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1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并以此纪念《史学月刊》创刊300期
作者:周祥森
今年第10期是《史学月刊》创刊第300期。《史学月 刊》的前身是《新史学通讯》,创刊于1951年1月31日,其 创办人稽文甫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新史学会 河南省分会会长。1957年改名为《史学月刊》,并由郭沫 若院长题写刊名。《新史学通讯》是中国史学乃至国际史 学上第一份正式以“新史学”命名的专业史学刊物,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家史学期刊。从中 国史学发展史角度讲,《新史学通讯》所追求的“新史学”, 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唯物史观派史 学;从渊源上可以说是“新史学会”在共和国初期发展的 一个产物。“新史学会”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以 唯物史观为指针研究和著述中国历史”,秘文甫先生是其 初创者和组织者之一。①共和国成立后,稽文甫先生任 “新史学会”的河南省分会会长,并担任河南大学校长。 因此,由他创办一份以“新史学”为名的专业史学刊物,是 很自然不过的。从整个国际史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新 史学通讯》可以看做是国际史坛“新史学”思潮在中国结 出的一个重要果实。这种学术渊源和国际史学背景,使 得《史学月刊》从其诞生之日......

近年来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新变化与新趋向
作者:王乃耀
近年来,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在经济史、社会史、政治 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 一些令人欣慰的新变化与新趋向。2002年姚玉民、舒建 军二位学者发表了《新世纪之初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一文 (姚玉民、舒建军:《新世纪之初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世界历史》 2002年第6期),对我国21世初的世界史的研究状况作了 概述。为了节省篇幅,凡是上文提到的一些研究动态,本 文不再赘述。 下面仅就笔者所知道的近几年来我国世界中世纪史 的研究状况的新动态加以综述,涉及的内容有:经济一社 会史研究的新动态;政治文化史新视角;文艺复兴与宗教 改革研究的新动向;国别史、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气象等 等。因为篇幅的限制只对经济一社会史研究的新动态问 题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他几个问题从简。由于资料 收集所限,因此本文的论述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 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经济一社会史研究的新动态 最近几年,将经济史和社会史进行综合研究是国内 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在西方,经济一社 会史的研究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代 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宏图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 义。正因为如此,思想史的研究才会成为历史学研究领 域中的重要分支,欧美各大学历史系在本科阶段就设置 了这方面的课程,同时还有思想史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 生培养。为推进思想史的研究,欧美各国相继创办了思 想史研究的专门学术期刊,如美国的《观念史杂志》,英国 的《思想史杂志》以及《政治思想史杂志》等,也成立了思 想史研究者的学术组织。这样一种高度学术分化和有机 联结的学术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史研究的发展。 在我国,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思想史 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不言而喻。就是 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还有一批学者执着于思想史 研究,不算解放前,1949年之后,我们就有三代学人在从 事着思想史的研究。如较早的老一辈学者王养冲先生和 吴恩裕先生等,第二代学者有何兆武先生等,第三代则为 活跃于当今世界史学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在一代代的 学术传承中,西方思想史研究这样的“星星之火”得以绵 延多年而不绝;也正是在这样一批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思 想史研究成果才不断面世。它表现在:翻译出版了一批 西方经典......

英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类别和发展特征
作者:阎照祥
多年前,听一位先生讲:“在欧洲,德国人善哲学,法 国人善政治,英国人善经济。”当时笔者颇有同感;还想 到,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不就是分别来自这三国吗? 而后随着专业研修深入,逐渐认识到,近现代英国人不仅 以政治经济学见长,哲学也不逊于他国,且在政治思想领 域有突出贡献。近年常论及的所谓欧美“十大政治思想 家”中,稳稳人围的英国思想家就有5位—约翰·洛 克、大卫·休漠、爱德蒙·伯克、亚当·斯密、约翰.密 尔。若考虑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在英国写成,哈耶克长 期生活在英国等,不列颠政治思想在近现代世界政治思 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稳居前列了。 一英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类别 比起别国来,英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是相当丰富的。 17世纪,仅在国家政体问题上,英国就出现了几类著 名的政治思想家:以托马斯·霍布士和罗伯特·菲尔默 为代表的旧式专制君主制的维护者;以约翰·弥尔顿和 詹姆士·哈林顿、约翰·李尔本为代表的共和主义的倡 导者;以约翰·洛克为代表的立宪君主制的阐述者和以 温斯坦莱为典型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者和实践 者。另外还有批判和挑战封建专制主义的个人主义者和 辉格......

