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东汉画像崖墓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1-03-29 浏览次数:

作者:罗二虎,宋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一、前言

崖墓画像是一种广义的画像,其中也包括单体的石刻雕像,它们的共同特点均是利用山岩雕刻,并与崖墓连为一体。无论是东汉的画像崖墓还是普通崖墓,都分布在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在四川盆地内,成为这一地区一种颇具地方特点的墓葬。崖墓数量极多,仅四川地区保存至今的就有数万座,画像崖墓在其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二、类型与画像位置

东汉画像崖墓与同时期普通崖墓的形制结构、规模基本相同。崖墓的平面形式多样,有繁有简。主要特点和画像出现位置分述如下。A型:单室墓。多为小型墓,少量中型墓。数量多,形式多样。在主轴线上仅有一个正室。画像主要出现在墓室内、墓门框外侧和墓外崖壁上。B型:双重室墓。多为中型墓,少数大型墓,数量多。在中轴线上有两个正室。画像多出现在墓穴内。C型:三重室墓。为大、中型墓。在中轴线上有三个正室。画像多出现在墓穴内。D型:四重室墓。为大、中型墓,数量很少。在中轴线上有四个正室。E型:五重室墓。大型墓,目前仅发现一座,在中轴线上有五个正室。F型:侧堂墓。为大、中型墓。侧堂为此墓的主室,正室的数量为一至二个。画像很少,出现在墓门的门楣上和墓室内。G型:前堂后穴墓。多为大型墓,少量中型墓。墓穴前有一个前堂,前堂内壁开凿的墓穴数量一至七个不等。几乎每墓都有画像或建筑装饰,并都分布在前堂内和前堂门外。

画像崖墓基本都属于本地区或本墓地内墓葬规模较大、制作较精美者。在画像崖墓内还普遍雕刻有仿木结构的建筑装饰。

三、画像内容分类

墓葬中出现的画像,其本身就是丧葬行为的产物,而画像的内容也与当时的丧葬观念有关。画像在墓葬中出现的位置有一定规律,哪些位置出现哪些内容的画像也有一定规律。这些安排取决于当时流行的丧葬观念和墓主个人的主观愿望。一般来说,墓葬中普遍出现的画像内容应是当时流行丧葬观念的反映,很少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画像内容则常常可能表达墓主个人的愿望,体现墓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个人愿望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个人的丧葬观念。依据上述原则,可将东汉崖墓画像的内容分为如下四类:仙境与升仙、生殖崇拜、驱鬼镇墓、吉祥。

汉代画像的物像从形象上讲具有确定性,但在含义上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种物像有时具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可以进行多种解释。由此也造成了研究者解释的分歧。第一类仙境与升仙,可再分仙境情景、墓主升仙、生前生活和历史人物四小类。仙境,表现仙境内情景或象征仙境的物像很多;升仙,这些物象出现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墓主升仙并到达仙境;墓主生前生活,有墓主出行、生活场面和财富资产;历史人物,为表现墓主的道德伦理观念,同时也标榜墓主与他们是同类人。第二类生殖崇拜,有动物生殖器、寓意生殖的动物、男女欢娱等内容。这类图像本意是表达生命的延续,但在墓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出现,当有其特殊的含义,即祈求人的生命长存、死而复生,并用性行为、生殖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观念和巫术行为的表现。这种巫术性的转生媒介方式在古代中国和世界许多地区都曾存在。第三类驱鬼镇墓,有镇墓神和镇墓兽。第四类吉祥,既可作为天国仙境的象征,又可表达造墓者祈求吉祥的愿望。

四、画像组合与主题

崖墓由于是在崖壁上凿刻画像,因此相对画像砖墓而言保存较好,现能见到的完整组合也较多。其各类墓的画像石刻组合情况如下:第一类大型崖墓,其完整的组合为仙境、墓主升仙、墓主生前生活、历史人物、生殖崇拜、驱鬼镇墓、吉祥等,其四大类、七小类均有。第二类中型墓,一般一墓画像的组合仅有三至四类,其整个画像中均未见历史人物类。第三类小型墓,一般一墓画像的组合仅有三至四类,其整个画像中均未见历史人物类。这几类形式的画像组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表现仙境与升仙的内容为主,其数量占绝大多数。从各类画像的题材种类上看,表现仙境与升仙类的题材也特别丰富,并远多于其他各类题材。而且从各类画像内容的相互联系和造墓者在墓中营造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均以升仙为目的。因此可以认为,东汉崖墓画像的主题即是墓主升仙。

