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试论西周时期洛邑的历史地位
作者:张剑,吴少珉
洛阳位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处中原,形势险要,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旧石器时期—至少是五万年前,这里就开始有原始人居住;新石器时期的伊、洛河沿岸,分布着数百处原始居民的村落遗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代及商初成汤均曾以洛阳为国都。西周时期,为巩固周朝统治的需要,又在洛阳营建了一座新的城市—成周,它是西周王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对于巩固西周奴隶主政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西周王朝统治东方的战略要地 周原是商朝的一个属国,其统治地偏处西方,距离商朝统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较远,所以无论在灭商的战斗中,或是灭商后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控制东方的国策方面,西周的统治者始终把洛邑当成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早在武王灭商的两次东伐进军中,由于洛阳地处东西交通的要道,因而靠近洛阳北部、黄河边上的孟津均被选为与东南两方诸侯相会的聚集地点。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第一次东伐“至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事隔两年,即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责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再次“东伐妙。十二月“师毕渡孟津”(《史记·周本纪》)。洛阳在灭商的战斗中第......

对编写《秦汉史》的一些想法
作者:田昌五
秦汉史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共四个朝代。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后并灭六国算起,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为止,这个时期共441年。为了不致割断历史脉络,必须追溯秦国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商鞍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下限则推至魏、蜀、昊三国鼎立。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特别是秦到西汉时期。因此,秦汉史历来都是学者所重视和研究的领域。建国以后,史学界讨论的五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古史分期间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四个涉及到秦汉时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秦汉。由此可见秦汉史受重视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断代史研究中,秦汉史的文章和论著也是比较多的。 如此说来,重新编写一部《秦汉史》是不是还有必要呢?曰:有。其主要原因是:秦汉史的研究虽受到重视,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和著述,但秦汉社会制度的渊源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近年来,随着新资料的出土,对这个间题有所突破,但步履踌珊,进展不大。这样,秦汉社会制度的头绪就处于若明若暗之中,其发展线索也就难以理清了。......

崔琰被杀原因考辨——兼论曹操的用人
作者:李乐民
《曹操论集》①及近几年一些论著,对崔淡的死因无人专门论述,仅散见于某些论著中的观点也很棍乱:或言是因为曹操平冀州后崔琐犯颜直谏而得罪了曹操,曹操“心中不平”,终以“言论罪”杀之②;或言曹操“忌刻残忍”,崔淡是其“暴庆悠唯”的牺牲品③;或言是因为“误会”被曹操列入所要打击的汉朝遗老而被误杀④;或言是曹操犯了杀掉“可以不杀,或不应该杀”者的错误,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威望”⑤。 细读《三国志》有关记载,崔淡的死因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因关系到曹操用人的评价间题,故提出一辨。 崔淡出身于名门大族清河崔氏,曾从学于汉末大儒郑玄,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后被大将军袁绍征辟为骑都尉。当袁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想直指许昌消灭曹操时,崔球谏袁绍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⑥。可见,崔淡是极力阻止袁绍攻打天子所在地许都的,劝袁绍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国家大臣。怀有不臣野心的袁绍当然不采纳他的意见,最后官渡大败。曹操攻占冀州后,大肆搜罗当地士族以加固自己的统治,崔淡被征为别驾从事。当时,曹操正为打败北方最大强敌袁绍,占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冀州而踌躇满志时,崔淡就犯......

宋代司法审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
作者:季怀银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朱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社会动荡不安。这种变化在法律上的反映,就是刑事犯罪率的激增及民事纠纷的繁多,给司法活动带来一个严重后果:留狱日益增多,案件积压淹滞。对此,两宋统治者一方面制定“重法地”法和 “盗贼重法”等重典,并且加重刑罚,试图控制犯罪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促使司法官尽快结案,减少积压,限期督催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探讨,以资借鉴。 一详定限期谨防拖延 针对案情的繁简轻重,以及具体的审判过程,立定相应的审判期限,这是防止法官拖延的最基本措施。这种措施源于唐代,但完善于宋代。宋代审判期限全面细致,总起来看,可分下列几类: (1)一般程序的审判期限 按案件的大小轻重而逐级进行初审和复审的一般审判程序,唐代就制定了三限之制。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复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有不须追捕而易决者,不过三日”①。 但这种三限制只适用于州级以上机关的正式审判,宋太宗时又进一步补充了县级预审和中央复审等环节的期限。雍熙三年(986)二月即规定“诸县镇禁系不得过十日”②。中央司法......

