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战国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作者:黄中业
一部中华文明史,从夏商建立国家到近代民主革命,首尾四千年。四千年中,中国社会只经历过一次全面的飞跃。这一飞跃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战国二百余年,完成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飞跃。战国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上所享有的独特地位,即在于此。 一铁制工具促成了战国经济的飞跃发展 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出土文物表明,春秋时期的农具,主要还是木、石、骨、蚌的制品。同这类农具相联系的藕耕,还屡见于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此种情形,战国时期有根本的改变。迄今为止,在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等地,均有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土。追至战国中期,“铁耕”已是普遍的现象(见《孟子·滕文公上》)。从战国魏墓出土的铁农具种类看,已有犁、桦、镬、锄、镰等。这些农具不仅可用于开荒、裁种,亦可用于中耕、锄草、收割以及挖土修渠,即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这势必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是......

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
作者:吴兴勇
匈奴人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于亚洲蒙古草原,曾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称霸大漠南北的匈奴强国。然而,公元91年,匈奴人抛弃了它的祖先留下的国土—蒙古草原,向西迁徙,最初“遁走于乌孙之地”①,潜藏在塔尔巴加泰山脉和准噶尔的阿尔泰山脉之间。公元15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迁徙,于158年达到伏尔加河中下游东部草原。公元360年,匈奴人又西迁到顿河中下游。370年,他们战胜了顿河边的阿兰人。371年,匈奴人渡过黑海的刻赤海峡,到达克里木,击败当地的东哥特人。375年,匈奴人西进到达匈牙利境内的德聂斯德河,西哥德人望风而逃。400年,匈奴人出现在多瑙河上。450年,他们又西进到莱茵河和马恩河,到达大西洋岸边②。为什么匈奴人一再西迁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这方面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因素。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角度阐述匈奴人西迁的原因。 先从匈奴人的活动范围—欧亚大草原说起。欧亚大陆的中部,从乌苏里江到多瑙河,绵延着一片广裹的大草原,该草原北部与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接壤,南边是山脉。这个地理区域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东部称亚洲内陆,包括蒙古、准噶尔、东土耳其斯坦。萨......

论曹魏屯田的创始时问及有关问题
作者:马植杰
曹魏屯田,向为史学界所重视,有关论著,纷至沓来,但其中一些间题,迄今未取得一致意见。譬如曹操兴办屯田从哪年开始,《三国志·武帝纪》已明言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兴办,可是有些同志认为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试办阶段,我觉得他们所持的理由,尚可仔细商榷。 有些同志认为曹魏兴办屯田早于建安元年的理由之一是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冬毛价提出过“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现在就谈谈对毛价这个建议应怎样看待。据《三国志》卷12《毛珍传》载: 太祖临竟州,辟为治中从事。价语太祖日: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谨流 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 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 虑,未有树基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 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 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通鉴》卷60献帝初平三年十二月,转载了毛价以上的建议,胡三省注云:“操之所以能艾群雄者,在迎天子都许、屯田积谷而已,二者乃价发其谋也。”有些史家对胡三省以上注语,颇为赞同。我觉得胡注所言并不很中肯,操之所以能荃除群雄,乃是由于他善于用人、纳谏......

从诸葛玄的葬地看诸葛茅庐之所在
作者:白万献,张晓刚
关于诸葛草庐今址所在地间题的争论,近年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但至今仍未得出结论。以笔者之见,对诸葛亮叔父诸葛玄活动踪迹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一悬案的解决。为此,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早期有关诸葛玄踪迹的记载 目前所见的最早史料为陈寿的《三国志》,在《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除此之外,还有《三国志》注家刘宋时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德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霭。” 以上两条记载中,诸葛玄受命赴豫章任太守一事,两书记载较为一致,但诸葛玄受谁之命及受命后的情况两书记载迥异。前者 署玄为豫章太守的人是袁术,玄后被朱皓所代,又投奔于(驻守襄阳)的荆州牧刘表;后者为刘表任玄为豫章太守,因汉朝遣朱皓代玄,建安二年(197年)玄在西城民反中被杀。那么,究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前是而......