虽然画像崖墓是以表现仙境与升仙的内容为主,但在各类题材的具体组合中,与同处西南地区的其他形式画像墓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画像崖墓中,多数画像内容都是通过象征性手法来表现仙境与升仙,此外表现生殖崇拜、历史人物和吉祥类的内容相对较多。这些特征可能与画像形式和墓主生前身份等的差异有关。

五、画像雕刻技法与制作

东汉崖墓画像石刻也属于画像石的一种,因此其雕刻技法与汉代其他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体相同,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具体可分为阴线刻、凹面刻、剔地平面浅浮雕、剔地弧面浅浮雕、高浮雕、局部透雕、半立雕、立雕。总的来说,在这几种雕刻技法中,以弧面浅浮雕和高浮雕最为常见,次为平面浅浮雕和阴线刻,其他则很少见。有的画像中,阴线刻又常与浮雕技法结合使用,浮雕刻画物象的外轮廓,阴线刻画细部。

关于崖墓画像的具体制作方法,无直接材料可说明,但参考山东东阿芗他君画像祠堂的石柱铭文记述,可知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制作的步骤是先由画师在石面上绘出底稿,然后刻工再加以雕镂。西南汉代画像石制作的情况也应大体如此。

关于崖墓画像的制作者,推测有的画像是专业画师先绘出底稿,有的可能仅是普通民间工匠制作,故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崖墓画像石刻的制作与崖墓的开凿一般都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但也有部分画像、尤其是墓门外崖壁上的画像,其雕刻的年代有时会晚于墓葬开凿的时间,如长宁七个洞崖墓外崖壁上的画像,大多是崖墓开凿完成后陆续雕刻上去的。

六、画像艺术风格

画像的创作者们都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和工匠,他们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对汉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作如实的描述,从各个方面形象地再现东汉西南地区的社会生活。

画像崖墓的题材虽多与宗教信仰、神灵世界相关,但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基本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面画洋溢着人间世界的气息。在画像崖墓内普遍雕刻有仿木结构的建筑装饰,画像的画面和一些单体石刻大多分布在这些建筑装饰之中,形成东汉崖墓画像的一种特色。画面构成比较简单,即使内容较复杂,场面较大,也是将其简化处理。画面组合崖墓画像在画面组合方面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一个画面为一个完整构成,并表达一个主题。这是最常见的方式。第二,几个画面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即每幅画面各自具备完整的构图,只有当几个画面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第三,多个主题合成一个画面,即由两个以上的主题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从画面的构成上很难辨别。

造型艺术特点,第一,强调动感。有时甚至用稍许夸张的手法强调其动感,使画面生动。第二,不擅长人物面部刻画。绝大部分的人物面部刻画都显得过于简单且不合比例透视,当然更谈不上人物表情的细微刻画,这说明当时的工匠尚未熟练掌握人物面部塑造的技巧。第三,古朴、豪放的风格。注重对物体外轮廓的刻画而不强调局部,形成一种雄浑古朴的艺术风格。对各种形象进行雕刻时,常不进行最后一道表面平整工序,有意留下部分大型和小型尖凿的加工痕迹,艺术风格粗犷豪放。第四,雕刻与彩绘结合。在部分现存的平面浅浮雕画像上,可见先凿刻出物象的外轮廓,然后用色彩描绘其形象,仿木建筑装饰也是在凿刻好的建筑结构部分涂彩。这样整个画像和建筑装饰都更显华美。第五,造型模式化。人物的身份、地位常常是通过某些道具、装束、人物比例的不同来表现,并已形成一种较固定的模式。

