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9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8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三吏分治:西汉中后期吏治生态研究

雷 戈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关键词]酷吏;循吏;良吏;官场生态;新帝国时代

[摘 要]良吏、酷吏和循吏可谓官僚制中的三足鼎立,或“三吏分治”。某种意义上,三吏分治似乎表明了皇权官僚制下政治生态分化的特殊机制。从官僚政治生态角度看,酷吏的个人性格都不是无意义的,它其实属于更为广泛的官僚集团的职业性格。循吏长处在地方,而不在中央。它构成了官场生态演化的一个实际变量和向度。特别是当循吏面对着数量庞大的酷吏集团时,循吏的存在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这种量化的工作方式和规章制度,是良吏对官僚制正常运作提供的强大技术性保障。良吏对官僚制的实际作用恐怕还在酷吏和循吏之上。

雷戈,历史学博士,

东晋南朝王谢袁萧四大郡望兴衰试探

朱绍侯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门阀士族

[摘 要]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在魏晋南朝时期,各家门阀士族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袁氏则因诗书、忠孝传家,官位高稳,而保住一流门阀地位,兰陵萧氏则因连建齐、梁两个王朝而最后进入一流门阀。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王谢袁萧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试论弩在唐宋间的军事地位变迁

陈乐保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唐宋时期;弩;战略文化;以步制骑

[摘 要]弩的使用情况与军事地位在唐宋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唐代战争中骑兵与陌刀手是制胜的关键,弩只是一种普通兵器,在军队中的地位不高,唐诸兵家对其并不重视。五代、两宋时期,弩逐渐成为克制北方草原骑兵的主力武器,弩手也迅速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与此相应,弩的性能与受重视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种战略风格的转变与两宋防御型战略以及军事技术的进步有关,同时更受到客观战争形势与文化观念的影响。由于骑兵不振,宋朝不得不采取以步制骑的战略战术,而五代以弩取胜的新近经验无疑长期影响了两宋军事理念的发展。同时,汉本位军事理念的重新复苏也使弩在两宋时期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论明代州县幕官的职权转变

王泉伟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明代;州县;幕官;幕宾;首领官

[摘 要]幕官本是朝廷配备给州县官的助手,其职责是统领吏员与掌管衙门的案牍工作。因其为吏员之首领,故又称为首领官。但是幕官不是州县官自己选择的,因此无法得到主官的信任,逐渐被排挤出州县幕府,并最终被私人雇佣的幕宾所取代;幕官大多成为主管巡捕的官员。这一职权转变开始于嘉靖初年,主要在嘉靖年间进行,至万历初年完成。幕官退,幕宾方能普及,通过对幕官职权转变的研究,可以间接框定明清州县幕宾的起源时间。

乌鲁木齐何以成为清朝与哈萨克之间最早的贸易地点

陈海龙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清朝;哈萨克;乌鲁木齐;贸易地点;屯田;战略

[摘 要]乌鲁木齐是清朝和中亚哈萨克汗国之间最早的贸易地点。清廷选择乌鲁木齐作为贸易地点的决策过程分为初期决议和二次决策两个阶段。初期决议基于乌鲁木齐屯田、距离吐鲁番较近这两个因素,将贸易地点定在乌鲁木齐。二次决策是指在权衡改变原定贸易地点的代价之后,强化了初期决议的结果。乌鲁木齐屯田对选择贸易地点的影响最大,基于新疆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乌鲁木齐屯田所需耕畜的缺乏,是乌鲁木齐屯田能够决定贸易地点所在的直接原因。当乌鲁木齐作为清廷向伊犁进发的战略跳板地位实现后,再加上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开辟了与哈萨克的新的贸易地点,乌鲁木齐的清哈贸易便被取消了。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阶级属性的认识

曹希岭 冯迺郁

鲁东大学政治行政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民党;阶级属性;政治代表

[摘 要]中共成立后,在短短20多年内,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话语,对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曾经先后定性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地主买办阶级政党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等。期间,国民党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变化,它的阶级属性应该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国民党对外国势力、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在不断地变化,使近代中国的政局变化多端莫测。这些必然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判断,不得不多次对其阶级属性反复斟酌,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方式。两党关系如此这般,皆缘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双重矛盾、双重任务与两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国共两党的关系也时而因民族矛盾上升趋于联合,时而因阶级矛盾上升趋于紧张,长期变化多端,最终势不两立。

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研究

王士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游击战争;山东农村;两面政权

[摘 要]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的出现,初期是中共变通抗日策略的产物,后来与中共调整抗战战略息息相关。从两面政权的具体形成过程看,有中共成功争取伪政权而成的,也有安插地下党员或进步人士实际控制伪政权而成的,甚至有的是中共主动建立的。除中共实际控制的两面政权外,一般两面政权对中共的态度犹疑不定,持续可以依靠的两面政权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乡村两面政权作为潜在的抗日力量,对中共在敌后立足、扎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抗日力量,开创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掩护、救助、情报、物资供应等多方面协助。中共与日军力量对比悬殊、日伪对农村控制力薄弱、中共对伪职人员严惩与教育争取相结合的政策、巧妙的斗争策略、乡村民众自保诉求与心中民族大义意识,都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日伪基层政权走向两面性的重要因素。