明代茶禁考析——明代茶法研究之一
作者:郭孟良
自中唐以后,茶叶被纳入了封建禁榷制度的轨道,成为与盐、铁并重的专卖商品,而对茶叶生产和流通的垄断与对私茶贩销的禁绝乃是封建国家茶叶经济政策的两个不同侧面,因此对茶叶走私的禁治政策(即茶禁)便成为历代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茶之禁与弛对于茶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明代茶禁的背景、内容及其演变和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揭示它对维护国家茶业统制政策的作用及其最终走向废驰的不可避免性。 明代茶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背景。 首先,明代茶禁是唐宋茶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而禁榷制度则是它的一个重要支柱。禁榷制度把最重要的几种商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制,“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①。此制可追溯于周,而正式形成于汉,后禁榷范围不断扩大,至唐代始将茶叶也纳入了禁榷的轨道,成为与盐、铁并重的专卖品。这是因为,从唐代开始茶叶生产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生活品,所谓“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番,国之所资,民恃为命”②。这样,国......

试论清圣祖佛道观的无神论倾向
作者:王秉伦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是否存在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或者存在具有唯物主义、无神论倾向者?这是近年来引起我国思想史界越来越多同志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今仅就清圣祖佛道观的无神论倾向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端”,并且把佛、道和天主教等宗教神学当做“异端之甚者”,予以反对和批判,还旗帜鲜明地号召:“异端被说,概不准收录”①。可见,他无疑问基本上是一位无神论者,而不是宗教有神论者。 一清圣祖基本是无神论者, 不是宗教有神论者 清圣祖(1654一1722年,名玄烨)不愧是中国古代一位顺乎历史潮流的、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杰出帝王。这是我国学术界目前一致的认识。 但是,就清圣祖的世界观而论,我国学术界则缺乏共识,存在分歧。有的同志认为,清圣祖是一位宗教有神论者。然而,据我们研究,清圣祖的一生之中,有相当丰富、相当系统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事迹,他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无神论范畴,他的帝业基本上是在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和实现的。 清圣祖继承了其父顺治皇帝崇尚汉族文化的方向和传统,然而,却背弃了其父笃信佛教的邪道。他在熊赐履、明珠、汤斌、沈荃等......

关于乾隆时期八旗政策的考察
作者:赵秉忠,白新良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社会组织和军事组织,是满族开国定基入主中原的根本保障。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首创与发展这一制度以来,清前期的几代君主对其无不予以高度重视并极力采取措施加以维护。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事物的演化,八旗制度由盛而衰。乾隆帝执政期间,采取何种八旗政策?其实施情况与利弊得失如何?本文试就此加以考察,以求明晰乾隆朝八旗政策的特色及其作用。 乾隆帝为了促使八旗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和调动旗人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性,适时采取了加强旗务管理、严格八旗等级制度,扩大满洲八旗的入仕途径和处理八旗王公遗留的历史间题等八旗政策。 (1)加强旗务管理。乾隆帝针对旗务官员腐败,玩忽职守,旗务废弛的现状,于乾隆四年六月下令增派查旗御史对各旗事务进行普查。乾隆五年闰六月,制定旗员降调补用之例,对旗人出身的官员提出严格要求,乾隆六年二月,定出八旗办事限期及逾期处分之例。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又针对“近来八旗都统办事迟误,虽有值月大臣,率皆意存推诱,苟且了事,并不实力经理”①的腐败现象,决定改派值年旗,简选都统、副都统数人,一年轮流一次,以责专成。乾隆十八年七......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质疑
作者:孔祥吉
袁艇之《乱中日记残稿》,是义和团历史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重要文献。该日记原件迄今未见传世。最早的刊本系袁允棣等编撰的《太常袁公行略》,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石印本。尔后,剪伯赞、杨洛安等先生,又将此日记辑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1951年3月神州国光社版),流行更加广泛。 然而,对朴袁袒《乱中日记残稿》的真实性,史学界尚未见有提出异议者。其实,如果仔细推敲,即不难发现《残稿》疑点颇多,许多记述与史实相悖,且与通常日记格式不合。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陈列龄后,尚祈史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一关子袁超其人及其与张之洞的密札 袁翅(1846一1900),初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浙江桐庐县人,以世居芳郭里,晚自称芳郭纯雯,又以“桐邑滨渐江西,常自号渐西村人”①。 袁氏“生有奇秉,夙慧冠群”,十九岁游学杭州,厉志读有用之书,恒闻鸡起舞,展卷待旦,勤奋攻诊,渊博学识②。同治六年举聆乡,光绪二年成进士,即分往户部任主事职。以其才华出众,多闻善记,颇被享师文人士大夫称道,被誉为“一时难能之士”③。 光绪九年(1883年)袁爬考取总理衙门漳京,廷是他一生......

