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11-30 浏览次数:


“海洋史与国际史交叉视野中的南海合作问题研究”笔谈

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国际与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相应出现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问题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广为关注的课题,甚至有成为一门“显学”之势。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中国崛起,从大战略视野来看,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走向海洋,而南海是中国海洋战略前出的一个最重要方向。其次,中国与东南亚海洋国家之间的南海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在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下,近期以来不断发酵升温,致使南海问题可能成为一个掣肘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的消极因素。最后,中外学术界从一种简化主义的历史类比出发,奢谈中美战略竞争的可能的“修昔底德陷阱”趋势,进而将南海问题视为中美“安全困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愈益增加了南海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战略筹划的紧迫性。近年来,中国学者从历史、法律和战略角度对南海问题的讨论及著述,几乎称得上汗牛充栋,其中,历史与法律的“说理”和政策与战略的“建言”之作尤其数不胜数。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与框架,以及战略筹划意义上的双边及多边的功能性合作研究,却寥若晨星。实际上,无论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意义上,还是在南海问题的战略战术博弈上,从所有相关维度出发,考虑所有相关因素,正是战略筹划的应有之义。因此,海洋史和国际史交叉视野中的南海问题研究,其难能可贵之处,至少在于可以从复杂的南海地区海洋史和国际史中找到一些清晰而不乏启示的南海合作案例。另一方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国式传统智慧,“武力作为最后手段”的西方治国方略,都要求我们把南海合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对外战略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古今皆有,镜鉴弗远。为此,本刊开辟“海洋史和国际史交叉视野中的南海问题研究”笔谈。本期刊出的这组笔谈的主题,是关于南海合作问题的研究。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围绕“海洋史和国际史交叉视野中的南海问题研究”的不同主题,惠赐佳作。

古代海洋史与南海合作

——以中国与越南的比较为例

于向东

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越南研究所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南,郑州,450001

海洋是历史上人类活动和交往不应忽视的途径与场所,海洋史研究是历史研究颇受重视的领域之一。地中海堪称“伟大的海”,地中海、大西洋曾是人类文明史上海洋活动的重要区域。欧洲人所进行的海洋活动对于顺应世界历史变革曾产生了重大影响;亚洲人在印度洋、太平洋西岸特别是南海的海洋活动也丰富多彩,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以南海为中心、以华人为主导的“水疆”(Water Frontier)贸易网络,沟通了东西方和东亚地区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

南海合作的共同体愿景

周桂银

历史学博士,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江苏,南京,210039

1795年,欧洲国家大战正酣,誉满新旧大陆的普鲁士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挥笔写下了传世宏文《永久和平论:一种哲学方案》(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144页)。当时,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还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一场规模更大的全欧洲战争已赫然在目。71岁的古稀老人全然明白,这个“永久和平”计划只不过是哲学家的一个“甜蜜的梦”,但他仍然呼吁欧洲那些务实而又世故的国务活动家们化干戈为玉帛,重视理论家的这个“做梦”的机会。一百五十多年以后的1951年,在欧洲半个世纪内经历了两次荼毒生灵的世界大战之后,那些一向怀揣欧洲联合梦想的国务活动家们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集团的《巴黎条约》,从此揭开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向欧洲联盟迈进的历史进程的大幕。

加拿大的南海立场与中加南海合作前景

钱 皓

历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083

作为大部分领土在北纬49度线(部分东部沿湖地区在北纬41度线)以上的国家,加拿大自1867年建国以来长期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地理上如此遥远的亚洲国家以及亚洲事务。但二战后,作为战后硕果仅存的西方富裕国家之一,加拿大积极参与了英联邦主导下的“科伦波计划”,援助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战后重建,并成功地塑造了加拿大“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国家”的海外形象。如此的海外成就和国家威望,增强了加拿大在亚洲事务上的参与积极性,甚至在某些低政治领域,加拿大也表达了其承担倡导者和领导者的意愿。

钱皓,。

莫迪执政前后印度的南海政策

王 琛

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河南,郑州,450000

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台执政前后,正值南海争端集中爆发之时,印度的南海政策也因此成形。该政策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南海岛礁和海洋权益主权归属持何种立场;第二,主张以何种手段解决南海各当事国的分歧;第三,对南海自由航行持何种态度;第四,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持何种立场;第五,是否接受美国邀请加入美国力行的南海联合巡航;第六,如何看待其在越南主张南海海域的资源开发。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印度南海政策的基本内容。

·专题研究·

西周金文所见大宗“收族”现象研究

王 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周代宗法制度中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西周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XC1;%80%80〗不叔卣铭叙述〖XC1;%80%80〗不族邦首领亦即大宗宗子没有儿子,〖XC1;%80%80〗不叔〖XC3;%120%80〗继承〖XC1;%80%80〗不族邦大宗宗子,以“邦子”的身份成为族邦大宗宗子的继承人。臣谏簋铭文中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焂上报邢侯和周王,令焂继承自己的职位;在焂卣铭中,臣谏已被周王封为軝侯,原来被臣谏收养的侄子也就成了侯爵的法定继承人;焂卣铭还说明,因为亲生之子焂已过继给兄长,叔〖XC31,JZ〗父与亲生之子焂之间的关系也就淡化了。西周金文〖XC1;%80%80〗不叔卣、臣谏簋、焂卣记载了大宗宗子收养“支子”为继承人的现象,为我们研究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收族”现象提供了确凿而生动的资料。

(注:〖XC1;%80%80〗是生僻字库中一个字的代码,改字此处无法显示。请谅解)