诸葛亮躬耕地辨考述评
作者:黄子瑞
诸葛亮躬耕地在何处,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人民十分关心的一件历叉公案。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所作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议者多认为他想当和事佬以平息争论。但从这幅对联上,说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了。近几年来,由于说襄阳隆中为真正三顾之地,南阳卧龙岗则是附会,从而引起了南阳说的很大不安,于是就有李兆钧、黄婉峰的一篇《诸葛亮躬耕地质疑》问世。这篇文章指出了三个问题:(一)躬耕南阳并非躬耕隆中;(二)是躬耕而不是隐居;(三)立祠以南阳为早。文后并附有东汉南阳郡与南郡分界图。图中指出: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界,自谷城至襄樊东西流向的一段为两郡分界线;隆中在汉水以南,在南郡境内,不属于南阳郡。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于是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又开始唇枪舌剑。 一南阳郡和南郡的分界问题 秦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非一次设立,而是以秦国兵力所及,设郡的先后悬殊达几十年久,以南阳郡和南郡设立的时间就可以说明。《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那为南郡”。是年为公元前27夕年。南阳郡则建于公元前272年,南......

“整玉笄于锦车 题银牓于毳幙”——唐与回纥和亲述论
作者:冉守祖
同边疆民族进行政治联姻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和亲的次数、和亲的规模、和亲的规格不仅超过汉代,而且也是唐以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不能相比的。在与唐朝和亲的民族中,既有势力强大,对唐有一定威胁的突厥和吐蕃,也有势力较小不足以构成对唐威胁的契丹、奚、吐谷浑、突骑施等。唐皇室破例以“天子真女”与回绝和亲,而且一连嫁了三个公主,把唐朝的和亲推向了顶峰。深入研究唐与回绝的和亲,不仅对认识唐代和亲在中国和亲史上的地位,以及和亲政策在历史上的作用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巩固祖国的统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唐与回绝和亲的背景、过程及效果和影响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唐与回纶和亲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 回绝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最初发祥地是在蒙古高原北部的婆陵水(今色愣格河)一带,因其俗多乘高轮车,故北魏时又称高车部或称勃勒(即铁勒)。隋及唐初,回绝与仆固、浑、拔也古、同罗、思结契芯羽、阿思结、骨仑乌骨思等部结成联盟,史称“九姓铁勒”。《新唐书·回绝传》记载,隋大业后,回绝并仆固、同罗、拔也古等......

论宋代法律中“例”的发展
作者:郭东旭
宋代的编救是最能体现其时代特色的法典,而编“例”亦是宋代法律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南宋时的“指挥自是成例”①之后,“例”的数量、地位和效力都明显的优于救律。因此,研究宋代的法律不可不研究其“例”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本文拟就宋代“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错谬之处,尚望学者赐教。 一“例”的历史演变 “例”系指以前事的处理作为后事处理标准的成例。宋代的“例”在唐以前称为比、比附、决事比等。宋人王应麟讲:“比者例也”,“比之为言,犹今之例”②。可见唐以前的“比”与宋代的“例”虽然称谓不同,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法律形式。 以比附作为审判和处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做法,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周礼·秋官·大司寇》中记载,“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郑玄注云:“邦成,八成也。以官成待万民之治。”郑氏又说:“邦成,谓若今时决事比也。此八者,皆是旧法成事品式,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也”③。因此说,西周时的司法审判中已经有了类似汉代比附判决的做法。 由于援引类似的法律条文及已往的判例作为定罪量刑依据的做法,更便于统治阶级意志的发挥和司法镇压,因此......

试论明初洪武年间对佛道二教的整顿和管理
作者:陈连营
宗教问题是元代政治史上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明王朝建立伊始皿待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间题之一。探讨明初洪武年间对释道二教的管理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初社会,而且对于我们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管理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就与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起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社会,虽因时君好尚不同而兴衰不一,却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形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元朝兴起后,蒙古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统治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需要,对各种宗教都采取了兼容并蓄、一律保护的政策,尤其是佛道二教的地位甚而超过向来居于正统的儒教。当时就有这样的说法:“三教里,释迎牟尼佛系当中间里安置,老君底、孔夫子底像左右安置,自来如此”①。故儒家之徒抱怨说:“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②。元代佛教帝师之盛是前代无可企及的,“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③。然而这种优待宗教的政策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终成为元代政治的一大弊政,成为明初整顿二教的重要的历史根源。 由于元朝政府的保护,宗教势力......

