛王国”和“牧羊帝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是牛仔和牧羊人的拓荒史、创业史。虽然牛仔和牧羊人都是美国西部牧区拓荒的英雄,但在美国他们却受到褒扬和贬抑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牛仔是被褒扬和称颂的“民间英雄”和美利坚民族“不屈的象征”,牧羊人是被轻蔑贬低的“下等人”。在美国西部史和牧业史的研究中,牛仔成为长盛不衰的“热门”课题,其论著之多不胜枚举。在有关牛仔的研究中,尚有极具影响的著作。牧羊人同样在美国西部的开拓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受到美国学者的应有重视,论著阙如。一 相似的人员构成美国西部的“牧牛王国”和“牧羊帝国”在西部史中又统称“畜牧王国”。这个王国自成体系。大牧牛场主和大牧羊主是“畜牧王国”的统治者。牧场是......

对沈晓敏《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一文的回应
作者:冯筱才
继本人在《近代史研究》2 0 0 1年第2期发表《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1] ( p170~194 ) (以下简称《理想与利益》)一文之后,沈晓敏先生在《史学月刊》2 0 0 3年第10期上撰文继续对此问题加以讨论,并对拙文观点提出商榷。[2 ] (p4 8~59) ①对此,本人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史实重构或者理论分析是需要建立在与前人研究的对话基础之上,惟有此,学术方谈得上进步与发展,我们对历史现象的了解也更加趋于圆满与丰富。沈文在一些细节上纠正了本文中出现的几处错漏。②对此,本人非常感谢,从中可以看出沈文作者在对浙江省自治运动此一个案的资料掌握上比拙文更胜一筹,一些具体的史实知道得比笔者更加清楚。历史研究者对一段史事的理解往往受制于特定问题的选择与史料掌握的程度。本人所撰《理想与利益》一文,其关注点在浙江省宪自治运动受挫或者“失败”的原因,想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就此一问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即试图将多种复杂利益因素的理解与分析来取代原来对此问题的单面化理解(即简单的“军阀扼杀自治”论) ,使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扩展为更加多面或立......

驩兜与崇山
作者:马世之
~~驩兜与崇山@马世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许乃济弛禁策再认识
作者:王中茂
针对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外流等严重问题,1 836年6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主张鸦片弛禁。对此,时人贬褒不一。两年之后,道光帝采法严禁,许乃济被“降为六品顶戴”。(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以下简称《鸦片战争》〉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3 74页) 弛禁策被后人认定为“扩大鸦片祸害,不顾人民死活”的卖国主张。但是,马克思却称誉许乃济是“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 8页) 而且,被贬斥的弛禁主张事实上又为近代历史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对弛禁策重新认识。许乃济主张鸦片弛禁的理由有二:1 .禁止鸦片输入,徒法不行。“嘉庆初,食鸦片者罪止枷杖,今递加至徒、流、绞、监侯各重典,而食者愈众,几遍天下。”(《鸦片战争》第1册,第1页) 何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许乃济认为,禁烟法令已成为胥役棍徒藉以为利的工具,“法愈峻则胥役贿赂愈丰,棍徒之计谋愈巧”。“盖凡民之畏法不如其鹜利,鬼蜮伎俩,法令实有时而穷”。(同上,第1~2页) 2 .闭关锁国禁绝......

对后现代视野中民族国家定位的思考
作者:王新谦
思考、讨论后现代视野中的民族国家定位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民族国家的定位问题与是否遵循“主权至上”原则密切相关,而全球化理论和“新中世纪主义”是后现代较有代表性的两大国际关系理论,且这两大理论在民族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大都是从民族国家单元着手来研究国际关系,因此传统国际体系理论基本上都坚持“一元主义”认识论。但时序更新,斗转星移,人类社会进入2 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际关系向全球关系转化,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嬗变,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关注民族国家和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认为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埋葬传统民族国家。近年来,德国学者乔格·弗里德里希提出了“新中世纪主义”这一分析“后国际”体系的新范式,从而在体系层次上对全球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具有明显的“后国际”性质。分析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民族国家,需要与现代国际体系理论做对比。法国著名法学家让·博丹的主权学说为现代国际体系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