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区域环境与生计选择: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生活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1-01-22 浏览次数:

作者:刘静,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的渔民群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渔民的经济活动以捕鱼为主业,兼业其它。在常规生产过程中有着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与合作,渔业活动体现着较强的家族性质。同时在必要时候也有渔民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长江上游渔民生活带有浓厚的以水为生的特点:渔民居住以船为舍,饮食上多有嗜酒的习惯,鱼是主要的菜品,水中的青苔、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是日常所食的蔬菜。由于常年的水上作业,渔民的外表体征也有一定的特点。

相较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一带,上游地区的渔民不多。本文意图复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分布情况,并且从生产、生活的微观层面考察渔民社会的日常。揭示在长江上游地区这样一个渔业自然条件并不甚佳状态下的渔民,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及生存状况。

一、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群体的分布

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的渔民群体整体来看较为分散,但在江河水域局部江段如江边平坝、江中小岛上也会集中分布一定数量的渔民;同时环湖水域的周边,包括滇池、邛海、嘉丽泽等都集中分布一定数量的渔民。渔民群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

普特人是明代滇池的渔民主体。明中后期,在“移民就宽乡”政策的实施下,明政府通过组织“民屯”,大批江南等地汉族人口迁入滇池地区,改变了滇池地区原来的人口分布结构。经数百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原居滇池湖中以渔牧而生的“普特人”逐渐与汉族融合。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分布众多,渔猎经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这包括有水仡佬、冉家蛮等。余庆、施秉等地有水仡佬,又名为扰家,是徒手捕鱼的高手。明清至民国时期文献中对居住于长江上游地区河流沿岸的渔民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分散居于河流沿岸。

二、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的生计方式

渔民的日常经济活动以捕鱼为主,除此以外,捕捞水中的其他经济动植物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捕捞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故而女性在日常生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受捕捞工具与技术水平所限,遇到大规模的鱼汛或者是捕捞大型鱼类如鲟鱼时,就需要渔民群体之间的合作,这在三峡地区尤其明显。

渔民生计来源中捕鱼是一大宗,渔民将捕获的鲜鱼自行售卖,正所谓“红肥满市腥”。除了沿江自行售卖外,部分渔或会被转卖给鱼贩子。亦有渔民“捕获鱼后沿街唤卖”。捕鱼虽是渔民的主业,但也有兼业其他者。除了鱼儿以外,河湖中的虾、青苔、海菜、茭笋既能成为渔妇们手下的美味,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除了出产可食用的水生动植物外,还有其他资源也为渔民们所利用。

以家庭为单位的渔户,男女皆是劳动主力。女性既要分担生产劳动的任务,还要承担家务活。遇到大规模的渔汛则更需要集体合作,这在三峡地区十分明显。

三、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的日常生活

渔民日常生活体现在衣、食、住以及业余爱好。整体看来,渔民生活较为简单,但也算悠然自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群体的兴趣爱好并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专业渔民以船为舍,舟楫为宅。除了以船为舍外,亦有渔民在湖边修建小型的“鱼舍”,“湖岸上常可见集聚之小型鱼舍,为湖边特殊聚落形态。

由于渔民终年在水上生活,难免受水中寒湿之气的困扰,影响身体健康,俗有“鱼上篮,病上身”之说。饮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起到暖身抵御寒气之效。渔民多有嗜酒的习惯,卖鱼所得之钱用来买酒。渔家的一日三餐中,鱼应该是主要的菜品了,即是“渔舟宴海烹鲜食”。水中的青苔、海菜花等水生植物则是渔民们日食的蔬菜。

由于常年在外水上作业的特点,加之日晒雨淋,渔民的外表体征也有一定特点。渔民生活在江边湖畔极识水性,老的壮的,固然不必说,就是七八岁的小孩,也能出没波涛之中,这一般是习惯养成的技能,也有遗传的因素。可以说,他们过着“会走路就会游泳,会游泳就会捕鱼”的生活。除了水性好之外,渔民还要饱受严酷天气的考验。往往洪水泛滥之际,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渔人。正是因为渔民终日与水打交道,时常都有生命危险,性情上他们多是随性、豁达之人,常有不羁行为。渔民爱唱调子打发时间,自古如此。渔家并不喜储蓄,生活上多是讲及时行乐,也就更为悠然自得。

四、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的生存状态

渔民以捕鱼为业,税课沉重,且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滩险水急,捕鱼难度大,渔民生活艰辛,所谓“鱼鳖养生民鲜艰”。不仅生活困苦,渔民的社会地位也较为低下,为人所歧视。长江上游地区的渔民生活虽然并不易,以水为居的生存环境,使得其仍然选择了以渔业为主的生计方式。渔民税课沉重,生活不易,这在长江上游地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赋税重,捕鱼难度大也是长江上游地区渔业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尤以三峡地区最为典型。渔民的社会地位很低,被人歧视,尤其是那些“慈悲善士”们总认为他们杀生较多,故有“打鱼捞虾、饿死全家”的咒骂和鄙视。

生存环境、资源状况对于生计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是改造利用其所处自然环境的产物。区域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到区域内居民的生计方式。

 

文章摘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卷第6期,原文约1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