二十世纪初的妇女团体
作者:张莲波
进入20世纪,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推动下,前所未有的一股新生力量—妇女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们怀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妇女的自身解放,她们越过了个人斗争,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政治社会活动。此后,各种团体应运而生。当时最广泛的是不缠足会或天足会,但这类团体有的是基督教会创办的,有的是地方官绅提倡的,本文不涉及这类团体,专谈谈妇女自己组织的不缠足以外的其它团体。 1901年3月15日在上海张园拒俄集会上,薛锦琴女士勇敢地登台演说:国势要强盛,必须“上下之间连为一气,人心团结”①,这样外人才不敢欺侮。虽然表达不十分明确,但已有结团体的呼声,这呼声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越来越强烈。 觉醒的女性认为:20世纪的世界是“团体之世界,非散沙之世界”②,面对这样的世界潮流,国家的存亡以能否团结一致、结成团体为决定因素。她们形象地把结团体比喻成人的器官,“手足耳目鼻舌各尽其能,彼此互用,聚成一体,未见其自相冲突,自相找贱也”。反之,“同群之中,各各竞争,冀以排倒他人而独立,相倾相轧,同室操戈,自相摧残,一旦外患乘之,终至国亡家破”⑧。甲午、庚......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桂林举行
作者:冉守祖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年11月6日至10日在广西桂林市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汉、壮、回、藏、苗、瑶、侗、白、蒙古、哈萨克、舍等十一个民族的84名民族史学工作者以及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六十多篇。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先照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张声振、桂林市副市长吴欣夫、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俞达佳、桂林地委统战部部长周鼎等同志,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开幕式上还播放了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长、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的讲话录音。中国民族史学副理事长史金波同志致闭幕词。 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我国历代的民族政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从不同侧面,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总结。提交会议的论文内容丰富、全面,涉及了历代的民族政策,不仅有中原汉族朝廷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也有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政策,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次学术讨论会采取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孙中山与李大钊
作者:龚书铎,黄兴涛
65年前,李大钊曾“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将孙中山与列宁的思想、精神与品格“比较的看”,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期望国共两党人士精神合作、致力于国民革命。今天我们也因中山先生而想到李大钊,拟将他们二人联系起来看。希望以他们彼此关系的角度引发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这两位革命家及其有关历史内容的认识。 一孙李交谊与国共合作 孙中山和李大钊,分别是与国共合作最有关系的两党领袖,对他们二人彼此的交往和友谊进行考察,于我们认识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初期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据宋庆龄回忆,孙中山同李大钊的最早交往发生在1919年。她说:“早在1919年、他(指孙中山—引者)就同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他看到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①。可惜她没有对此提供具体的证据。从孙中山在五四前后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来看,他和李大钊在1919年有过接触是存在可能的。经过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尤其是护法战争的失败,孙中山意识到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都不足靠,从而陷入到深深的失望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启发和希望。从1918年开始,他就与......

略论中国现代的党派关系
作者:黄元起
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间题的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毛泽东同志说:“派别是阶级的一翼”。所以,要了解现代党派关系的变化,必须从阶级分析开始。 现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国际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所以具有两面性,它的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 与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系的党派是反动力量,而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系的党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可能参加革命,但它们是动摇不定的,左翼可能变为右翼,右翼也可能变为左派。在民族危机的条件下,某些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派系可能留在抗战阵营内。而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态度则与买办资产阶级是一致的。 这些要点是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我说的不一定准确,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后 的党派关系 (一)国社党和青年党国社党,即国家社会党,它的前身是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革命后的进步党,后来又演变为研究系,到1934年又组织国社党。该党的代表人物为梁启超、张君肋、张东荪......