高度重视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
作者:黄安年
开展适应21世纪需求、富有时代气息的20世纪世界 史教学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之 路的需要,是适应全球加快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政治民 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思想文化趋同存异多元化进程 的需要,也是改革和发展世界史尤其是当代世界历史学 科和教学体系的需要,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世界史 教育和提高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我们之所以强调高度重视适应21世纪需求、富有时 代气息的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首先是因为,21世 纪是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 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经60年了,人们越来越感到在21世纪维护和平与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可贵。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振兴中华离不开对于世界的客观务实的了解和深层次研究。没有对于20世纪世界的深刻了解和研究,就谈不上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也谈不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近几个月来,围绕日本否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中国、韩国、朝鲜及其他亚洲国家罪责的历史公案,围绕世界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雅尔塔体制和联合......

字圣许慎
作者:朱绍侯
一身世与生平概述 许慎字叔重,东汉豫州汝南郡召陵县万岁里 (今河南哪城黑龙潭乡许庄村)人,是当时著名的 古文经学大师、杰出的教育家和古文字学家。他 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鼻祖,所著《说文解字》,不仅 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对中国和世界的 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人尊称为“字 圣”。但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大名人,在以官级为本 位的汉代,其身世和生平事迹见于史书记载就很 少。《后汉书·儒林许慎传》只记85字,在《说文 解字·叙》中只有40字是许慎自己介绍先世的概 况,还有就是许慎之子许冲向汉安帝献《说文解 字》的表章中记有许慎的点滴业绩,再有就是《汝 南先贤传》中对许慎有少许记载。我们要想研究 许慎,也只能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了。 先看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他的先世 是怎样说的吧。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 绪云相黄,共承高辛。 太岳佐夏,吕叔作藩。 傅侯于许,世柞遗灵。 自彼祖召,宅此汝濒。 许慎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远祖在黄帝时为谱云 氏,在帝高辛时为共工氏。此处许慎用了曲笔。 本来共工氏与高辛氏争夺过帝位,在这里许慎用 “共承高辛”一笔带过。夏时许慎的......

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
作者:铁爱花
阅读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除了一些介绍阅读史的理论论 著之外①,很少有专文实证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阅 读活动。本文依据大量宋人文集中的女性墓志资 料,拟从宋代女性的阅读内容、阅读特点、女性阅读 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宋代女性的 阅读活动。研究这一问题,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宋代 女性的生活面貌,也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宋 代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时代特色。 一宋代女性的阅读内容 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过了士大夫的预设模 式。 1.儒家经典类。宋代女性所阅读的儒家经典 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 《孝经》等。在笔者所抽样的女性墓志中,阅读儒 家经典者69例,约占总数的33%。如魏氏 (987一1050),“亲以《诗》《论语》《孝经》教两 子坷2〕‘卷九九,p,009,。刘氏(1 025一1072),“嗜学书传, 无有不经览者,于左氏《春秋》尤能通 诵呵3〕‘卷四0‘文安拜抵就铭”。牛氏(1059一1093), “能读《孟子》《论语》,写字不类女 司马光《家范》云,“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 经......

