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随着印度的不断崛起,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塑造区域和全球安全环境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使美国无法忽视。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情报机构开始详细探索印度的核计划发展以及印度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
一、美国对印度核问题的最初关注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情报显示,美国除了在贸易、商业方面与印度有更多的联系和交往并推行科伦坡计划外,还强调积极鼓励印度审查美国对原子反应堆领域双边援助的提议,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章程有关材料检验的规定和美国对动力反应堆的大量信息解密的决定,并开展长期的原子能专家培训方案。
美国领导人很清楚民用核研究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核武器能力的发展,因此较早关注了印度对核能源的运用。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开始关注印度选择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结论是: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印度处于核能领域的开端阶段,目标是根据需要培训科技人才,国内生产用于医药、农业和工业的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核电的长期发展。印度不具备在核能领域5—10年内组织研究的能力,其将有赖于其他英联邦国家的技术和财政援助。据估计,印度将不会致力于核能的军事应用。情报还认为印度在亚洲核能领域的地位只是受到日本的挑战。
美国的这些判断是基于对当时印度情况的摸底。印度发展原子能起步较早,1948年印度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以开发和控制原子能的应用和研究,这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印度政府承诺将致力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了支持其核能计划,印度鼓励科学教育,建立了一个核能培训和研究中心,并为研究生、科学家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当时印度的核能研究和培训在设施和人员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受到限制,因此,印度继续在国内能力缺乏的领域寻求国外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其与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印度拒绝接受美国提供的一项双边研究协议,但印度学生接受了到美国进行核培训的赞助。1960年1月21日,尼赫鲁总理在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核合作的书面答复中,感谢后者对印美发展原子能合作所采取的行动,并欢迎美国向印度派遣的技术小组。1961年6月美国国务院的文件要求向美国情报委员会报告有关印度生产核武器能力及其可能性的信息,分发对象涵盖了南亚和欧洲。这表明美国已开始全面关注印度的核能力及其与他国的核合作。1964年美国情报关注到印度核问题有了新进展。
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美国坚持认为,除日本之外,没有哪个亚洲国家可匹敌印度在核能领域的地位。1959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中国核威胁论”,为肯尼迪政府处理中国核武器计划问题定下了基调,使美国对中国实力上升的戒心不断增加。肯尼迪在1960年6月14日的演讲中评论了中国的形势,认为中国如果掌握原子武器,就会大大改变力量均势。从这时起,美国对中国的核发展更为关注,情报部门做了大量评估工作,相关解密情报文件已经可以公开查阅。1960年12月由多部门联合提交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中共原子能计划》意在确定“中国原子能计划的现状和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但此时其对情况的把握并不清晰。1961年美国对中国核实力的评估认为,中国可能会在1963年的某个时候首次引爆核装置,最早可能在1962年。情报还将应对中国“威胁”所需的国家战略以及空军战略分为三个阶段,落脚点是美国如何为应对中国的“核威胁”做准备。情报提到美国应该说服某些亚洲国家配备防御性核武器,尤其是日本和印度。在其他考察中国核问题的情报中也多次提及印度。鉴于当时尼赫鲁反对苏联恢复核武器试验的态度,美国也深知很难让尼赫鲁在不久的将来同意任何关于印度核试验的建议,但还是寄希望于在所谓中国使用“核讹诈”的情况下印度同意进行核计划。总的看来,这一情报对中国的核试验预期有一定误判,对印度的核实力也抱有过高的期望,体现了美国扶持印度来打压中国核发展的期望。
1964年4月17日给总统的报告体现出美国对于中国先进武器计划的信息搜集工作有所改善,但偏差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美国仍然认为,在亚洲两个潜在的非共产主义核大国印度和日本中,印度更有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寻求发展核能力。这一情报的预判是,中国核能力的政治影响将比其直接的军事影响更重要。中国核实力的发展对印度产生了极大威慑,这一点可以从印度对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中得知。
二、印度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反应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在政治和军事上遭受沉重打击,越来越希望自行生产军事装备来满足国防需求。仅仅两年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中国拥有核武器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了中外关系的格局和国际冷战的态势。在此前对印度友好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国际舞台上发生了迅速的革命性的变化,而印度比其他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鉴于此种形势,印度的神经更加敏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再次陷入被动局面。印度是否会发展核武器以保持其在南亚的威慑力成了国际关注的焦点。印度的核政策不单单对南亚局势,甚至对主要大国间的博弈都将产生影响。
1964年年末,核武器计划的压力在印度日益显现。在种种国际事件的复杂交织中,印度国内对发展核武器的呼声越来越高。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美国立即在印度对此事的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情报搜集和分析。1964年10月30日美国情报总结了当时印度各媒体关于中国核试验的报道。美国从印度对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中进一步考察印度对发展核武器的态度变化,试图利用印度对中国的敌视来进一步拉印抗中。