李石曾与勤工俭学运动
作者:范秀莲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谁是这一大规模运动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呢?他们发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近年来,史学界某些论著认为,蔡元培、吴玉章等是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而把李石曾称为“反动政客”,认为他在这场运动中的活动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是“沽名钓誉"o有些论著虽然肯定了李石曾是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与组织者,但又认为他发起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无政府主义。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仅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李石曾,名煌赢,字石曾,河北高阳人。其父李鸿藻是清末重臣,著名的清流党党魁。1902年,二十岁的李石曾做为驻法公使孙宝琦的随员赴法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法学生。他先进蒙达尼农校学习农业,后入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法国是无政府主义的故乡,人类互助与世界大同的思想使青年李石曾成为无政府主义的信徒,反对强权、反对专制、推翻满清王朝的思想又使他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同盟会会员,成为国民党的 “开国元勋”。正是这位李石曾先生,发起组织了世界留学史上的“空前盛举”,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最主要的发起者与组织者。 1912......

河南新四军部队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经验
作者:马树功 ,王敬
抗战八年,新四军在河南创建了二、四、五师的基干部队,最后发展成新四军的三个师。,并分别建立了淮南、淮北、豫鄂边三块抗日根据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新四军在河南的战斗历程,总结它成长壮大的历史经验,对发展党的事业是有益的。 一新四军二、四、五师在河南的创建 新四军二、四、五师在河南的创建,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完成钓。1937年7月至1939年1月是新四军二、四、五师在河南的创建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37 .7—12)。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河南境内的红军游击队立即转变战略,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东敌后抗日。 “七七事变”前,河南境内有两支红色武装,一支是豫鄂边省委周骏鸣等领导的桐柏山区豫南红军游击队,约五六十人;一支是鄂豫皖省委高敬亭等领导的大别山区红二十八军,约千余人。“七七事变”后,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7月28日,红二十八军首先同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达成协议,改称“鄂豫皖人民抗日军”,集中七......

略论1830-1870年法国的铁路建设
作者:汪建丰
1830一1870年是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时期。这一时期作为整个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国交通运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铁路建设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就总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单单就商业来说,铁路是有史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一种工具”①。它的发展不仅使得法国的整个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而且对法国的整个工业化进程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于交通运输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至于1830一1870年法国的铁路建设及其重要意义更是无人涉及。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能使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加强。 在铁路出现以前,法国的交通运输主要是通过水路和公路运输进行的。在历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上、战略上和经济上的考虑,都相当注重交通运输的发展。因此,法国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欧洲大陆国莽中一向是比较优良的。到近代,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大革命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生活逐渐由混乱转向有序,重视交通运输的传统又继续得到了发扬。拿破仑统治时期在这方面就有不少的业绩。此后,经过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交通运输更是有了空前的发展。1......

李斯特与德国近代铁路建设
作者:马世力
铁路的出现,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消灭了人们相互联系的空间障碍,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陈规陋习,使之“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①。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生较晚的近代德国,铁路网的建设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上,正是铁路刺激了私人投资的兴趣,活跃了金融市场;加速了商业活动的高涨;推动着煤炭、钢铁、机器制造和修理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德国经济在19世纪中叶摆脱了萧条,获得了全面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成了“德国工业化的动力”②。在政治上,是铁路把德国这个封闭而又分裂的内陆国家连在了一起,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德国政治分裂所造成的恶果。同时,它也为消除政治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准备了“强烈的物质背景”③。 但是,德国的铁路发展道路不同于英国。德国在铁路建设高潮到来以前,不象英国那样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政治上统一的民族国家,相反,她需要通过建造先进的铁路运输网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并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如果说英国所走的是“水到渠成”式的铁路发展道路,那么,德国所走的则是“渠成水到”式的铁路发展道路。不过......

