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9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9-28 浏览次数:


“海昏侯刘贺评价”笔谈

【编者按】汉废帝刘贺是汉武帝之孙,继位27天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罪名被废,其后复封为海昏侯。刘贺在历史上原本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研究者寥寥。然而,随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大量精美的文物陆续出土,刘贺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和争论的焦点。在其墓葬发现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是可信的;当新的考古资料出现后,有学者以墓葬中出土大量儒家文献和绘有孔子像的屏风为据,认为刘贺之废是被冤枉的,意欲为其翻案。凭借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是否能够推翻传世文献的记载,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贺,并对其做出恰当的历史评价,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有鉴于此,本刊组织此次笔谈,欢迎学界同人赐稿。

汉废帝刘贺新论

徐卫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陕西,西安,710069

西汉废帝刘贺是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因汉昭帝于公元前74年4月突然死亡而无后嗣,霍光迎其继皇位,时年19岁。但是当了27天皇帝后,被大将军霍光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37页)为由废黜,回到山东。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封为海昏侯,移居到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从“为人后者为之子”谈汉废帝刘贺的立与废

孙 筱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06

“为人后者为之子”,语出《春秋公羊传》,意思是:改做他人后嗣的人,就是他人的儿子。也就是说,要尽一个儿子所有的义务。这条来自汉代经学原典的文句,与昌邑王废立的关系十分密切。

刘贺立、废的历史分析

臧知非 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江苏,苏州,215123

问题的提出

刘贺做了二十七天的皇帝,这二十七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短暂的一瞬,而就西汉历史发展而言,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其立与废,是汉宣帝即位的前提,是昭宣中兴的直接条件。千百年来,每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昭宣中兴的种种功业时,刘贺一直是作为昭宣中兴的反面角色存在的,“行淫乱”“行淫辟”“狂乱失道”“昏乱”是当时人对刘贺的评价,也是后世史家给刘贺的定谳。

·专题研究·

汉晋时期的黄簿与黄籍

韩树峰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北京,100872

【摘要】虎溪山“黄簿”原名并非黄簿,其性质亦非户籍,而是沅陵侯国的上计簿。目前所见走马楼黄簿同样不属于户籍,内容亦不如西晋黄籍复杂,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殷商以后,崇黄逐渐成为古人观念中的一种历史沉淀,黄簿、黄籍之“黄”则是这种崇黄情结的反映,与汉晋间政权采用土德没有必然联系。西晋时期,一些重要的文书以黄纸为书写材料,面对此种压力,政府以简牍书写重要文书时,将非黄色简牍如白色木牍染成黄色,黄籍之“黄”因此也具有了具体颜色的含义。“黄”的二重含义表明,西晋黄籍指书写于黄色简牍之上的重要簿籍,户籍只是其组成部分之一。《晋令》中的黄籍甚至不包括户籍,而是指户籍以外的其他户口文书,学界将其与户籍等同,导致令文的解读存在诸多矛盾。面对户口存在的诸多问题,东晋初期对户籍制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此前一般户口文书的内容和功能为户籍文书所吸收,自此至南朝,黄籍与户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黄簿;黄籍;崇黄;土德;户籍

民初北京政府划分国地税研究

王 梅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433

【摘要】辛亥革命后,财政竭蹶的北京政府承袭清政府清理财政的思路,进行以国地税划分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变革。依附于皇权政治的赋税观念的崩溃、省制的纠缠、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对立、持续的财政危机等,都对两税划分形成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改革的无效与财政形势的急迫逐渐滋生对制度变革本身的怀疑,在规复旧制的倡导声中,北京政府最终取消国地税名目,放弃两税体制。

【关键词】国地税划分;北京政府;政制变革

关于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几个问题

魏宏运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誉教授。天津,300350

【摘要】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迁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巨大的事件,其与抗战的整体战略具有重要的关联性。重庆是正面战场的支柱,也是战时的一座国际城市。在迁移过程中,国民政府部分官员管理无能、贪污腐化;迁都重庆后,蒋介石集大权于一身,诸多政策失误,渐失民心。国民党坚持政府抗战方针,持续限制全民抗战特别是中共力量的发展,削弱了抗战实力。对战时蒋介石的地位与作用,须置于时代背景下思考,不能简单论处。

【关键词】迁都武汉;迁都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战争

共产国际解散前后中共的党风建设及其成效

唐金培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共产国际解散前后,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以及因国民党反共宣传造成的思想上的诸多困惑,各抗日根据地的党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民主监督、开展整风学习、强化服务意识、发扬优良传统等措施,锤炼信念坚定的、纯洁的思想作风,塑造以身作则、办事公正的领导作风,培育追求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倡导深入实际、力戒空谈的工作作风,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不仅营造了崇尚节俭、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而且提高了中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为坚持抗战以及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共产国际解散前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党风建设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政治合法性之建构