七、分布与分区

东汉画像崖墓分布区域广泛,大约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贵州北部约2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从整个东汉崖墓的分布区域观察,画像崖墓仅分布在其中心区域内,在周边的川北、陕南、三峡鄂西、黔北、滇东北等崖墓分布区基本没有发现画像崖墓。

由于分布地域广,因此各个地区间的画像石刻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画像的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再参考墓葬的规模和形制结构方面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四个亚区:岷江中游区、岷江下游区、川中区、长江区。

八、年代与分期

画像崖墓的断代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东汉时期流行家族葬而多次入葬,因此崖墓使用的上下限年代有时会相差较远。然而,画像雕刻一般是与墓穴开凿同时完成的,所以画像年代与墓葬上限年代基本同时。其二,崖墓中的G型前堂后穴墓,如纪年题记仅镌刻在某一墓穴门上,它仅代表这一墓穴的年代,而不能代表这一墓内所有墓穴的年代,因为同一前堂内各墓穴的开凿有时不是一次进行的。

历年发现的画像崖墓数量虽多,但有关的纪年材料却不多。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纪年画像崖墓共有十六处。在所有纪年材料中,年代最早的画像崖墓是东汉建初元年(76年),在东汉中期前段。年代最晚的画像为建安七年(202年),为东汉末年。从无纪年墓的情况看,上限可能要略早于纪年墓的年代,约在东汉早中期之际,下限也要晚于纪年墓的年代,可到蜀汉时期。

根据画像的内容、技法、艺术风格、墓内位置、墓中画幅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发生发展、鼎盛、衰落三个时期。综观这三期画像的总体演变趋势,可以归纳出五点认识:第一,画像的内容,发生发展期时有仙境与升仙、墓主生活、生殖崇拜、驱鬼镇墓等类,但各类中的题材种类都不多。鼎盛期时出现了吉祥和历史人物类,题材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崖墓画像的所有题材,其中以表现仙境与升仙内容的占大多数。衰落期时种类大大减少。第二,画像的数量,发生发展期的前半段为崖墓画像始出阶段,其总体数量和一墓中画像的数量均较少。后半段为发展阶段,数量增多。鼎盛期时数量最多,目前发现的画像约百分之八十左右属于这一阶段,一墓中画像的数量也大增,可多达二十至三十幅。进入衰落期后迅速减少,以至消失。第三,画像的技法,发生发展期时的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平面浅浮雕、阴线刻等,其中以前两种为多。鼎盛期时又出现半立雕、局部透雕等,有时多种技法在同一画像上使用,但仍以浅浮雕和高浮雕为主,且高浮雕的比例比前期增大。而衰落期时阴线刻的比例增大。第四,画像的布局,发生发展期时布局多较杂乱而无规律;鼎盛期时较有规律,并出现了格式化的趋势;衰落期时主要在分布于墓门外崖壁上。第五,画像的构图与造型,发生发展期时,尤其是前段,画幅小,构成简单,构图也不太完整,造型较为简单,艺术性略差。鼎盛期时构图普遍较为完整,造型生动,富于变化。有的画幅很大,场面很大,但排列有序,疏密相间,动态变化多样而生动,达到东汉崖墓画像艺术的顶峰。衰落期时画像造型较生动,但画幅小且构图简单。

九、墓主身份

  目前在画像崖墓的石刻铭文中发现有墓主姓名的共有十七座。汉代是一个等级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等级规定。画像中有部分表现墓主生前的各种生活场景,可反映出墓主生前的身份。1.出行图。在画像中,出行图可能是最常见且最能体现墓主等级身份的画面。根据画像中出行图的规模,车骑数量,并参照《续汉书·舆服志》的记载,大体可将崖墓画像中的出行图分为三类:第一,官秩千石至六百石的县令等;第二,官秩二百石以下的小官吏;第三,无官秩的平民。在这三类中,第一类仅一座,第二类数量略为增多,第三类数量最多。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出行图,即妇女出行图。在汉代妇女乘坐的车有辎车、軿车、辇车,而且一般都是地位较高的妇女乘坐。2.墓主生活与财富。除了出行图之外,还有许多画像的内容可以显示墓主的身份,如门吏、门卒图,有这二种画像的墓不少,这些内容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再现,前者主要是显示墓主的高贵身份,后者则有守卫墓葬不受侵扰的含义。