畜牧业与1945年以前澳大利亚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作者:姜天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接近英国,基本跨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①。她在英联邦中地位的提高,以及近二十年来在南太平洋地区影响的扩大,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这一切固然是经济、政治及军事的影响与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畜牧业在澳大利亚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的羊毛及其加工业”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一百余年,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如西方历史学家所说: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③,羊毛不但建立了澳大利亚④,而且伴随着她的发展、强大。本文试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畜牧业对于澳大利亚的兴起和在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由于北美独立战争,致使英国失去了北美的弗吉尼亚、马里兰这两个流犯放逐地。为减轻监狱里人满为患的压力,1786年,英国政府决定把一部分刑事犯和政治犯流放到澳洲。1788年1月,第一批罪犯到达新南威尔士的植物湾。此后,英国政府不断把流犯遣送到澳大利亚,直到1868年才宣告停止。 当然,第一批殖民者并没有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尽管殖民者带进多种植物或......

大伾山古貌粗探
作者:王法星
大住山地望和古貌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学术悬案.唐以来颇有讹误代正之势。因此.据文献和考察探其古貌,就显得十分必要。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抵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钠,至于大任;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海。”《尚书.禹贡》记述得清晰:华阴、抵柱、孟津、洛油、大还五地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本不应发生歧义,可是唐以后对大还地望却有成皋、武阶、黎阳三说鼎立之势. 成皋说和武险说唐以前就有.三国魏人张揖在《尚书正义》中说是“成皋县山也”;东汉郑玄却说“在修武、武德界”(见《二十五史河渠书注释》第14页注16),该界在今武险县境内,故称武阶说。 唐《汉书音义》说:“有巨攒者,以为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皋县山又不一成,今黎阳山临河,岂是乎,,?(同上)孔颖达(574一648)在《孔疏》中备引三说,赞同黎阳说。同时及其后的《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括地志》、《史记正义》、《书疏》、《清一统志》、《行水金鉴》、《浚县志》等都持黎阳说,认为大住即黎阳山。近代浚县人已直呼黎阳山为大坯山了. 胡渭(公元1633一1714年)在......

北宋东京上善门考——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作者:河浚
谈到《清明上河图》,明朝人都穆认为:“沐京盛时伟观,按图可得。”但这一观点,遭到不少人反对,争议的焦点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本)中所绘的那座城楼。一些人称它为“东水门”,一些人则认为城门下来来往往的明明是车马、行人、骆驼队,分明是“岸上的”绝对不是 “水门”,从而认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根本不是北宋东京。“东水门”这一悬案.严重影响了对《清明上河图》的正确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进行认真考证是必要的。 最初把《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城楼称为“水门”的是金朝人张公药。他在《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本)“斗也尾”的题诗中有“水门东去接隋渠”一句,是讲从这座“水门”向东去便可到达沐河。汁河又称隋渠。张公药的诗后是郧权的题诗。邮权,金朝明昌初年曾授官为著作郎。明昌系金章宗年号,共七年(公元一一九O年至一一九六年),由此可知,张公药的诗当题于金明昌前后。张公药的诗全文如下: 通衡车马正喧闻,知是宣和第几年? 当时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水门东去接隋渠,井色鱼鳞比不如; 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 楚舵吴桔万里船,桥南桥北好风烟......

浅析三青团被国民党合并之原因
作者:张庆军
三青团正式成立于1938年7月。成立伊始,它就倍受蒋介石的青睐和重视。在它的组织酝酿过程中,曾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独立组团.在国民党内设一青年部即可,或者让团的组织仅与俱乐部的性质相类似(《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1页。但是,这些意见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相反,他对三青团的地位给予了极大的推重,称它为国民党的新血轮,新血液,是“国民革命新的力量之集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三青团的组织发展相当迅速,很快就由1939年的5万余人发展到1946年的13。万人,且还有继续扩展之势。 三青团的主要领导成员,也大都由蒋的嫡系心腹充任。团的重要干部除了由CC分子和黄埔系担任外,蒋经国当然是国内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在蒋介石的鼓励和支持下,把三青团作为培养自己政治势力和声望的基地。因此,蒋氏父子对三青团的前途都寄以厚望。 在组织性质上.三青团也具有浓厚的私人政治集团性质.三青团奉蒋介石为最高领袖,一切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也是蒋的有力助手,同共产党积极争夺青年,大搞特务活动,支持111内战是其主要活动内容。 但是.成立9年、人......

