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5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商代的日神与月神及相关问题
作者:连劭名
日神崇拜是世界早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曾崇拜日神,《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社茫茫。”玄鸟在古代神话中又称为乌,负载太阳运行周天,《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之上有若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传说中乌有三足,《淮南子·精神》云:“日中有跋乌。”高诱注:“俊犹蹲也,谓三足乌。”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足乌。”《周易·讼》“终朝三抡之。”荀爽注:“三者,阳功成也。”阴阳家的数术之学本与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关,五行学说中东方为木,故日若木、扶桑、扶木,象征太帕自东方升起。日为太阳之精,乌为神乌负日而行,故有三足。 玄鸟,其实就是燕子,春季为一岁之首,阳气发萌,万象更新,燕子正是在这时飞来,古人把它看作阳气的象征,商人自命为玄鸟的子孙,正说明他们信奉阴阳学说,尊崇日神。 殷墟所出甲骨刻辞中保留了商人祭祀日神的记录。武丁时代的卜辞有: 戊戍卜,丙:乎雀掀于出日,于入日 牢。《合》1 87① 乎,义同诏。雀,人名。该版卜问商王命雀祭祀出入日的事宜。“出日”、“入日”在卜辞中有时又省称为“出入日”,试......

关于周代郊天的地点、时间与用牲——与张鹤泉同志商榷
作者:杨天宇
读张鹤泉同志的《周代郊天之祭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颇受教益。但该文对于周代举行郊天礼的地点、时间与用牲的说法,我们不敢苟同。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与张鹤泉同志商榷。 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地点 《初探》认为周代郊祀“具有明确的地点”。《初探》说:“周代的郊祀一般是在周都城的南郊举行。在郊中,专门有为祭天而设的坛场。”并认为这“坛场”就是《周礼》所说的“圈丘”。作者还引用马端临的话说:“郊即圆丘,圆丘即郊。以所在言之谓之郊,所祭言之,谓之圆丘。于郊筑泰坛,以丘言之,本诸天地之性也。”作者认为“马氏的说法是对的”。实际上,此说并非出自马氏,而是马氏引用的王肃的说法。 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地点问题,是个自古争论不休的问题。《初探》说周代郊祀“具有明确的地点”,未免失于武断。这场争论,始于郑玄和王肃两派,一直延续到清末仍无定论。这场争论,就是所谓“郊丘之争”,即周代的郊天与圈丘祀天究竟是不是一回事的争论。, 关于这场争论,《礼记·郊特牲》首节孔《疏》有一个极简要的概括,说:“先儒说郊,其义有二。案《圣证论》以为天体无二,郊即圆......

论春秋霸主
作者:晁福林
如果要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春秋社会政治发展的特征,那就可以说是—霸权迭兴。大史学家司马迁曾经指出,春秋时期的霸主多出现在齐、晋、秦、楚等国,他们“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霸)”,形成了“四海迭兴,更为伯、(霸)主”①的局面。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连绵不断,霸主层出不穷,波橘云诡,蔚为大观。春秋霸主的事迹虽然常为人们提及,但关于霸权的历史渊源及其与王权的关系、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春秋霸主的时代特征等间题,尚未见有系统研究,今不揣剪陋,试做探讨。 春秋霸权是为填补周代王权跌落所形成的政坛空旷状态应运而生的。关于这一以,孔子早有觉察。他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浅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 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 国命,三世希不失矣②。我们拿这个论断来分析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形势,就会感到这位一代哲人确实掌握了时代发展特征。概括而言,西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春秋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所谓“霸主”,就是有号令礼乐征伐权力的诸侯。 从西周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已经废止,作为周王朝......

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兼及“奇谋为短”说
作者:卢华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自己的德行和事功,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普遍赞誉。在古代历史人物中,这是不多见的。 诸葛亮一生作了两件大事:一是辅佐刘备父子建立和巩固蜀国;二是出师北伐以图消灭曹魏,统一全国。他完成了第一件事,却没能完成第二件事。于是人们在共仰诸葛亮的同时,也出现了微辞。特别针对他的军事才能,议论颇多。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一长钦i,”①陈寿评说一出,是之非之者不绝,以至于今。寻其所以,盖对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理解各异。为此,笔者不避淤陋,略申浅见,以就教于方家同好。 诸葛亮北伐,有四次、五次、六次、一匕次之说,本人同意五次说。即;1 .228年春出祁山;2.228年冬攻陈仓;3.229年春取武都、阴平;4·231年春再围祁山;5 .234年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 这几次北伐,战略目的何在?流行的说法主要是:1.兴复汉室;2.以攻为守;3.蚕食雍、凉。以上三说似乎都有理,也各有据,然又均有疑。 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好友孟公威、......