大明衣冠今何在
作者:葛兆光
引子:不意犹见前朝衣冠 乾隆三十年(1765),35岁的洪大容(1731一 1783)随朝鲜使节团出使清帝国,到达北京以后, 照例在正月初一盛装去朝拜皇帝。朝拜之后,走 出午门,有很多好奇的人围观,这时“有两官人亦 具披肩品帽戴数珠,观良久不去”,洪大容觉得很 诧异,便上前询问:“老爷熟看我们何意?”这两人 笑容可掬地回答:“看贵国人物与衣冠。”洪大容追 问道:“我们衣冠比老爷如何?”两人都笑而不 答。〔‘取卿,据洪大容事后记载,这两个人是翰林检 讨官,一个叫昊湘,一个叫彭冠。在朝鲜使臣穿着 朝鲜正式衣冠,其实就是被满清灭掉的明朝衣服 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成了满清帝国首都的一道异 样风景,朝鲜使者常常被好奇地围观,不止是这两 个翰林检讨,另一个李姓太常寺少卿也曾经来问: “贵处衣服,是遵何代之制?”而另一个叫周应文的 读书人,更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 否?”[lj‘P95、‘02)显然,满清帝国的文化人,对于这种 本来属于汉族的衣冠已经不太熟悉了,这使他们 不仅陌生,而且好奇。 其实稍早的时候,经历过明清之际那一场天 崩地裂的老人,是记得这种旧朝衣......

清末民初广州的行会工会化
作者:霍新宾
近年来,有关中国传统行会的近代转型问题 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并取得了新的进展。① 笔者读后颇受启发,综观这些成果,多侧重于行会 向商会及同业公会转化的分析,但对行会近代化 的另一路径的关注则有所忽略。其实,商会与同 业公会可能是行会转型的主要形式,但并非惟一 取向。笔者以为,中国行会近代转型的路径主要 有二:一是行会向雇工组织转化,即行会工会化; 二是行会向雇主组织转化,即行会商会化及同业 公会化。在这里,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广州为 例就前一种情况予以探讨,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行会模式:工商合行 近代中国工会制度是工业化和政治变动造成 的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社会 现象,而且还有着部分行会制度的渊源。[l:‘P15,’ “而现代式的工会自始即寄生于传统的行会 中呵2〕。据2926年Y.L.Lee的调查,在广州180 个工会中,有74个起源于行会。叫‘四,这就充分说 明广州工会组织发勒的浓郁的传统行会背景。 中国的行会组织演变至明清时,已由唐宋以 来一种政府对城市工商业者征敛的工具,转变为 限制同业自由竞争及调和行会内部冲突,并依恃 官......

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初建时的认识——建国前夕之临清事件个案研究
作者:刘一皋
一问题之提出 国家在革命后扮演积极地干预经济的角色, 借以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维护社会的公 正与平等,这是近代中国政治领袖的一般认识。 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声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 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 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 之要旨也。”并由国家在法律、经济上扶助工 农。〔’〕‘哪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重申了宣 言内容,并认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 构成的正确的方针”川‘间8,。但是,国家干预的方 式和程度,并没有十分清楚地阐述。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在长期 敌后抗战中,由于被日伪严重分割,各根据地政权 有着较强的独立性,甚至内部也被分割成具有相 当独立性的几个区域。为了获得所必需的财政和 物资供应,开展对敌经济战,根据地政权开始深刻 地干预社会生产、流通诸环节,在大生产运动中, 各部门、机关相应建立起公营商店,各种公营事业 “作用比较大的是商业和银行”仁3」‘ps‘’。因此,在根......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为例
作者:欧阳军喜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 的分会,①其宗旨是:“研究太平洋国际问题,努力国民外 交,增进各民族间友谊及谅解。”帅嘟‘,会员多为学界中 人,余日章、胡适、颜惠庆、蒋梦麟都曾担任过该会领导职 务。作为太平洋国际学会的成员,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在1945年以前积极参加了学会的各项工作。其中在 1931至1945年间,学会召开了六次年会,讨论“太平洋问 题”及“中日关系问题”。中国会员在会上的言论典型地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日冲突问题上的外交立场。但 是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却忽视了对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研 究,直到最近才有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问题。②本文拟以 1931一1945年间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员的言论为对 象,分析抗战前后中国会员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所持的立 场及其转变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自觉承 担起了国民外交的任务,希冀通过国民间的对话和交流, 缓和中日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因而一面主张政府对日忍 让,一面利用学会年会召开之际向国际社会表明自己的 反侵略立场。 1931年10月21日至n月4日,太平洋国际学会第 四次......