春秋卫国未能称霸原因探析
作者:丁善科
先秦文献中有一问题不得其解:春秋卫国同是诸侯大国,况且在西周初封时其地位较齐、鲁、宋、晋等国远为重要,然而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卫国不但未能称霸,反而每况愈下,岌岌可危。原因究竟何在?笔者就其史实作一分析,略抒己见,以供讨论。 武王克殷后,两年而卒,嗣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王叔周公旦摄政当国。管、蔡两叔疑周公篡国,心怀不平,于是联合封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镇压,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历时三年平定东方叛乱。但因商五、六百年在中原发展增殖,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大,潜力尚强。如何加以镇抚和根除乱源,以及如何使中原安定,为周公所优虑。周公依据当时政治形势与武王指示之遗策,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首先以殷都及袋辅之地,封文王小子康叔,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镇抚殷之余民。此后才封微子启于宋以继殷祀,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太公望于齐,封武王子叔虞于唐,国号晋。 《说文》日:“卫,宿卫也。从韦币,从行。行,列卫也”。汉代刘熙《释名·释州国》日:“卫,卫也。周在灭殷立武庚为殷后,置三监以守卫之也”。唐嘉弘教授在《论殷周的外服制》中说:“‘卫,,为王捍卫也......

了解和认识这个旋转的世界——简评《旋转的世界》一书
作者:马真玉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旋转的世界。她每时每刻都在旋转,旋转得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又如何去把握时代的脉搏?郑州大学两位青年学者刘笑盈、符文祥撰写的《旋转的世界》,正是一本值得向渴望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推荐的一本好书。 《旋转的世界》一书,以短短20多万字的篇幅,从物质化形态,制度化形态和意识化形态囊括了一个全景式的当代世界。使读者一册在手,就可粗略地看到:在当代社会,人们是怎样生存?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究竟存在多大差距?当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有哪些特点?在现代社会里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方面产生哪些新流派?等等,作者力图以综合性、历史性和简明性统帅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当代世界的种种问题介绍给读者,可称得上是一本丛书的“丛书”。这正是该书的最大特点。 运用丰富的史料和大量淮确的数字来阐述和分析问题,是该书的另一个特点。当代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形势变化多端。要想在有限的篇幅中概括说明当代世界,并非是件易事。该书运用了......

祝贺与祝愿——纪念《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
作者:席来旺
在纪念《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读者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个刊物出版发行40周年,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史学月刊》能够历40个年头而不衰,说明它得到广大史学工作者的肯定和支持。《史学月刊》的历届负责同志和全体工作人员辛勤耕耘这块园地,使她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史学专业刊物. 《史学月刊》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刊物。她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巩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她出版发行的4。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在新中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史学月刊》多年来坚持严谨的办刊原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重视稿件质量,从不降低要求,这些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份量的好文章.被各种报刊转引、摘录和介绍,特别是在一些专门课题的目录索引可以发现,有大量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史学月刊》而问世并在国内外引起反响的。 谈到《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喜悦加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自己十分喜爱这个刊物,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大凡国内搞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之所以有所提高,大概都无法否认,其中得益于《史学月刊》......

《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证误各一则
作者:于学义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四十三,明宗纪第九载: “初,帝欲以赞华为藩镇,范延光等奏,以为不可。帝日:‘吾与其先人约为兄弟,故赞华来附。吾老矣,镜后世有守文之主,则此辈招之亦不来矣。,由是近臣不能抗议。”(第591页) 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明宗长兴三年载: “上欲授李赞华以河南藩镇,群臣皆认为不可.上日:‘吾与其父约为昆弟.故赞华归我。吾老矣,后世继体之君,虽欲招之,其可致乎!’夏,四月,癸亥,以赞华为义成节度使,为选朝士为僚属辅之。”(第9067页) 按:后唐明宗李嗣源与契丹主阿保机约为兄弟,误,应为李嗣源与耶律德光约为兄弟。 一,与事理不合。李克用和阿保机在唐朝末年于云州结为兄弟.后,阿保机背盟附梁,李克用大怒,死时留一箭给其长子李存易.要他灭契丹。李存易之世,虽与契丹有使者往来,但没有和好如初。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新五代史》卷四,卷五,庄宗上、下.)同光四年四月,李嗣源即位后派供奉官姚坤奉书告哀契丹主阿保机,言李存易死,阿保机闻之大哭说:“他与河东先世约为兄弟,河南天子吾儿也。”(《旧五代史》卷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