【关键词】西周金文;宗法制度;大宗;受族;宗子;支子

唐宋乡村户等版籍演进新议

张亦冰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唐前期的九等定簿与户等注籍,同均田—租调制下还授田及租调输纳密切相关。而户等信息在户税与差科征发中的应用,则使户等版籍载体突破了户籍系统。随着租调制趋于瓦解以及唐中叶两税法的确立,户等逐渐只对地方政府摊派户税具有意义。至唐后期,据田亩起征的地税成为两税的主体,户等用以摊派户税的功能逐渐淡出。唐末至宋初,各级政府虽曾临时性划分户等,但均难长期维持。直至北宋前期,在差役征发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国行用而户等标准因地而异的五等丁产簿制度。总的来说,唐宋之际赋役制度的演进引起了户等功能、划分标准以及户等版籍载体等多方面的变化,其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在赋役实践中,户等信息原初的主体功能与衍生功能常常发生转化;其二,随着户等划分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的变化,其依托的版籍系统也须相应调整。

【关键词】唐宋时期;户等版籍;赋役;五等丁产簿

乐制改革所见北宋景祐政治

胡劲茵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在宋仁宗正式亲政的景祐时期,朝廷掀起了一场以“李照乐”为核心的乐制改革。透过这场改革,我们看到了景祐政治的独特面貌: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仁宗及其团体采取了“应天以文”的政治方式,与强调“应天以实”的部分朝臣形成角力。从仁宗的角度出发,治理灾异的方法不应是对皇权的“贬损”,而是正确、有效的祈禳方案。所以,天文、律历、五行等知识及其诠释的应用至为关键,乐制改革亦应运而生。朝臣对“应天以文”方式的否定,对仁宗“帝王好尚”的议论,对其支持者阎文应、吕夷简及技术官、内侍集团的排斥,则是乐制改革备受争议的根源。应对“天变”是宋代政治的重要内容,皇帝和士大夫之间围绕应对方式的争议,本质上仍是对政治权力的争夺。

【关键词】北宋;乐制改革;李照;《景祐乐髓新经》;景祐政治

民国初年甘肃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与调适

——以“陆马争督”为中心的考察

柳德军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讲师暨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民国初年甘肃政坛督权易替频繁。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崩解,身倚皖系的张广建失去了继续督甘的政治资本。继张之后,甘督之位遂成为分别以马福祥和陆洪涛为首的甘肃回汉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的焦点。为避免因陆马争督可能引发之严重后果,同时为削弱甘肃地方势力计,北京中央政府决定调马离甘,赴任绥远,以绥远都统蔡成勋署理甘督。但北京政府的这一决定在甘肃回汉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归于失败。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下,甘督之位最终由陆洪涛署理,但北京政府亦不得不对甘督的其他竞争者作出安排。这一略显矛盾的结局,一方面表明了民国初年中央权力式微下地方实力派的坐大,另一方面也隐现出实力有限的甘肃回汉集团在面对中央权力干预时的矛盾心态及抵制性服从。

【关键词】马福祥;陆洪涛;张广建;蔡成勋;甘都之争

试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献田运动

王志龙

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抗战结束以后,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尽快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区基于国共和谈的大局,利用了地主士绅为拥军优抗曾经采取过的献田方式,后中央在“五四指示”中对献田作了原则性规定。解放区遵照指示创造了灵活多样的促进献田措施并积极实践,从1946年7月到1947年3月掀起了大范围的献田运动。不同解放区开展运动的时间有先后,到1946年10月以后,整个解放区出现了结束献田、继续献田和开始献田的交错发展态势。献田运动对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主要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献田运动;土地改革;五四运动;解放区

叶青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尹 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总体看来可以说叶青是著名的国民党三民主义理论家。然而叶早期,即从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到1927年被国民党逮捕之前,则在中共方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叶以实地考察过西方国家的经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多方位地分析和宣传世界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共革命,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主要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用性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缺乏独立见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但亦对他影响深远,或现或隐地成为其后“思想的底色”。不应否认,他的宣传是具有一定历史影响的。

【关键词】叶青;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中国革命;中共革命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始善终隙”:顾颉刚与胡适关系再审视

李政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100006

【摘要】顾颉刚与胡适在学术上结缘,与当时中国学制转型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前期,他们在学术事业上相得益彰。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们首先在治学理念上出现分歧,后才发生古史分歧。1930年前后,中国古史学、考古学的发展,造成了胡适古史观转变,使得二人发生了诸多古史分歧。但其中两次公开争辩,则带有各自的主观动机。1930年后,二人渐行渐远。其间,傅斯年的阴影和担心胡、顾关系破裂的危机感,始终困扰着顾颉刚。1949年分别时,疏远已成事实。在政治运动中,顾颉刚最初只为澄清“疏远”的事实,而随后的政治压力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则使他对胡适逐渐淡漠。但是,不能确知胡适由“善”转“隙”的原委,成了他晚年的一个心结。

【关键词】顾颉刚;胡适;学术转型;社会变革

历史的审美叙事与价值建构

——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杜少虎

美术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历史画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它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以典型情节解释历史本质的历史画曾一度成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流行图谱。以当下的目光审视,以往中国历史画的宏大叙事策略显然与唯物的“人民史观”毫无关联,而当代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却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画的题材空间,使历史画创作重新回归到人性本身,在历史画家对历史的叙事、象征、重构的阐释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关键词】历史画;图像;审美;价值建构

·史学评论·

英国学者关于19世纪世俗化问题的探索与争论

李思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于文杰

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决定论在指导历史分析研究上的失宠,西方史学界在近现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中重新掀起了一股宗教研究热潮,以修正之前的研究,宗教重新被视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伴随着政治史(包括政治思想史)的复兴,历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以往学者所强调的传统因素。宗教、政治和社会的互动关系重新得到关注,并日益成为解读18、19世纪英国历史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宗教;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