宋代已经开始生产白沙糖
作者:陈广胜
关于我国开始生产白沙糖(俗称白糖)的时间,目前说法各异.或认为元代时“制作白糖技术已首先传入福建”(《中国文化史三百题》页6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或认为“十五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明宣德、正统年间,我国引进白沙糖制作法,开始生产白沙糖”〔《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从制搪史谈石蜜和冰糖》)。其实.早在宋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开始制作白沙糖。 李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4景德三年十月己卯条载宋真宗云:“昨园陵修奉已来,联虑掌事者因缘扰民.屡降条约。如闻郑州顿递,所索名件至多.寻令取到文字,乃转运司所差忠武节度推官杜保,又潜配民户,令供折米、芜黄、白沙糖、生鱼毕拔等.”南宋林洪所撰饮食专著((山家清供》卷下《蓬糕》条载制做蓬糕,当“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蒸熟,以香为庆世之贵介.但知鹿茸、钟乳为重,而不知食此实大有补益.诅可以山食而鄙之哉.”可知,宋代时我国已经生产白沙糖.白沙糖不仅成为地方上供朝廷的供品.而且山区居民也用之制作美味佳肴。 明修《嘉靖惠安志》卷五《货属》类载记白沙糖的制作方法时说:“宋时.王孙、走马棣及斗......

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童蒙美育
作者:萧放
童蒙教育即儿童启蒙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而美育在童蒙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美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康德语)。也就是说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精神内容和意蕴及其生命和情感的表现。对这种精神、意蕴、情感的培育过程,即美育过程。美育的内容依据主体理想的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素号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关注的中心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主张“中和为美”(《礼记》),强调个体服从群体,强调多元的统一。为此,制订了特定的文化标准,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注重启发,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的人格美育。中国封建统治阶层很早就将童蒙美育纳入政教轨道,“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古之教民,百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梯、仁义也”(《白虎通》),竭力向幼儿灌输封建文化思想,以伦理道德意识来塑造封建社会所需要的 “心灵美”的文化传人。在封建社会后期,旨在为封建集权提供理论服务的儒家新形态—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对童蒙阶段的道德精神美育尤为重视。这......

关于太平军将士大量叛降问题
作者:李铁军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国内外影响之深远,都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所不能比拟的。这次农民战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其将士叛降现象极其严重。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看法,或许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起到某种积极作用。 太平军将士叛降的情况及危害 根据《剿平粤匪方略》、《十朝东华录》及《平定粤寇纪略》等文献的记载,笔者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期间,太平军将士大量叛降的情况作以初步的统计,现将有关问题列简表如下。时间次数人数失陷城池数时间次数人数失陷城池数185111186062 .5万51854210余186162万518554数百218621110万1318561857l10余18633220万293万余31864或640万18185816万31865164 .5万818日日54万0186647万叛降事件的发生集中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后期,特别是1861年以后,而以太平天国失败的1864年为高峰。 太平军将士的大量叛降,给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由于叛徒的出卖,许多革命意志坚定的将领遇害,使太平天国丧失了不少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晚清商人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萌发及其影响——晚清商人近代思想意识研究之一
作者:朱英
国民无死所矣!俄人有占据满洲之举,法人有调兵平乱以割据之举,吮吮逐逐,瓜分之祸,不日而至。”③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的商人与其他爱国者一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为担忧,但决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者。他们迫切希望以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斗争精神,奋起救亡图存,挽救处在危急之中的祖国。拒俄运动兴起之初,商界有识之士即呼吁:“凡我商人,宜发爱国之热忱,本爱国之天良,届期多来聚议办法,勿失商家体面为要。”同时还提出:“视国事如家事,爱国土如家产,勿任他人妄割取一寸之土,妄侵窃我一毫之权。”④此后,广大商人的爱国思想日见增强。有的表示:“商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强,富强之基础,我商人宜肩其责。”⑤还有的强调应该仿效日本致富图强的经验,指出“今日商业界亦当速师日本之前征以共起图维”,阐明“商界变法维新第一策者,其仿行东法之旨,不在学其皮毛,而在得其真相,⑥。 其次,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和加深,导致商人每况愈下难以为继的生计危机感,是促使商人反帝爱国思想高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尽管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但商业仍持续发展,商人社会地位虽低,却尚无难以维持生计的普遍......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属于义勇军吗?
作者:王汉鸣,刘庭华
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关系间题,长期以来,国内出版发表的有关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所有论著,几乎都一致认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将士组成的各种名目的救国军、自卫军、山林队等抗日武装的统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不属于义勇军。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排除在义勇军之外的观点,历史上谁亦没有定论过,我们党的历次决议和有关文件中也从来没有类似提法。遗憾的是,提出上述观点恰恰是建国后的一些有影响的著作,一直影响至今,论者认为有提出讨论的必要。 据笔者所见,最早提出且影响较大的关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属于抗日义勇军的观点的论著,主要有如下几家:一、中共党史专家胡华主编的《中国J革命史讲义》(上册)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协助下,东北人民和东北一部分爱国军队,先后组织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在东北广阔的土地上,义勇军的组织也风起云涌,有的由马占山、李杜、苏炳文等原东北军旧部改编而成;有的由一部分军队结合民众武装而组成,如王德林部的救国军;有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农民反日游击队,如大刀会、红枪会、自卫队及山林队等。其中主要的有抗日......