唐代的翰林学士与宰相
作者:程宗才
管子云:“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①。由于封建皇帝的特点在于深居端拱,居中制外,以法令驾驭臣下,因此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如何拟制诏浩制救,对于巩固封建皇权十分重要。但是为了把诏浩制救拟定得最能代表皇帝的意旨和利益,.单靠皇帝一个人的智力又不行,必须依靠一帮人共同谋议,定下精神,委之拟制。在一个封建王朝的初期,这种议政和制诏的权力是属于宰相的。随着君主集权主义倾向的加强,皇帝也就在制诏和议政两个方面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对宰相的地位甚至整个中央政权的体制都发生一定影响。在唐代这种对宰相制诏和议政之权的分割和削弱,主要是由翰林学士担当的。 按照封建国家制度,“出纳王言,发挥纶翰,宰臣之任”②。即宰相操秉制诏之权。在唐代这种拟制和掌理诏救的权力归于中书省,具体的起草工作由中书舍人中文采优长者担任。在一般情况下,一道诏救的起草和宣行,多是皇帝命内侍到中书下达口救,宰相写词头交中书舍人草文,再交门下省审驳,然后上皇帝过目,再下中书省宣尚书省执行。这种草拟诏救的制度,无疑会使皇帝......

宋朝御史选任制度述论
作者:贾玉英
宋朝御史选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仅强调不许宰相干预,而对其具体制度尚缺少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宋朝御史的选任方式、回避法、资格资序、文化修养及政治条件等,作一初步探讨。 一选任方式 宋朝的御史包括御史台台长御史中皿,副台长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七年二月改为侍御史)、台院的侍御史、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察院的监察御史和资序浅的御史里行等。从御史中垂到御史里行,官品、职位差别甚大。选任方式也不尽相同,总括起来,有以下两种。 (一)皇帝亲摧。唐代及其之前,皇帝亲耀御史虽已屡见不鲜,但真正作为选任御史的一项制度则在宋朝。有宋一代,尤其仁宗以后,代代君主都把选任御史“必由中旨”①作为祖宗之法来奉行,对御史台台长御史中垂的选任,更强调“当出圣意”②。如治平元年(1064),英宗亲摧唐介为御史中皿,并面谕其说:“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德左右言也”③。建炎四年(1130),高宗“御笔赵鼎依旧御史中皿”④。在两宋,皇帝亲摧御史中垂的事例不胜枚举。御史台副台长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七年二月改为侍御史)“专决庶务,实总邦宪”⑤,职任重要,也多由皇帝亲自选......

论王阳明心学的特色
作者:杨在原,陈方
明朝中期,国政危机四伏,内外交困。朝内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朝外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阳明语)。学术界也死气沉沉,一撅不振,学者笃信程朱,谨守绳墨,思想僵化,学术衰退。这时就需要一种新鲜的学说理论来代替已经僵死的程朱理学,更有效地统治人民思想,并整顿地主阶级的思想道德,以挽救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曾经昙花一现的陆九渊的心学在王阳明的倡导下就得以复苏。“明学术,变j.风,以成天下治”就是王阳明所抱的信念。本文想就阳明心学中的几个间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心学端正了传统儒学的思想路线 充满了探索精神的先秦学风至隋唐出现了一个低潮,当时勃发昌达的是诗歌词赋,可谓文学的时代,这时佛教便乘虚而入,经过与玄学的融合,由宫廷的消遣品一跃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人们纷纷出走,削发为僧,过着清淡无为的生活。寺院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国家丧失了大批的劳动力,使得良田荒芜,野草丛生,而且佛门免除税收劳役,大大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再则佛徒背父弃子,“沙门不敬王者”,从根本上违背了传统道德的忠信孝佛,动摇了封建纲常的......

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
作者:苏晋予
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乙丑(初七),封皇子姨为秦王、桐为晋王、棣为燕王、才肃为吴王(十一年改为周王)、祯为楚王、搏为齐王、梓为潭王、祀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开始,有明一代的帝王,大抵在皇子诞生不久,就封他们为藩王,并在封地大兴土木,国内绝大多数省、区,在明代都建有王府。藩王这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对明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文化进步,战略地位重要,是明代封王最多的地区。深入研究明代河南的藩王,将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河南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了解。本文先讨论明代为什么在河南封王最多。 封藩制度是有明一代重要制度之一。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它是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强大,周围环境对他影响的增加而逐渐定型的;它也是中国古代私有制观念,中国封建思想意识在朱元璋身上的表现。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定远人李善长归朱元璋时曾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产壕,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

