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林亚,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疟疾在18世纪成为欧洲向热带扩张的关键制约因素。源于欧洲在17世纪开启的殖民药用植物学勘探浪潮,生长于南美洲的金鸡纳在1630年首次被发现。围绕金鸡纳树皮是否具有抗“热病”效果,欧洲医学界展开了争论,直到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树皮分离出奎宁后,金鸡纳的抗疟作用才在西医传统权威中树立牢固地位。欧洲列强对金鸡纳的争夺导致南美洲森林资源的枯竭。19世纪中叶,欧洲将金鸡纳移植到热带殖民地,以荷属东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种植园在世纪末主导了世界奎宁生产的金鸡纳供应市场。奎宁对欧洲向热带空间拓殖的保障引起了殖民格局的变化,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公共卫生运动的主要抗疟药物,实现了“政治性”向“社会性”功能的转变。欧洲对金鸡纳的探索、认知和移植,是一场关于金鸡纳生态知识的跨国流动,也重塑了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生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