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从新出简牍看二十等爵制的起源、分层发展及其原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社会构造研究之三

信息来源: 《史学月刊》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1-01-21 浏览次数:

【作者】:杨振红,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教授。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二十等爵制在战国秦汉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世文献记载二十等爵第九级五大夫与第八级公乘之间存在重要的分层,学界将五大夫以上称“官爵”,以下称“民爵”。但新出岳麓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却有“受爵者毋过大夫”等规定,表明秦统一时至汉初民爵的上限为大夫。民爵上限移至公乘应发生在汉文帝六年左右。文帝在贾谊建议下进行广泛的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将中央列卿的秩级从二千石提高到中二千石以及将民爵上限提高到公乘,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明确等级秩序。从左庶长到大庶长的爵层被称作“卿”,大夫、不更爵的权益仍带有分层界标痕迹以及官民爵的界限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等史实,可推测二十等爵制是与公卿大夫士内爵系统挂钩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初爵层的划分与之完全对应。随着赐爵的扩大,统治者为了保证足够的服役人口,不断调整民爵上限。战国后期将大夫爵下移至士位;汉文帝六年左右,将官大夫到公乘爵全部纳入士位。官民爵分界自此稳定,直至三国。

【关键词】二十等爵制;官民爵;卿大夫士;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