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孙中山纪念与马克思纪念的融通
作者:秦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纪念活动成为应对民族和国家危难的关键举措,大量纪念活动在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主导下不断操演,成为増强政治合法性和动员民众的重要载体。中共经由纪念话语,在孙中山纪念与马克思纪念间建立了较为直观且深刻的联结,将原本较为疏远的两个纪念活动聚为一体,两者间潜藏的共通性得以凸显,从而达到巩固国共合作和增强政治合法性的目的。
一、双重纪念视野中的文本分梳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共借助纪念话语以弥合两党长期以来的裂痕与分歧,尽力将双方的冲突转变在合作的话语框架中。中共择取相近时间共同纪念马克思与孙中山,将两者呈现于同一场域,在加深民众认识的同时也从更深层次建构起马克思与孙中山的联系,进而以纪念话语为沟通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津渠。
概言之,国共关系变迁与中共纪念话语呈现较为紧密的关联,国共关系较好时期双重纪念文本明显增多;而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国共两党间关系的风波渐起,故中共在纪念话语中逐渐放弃了双重纪念的形式。
二、相通的民族抗争精神
在抗战局势下,民族抗争成为双重纪念的重要内容,中共纪念话语着力贯通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抗战现实的联系,以此来突出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抗争历史中的关键地位。
在1937年的五五纪念中,强调了马克思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心理,不论是爱尔兰、波兰还是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都突出弱小民族的抗争精神在马克思政论中的重要地位。中共在国难日蹙的局势中灵活运用纪念话语来勾连马克思主义与抗战现实。中共还申明坚持抗战是完成马克思与孙中山历史使命的途径。中共纪念话语着力钩沉孙中山与马克思言行中的民族抗争精神,明确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解放意涵,在印证近代国运曲折往复之际也使中国革命进程与世界革命潮流相呼应。
三、趋同的民主追求
中共同时纪念马克思与孙中山的实质在于以联通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将其所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同近代中国的革命实践融为一体。在纪念话语中,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述以及和孙中山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解析穿插互动,突出了马克思的政治理想和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前后接续,这种创造性的联系经由纪念话语的阐述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中共同时继承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理论赓续
总的来说,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通,而抗战时期中共纪念话语更多地强调共通性。从革命的发展进程看,三民主义曾指导了国人推翻民族压迫,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到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反对军阀的革命目标下实现了国共合作,其中的思想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后产生的新三民主义。到了抗战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危难空前加深,全民动员成为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要素,故中共借助纪念话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三民主义的共通性,使之成为教育党员和凝聚人心的思想资源。
五、余论
马克思与孙中山、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之间的融通成为全面抗战初期中共纪念表达的重要政治话语。中共对孙中山和马克思的共同纪念既有助于生成近代中国由马克思到孙中山再到抗战时局中的全体国人之间的革命继承关系,逐步实现革命链条的向前延伸,在不断厚増的革命语境中阐明了中共对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抗战时期中共借助纪念活动,在灵活应对抗战的同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这一极具价值的二重奏则成为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民族解放的美妙乐章。
文章摘自《近代中国》2021年第1期,原文约28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