·学术文化史·

承继的多重性及其悖论

——以李塨对颜元继承的分合为中心

王 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李塨;颜元;江南;夏峰北学;实学

[摘 要]李塨不但是颜元的传人,更是颜元、河北夏峰北学及江南诸友集体培养的一个学者。正是李塨学术来源的这种多重性,使得他对颜元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改造的一面。之所以如此,最重要在于颜元学术本身的缺陷和当时正在兴起的考据潮流的挑战,使得李塨不得不到处结盟各派为颜元弥缝。但在兼容并包中,由于内圣方面所兼容的各种知识资源路径无法调和,外王方面康雍之际波谲云诡的政局使其无处下手,李塨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但即便这样,北学也没有随着颜李学的衰落而亡,只是重新又落实到以夏峰北学为主体的北方儒生的日常伦理道德实践中。同时,也正是在李塨的这种失败中,在帝制中国时代,作为取悦皇权以培养忠臣孝子的实学的实质得以彻底暴露。

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

郭大松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文会馆名称;主管称谓;改名时间;创办原因;第一所现代大学

[摘 要]创设于山东登州(今蓬莱市)的文会馆,是清末诞生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关于这所大学的诸多重要史事,学界认定至今颇多歧异。究其成因,或囿于史料,或解读史料有误,不察西学大传播之际中西文化冲撞、交会造成的纪时方法及某些概念、称谓等的表述差异和历史性区别。明了、解读清末民初一些史料时易常犯的错误,清楚认知西学大传播、社会急剧转型期中西文化冲撞融会过程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审慎解读史料,严格历史名词的历史性,或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民国时期“六六”教师节初探

李风华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关键词]民国时期;“六六”;教师节

[摘 要]“六六”教师节是民国时期的重要节日之一,学术界对此鲜有研究,仅有的几篇成果对之也是一笔带过。关于“六六”教师节,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其一,“六六”教师节的立废,及这一过程中教育界与政府当局的博弈,最终以“六六”教师节的废除而结束;其二,“六六”教师节之庆祝和纪念大会,其中大会中的演说、致辞、报告和提案既反映了教师群体谋求自身正当利益的愿景,也体现了其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切,原因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三,与“六六”教师节相关的文章,共产党政权和国民党政权等分别就各自的立场发表针对“六六”教师节的看法,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和政治之诉求。

·经济社会史·

汉代聚落形态试说

黄今言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2。

[关键词]两汉;聚落;人户规模

[摘 要]在汉代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中,有各种名号的“聚”,它与“里”的内涵有别,但往往又存在里、聚重合的情况。当时有“邑聚”、“里聚”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布局分散,依山傍水者多。聚的规模有地域与时序先后的不同,大小不一,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聚内居民由于贫富悬殊,各自的财产、住宅有明显差异;大的聚落一般有聚市、庠序及防卫建筑等设置。

民国初年上海庙产纠纷透视

许效正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关键词]辛亥革命; 庙产纠纷; 社会转型; 上海

[摘 要]1912~1915年间,上海发生了一系列庙产纠纷案。这些庙产纠纷中,虽然有群体性暴力事件,但司法诉讼案件占据绝对多数。从争讼的主体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普通乡民与社团的争讼,二是僧人与官厅的争讼,三是僧人与社团的争讼。这些庙产纠纷既是经济利益的激烈争夺,又是新旧观念的严重对抗,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庙产兴学运动的持续发展是其经济原因,禁止迷信运动的迅速蔓延是其文化原因,庙产管理政策的不断变化是其政治原因,宗教社团的空前活跃是其社会原因。

16世纪中期法国诺曼底一个庄园主的游戏世界

——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唐运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关键词]吉尔·德·古贝维尔;庄园主;游戏仪式;社群认同;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日常生活史

[摘 要]古贝维尔老爷1549~1562年的日记,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游戏在中世纪晚期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当时无论是节庆游戏还是日常游戏,都具有重要的民间公共宗教仪式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并因此起到重温、确认和更新群体认同的作用。这些游戏也表明,当时人们并没有现代的身体和空间私密观念,休闲、信仰等诸多方面也还没有明确的界限。尽管贵族和教士阶层具有某种特殊性,但总体上说,当时的日常生活并非巴赫金所说的“两种生活”的截然对立。事实上,无论男女老少,所有阶层的人都生活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并共享同一种文化,包括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等。然而,从游戏中也可以看出法国的近代化进程正在发生,社群内部不同阶层的成员之间正在发生文化上的裂变,游戏正日趋世俗化,而群体认同的扩大化则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史学评论·

熔小历史与大历史于一体的知识体系重构

——读钱茂伟《史学通论》

王 瑞

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关键词]史学概论;史学通论;公众史学;小历史

[摘 要]钱茂伟著《史学通论》是一部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史学理念指导下,力图通过新的理解方式建构而出的、能反映本世纪初十年学术水准的通识教育读本。该书聚焦于以小历史为核心的公众史学,并以此为重心建构知识系统,反映出公民时代大众史观的觉醒。由小历史而大历史,由历史书写而历史研究,由史学实践而史学理论,《史学通论》建立起一种内涵与功能更为全面的普遍历史学,建构了一种与公众生活更加贴近的史学概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