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8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江南文化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

【编者按】

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我国传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极富特色和颇具影响的文化区域。从长时段的历史视角来看,江南文化经历了由原始的部族形态到成熟的地域形态、由僻处东南的边缘文化到引领全国的主流文化的发展过程,其中既有自身传统的积淀和传承,也有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还有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江南文化源于地域文明而又超越了地域层次,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而又超越了地域意义。江南文化内涵丰富,诸如灵活的地域个性、务实的价值取向、开放的文化心态、包容的文明意识、开拓的社会精神等,表现出有别于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江南文化“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趋向,促使其区域社会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学界围绕江南文化的讨论日显活跃,研究视角和内容也趋于多样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研究江南文化,不能满足于对其历史形态的考察和具体事相的分析,还需要从宏观视角进行理论总结,以便于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有鉴于此,本刊约请部分学者就江南文化研究进行理论反思,希望学界对此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期共同推动江南学的形成与发展。

略谈江南文化的海洋特性

陈国灿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江南文化的讨论相当活跃。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或就江南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地域特征进行历史透视和解读,或就江南文化的有关现象展开具体考察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过,有一点似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江南文化的海洋特性问题。事实上,江南文化虽不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但濒海而起、依海而兴的历史传统,使之呈现出诸多不同于内陆文化的文明特质和属性,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江南文化传统的本体之辨

葛永海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江南文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颇为宽泛的概念,包容性颇强,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免众说纷纭、泛滥无归。相对而言,江南文化传统因为有具体意义上的指向性,看似更容易达成共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关于江南文化传统的研究,同样一直处于一种众语喧哗、歧义丛出的状态,研究者往往不加分辨,各取所需,最终结果必然偏执一隅,失之全豹。有鉴于此,对于江南文化传统的本体内涵实有细加分辨的必要。这当中,有三个问题尤需要厘清:其一,讨论江南文化传统,应考虑哪些维度?其二,江南文化传统的内核是什么?其三,江南文化不同阶段、不同范围的形态特征应当如何把握?

江南无“宗族”与江南有“宗族”

徐茂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上海,200234。

最近看到日本著名学者滨岛敦俊教授《江南无“宗族”》一文,以及围绕江南究竟有无“宗族”而与中国学者展开的讨论(见《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1~292页),这让我进一步明白滨岛教授关于江南无“宗族”的具体含义。因为2009年11月在温州召开的“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常建华教授曾提及滨岛的这一观点,可惜语焉不详。如果不加解释,单纯从文章标题来看,江南(滨岛的“江南”范围特指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无“宗族”的说法一定会遭到江南学者本能的辩驳。当初我听到这一观点时,心中的想法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生活在江南,同时又研究明清以来的江南,看到太多的江南家谱、族谱、宗谱,还有宗族的义庄、祠堂、族田、族学、族墓等等,这些都是“宗族”存在的铁证。为什么研究明清江南社会长达半个世纪的滨岛教授对这些都视而不见?这是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理解的文化隔膜?还是域外学者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他所说的“宗族”与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吗?我们是在同一“宗族”概念的学术平台上讨论吗?

礼俗之间:江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解析

陈彩云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有关江南传统文化的地域特征,人们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刚柔相济的文化品质、诗性审美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很少注意到这些特点实际上更多地属于精英文化的层面。从历史的角度讲,江南文化的形成是上层精英和下层民众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礼俗两重性。上之所倡谓之礼,下之所行谓之俗。如果说由精英阶层所主导的礼之教化使江南文化趋于理性,那么社会大众的民俗风情则主要体现了江南文化质朴、任性的自然本性。可以说,礼与俗的交汇、冲突与整合,贯穿了江南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江南区域史研究

王卫平 董 强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近年来,区域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江南区域史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综观既有的研究,学界在理论与方法、文献与史料、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拓展江南区域史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江南区域史研究的助推器。公共危机管理(Public Crisis Management)在国际学术界还是一个新颖的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受到重视,以灾害性公共危机、群体性社会危机、公共卫生危机为母题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应用体系等引起广泛讨论。将现代社会隐喻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移植入历史视域的“江南场域”之中,无疑可为江南区域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专题研究·

《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考辨

——兼谈孔门弟子是“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

高培华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3。

[关键词]《礼记·檀弓上》;曾子;子夏;丧亲真相;和而不同

[摘 要]《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三罪”一节,后儒多误解,并影响到对儒学史的认识。通过考辨子夏丧亲、丧子的时间地点可知,丧亲、丧子对子夏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有三:一是丧亲时子夏年轻体壮经得起巨大哀痛的打击,丧子时年老体衰精神承受力大不如前;二是丧亲时子夏挫败赵简子图谋未久,返乡服丧担心其报复,故“使民未有闻焉”;三是丧亲时子夏远在异国求学为官,服丧能够悄然行事,丧子时已是举国敬重的贤儒大师,势必广被关注。曾子对此早有洞见,责其“三罪”只是一种特殊的劝慰方法而已。孔门弟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有认识分歧并且互有批评帮助是正常的,其践行君子之德决不会因孔子逝世而终止。

