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菊,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较差,民众对脏乱环境的嗅觉感知并不敏感。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同现代西方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观念,并将改变公共卫生认识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国之大事,于是脏乱的环境开始承载“疾病”“落后”等更加丰富的医学内涵和政治想象,人们对脏乱环境散发的“臭味”愈加敏感。通过公共卫生运动和身体入微的体验,近代中国人对“臭味”的嗅觉感知能力逐渐被建构起来。
一、明清时期的城市卫生状况与国人的嗅觉感知
明清时期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极为糟糕,普遍存在随地便溺、乱扔垃圾、臭味难闻的现象。明初虽有管理律令,清政府亦屡次整改,但是积习难改。明清时期北京城漫天黄沙,满街人畜粪秽和泥泞。
在中医典籍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臭味的记载,如秽气、恶气、腥气、膻气、病气、尸气、疫气,中医认为“臭”容易致病。这一观点倒是符合现代公共卫生知识中臭气致病的理论,不过与西方社会着力消除公共环境的恶臭相比,中医则主张通过养内的个人行为以避秽。通过宁静淡泊、饮食起居规律等办法增强自身正气,以抵制各类秽气。这类养内避秽行为显然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国家和政府行为,当然除非发生大规模疫情,否则国家和官府较少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在古代社会,环境脏乱既非重大的钱粮和治安问题,也非政府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因而,人们对此问题的处理办法是如何增强自身正气以适应和抵抗各种异味。
二、近代中外城市居民的嗅觉感知差异
近代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外国人进入城市生活,他们难以忍受城市环境的气味,开始较多地用“臭”来描述其对环境的直接感受。1863年以后,中国各通商口岸的海关医官的报告对中国城市街道的垃圾清理和厕所粪便处理问题有过不少讨论。来华外国人的游记和报告中有关城市臭味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和他们的身体体验。对于经过现代卫生观念洗礼的外国人而言,视觉上的“脏”和嗅觉上的“臭”引发他们不适的感觉。但令他们感到不解的是,这些问题似乎只困扰外国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似乎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这种身体感知差异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构造形成的,而是因为不同文化认知使人在体验相同环境时拥有不同的医学知识和卫生习惯,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嗅觉差异。西方国家较早进入工业社会,逐渐具有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并建立了相应的卫生制度和卫生法规,在西方的知识脉络中,脏乱导致疾病是重要观念。依据现代医学知识的细菌理论,垃圾和污水等腐败物质散发出的有毒气体是一种霉素,一旦被人类吸入就会患病,只有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身体才会更加健康。因而,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市政建设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防疫制度,培养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西方人对气味的感知自然比较敏感。
中外城市居民的嗅觉感知存在差异,说明了身体感知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可建构的文化现象。人类作为同一个物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身体构造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不同的文化和认知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近代以来来华外国人将现代卫生观念和细菌理论带到了中国,并以现代城市公共卫生的标准评价中国城市卫生,而此时恰是帝国主义势盛、白人种族优越感高涨的时代,来华外国人将其对中国城市环境的看法上升到先进与落后的层面,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负面评价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并由此导致他们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建构国人的嗅觉感知。
三、近代中国人的身体体验与嗅觉建构
近代以来,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接受并认同西方现代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观念,这一方面源于来华外国人对中国城市的负面言论,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知识分子对环境臭味的直接感官体验。
对气味的认知不可能从人的嗅觉体验中抽离出来,感官体验会直接影响人对气味的认知。近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游历,他们对西方城市的干净整洁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国内各国租界的街道干净整洁,与租界外的脏乱无序形成了鲜明对比。与西方国家和租界的干净整洁相比,中国城市的景象是路边随意便溺,脏水随意乱泼,垃圾越堆越高。这种明显的感官体验对比给近代城市管理者和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产生了处处不如西方的自卑心理,近代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国家的强盛和城市整洁卫生的内在关联。在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公共卫生上升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成为关涉民族兴亡国家兴亡的国之大政。强国与卫生的关联开始被不断强调。“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脏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在广泛开展的公共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教育中,国人的嗅觉感知和身体习惯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政府到学校,从医学界到宗教界,从社团到报刊,社会各界开始纷纷关注公共卫生运动。近代公共卫生运动中的重要内容,诸如清扫街道、改造厕所、净化河流,有效处理污水与废弃物等都有助于清除环境臭味。除了官方强制性地推行卫生行政外,民间社会也积极参与进来。
在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强势话语下,政府自上而下地制定各种公共卫生政策,民间社会开展各类卫生教育运动,近代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除“臭”运动,细菌、卫生、洁净的知识得以传播,近代国人对臭味的感知能力更加敏感。
当然,近代国人身体感知的建构主要发生在城市居民之中,生活在传统乡村的民众较少受到公共卫生运动的影响,这恰恰说明了身体感知并非完全的生理现象,而是经过建构的文化现象。当外国人在中国城市的任何一地受到臭气的冲击而被击倒时,本地人却没什么反应。晚清来华外国人对中国城市居民感受能力不敏感的疑惑,民国时期中国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身体感知能力的怀疑,都反映了人的嗅觉感知能力是可以建构的。在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从西方国家到中国的通商口岸,从中小城市再到乡村社会,对臭味的身体感知逐步如涟漪般展开,近代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身体感知能力不断建构的过程。
摘自《中州学刊》2020年第1期,原文约9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