中共关于抗日战争战略反攻构想初探
作者:隆武华
抗日战争不存在一个战略反攻阶段,这已成为史学界接近一致的看法。然而无可否认,在战争临近转折的时刻,国共两党都作出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反攻计划,形成了有自己色彩的战略反攻构想。虽然这些均未成为现实,但它们无疑是抗日战争时期持久战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余之道同志对国民党战略反攻构想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笔者在此拟对中国共产党战略反攻构想作一初步考察。 抗战初期,毛泽东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就预测了战略反攻阶段的情况,强调经过相持阶段的全民努力,演出“最精彩的结幕”的必然性。1942年5月1日,斯大林向苏联军民提出“今年打败希特勒”的任务。接着中共中央也提出“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的宣传口号。虽然这一口号有些不切合实际,稍后中共中央也明确指示放弃这一口号①。但这一口号的提出,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具体考虑战略反攻间题的证明。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战略反攻局面的出现,中共亦开始全面考虑战略反攻间题。中共战略反攻构想虽无比较正规的计划,只散见于各大报端、指示中,但却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海上打到日本,从陆上打到东北”,海陆配合夹击日本......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社会政治意识及其发展趋向
作者:丁三青
社会政治意识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民意测验,是政治变化的晴雨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意识定势,代表着这个社会运动的方向。对于社会政治意识的研究,可以挖掘出这个社会运动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对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社会政治意识的分析入手,探讨一下国民党政权崩溃与国统区社会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由“望治”而“思变” 战争是近代中国的恶魔。特别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更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烙下了难以熨平的伤痕。抗战胜利后,举国狂欢,很多人把尘封多年的蒋介石巨幅画像重新拿出来。战后,中国普遍的社会意识是和平、民主、建国,即大乱过后的大治。一切政治,必须顺应这一民众的社会意识趋势。 但是,蒋介石无视民意,撕玉帛而操干戈,重新挑起反人民内战,和平之望,化为泡影。民主党派喊出了全国各阶层的心声:“国本岂宜再堰,人心未可多弃”①。内战爆发后,上海沪江大学曾搞了一份民意测验②: 中国的内战 (一)不可避免170人 (二)可获政治解决no人 (三)应该绝对避免423人 (四)可望速战速胜244人 (五)无回答20人该项调查结果反映了要求实现和平、达到天下大治的愿望(包括(二)(三)......


试述我国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
作者:田武恩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同我们党有过长期合作,共同战斗的历史,是我们党的亲密朋友,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①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国民主党派空前大发展、政治上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它们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弄清和肯定它们的历史贡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一致,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而斗争,是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一切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是把中国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民党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竭力维持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采取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两个不同方针决定着中国两种不同的前途和命运。就在这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时刻,各民主党派采取了基本上支持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提出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方针,与共产党合作一致,......

瑞士宗教改革成功原因探微
作者:刘锡升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①以轰轰烈烈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伴随着的农民战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幕,以壮烈的悲剧失败了,而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瑞士宗教改革,由于高举加尔文宗的旗帜,却以庄严的喜剧获得了成功,并引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取得了胜利。其中的原因是中古史上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瑞士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为宗教改革的进行提供了基础,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宗教改革的顺利发展1创造了条件。 15—]6世纪瑞士的经济状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以瑞芝、乌利、温特瓦尔登、琉森、楚格为首的五个森林州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大量的牛羊及其产品则运到城市州去销售,有些还运往意大利和法国。但粮食产量很少,主要通过巴塞尔、苏黎世由德国进口。森林州由于森林多,又多崇山峻岭,几乎有25%的土地无法开垦,加上封建宗法制度的残余,更使商业和手工业中心缺少。......

际精神与民族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关于巴黎公社渊源问题的探讨
作者:邸乘光
1871年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关于它的渊源问题,史学界有人根据恩格斯关于“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的论断,片面强调公社与第一国际的关系,强调国际精神的作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人片面强调法国民族传统的影响,认为公社具有浓厚的纯法国精神,唯有追溯到1789年,方可弄清1870年的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真实情况和确切含义。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颇,因而也都不能科学地说明巴黎公社产生的渊源。事实上,巴黎公社既体现了第一国际的精神,也继承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正是国际精神与民族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国际建立于1864年,它是19世纪50年代末、60军代初欧美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产物。1848年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欧洲大陆。各国资产阶级由于害怕人民革命运动,同封建势力相勾结,取消民主,绞杀革命,各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然而,1848年革命毕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迅速壮大。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使工......

