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以大陆学者的研究为中心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1-01-22 浏览次数:

作者:张华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自1919年出现北洋军阀研究专著至今,北洋军阀史研究已经历了100年时间。梳理百年研究历程,概括总结百年北洋军阀史研究尤其是近70年研究的特点,反思百年研究之不足,以百年研究之视野展望百年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新趋势,有利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北洋集团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以袁世凯为首、以军人为核心的一种政治势力,崛起于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曾影响清末民初社会上下达30余年之久,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执掌中华民国中央政权,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对北洋集团大多不怎么看好,口诛笔伐,几乎全部给予否定。时值北洋军阀史研究100年,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北洋军阀学术史。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沿用学术惯用语,称北洋集团政治势力为北洋军阀。

一、百年研究之历程

百年北洋军阀史研究随着国家政权的变化以及重大历史变革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区别。民国阶段对北洋军阀的研究,其实早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及1928年北洋军阀覆灭不久就已经开始了。1919年,温世霖所撰《段氏卖国记》,揭露了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发动内战、卖国乱政等罪恶活动,这是目前看到的北洋军阀方面的最早著作。1920年张一麐编著的《直皖秘史》、南海胤子同年著的《安福祸国记》、1926年古蓨孙出版的《乙丑军阀变乱纪实》、丁文江出版的《民国军事近况》从不同方面对北洋军阀的由来、发展和分化、内斗进行介绍披露。但这些著作均属于笔记札记性质,严格说研究性、学术性不强,但保存了不少资料。真正具有研究性质的北洋军阀专著,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李剑农于1930年出版的《最近30年中国政治史》。他对北洋政治势力多为批判,但也不全为批判,确立了北洋史研究的框架,对各种政治势力尤其是北洋政治势力、康梁改良政治势力、孙中山革命党政治势力的来龙去脉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斗争作了较清晰的梳理。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是一部综述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情况的史料长编,大量收录或摘引了同一时期的文电、报刊评论和报道。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主要记述了北洋派的兴起、发展、分裂、崩溃过程。

对北洋军阀展开研究是在1949年解放以后。1950年代出版了两部北洋军阀史方面的著作,一为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为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略》,两著均对北洋军阀追本求源,从袁世凯练兵小站开始。但来著过于简略,陶著属史话性质,资料无出处。此时研究数量虽少,但将北洋军阀评价为反动军阀集团的基调基本确立起来。对北洋军阀真正的学术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间,专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一定的水准。

长期以来都认为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彭明认为,“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加上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就成为中国近代各派军阀及其混战产生的原因。关于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属性,过去一般认为它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阶级基础,在政治上充当了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的角色。彭明提出北洋军阀不仅是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而且他们本身就常常是大地主阶级中的一员。唐学锋认为辛亥革命后土地逐渐转移到一批以军事起家的新兴的军阀官僚手中,传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日趋没落,因此军阀割据的真正的社会基础并非是封建地主阶级,而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这是旧中国社会病态的反映”。而较多的论者则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不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已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北洋军阀的特点彭明认为有三:一是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而服务的军队;二是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三是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李新认为,北洋军阀的特点是:采用外国兵制;财政来源已不完全依靠封建经济、举借外债;实行募兵制,兵源主要依靠招收破产农民或其他劳苦群众;不断分裂,乃至发展为各成一派,各据一方,连年混战。

1980年代后,不少学者从多种视角对北洋军阀历史地位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或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吴兆清、邓亦兵分别在各自研究北洋建军问题的文章中对袁世凯用西方资本主义军事制度改革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军事制度的举措在近代军事发展史上应占有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虞和平通过对1912—1921年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40多项经济法规的具体分析与综合考察,得出了“民初经济法制建设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的结论。1994年侯宜杰《袁世凯全传》观点上对袁世凯的作为给予部分肯定。廖一中《一代枭雄袁世凯》以此前编辑和整理的《袁世凯奏议》作为基础史料,对袁世凯一生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看法,除了对维新运动中的袁世凯和洪宪帝制丑剧外,对袁世凯其他方面均持肯定的态度。张华腾、苏全有《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则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四个方面肯定了袁世凯在早期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张华腾《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研究》,对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的努力奋斗及成效作了系统研究,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再现袁世凯的具体活动,彰显其在清末民初社会大变革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应淡化北洋军阀一词。张华腾、徐勇等认为用北洋军阀或北洋政府的概念表述1912—1928年的民国史,不仅与当时的实情有所出入,而且导致种种偏蔽和局限。有学者不再称北洋势力执政的中央政府为北洋军阀政府,而称之为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北京政府也不是黑暗一团,认为北洋政府是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政权,有其落后、保守的一面,也保存了相当一部分民主共和制度。有学者强调,北京政府时期,恰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历史内涵复杂而丰富。故应打破北洋军阀观念的局限,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呈现北京政府时期历史的全过程和各层面。

二、百年研究之特点

百年研究北洋军阀史历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的时段性非常明显。第二,研究范式转换,呈现多元并存局面。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革命史研究范式各有其优势或缺陷,互为矛盾又互为补充,对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则由过去的革命范式的一元化,发展为多元并存的研究新局面。第三,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视角新颖。研究北洋军阀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北洋军阀内斗与战争,而是逐步扩展为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的法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进步、外交融入国际社会与争取国家权益的回归、北洋时期的社会转型等等。但北洋集团与近代社会变迁等仍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领域,研究不系统、不集中,过于碎片化。有许多方面需要作深入研究乃至细化研究,实证性研究也是急需的。

三、百年研究之展望

根据近些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状况,展望未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将可能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第一,对北洋军阀史、北洋集团的研究更趋客观和理性,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框,不再追求其阶级属性,而是更多地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视角研究北洋军阀、北洋集团。第二,不仅要研究北洋军阀、北洋集团本身,而且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洋集团所处的时代特点及特征。第四,研究北洋集团,应进一步研究北洋集团所处的国际社会环境。第五,研究北洋军阀史及北洋军阀所处的时代,需要长期的眼光和视野。第六,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洋时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极为独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和教训,为时不长,但特点明显,政治上是乱世,思想文化方面却开放、包容与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以至于发展到所谓黄金时代,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烟草大王、造船大王乃至钢铁大王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凡此种种,更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研究北洋军阀、研究北洋军阀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文章摘自《河北学刊》,2020年第6期,原文约1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