试析英美保守主义的异同
作者:陈晓律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原本并不为国人所 关注,一直只是少数学者研究的范畴。但“9.H” 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 化,并由于美国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战争,使“新 保守主义”这一名词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成为了 新闻和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流行术语。然而,对于 这样一种具有系统理论的社会政治思潮,泛泛的 解释显然不能满足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内涵与历史 渊源的需要。因此,要全面认识美国的新保守主 义,就需要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保守主义思潮 进行了解。由于英美两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多 方面的同源性,两国之间的保守主义也有更多的 相似性,因此,从一些要点分析英美两国保守主义 的异同,增进人们对这一重要社会政治思潮的认 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美保守主义有很 多共同的渊源和主张,而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几 乎可以忽略不计。按美国学者的看法,英美保守 主义第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例外主义”,而这种例 外主义,又涉及到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 认为,英美保守主义相对于欧洲大陆而言是例外 的,而美国保守主义与英国相比也是例外的,因为 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少......

朱绍侯先生与军功爵制研究
作者:张荣芳,高荣
朱绍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秦汉史研究专家。 他在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军功爵制和简犊 学等研究领域,都有很多建树,其中对军功爵制的 研究用力尤多,历时最久,成就也最为显著。鉴于 学界对军功爵制的产生及其兴衰过程、阶级属性、 历史作用等问题的模糊认识,早在上世纪50年 代,朱先生就开始研究军功爵制,意欲通过对军功 爵制的产生、确立、发展、演变直至衰亡全过程的 考察,“把这个长期不为史学家所重视,并已模糊 不清的军政制度,通过研究,钩沉索隐,考证探微, 寻找其来龙去脉,恢复它在历史上的原有地位,使 它在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得以澄清。”仁’习‘”“)经过 近半个世纪的不懈探索,他也的确达到了这个目 的,并使自己对军功爵制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 帜,自成一家之言。 一厘清了军功爵制产生、 发展和衰亡的基本线索 1.春秋时期军功爵制的产生 所谓军功爵制,是指按军功(也包括事功)赐 予爵位、田宅、食邑和封国的爵禄制度,是为适应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而建立的一种封建等级制 度,它与西周奴隶制下世袭的五等爵(即公、侯、 伯、子、男)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西周宗法制下, 各级奴隶主贵......

治学不为媚时语 惟寻真知启后人——朱绍侯先生访谈录
作者:龚留柱
春天,开封古城东北隅,一座静谧的庭院。推 开虚掩的木扉,满目绿色令人心旷神怡。芳草绕 径,青苔印屐,奇花点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中 间一棵虫L枝老树生机勃发,苍翠浑然。谁又能说, 这不是寓所主人的传神写照呢? 老树春深更著花。 半个世纪来,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 先生以其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作风,耕耘在 学术园地,著作等身,新说迭出,享誉于海内外史 学界。应《史学月刊》编辑部之约,我们决定对八 十高龄的朱先生进行一次学术访谈。以下是采访 笔录的整理稿。 问:朱先生,您是历史学界尊敬的知名前辈。 半个世纪过去了,您在中国古代史领域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问您在 学生一时代,为什么要选择历史学来作为自己终身 从事的专业? 答:1926年我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的一个贫 民家庭。不久全家迁居沈阳,我在这里读的小学 和中学。要说我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有两个主要 因素,都植根于我的学生时代。一是在中学时就 爱读历史演义小说,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 等,这样就引起了我对中国古代人和事的浓厚兴 趣。二是我在读辽宁省立沈阳师范专科学校时, ..