此外,画像崖墓本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当地众多的同时代墓葬中规模大,仿木结构建筑装饰精美,其平面形式也多仿生人居室宅院,尤以一些大型崖墓的仿造逼真。这本身就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较多财富、广宅深院,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高于普通平民的情况。

画像崖墓的墓主在当地都属于富裕阶层,其中有部分可能是当地的豪族,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从政治方面看,墓主的身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官秩较高的官吏至普通平民均有。官秩最高者可能是千石至三四百石的县令、长和郡丞等,也有下层官吏,但绝大多数都是平民。

十、渊源与兴衰

  中原地区汉代墓葬流行在墓穴中进行各种装饰,如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花纹砖等,当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制传到巴蜀地区时,这种在墓内装饰的习俗也就一起传入了。因此,西南地区包括画像崖墓在内的墓内装饰习俗总体上渊源于中原地区。

巴蜀地区的崖墓虽然在新莽时期前后已经开始出现,但崖墓画像出现的时间较晚,约在东汉早中期之际。然而,其雕刻技法在画像出现之初就表现得较为成熟,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和高浮雕等均有,艺术风格多样化。画像石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可能都是在中原地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巴蜀地区的崖墓画像却并非单纯是中原地区画像墓在地域上的直接延伸,因为二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巴蜀地区独特的画像形式和内容是中原地区的画像传来后,与本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画像墓在中原地区出现以后,非但没能在汉帝国的所有地区盛行,甚至也未能在中原地区内的所有地方盛行。这是因为画像墓在一个地区内能否盛行,除了文化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受制于其他多种因素,汉代巴蜀地区恰好具备了画像墓盛行的条件。

画像崖墓的盛行,首先需要的就是适宜的地理环境,即普遍存在的、硬度和质地适宜的山岩可供凿墓。从全国范围内讲,画像石墓是画像墓的主要形式,而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几个互不相连的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布状况,是否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材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极大地限制了画像石在许多地区的盛行。而画像崖墓的开凿对山岩的要求更高,四川盆地内普遍裸露的红色砂岩正好可以满足崖墓的开凿。此外,秦汉以来蜀地发达的经济和冶铁业都为画像崖墓的盛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汉代巴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即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正好是发现汉代画像崖墓数量多、规模最大、画像精美的地区。经济次发达的川中区,其画像石棺的数量虽多,但崖墓规模和画像精美程度等则不及前者。在经济较为落后的长江区,画像崖墓不但数量少,规模也最小。其当时经济发达的程度与画像石棺盛行的程度基本上成正比。

画像崖墓的兴衰也与当地豪族的发展关系密切,当东汉时豪族在巴蜀地区得到较大发展时,他们便大造冢墓,炫耀自己。他们的做法必然会对巴蜀社会产生影响,并促进画像崖墓的盛行。画像崖墓的兴起、盛行与衰落与巴蜀豪族大姓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大体上是同步的,其原因也在于此。

汉帝国疆域辽阔,各区域有相对的独立性,尤其在远离汉王朝中心的边远地区。东汉晚期的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不安,画像墓已呈减少趋势,而汉灵帝中平年间黄巾军起义后,中原大地更是征战连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盗墓之风炽盛,导致了中原地区画像墓基本消失。反观巴蜀地区,东汉晚期社会相对稳定,画像崖墓也达到最盛,中平年间虽有小规模黄巾起义,但很快被平息,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汉末巴蜀地区奢侈厚葬之风仍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画像崖墓在东汉末年得以继续盛行,直到蜀汉以后才开始衰落。两地区画像墓的盛衰前后相差数十年,因此,巴蜀地区画像崖墓的衰落并非因中原地区画像墓的衰落所致。三国蜀汉时刘氏政权对内打击的豪强大姓,对外与魏吴连年征战,元气大伤,蜀汉末年川中又遭兵祸,民多残破。蜀汉灭亡后魏迁蜀近臣并迁蜀人三万家内徙,这些才是导致画像崖墓衰败的重要原因。

 

文章摘自《考古学报》2020年第4期,原文约2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