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极端气候与民国陕西狼患(1930—1937)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4-09-28 浏览次数:

作者梁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摘要】受“民国十八年年馑”特大灾荒及其余波影响,19301937年陕西关中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狼患。此次狼患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多发于夏秋季节。特大灾荒导致狼群食物短缺,狼食腐尸而壮大群体,人们的迷信、畏狼心理等是造成狼患经久不息的主要原因。狼群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随着政府和民众对狼的捕杀及生态环境缓慢恢复,狼患逐渐消退。探究极端气候背景下野生动物的异常活动以及与人的矛盾冲突,是深化灾害史、环境史研究内涵与外延的新维度。

狼作为较大型猛兽,处于食物链顶端,其一方面是灾荒的承灾体之一,另一方面在极端脆弱环境下极易与人类产生直接矛盾冲突,形成狼患。受此次特大灾荒及其余波影响,19301937年陕西关中及其周边爆发了持续8年之久的狼患,广泛见于当时报刊报道,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极端灾荒环境下,自然环境、人类群体和非人类种群会通过行为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和适应,而特殊环境背景下野生动物的异常活动,与人的矛盾冲突及互动关系是深化灾害史、环境史研究的新维度。

一、时间与空间:19301937年陕西狼群的异常活动

(一)狼患的时空变化

1.狼患发生的年份与县域

1930年陕西开始有狼患报道。1933年陕西至少16县有狼患的报道,这一时期狼患很严重。1934年、1935年狼患报道稍有减少。1936年是继1933年后的又一狼患高峰。

从狼患发生县域来看,主要发生于关中及陕南地区。从狼患发生频率来看,大多县域多为单年次发生。狼患较为严重的县域主要位于平原与山地交接的地带。农耕区的山林是狼群活动 的主要区域,在极端灾荒发生后,其离开山林到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猎取食物,攻击人类。

此次狼患不惟发生在陕西,河南、甘肃也有零星报道,狼患爆发与陕西具备共同的环境背景。

2.狼患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

通过对“民国十八年年馑”背景下狼患发生月份进行统计,发现其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这也反映了脆弱环境下狼群的极端异常活动,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夏秋季节灾民死亡少,狼为获取食物而伤人。其二,狼的繁殖规律使每年56月份及以后狼群数量增多,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大, 在极端灾荒环境下,袭击人类的频率增高。其三,狼是草、林栖型动物,夏秋茂密的植被对于狼的隐蔽及觅食更有利。

(二)狼群主要来源于本地

此次灾荒背景下狼患的狼群应主要来源于陕西本地。首先,我国除海南和台湾等区域外,均有狼分布。狼遍布陕西全省,尤以关中及黄土丘陵地带较多;其次,明清民国时期陕西的方志中有较多本地狼的记载;第三,1929年之前陕西也有狼患的记载。

以上说明关中及其周边有较多本土狼群,而 狼患的爆发也恰恰说明极端灾荒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社会环境严重紊乱,狼群啮食牲畜及人类,爆发与人类之间的极端冲突。

二、灾荒与狼害:狼患剧烈的原因及双重影响

(一)狼患剧烈的原因

1.特大灾荒是引发狼患的直接原因

特大灾荒是引发狼患的直接原因,在游牧地区亦是如此。19271932年陕西爆发的特大旱灾及其后几年的零星旱灾,致使兔、鼠等食草动物大量死亡,生物链受损,狼群生境发生重大变化。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狼食物匮乏,迫使其离开山林窜入城乡觅食,攻击人类。

可以看出极端灾荒不仅导致人类生存艰难,也导致狼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链受损,进而去攻击处于脆弱环境下的人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狼患爆发的时间相较于特大干旱出现的时间具有一两年的滞后性,此次特大干旱最严重时期为1929年,而狼患爆发于1930年,到1933年达到顶峰,反映了“极端气候—狼群生境变化—食物短缺—狼群异常活动”的响应过程。特大旱灾之后的19331937年,生态环境脆弱,零星旱灾不断,狼群生境受损未复,导致狼患此起彼伏。

2.灾荒背景下狼食腐尸使得狼群壮大

不同于人类在灾荒环境下无粮可食而死于饥饿,狼因食性广,且是食腐动物,灾民大量死亡来不及掩埋,反而给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壮大了其群体。

3.百姓迷信、畏狼心理及防狼经验不足加剧了狼患

百姓迷信及畏狼心理亦是狼患肆虐的重要原因。狼在汉文化里长期以来是凶狠且狡猾的, 加之灾荒期间,群狼公然出没,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面对惨烈的狼患,加之迷信心理,致使民众不敢捕杀狼群,加剧了狼患。

除上述因素外,森林的持续破坏也是重要的原因。森林破坏使狼群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减弱了极端环境下狼群在生态系统里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而爆发与人类之间的直接矛盾冲突。

(二)狼患的双重影响

特大灾荒下继发狼患,无疑使灾民的生活雪上加霜,除此之外,狼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

1.狼清理腐尸,减缓瘟疫蔓延

带有病菌的尸体如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会造成病菌进一步传播。但狼食腐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瘟疫蔓延。以草原地区为例,狼在很大程度上是草原的清道夫,见到动物及人类死尸,狼会处理干净。如历代草原上发生战争后遗留下的数量庞大的人、马尸体,以及白灾之后大量来不及掩埋的死畜,都主要靠狼群处理。在农耕区,极端灾荒背景下大量来不及掩埋的腐尸被狼啃食,客观上减缓了病菌的进一步传播和瘟疫的蔓延。

2.狼吃老鼠,维持生态平衡

在生物链中,狼吃老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鼠患,对生态恢复起一定作用。如在草原地区,因狼捕杀食草动物,有利于控制草原的载畜量,同时还猎食破坏草原的旱獭、黄鼠等啮齿动物,被牧民视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守护神。

三、应对与恢复:狼患的社会应对及最终消退

(一)针对狼患的社会应对

其一,出于对狼的畏惧和迷信心理,百姓主要以简单的防御为主。其主要方式为紧闭门户、不单独出行、自备刀矛等。这种被动的防御手段一直贯穿狼患发生始终,反映了百姓在极端灾荒环境下对狼的高度畏惧及无能为力,显示出百姓在面对多重灾害袭扰时的脆弱性。

其二,政府悬赏捕杀,同时派保卫团对狼进行围剿。政府悬赏捕狼的方式主要见于1930年和1933年之间,而保卫团围剿狼群则是主要方式,基本贯穿始终。

其三,政府对民众开展教育,拟定实施捕狼办法。不但有实际操作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思想上的教育,政府进行组织领导的同时,又可充分发挥百姓的力量。

其四,百姓对狼进行诱捕,主要见于狼患初发的1930年和最为严重的1933年。

在政府、保卫团、民教馆及民众等多方努力下,捕狼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生态环境及社会秩序的缓慢恢复与狼患的消退

直到1937年以后,严重自然灾害才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逐步转好,社会秩序陆续恢复。狼群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环境中去,这是狼患最终消退的根本原因。其后若干年陕西关中及周边未再见与此次灾荒相关的狼患记载和报道。

极端脆弱环境下人与野生动物之间是非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脆弱环境加之人类长期以来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侵占,致使野生动物在极端环境下自我调控能力减弱,更频繁进入人类生活区域觅食,催生了与人类之间的直接矛盾冲突。野生动物在冲击人类社会,给人类生命安全及生活秩序造成威胁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修复。因此,我们应以整体视角认识极端脆弱环境下人与野生动物的复杂关系。


文章摘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年第2期,原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