1986—199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
作者:曾景忠
一宏观研究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8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展开了争论,主要观点有:以阶级斗争为线索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戊戊变法和义和团、辛亥革命)说、反映资本主义趋向的“四个阶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说和“民族运动”说。近几年继续讨论,有人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线索;有人以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线索①;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红线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不发展又是事物的主流”②;有人以“一条主线”和“两个过程”相结合为基本线索⑧;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论断“两个过程”是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最确当的概括④;有的主张以反帝民族革命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为基本线索⑤;有些论者认为,多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可以多种线索并存⑥。2.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过去,近代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似己成定论。近几年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不同理解和认识。有的认为,半殖民地指国家地位丧失独立,半封建才是指社会形态,其另一半即指半资本主义;前者系向下沉沦,后者为向上发展⑦。另一种观点认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不能分......

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的西学宣传
作者:唐文权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宣传西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戊戌、辛亥和五四这三大新思想新文化高潮中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若就社会影响而言,则他在辛亥时期的西学宣传尤为重大。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在该时期的劳绩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允实的评价。本文认为,按实言之,他在该时期的西学宣传又是跌宕起伏,脉络分明,因而宜加具体分析的。1902年前后,为他执掌中国思想界牛耳的黄金时代。他广泛介绍西方新理新说,成为20世纪初极引西方新泉灌溉中国荒漠的思想土壤的前驱,那片洋溢着生意的绿洲,就惹人爱怜地呈现在他所开辟的《新民丛报》上。即使是政见不一者,对他单路蓝缕之劳也无不怀有敬意。他那“输入文明第一祖”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但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一批聚集在《民报》周围的思想理论界新人,为了宣传革命主张,树立新思想新理论的权威,断然向他挑战。在论战过程中,双方各自抱取西方路数不一的政法和经济等学说,以为张大本军克敌制胜的利器,从而使有关西学得到一次较广泛的传播机会。尽管持续二年的论战以《新民丛报》的停刊而告终,但梁启超未因失败而放弃西学宣传。他顽强地返身再向西方求法。所......

论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在同盟会整顿和建设方面的得失
作者:王中茂
1905年同盟会的建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两年后,·它的上层就出现了分裂,且愈演愈烈。其原因除了人们已知的阶级根源、地域观念、宗派思想之外,还有学术界尚未注意到的孙中山治党方面的失误。本文对1907年至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的党务活动试作初步探讨,以揭示其得失。 设在日本的东京本部是同盟会的中央机关。它作为指导革命的中枢,在初创的一两年里.:于扩展组织、制定方略、宣传政治纲领诸方面发挥了比较出色的作用,尤其在组织革命党人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显示了特殊价值。但是从1907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中山因《民报》经费的纠纷,很少再过问本部的事务,加上缺乏经费,本部实际上停止了活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武昌起义。 各省分会的情况与本部相差无几。在东京留学生中虽然有各省分会之名,然缺乏经常的活动,分会长的任务只是“专司本省留学界之入会主盟事务”①。胡汉民1906年所写《星洲同志分帮原因及办法》描写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实际J清况说:“会员已满数百人,不能开会员大会”,因而“有如下之弊端:甲、会员不相聚集,往往虽属同志,亦不相识,、且不知为何人。乙、分会......

辛亥年间豫东黄道会起义
作者:邢汉三 ,李国强
1911年12月中旬爆发的豫东地区黄道会起义,是辛亥年间河南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重大事件。而对此事件史学界很少注意。为了弄清黄道会发生、发展及起义的全过程,并把它著入史册,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并查阅有关档案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严加考证著成此文。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黄道会的创立与发展 清朝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统治者对外屈膝妥协,投降卖国,对内实行残酷压迫和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什么酒捐、铁捐、碱捐、猪捐、瓜子捐、火柴捐、油漆税、辣椒税、斗行税等等,名目繁多。几乎无人不捐,无物不税,此捐未了,新税又来。据查,仅河南一省,当时新增加的苛捐杂税就多达五、六十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尤其是豫东郡陵、扶沟、太康、通许、尉氏、祀县之间,纵横约一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早连年,蝗虫为害,农民收成不好,饥寒交迫,生活更加痛苦,竟至以树叶、树皮、阴阳土充饥! 20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日益深入人心。不但全国的爱国志士、知识分子纷纷起来投身于革命洪流,广大不甘忍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也以各种形......