郭 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试图利用国家纪念日这一政治文化资源进行政治合法性建构,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并表达政治诉求,特别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政权建设,为抗战服务。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传递筛选后的记忆,试图制造出共享的社会记忆;通过国家纪念日的活动时空、参与人员、仪式话语等安排,以建构权力权威;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国家纪念日,以构建文化传统;通过国家纪念日动员,让民众感受纪念仪式操演氛围,接受宣传的政治内涵和理念。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正是通过国家纪念日这四个方面建构抗战时期的政治合法性。

【关键词】国家纪念日;抗战时期;政治合法性;社会记忆

现代性与夏威夷传统社会变革

——对卡梅哈梅哈一世时代的历史考察

王 华 历史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副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在夏威夷这样一个传统型社会中,现代性因何和如何发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历史问题。文章尝试由史实出发,从经济、观念、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对夏威夷社会的现代性孕育问题进行剖析。1819年之前的三十余年,是夏威夷王国孕育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外来资本力量的强势冲击下,夏威夷社会发生悄然改变:经济上发展起以对外贸易为中心的初级商品经济,社会观念、文化和风俗习惯发生向西方价值表现的转向,政治上创建起具有欧洲近代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萌生了具有一定现代特征的国家和主权意识,现代性初步孕育滋生。传统宗教和禁忌体系却依然从根本上规范并禁锢着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夏威夷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夏威夷王国;卡梅哈梅哈一世;社会变革;现代性

阿博特政府时期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

孙君健 法学博士,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阿博特执政时期,澳大利亚重视对华政策与中澳关系的发展,其对华政策具有接触和防范双重性质。在经济领域,以深化接触为主,包含小心防范色彩;在安全领域,在大力对华防范的同时,采取小步子接触的政策。阿博特政府对华政策的双面性特征,使中澳关系呈现经济层面联系日益紧密、安全层面适度接触的双轨发展趋向。总体而言,中澳关系在阿博特执政后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积极方向迈进,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态势,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中国自信的新型外交理念是推动中澳关系的主要力量,澳大利亚逐步探索确立自身在“亚太世纪”中的适当位置是中澳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美国护持亚太霸权的行动是阻碍中澳关系前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关键词】阿博特政府;中国崛起;中澳关系;重返亚太

·社会史研究·

明清以来晋南龙祠泉域的水权变革

周 亚 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明清时期的龙祠水利资源,由乡村整体势力尤其是精英势力占据支配地位,地方精英运用其掌握的各种资源和关系网络,维持着不甚对等的水权格局,并通过其特权惠及村庄民众,使村庄结成特殊利益集团。这一水权格局虽屡遭其他利益集团的挑战,但村庄整体实力的长期存在和传统水利秩序的惯性运行,使其很难被彻底改变。民国时期,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并没有使其发生实质的变化。解放后,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权力格局,国家统一实行水权分配,贫下中农代替传统望族成为国家基层水权的实际操作者,为整个集体化时期的水权分配格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明清;乡村势力;精英;土改;贫下中农

专业与日常:医学知识形成的一个侧面

——以应声虫病的书写为例

张园园 历史学博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应声虫病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唐代出现的张文仲治应病和苏澄治应病故事,及宋代出现的“杨勔中年得异疾”和“毛景得奇疾”故事。应声虫病故事在历史书写中发生衍变,呈现出由传记式到医案式再到专业化和生活化的转向,在文本传抄的过程中,原本记载于文人笔记小说中的日常医疗经验逐渐进入到医书之中,变成专业的医学知识,指导医学实践,拓展医学认知,并进而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播,于明清时期实现了医学知识的常识化和生活化。古代医学是经验医学,也是文化医学,书写文化形塑了医学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医学知识;应声虫;医学转向;类书;医案

·问题讨论·

中国学术界一个集体性的重大历史事实误判

张分田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摘要】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误判已经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这一类误判出自所有的学术流派,影响范围波及所有相关研究领域,被误判的研究对象囊括中国古代所有重大政治理论现象,具有宏观误判与微观误判、整体性误判与局部性误判相互交织的特征,其成因涉及学术判断的事实基础、逻辑基础和哲学基础,属于集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误判。以“立君为民”命题及“民贵君轻”命题为典型例证,以六大类直接影响全局性判断的整体性判断为纲目,运用罗列事实的方法,可以证明集体性的重大误判确实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必要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学术改造。

【关键词】统治思想;立君为民;民贵君轻;中国学术;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