1964年10月21日美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下一个十年核武器扩散的展望》认为:印度是否启动核武器计划将取决于其对中国核计划的规模和步伐、中苏关系的变化以及外部保证等一系列国内外因素的估计,而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甚至比印度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核武器更大;中国最近的首次核试验成功将在整个亚洲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印度和日本;法国和中国的核计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蔑视美、苏的行为;中国即使只获得原始的核能力,也会“加强其宣称的大国地位”,还会起到“加强北京在与莫斯科竞争世界共产党领导地位方面的作用”;从军事上来说,未来10年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核扩散几乎肯定不会扰乱美、苏之间的整体权力关系。10月24日中情局报告《印度政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政策》认为,印度政府拥有生产核武器所需的所有要素,并且具有快速装配核弹的能力。印度不打算启动此工作,因为政府确信,“中国至少在5年内不会拥有进攻性的核能力”。与此同时,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印度依靠的是约翰逊总统做出的“将援助任何受到中国威胁的国家”的保证。11月6日中情局报告《印度的核能计划》对印度的反应堆、铀储备、核电站和生产钚的能力做了研究。11月23日,原子能委员会专员向国务院发送了美国与印度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进行合作的建议,认为提高印度的科学威望可能会阻止印度开发自己的核武器来应对中国的首次核试验。11月25日的电报显示美印在有关中国的核情报交流上已达成共识。在另一情报中,美国还对印度国会对于印度是否制造原子弹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归纳。
美国对印度政府和舆论关于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态度进行分析,目的是看清印度是否会迈出发展核武器的步伐。从情报中能够感受到印度面对中国核发展的不安和不服的心理状态。
三、美国对印度核政策的进一步分析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美国马上着手对世界各国的核计划以及核开发的潜力进行考察,其中有很多涉及印度的分析。1964年12月3日题为《世界各地的核武器计划》的报告分析了印度的核发展潜力。美国情报机构在分析印度核计划的同时,也在考虑自身对印度的态度和立场。1964年12月末约翰逊政府核不扩散政策制定的主要参与者莱韦林·汤普森表示美国将为不结盟国家提供具体的安全保证这一政策尚未建立。虽然印度迫切希望得到大国的保护承诺,但美国对此持慎重态度。在进一步研究印度对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态度和掌握印度核能力的发展状况之前,美国不打算做出明确表态。1965年1月,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的杰罗姆·威斯纳博士访印,与印度官员讨论美印核合作。
1965年5月14日,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无疑对印度又造成新的重大打击。同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因克什米尔问题引发了大规模战争,史称第二次印巴战争。在此情势下,美国情报机构对印度的核政策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评估,持续关注印度核武器发展情况。1966年8月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355号文件分析了印度核武器问题的背景、基本考虑和行动方案,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印度核武器问题的出发点部分源于可能与核能力有关的政治和声望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安全问题。美国希望将印度的注意力集中在改善经济方面,对其国防开支有所节制。同时,美国没有间断对中国军事发展的监视和情报侦察。
1966年10月,美国国务院在宣传口径上,出台了旨在阻止印度选择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性政策,建议放弃暗示核大国有特殊威望的言论,强调放弃核武器的国家决定的智慧,并强调核能民用的好处。在称谓上,使用“民用核大国”以区分“军事核大国”,两者都称“核国家”,尽可能不使用“五个核大国”的表述。为了减轻印度对中国核武器能力的担忧,它建议强调美国的反击能力,还强调包括运载系统在内的全面核武器计划的费用将高得令人却步。这些表明了美国对印度发展核武器是理性限制的态度,想用各种方式安抚印度,鼓励其发展民用核能,放弃发展核武器。
美国为了将印度打造成亚洲反共的坚强堡垒,对印度的核计划及其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情报分析,从中体现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和亚洲战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美国情报就体现出在亚洲鼓励日本、印度等建立核防空力量,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中国“核攻击”的威胁。透射出美国在亚洲战略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非共产主义的亚洲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情报还盲目猜测和污蔑中国对其他亚洲国家可能进行“核讹诈”,除了建议通过销售或赠与提供给日本、印度等进攻性核导弹系统外,还提议积极利用中苏关系中出现的裂痕来加深冷战鸿沟。美国情报多次提出,中国核试验成功将在心理、政治和军事上对亚洲甚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核项目的速度和规模以及中国核政策的本质与印度未来的核发展有很大关系。情报认为印度是对抗中国核发展的合适选择。从根本上讲,美国希望尽量限制核大国的数量,但在这种可能性变小的情况下,如果在亚洲出现第一个核大国,美国更希望这个国家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印度宣扬自己处在一个核国家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之下,认为对付中国的“核攻击”或“核讹诈”是十分紧要的,污蔑中国有“扩张主义和侵略倾向”,于是竭力谋求美国和苏联庇护。印度既想得到美苏双方的保证,又幻想这种保证符合其不结盟政策。美国情报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也预计在短期内的巨大压力可能导致印度在未来数年内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不断增长。通过印度对中国核试验成功的反应的情报分析以及对印度核政策的多方评估,考虑到核大国之间的竞争以及希望保持自身优势,美国从更长期的利益角度进行考虑,坚持核不扩散的原则,希望印度放弃发展核武器。
文章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原文约2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