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8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评论·

理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清史研究三十年

刘凤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关键词]清史研究;范式转换;新史学;新清史;政治史热点

[摘 要]近三十年的清史学界,随着一个个新鲜话题的讨论,研究理论与方法也因之不断地被引向深入。撷其要略,可析之为四:一是经济史领域经历了由“资本主义萌芽”到“现代化市场经济”,再到“过密化”、“江南道路”、“江南早期工业化”诸研究范式的转换;二是社会史及文化史领域高举“新史学”的旗帜,在对普通民众进行“国家意识”的塑造上,又引进了“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等西方理论;三是“新清史”在族性认同理论的指导下,衍化出“超越中国的帝国模式”、“内陆亚洲”等概念和理论,引发学界对清代国家与民族认同以及边疆民族理论的聚焦;四是政治史研究经历了由对历史规律的追寻,到对政府行为、政治过程的关注,并将一切经济行为纳入政治史的视野,成为政治史在新世纪走出低谷的重要选择。

跳跃于历史与现实间的思绪

——读翁有为教授的《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

江 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地方行政制度;翁有为;学术评论

[摘 要]翁有为教授主持的《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翁著强调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在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的设计与实施中,强调的是行政管理的效率与管理效能的扩展,中共与汪伪政权都采用此项地区行政层次,看中的同样是行政管理效率,意识形态的因素并不重要;此外翁著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间的关联性,把专员公署制在省县之间的上通下达作用看作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必要层级。翁著提出了一些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价值的观点,是中国近代行政管理制度史研究领域一部高质量的力作。

·专题研究·

再论走马楼吴简中的诸吏

蒋福亚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关键词]吴简;诸吏;吏户;子弟佃客;依附民

[摘 要]吴简证实吴国确实存在吏户。这是孙权在建国前就承认地主依附民合法化,激化劳动人手争夺的结果。为确保奴役对象,官府针对诸吏制定了各类专门簿籍,强化控制。本来在《吏民田家莂》租佃制度中享有优惠的郡吏和州吏随着这些专门簿籍的建立,其优惠相继丧失或即将丧失。诸吏或供官府各部门奔走驱使,或耕种限田,承受残酷的剥削。他们服役期超过平民,并祸及与其共居的父兄子弟,被征发为“子弟佃客”,乃至空户从役。若有逃亡,必须征发“下户民”替代,在户籍中给予“子弟”的身份。凡此,皆表明诸吏实质上已是官府依附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的甄别与研究

——兼论反社会武装和反政府武装

叶文宪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江苏,苏州,215009。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农民起义;反政府武装;反社会武装

[摘 要]张泽咸和朱大渭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一共收录了537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战争”史料。编者根据当时的理解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农民战争,包括汉族农民起义以及汉族和少数族人民联合起义;第二类为少数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战争;第三类为包括盗杀太守、奴杀主、亡命抢劫、兵变以及少数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某些事例。经过三十年以后重新分析研究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反社会的土匪强盗活动和反政府的武装集团叛乱两大类。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这一概念,只有士、农、工、商“四民”,“四民”中的“农”包括现代意义的有地的地主和自耕农,而不包括无地的雇农和佃农。所谓的“农民”是现代人虚拟的一个概念,而“起义”只是人们对反对暴政和暴君的反政府武装的一种褒奖与赞誉,甚至是对某些土匪强盗的褒奖与赞誉。所以,所谓的“农民起义”应该被称为“民变”或“民乱”,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说法是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偏见。

国家政策与明代的律注实践

吴艳红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关键词]明代;《大明律》;律学;法律知识

[摘 要]明洪武三十年《大明律》修订颁布时,官方并没有出台统一的具有司法效力的注疏;在私家注律兴盛的明代中后期,国家也没有形成明文规定,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从嘉靖十一年发生的孙存案来看,在实践层面上,国家对于律文的注释和刊刻已有“成典”。都察院尤其是其中的巡按御史,还有地方的提刑按察司等官员,集风宪和司法功能于一身,具有专门的法律知识,实际承担了对各私家律文注释的甄别和筛选工作,成为以官方形式刊刻《大明律》律文注释的合法群体。明代国家有关《大明律》律文注释的以上政策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官方和民间法律知识发展的特征。

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的政治困境

史洪智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修订法律大臣;清末新政;晚清政局

[摘 要]新政初期,修订律例的进程与清末政局的变动息息相关。在修订律例收回治外法权的旗帜下,清廷中枢、东南督抚以及朝野各派政治力量的意图并非完全一致。身处夹缝之中的修订法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时刻面对着跌宕起伏的政界暗潮与日愈趋新的社会舆论,个人际遇也经历了“深孚众望”最终走向“相继开缺”的命运。深入剖析修订律例过程与伍、沈个人际遇的关系,可以大致揭示出日俄战争后清国法律改革与政治改革迅速合流的趋势。

“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

——以《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为中心的考察

喻春梅 郑大华

湖南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长沙,41013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知识界;《东方杂志》;《独立评论》;民族主义;对日态度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一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知识界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东方杂志》学人主战,《独立评论》学人主和。《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之所以对九一八事变后“战”与“和”的抉择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国联及国际法的认识不同、对中日两国实力的认识不同以及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但,无论是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还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他们之所以主“战”或主“和”,主要是出于各自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认识,与他们主观上是爱国还是卖国无关,主战或主和也许有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决无主观上的爱国与卖国之别。以胡愈之为代表的《东方杂志》学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独立评论》学人主“战”和主“和”的原因,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与知识场域的建构

李来容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院士选举;知识场域;学术独立;学术至上;民主程序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围绕中国院士制度的倡议及其立法、筹备、提名、审查、选举等问题,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联合参与提名的高校、研究院所、专门学会等机构团体和精英学者群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场域。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外在性评审和奖励制度不同,该场域内的各要素一方面标举学术共同体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一方面坚持客观理性的学术至上标准,切实地履行公正公开的民主程序,并为授予和维护院士荣誉的合法化与神圣性,展开了积极互动和良性竞争,凸显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理性、精英意识与知识人格。

战争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张德明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世界经济重心;地中海地区;北大西洋地区;太平洋地区;历史教训

[摘 要]战争是将世界经济重心推离原所在地而移往另一地区的一个主要力量。从中世纪到现在,以海洋为地理单位而论,世界经济重心发生了两次转移;但以次区域而言,实际上发生了三次。在这三次转移中,战争都起了类似的历史作用: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基督教世界的战争破坏了地中海贸易,使地中海经济衰落了,同时导致地理大发现和大西洋经济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吞食了兴旺的欧洲经济,并为美国的富强提供了机遇和创造了条件。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长期的美苏冷战使富强的“山姆大叔”日益穷困,同时为亚太地区的日本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帮助。避免战乱、保持和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这是世界史给予的深刻教训。

论庆历之际的新春秋学及历史编纂

李 峰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关键词]庆历之际;新春秋学;历史编纂

[摘 要]庆历之际,与史学密切相关的春秋学在孙复等的倡导下,成为当世显学。受春秋学变革的影响,庆历之际的史学也发生显著变化,在欧阳修、孙甫、尹洙等的倡导下,意欲以新春秋学思想为指导来重新研究史学的思潮也随之兴起,在此过程中,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就,从而使史学领域内气象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