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后邻里关系与礼仪教化
作者:汤勤福,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摘要: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居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生产劳动相对分散、居住相对集中,趋向生产劳动分散、居住也相对分散。民众无论居住集中还是分散,邻里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它与国家管理直接相关。儒家倡导由基层乡里机构承担民众教化,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邻里关系。秦轻视儒家礼教,邻里关系相对紧张。两汉儒家崛起,较为重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重视对民众的礼仪教化。西汉末年出现坞堡垒壁,这种居住形式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在战争频繁的时期,邻里关系出现扭曲和异化,礼仪教化废弛。唐宋是里居变化的关键时期,乡里制最终被废弃,集中圈住形式寿终正寝,私学的兴盛与宗族的崛起,士大夫们承担起民众的礼仪教化,由此邻里关系产生巨大变化。古代中国的邻里关系变化受到经济条件、政治状况的制约,礼仪教化重视与否和士大夫们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由于儒家经典三礼影响巨大,秦统一之后的各王朝大多利用三礼来进行教化,在邻里关系方面自然也会以此为准。就先秦而言,没有也不会特意制订适应于普通民众的礼仪,因而普通民众行用的礼仪应当是参照相关礼仪而等而下之。普通百姓行用的礼仪当是参照其他贵族子弟的礼仪而略有变化,至少秦汉之后保存在《仪礼》中的《乡饮酒礼》《乡射》《丧服》,《礼记》中的《曲礼》《射仪》《乡饮酒义》等篇,是其重要的行用参考内容。
二、秦汉的邻里关系
秦一统天下后仍沿袭商鞅变法管控民众的方式,以吏为师,用严格的法律来束缚百姓。在秦统治者眼里,儒家思想仅起备顾问的作用,不作为重要的统治思想,因此儒家倡导的一些礼仪也很难获得推广与行用。比较清楚的是,秦朝采用什伍制度编制民籍,将民众圈住在一地,外设围墙,由里正管理里门锁钥,出入严加管控,邻里相互监督、相互告发,以连坐之法来惩戒百姓,因而邻里之间关系也就会显得紧张或说扭曲。
汉初儒家思想复苏,然自高祖起崇尚黄老,儒家并没有获得足够重视。西汉自武帝起大致都行用乡饮酒礼。西汉对农村管控类似秦朝,一般集中圈住,因此行用此礼当比较方便。
东汉豪强或百姓为自保而建造的有防御性能的堡坞壁垒或庄园也普遍存在。当然,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民众反抗和管控民众,为了征收赋税与征发徭役,东汉政府在战争平息之后,也一定会毁弃一些高沟深垒的防御工事,尽可能地迫使民众回归秦西汉那种集中圈住、便于管控的里居形式。东汉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睦的邻里关系,以求得恢复社会安宁与经济的发展。从东汉光武帝起到东汉末,乡饮酒礼当是行用的,礼仪教化工作大多正常进行。从现存两汉有关乡饮酒礼的记载来看,大多行于朝廷中央或州郡县地方官府,行于乡里的记载甚少,但不能说乡里不行用该礼,至少可以说乡里一级基层机构的管理人员赴县里参加有关仪式,然后在乡里推广,以教化百姓,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三、魏晋南北朝邻里关系的异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众圈居形式破坏,居住形式的改变,导致礼仪教化无法正常化。尽管朝廷在辟雍释奠时行用过乡饮酒礼,但与乡里教化仍有间隔,企望实现真正的和谐邻里关系似画饼充饥。
四、唐宋之后邻里关系的变迁
唐高祖时实行乡里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唐朝重视乡里作用,强调基层教化的功效,恢复了传统儒家宣扬的乡里教化制度,以促进民众道德的提高和社会的安宁和谐。
宋初乡里制度继唐而来,因此也非常重视乡里教化。但在基层管理上有一个转变过程:即农村基层组织乡被废除了,地方基层管理职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即他们不再承担乡民的教化,仅保存为国家收取赋税、催办赋役、管理地方治安的职能。虽然北宋政府放弃了乡里基层管理机构的教化职能,但实际上宋代乡村的基层礼仪教化工作已由居住乡里的士大夫们承担起来了。
宋代之后,私学、书院承担起乡里的礼仪教化重任。当然,书院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唐到元,民办书院大大高于官办,充分说明了士大夫们宣化礼教、传承中国文化的热情。明清两代对士大夫思想控制极严,因而官办书院便高于民办书院,说明官方对书院的控制趋于严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自先秦而来的古代邻里关系演化与乡里礼仪教化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其次,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统治思想、统治措施的影响。再次,传统的邻里关系与礼仪教化密切关联。第四,古代士大夫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章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原文约23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