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念的变迁
作者:刘雅军
“世界历史”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①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正如时人所说:五洲未通 以前,中国“极东孤立,庞然自大……并不知有亚 洲,逞问世界?故世界史之著,亘古无闻焉’,[l口。 19世纪中叶起,中西碰撞日益加深,晚清学人逐 渐关注外部世界,开始以传统史学的国别体撰写 外国史;至20世纪初,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 经由日本明治时代的万国史译著中转传人,深刻 影响了晚清学人对这一概念的接纳和理解。就我 所见,学界的相关讨论仅有:路则权的《试论梁启 超的“世界史”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 第8期),林正珍的《世界史理念的建构及其相关 论述》(((兴大历史学报》1999年第9期)、《世界史 视野的拓展与当代中国史学》(《传统中华文化与 现代价值的激荡》,喜玛拉雅基金会2002年)等文 章,而晚清学人接纳这一概念的整体过程及其所 反映的史学体例变化、时人对“他者及自我”的认 识与定位等等问题,并未见到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将尝试在此层面上考察晚清学人“世界历史” 观念的变迁。 自从司马迁创设纪传体,成匈奴、西南夷诸 传,历代正史都以“外国传......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作者:聂好春
中国历史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科学在我国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蓬勃发展的 局面,是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关心、指导分不开的。毛泽 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主要贡献当然不仅仅在历史 学。但是,毛泽东一生熟读史籍,拥有丰厚的历史知识并 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毛泽东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学素 养,使他得以“最充分发挥一个具有渊博学识(主要是中 国旧学)的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川‘p,64)。建国后毛泽东 继续关心历史科学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首先,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毛泽东高度重视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指导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分 析中国历史和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学掀开了新 的一页。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旧中国长期处于被排斥地位 的情况有了根本改变。5。年代初期,史学界掀起了一个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毛泽东亲自为学习运动编选了 一套12册的干部必读书,印行总数达300万册,成为建国 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

民众心理需求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作者:廖胜
太平天国的兴亡和失败原因曾经是历代学者 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最近几年,讨论已基本 趋于沉寂,似乎已盖棺论定。不过,回头总结反 思,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太平天国兴亡问题的研 究主要侧重于从阶级根源、经济根源、思想根源、 宗教根源、民族根源乃至灾荒、人口和气候影响等 方面去进行反思,研究思路主要是自上而下,研究 方法主要是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太 平天国的精英分子和上层集团等。很少将考察重 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也很少从心 理学的角度去进行总结分析。如果自下而上换位 思考,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与太平天国兴 亡的关系如何?却鲜有系统研究,这不能不说是 一大遗憾①。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城’〕‘’〕5‘”,“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 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围绕 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呵2〕‘p,36一‘37)。心理 学需要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引发或制止人们的个 体行动,可以加强或减弱人们活动强度,可以引导 人们的活动朝向一定的目的。因此,人们的一切 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是激起 本文系...

中国古代“笛”“笙”考
作者:宋新
我国古代对竖吹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如 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所指的邃,实际指的是今天的箫,关 于笛、箫两件乐器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 分开,称笛为横吹或横笛。 对于笛的产生年代,据文献记载,过去一直认为在汉 武帝时,张鸯出使西域后,将笛传入长安。宋《陈肠·乐 书》中载:“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 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赛)人西域,传其 法于西京。”汉代马融《长笛赋》也说:“近世双笛从羌起。 ……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 二年,公元168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支, 可以说明在张赛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 我国境内流传。 隋唐时期,关于笛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明确记载。 宋代,笛在民间音乐中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 民间有种演奏形式叫《鼓笛曲》,鼓和笛是其中最重要的 两件乐器。另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次记载了笛和人民 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南宋词人杨万里的《安乐坊牧童》 有:“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