评安娜·埃莉诺·罗斯福
作者:万松玉,孔凡保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一or Roosevelt,2554一1962)是当代闻名世界的伟大女性。她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她的丈夫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并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总统,而且因为埃莉诺一生历尽坎坷而又意志坚强,才智过人。她不仅充当残疾丈夫的“耳目”和“替身”,为罗斯福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她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于美国的社会、政治活动。她的人生宗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他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①。因此,她同情和帮助贫苦人民,反对种族歧视,支持妇女参政。她为缔造战后的世界和平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了解和友谊而辛勤工作,成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是白宫最杰出的第一夫人。埃莉诺一生的实践活动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的全貌。她所取得的伟大业绩为世人所赞扬,使后人受到启迪。 1884年10月11日,埃莉诺生于美国纽约市。其父埃利奥特是富有的罗斯福家族的宠儿,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弟弟。其母安娜·霍尔,祖先也是显赫的利文斯顿家族成员。该家族长期是哈得孙河谷地区的统治者。埃莉诺的......

《明史》正误二则
作者:范沛潍
一《明史》卷117《诸王二》: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 蹄二年,就藩大宁(中华标点本第3591页). 又.《明史》卷102《诸王世表》: 宁献王权.太祖庶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 十六年就藩大宁(中华标点本第2727页). 按:“二十六年就藩大宁”误,应为“二十七 年就藩大宁”. 1明·王世贞:《弃山堂别集》卷32:,’(宁献王权,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封,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之国大宁都司”(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第一版第574页)。 2《宁王犷志》:“(宁献王权,洪武)贰拾肆年肆月拾叁日册封为宁王,贰拾柒年叁月贰拾叁日之国大宁”(《考古》1962年第4期). 3明·郑汝璧:《皇明帝后纪略》:“(宁献王权,洪武)二十七年之国大宁”。 据上可知.《明史》卷117《宁王本传》,卷102《宁王世表》均误。 另:①《明史稿·列传第四·诸王二》:“(宁献王权)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大宁”;②《明太祖实录》卷224:“(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癸亥,诏肃王布英……宁王权之国,惟宁王就国”(台湾影印本第五册第3276页)。可知两书所载宁王就藩......

论战后日本农业个体经济及其性质
作者:王新生
战后日本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体经济在这个产业部门始终占主导地位。本文主要探讨这种农业个体经济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 所谓农业个体经济是指土地所有、经营、劳动三者合一的经济形式。具体说来,就是个体农户既是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者,又是生产资料(土地)的使用者,同时又是以家庭劳动为主经营这些生产资料(土地)。可以看出,这种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是自耕农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盟军总部的督促下,1946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了《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和《农地调整法》,并据此实行了农地改革。这两个法令的主要内容是:(1)不在村地主的全部佃耕地、在村地主的佃耕地超过1公顷以上部分(北海道超过4公顷以上部分)以及超过3公顷以上的自耕农土地,都由国家强制收买,原则上转卖给原佃农。(2)收买、转卖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1公顷水田平均7600日元,1公顷早田平均4500日元。(3)由农村各阶层代表组成的市镇村农地委员会担当改革的实际工作。 经过三年的努力,农地改革获得成功。大约近200万公顷的地主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厂才田耕地率下降到10%左右,90%的土地成为农......

河南大学举行庆祝《史学月刊》创刊 四十周年座谈会
作者:周祥森
《史学月刊》是建国后创办最早的史学刊物之一。在第1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被中国代表团列为我国七大史学刊物之一,唯一的一家省级刊物,1988年又被“国际图联”收为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为了庆祝创刊四十周年,河南大学于3月15日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副主编孙心一副教授主持,校党委副书记、主编靳德行代表编辑部作了工作汇报。 参加座谈会的有省社科院、社联、历史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中州学刊》、《社联通讯》、开封市委宣传部、河南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河南日报》、《开封日报》等新闻单位的代表。省委宣传部、出版局、河南第二新华印刷厂来电表示祝贺。 与会者一致认为,四十年来,《史学月刊》在党的领导和老一辈史学家的关怀下,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在宣传唯物史观、繁荣史学研究、培养史学人才、促进历史教学、国际间文化学术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省社联副主席赵怀让、《中州学刊》编辑部负责人王宗虞、开封市委宣传部部长化汉三等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座谈会期间,《史学月刊》社召开了编委会议,编委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