明代颁赐王历制度考论

汪小虎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关键词]明代;《大统历》;颁历;王历;封藩制度

[摘 要]比较存世的两种明代大统历日,可确定其多数为普通民用历日,另一部分应属亲王用历,即王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可以从王历之意义、颁历方式、王历使用者身份三个方面进行审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之建立,当基于洪武封藩之政治理念。王历使用者,最初定位为亲藩阶层。颁赐王历之意义,可由《大统历》历注制度体现,它进一步区分选择活动等级,强化了统治秩序,给予亲藩阶层极高的待遇。明廷颁赐王历,设有专门的王国受历礼仪、使节之制。洪武以后,明廷推行削藩政策,亲藩地位日益走低,相关政策渐次出现调整:王历规格相对降低,颁赐方式有所简化,王历使用阶层扩大。

日货称雄中国市场的先声:晚清上海煤炭贸易初探

毛立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晚清时期;日货;煤炭贸易;上海市场

[摘 要]近代以来,中外通商,欧美印度的产品随即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相比之下,日货畅销的局面似乎出现得很晚,一直要到甲午战争之后、乃至20世纪以后日货仿佛才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之下突然间铺天盖地到来,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实际情况并非转变得如此突然,早在甲午战争前的三十余年间,以煤炭为代表的一部分日货已经打入上海等沿海口岸城市的燃料市场,进而逐渐将其他产地的煤炭挤压至一种微不足道的地位。日本煤炭输华贸易经历的市场竞争活动和采用的营销手段,为日后其他类日本工业品称雄中国市场摸索了经验。此后其他类日货基本上都遵循了煤炭贸易的营销模式,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开拓出广阔的销路。这种为学界所忽视的现象对若干约定俗成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论近代以来中国政党的基本走向

刘景泉 赵晓呼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71;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关键词]政党环境;革命型政党;历史脉络;发展趋势

[摘 要]中国政党的产生,与西方议会政党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政党不是伴随着议会政治的确立而建立,而是适应中国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在政党形态方面,中国曾经进行过多种实验,最终发展演变为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展望中国政党的发展趋势,必将从属于过渡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制度,逐步转换到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上来。

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薪俸状况考察

陈育红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关键词]北京大学;教授;薪俸

[摘 要]民初至抗战前夕,北京大学教授实际所得薪俸与教育部所颁薪俸标准二者间并非完全一致。制度层面之规定体现的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一种意愿,能否切实落到实处,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北京政府前期,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薪俸虽普遍较高,但由于采取现金与钞票搭放形式,中钞的贬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授薪俸的实际水准;1920年后北京大学教授又频遭欠薪困扰;自1931年始直至抗战爆发前夕,大学教授们则享受到一段“黄金时光”。这一时期,大学教授尚享有在外兼职的权利。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的薪俸虽不能和少数特权阶层相比,但属于高收入群体应是无疑的。

美国历史上的牛仔罢工

周 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关键词]美国牛仔;劳资关系;牛仔罢工

[摘 要]美国历史上的牛仔罢工发生在1880年代。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牧场组织转型时期,牛仔比工矿企业的其他劳工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在劳资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牛仔为了改变自身每况愈下的状况,便举行了两次罢工。罢工的牛仔仅仅提出了工资和改善伙食等方面的要求,甚至连缩短工时也未涉及。牧场主联合破坏了牛仔罢工。两次牛仔罢工在美国劳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评论·

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

李细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立宪运动史;清末新政史;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

[摘 要]清末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关于清末最后十余年历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只是作为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是当作革命的对立面来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认识的视角发生转变,使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进入理性实证研究,并逐渐与辛亥革命的研究鼎足而三,甚至有后来居上而超迈之势。从研究史的角度,对于清末十余年历史的研究成果做一宏观性的检讨,并具体分析从革命史研究到现代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利弊得失,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展现新的研究趋向,将有助于清末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中国拉美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评林被甸、董经胜著《拉丁美洲史》

曾昭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北京,100007。

[关键词]拉丁美洲史;历史发展主旋律;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拓殖榨取型殖民地模式

[摘 要]林被甸、董经胜著《拉丁美洲史》是一部有较高学术品位的拉美史著作。两位著者以批判的眼光、求实的精神以及虚心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新的创造:在主题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以独立运动和五大革命为拉美近现代史的主线的做法,强调以现代化为拉美独立后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在研究方法上,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为指导,并以这一历史观为理论工具来解释拉美曲折复杂的历史现象;在体例上,吸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编纂的《拉丁美洲通史》以拉美自身为主体的编纂立场,创造性地吸收《剑桥拉丁美洲史》所采用的地区性综述与代表性国家相结合的编纂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种将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的论述相结合的体例;在内容上,坚持历史著作的人民性、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和历史主义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拉丁美洲“拓殖榨取型殖民地模式”这一新概念,从源头和根基上破解了经济发展水平超过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拉美殖民地为什么独立后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历史之谜。《拉丁美洲史》也存在一些矛盾,遭遇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难题,提出了中国拉美史学者必须严肃应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陌生的学术现象和新的发展趋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