《考工记》的工艺思想
作者:范琪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大约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作者不 详。此书在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 整理先秦古籍,因《周官》缺《冬官》篇,便以《考工记》补 人。后《周官》改名了周礼分,遂成为《周礼》之一篇,也称作 《周礼·考工记》。由于成为儒家典籍,故历代不乏研究 之人。但他们都是从儒家角度解经,没有根据当时的社 会制度、流行的思想学说去剖析它们对各种工艺思想的 影响,缺乏对当时工艺思想的形成和确立的客观认识。 所以,为了探讨此书在文化史中的真正价值,本文想对 《考工记》的工艺思想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周易》“三才”说对《考工记》 工艺造物理论的影响 《易经·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 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 六画而成卦。”所谓“三才”,即天、地、人,这是主宰万物的 三种力量。“三才”说在周代非常流行,是中国古代早期 天人感应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它在“天”与“人”之间加入 “地”,使得人与神的感应更为全面,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更 完善的思想。因此,周人一直讲......

关于唐代燕乐“坐、立部伎”的几个问题
作者:潘伟
“坐、立部伎”是盛唐文化的产物,在唐代燕乐中有着 很高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唐代燕乐发展的高水平,更是 中外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史料中有关“坐、立部伎”的 记载不是很多,但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整理与研究,其 面目基本上已经呈于众人面前。本文对一些既成史实不 再论说,但是以往学者对“坐、立部伎”诸多问题的相关讨 论中也往往表现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或有可补充之处,笔 者尝试做一分析。 关于“坐、立部伎”的起始时间 《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载:“高祖登基 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 ……”(刘煦(后晋)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玄 宗)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 谓之‘坐部伎’……”(欧阳修(宋)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版) 杜佑《通典》亦从《新唐书》说。音乐史学家对此观点 不一。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从《新唐书》之说,“到 了唐玄宗的时侯……分音乐为《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 六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216页,人民音......

明朝景泰年间乡试解额调整史实钩沉
作者:汪维真
明代自太祖洪武三年(1370)首次举行科举考试始, 即于乡试录取中采用固定解额制。它主要是根据各省区 的人才分布或者说是人文状况,分配一定的乡试录取名 额。如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的《初设科举条格诏》即对开 科地区乡试录取人数作出如下规定:河南、山东、山西、陕 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40名,京徽地区100 名。(《皇明诏令》卷一《太祖高皇帝上·初设科举条格诏》,续修 四库全书本)然而,明初于长期战乱之后立国,百废待兴,人 才匾乏,思贤若渴。诏令虽对开科直、省乡试录取的举人 数额做了具体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又有变通,“人材众 多去处,不拘额数;若人材未备,不及数者,从实充贡”(((皇 明诏令》卷一《太祖高皇帝上·初设科举条格诏}))。此即其他 典制书上所说的“开科不拘额数”(((正德会典》卷七七《礼部 三十六·学校二·科举·乡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俞汝揖:《礼 部志稿》卷二三《仪制司职掌·贡举·乡试·乡试额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的录取原则和办法。这一乡试录用原则和办 法,在明初的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一直沿用,至洪熙、宣 德时期稍有变化,逐渐朝......

从容闳的留学生“教育计划”到邓小平的留学教育思想
作者:曹宏伟
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已形成一个为人嘱目的新型的留学生知识群体,他们是 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变革及现 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近代留学生直接促进了中国杜会变革容阂和赴 欧美留学1847年容阂在美国传教士帮助下赴美学习, 留美8年,美国式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成就 了他解救中国的最佳方案。在容阂看来,“以西方之学 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阂:《西 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第89页)容闺抱着这种“教育救 国”的理想回国,积极寻找各种机会,实现自己的“教育救 国计划”。1868年,容阂向清廷上了一个条陈,提出:“政 府宜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备人才。”(同 上,第148页)1872年,清政府派出由容阂率领的第一批30 名幼童赴美,开创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河。到1875年, 四批共送出120人。清政府原期望这批幼童在完成中学 课程后进人大学,学习军事、航海和造船方面的知识,但 因惧怕留学生学异忘本以及国内顽固派等的反对,1881 127 年,他们被召回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