论毛泽东早年的人生追求——从一个古老哲学命题说开去
作者:胡长明
“内圣外王”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中心命题。其特点在为人生提供最高价值理想和实现它的途径与方式。青年毛泽东在研究哲学伦理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和认同了它所昭示的人生追求模式,另一方面又对它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进行过积极的改造和扬弃。“五四”运动以前,“内圣外王”是毛泽东人生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尽管在此期间,毛泽东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和具有近代色彩的人生观之浸染,但并未动摇“内圣外王”这种人生追求模式在其心目中的核心地位,而只是使这种人生追求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青年毛泽东从他富于特色的中西文化观出发,奇特地做到了这一点。 “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阁而不明,郁而不发”。但它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其人生指向为出世,自然与“内圣外王”无关。相反,它是儒家所倡导和实践的人生理想。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者,人伦之至也”①。荀子对此阐发得更全面,即谓“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两者尽,是以为天下极矣”②。由此可见,“内圣”指人内在的涵养和操守,即对人伦关系和准则的领悟与把握。后来......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重庆的一次谈判
作者:李良志
1942年1月5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兰州航空检查所,用电话向国民党军统局西北特区少将区长程一鸣紧急报告:“有一架来自苏联的运输机已在兰州机场降落,上面载有一批苏联人员,另有一名中国军人,他是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程一鸣立即将这个重要消息密报重庆的蒋介石,请示如何处理。蒋介石下令:“你必须很好接待林彪,并妥善护送他回到延安”①。 兰州本来设有八路军办事处(第一任处长彭加伦,第二任处长伍修权,谢觉哉是党代表),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护送我党来往苏联的人员。但皖南事变后,遭国内外严厉谴责、处于四面楚歌中的蒋介石,为了表示“精诚团结,共赴国难”,硬是抢着要厚礼接待林彪,以改善他“同室操戈”的面貌。 程一鸣知道自己的军统特务身份不便于接待林彪,他同甘肃省主席谷正伦商量后,决定由谷正伦出面宴请。宴会厅设在省政府的花园里,主人是谷正伦,陪客是第八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张鉴桂,省政府民政厅厅长赵文龙。程一鸣也在座。林彪身穿一套苏制草绿色呢军服,席间彬彬有礼地介绍了他在国内受伤和在苏联治伤,以及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情况②。 林彪于1938年3月1日在山西临县以北的一次......

试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作者:陈景良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方针。她的产生、发展、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考察她的历史形成、把握其特点、预示其发展方向,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讲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现就其各个时期的内容和特点略述于下。 (一)新民主主义法制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法制的对立统一及立法司法走群众路线,是该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法制观的中心问题。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白己的宪政观、国家观与法治观,对这些观点的论述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限于篇幅,本文只就革命与法制的对立统一及立法、司法走群众路线这两个重点问题加以说明。 所谓革一命与法制的对立是指革命与法制的不相容。从全国范围讲,一是要革命就不能讲法制;二是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法统。“在战争时期,党也好,军队也好,群众也好,注意的是党的政策。那时只能靠政策。就全国讲,法是国民党的......

略论《查士丁尼法典》
作者:郑如霖
查士丁尼(527一565)在历史上最大的荣誉在于他为后代遗留下了一部巨大的《罗马民法汇编》,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财富,正像《拿破仑法典》那样为欧洲各个资产阶级国家立法的依据。本文试就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原因、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主要原因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所以能够普遍地获得声誉,主要在于他的立法工作,只有这项工作才是完全地显露出他的惊人的组织才能。他为什么要编纂法典?其主要原因何在?我认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总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所迫求的主要目的:这就是建立起一个具有“一个国家、一个法律和一个教会”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为了建立这样的帝国,必须重建罗马帝国、对西方发动复辟奴隶制的战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编纂一部最完备的、最系统的法典,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奴隶制,进一步打击各种敌人,使帝国境内各种不同的势力受到统一的法律的约束;为了发挥奴隶占有制国家的职能,要发挥牧师的职能,以便对帝国境内的各种异端邪说进行斗争,维护奴隶制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性。简而言之,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重建罗马奴隶制帝国。 查士丁尼认为一位名主不但......

论南意大利归并撒丁王国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辛益
对于加里波第同意南意大利归并撒丁王国,苏联十卷本《世界通史》给予了严厉的责难,说他“本可以依靠广大群众,在那不勒斯确立革命民主专政,建立共和国,并在共和国的旗帜下统一整个意大利”①。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我国60一80年代出版的几部大学世界近代史教材,关于这一问题也做了类似的评说②。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严重地违背了历史的真实,阻碍人们正确地了解意大利复兴运动史、从中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本文欲揭示南意大利归并撒丁王国是出于历史的必然,以说明“本可以……”之责难实属虚妄。 一五十年代民主派的瓦解与加里波第 的政治立场之变化 由于1848一1849年意大利革命的失败,数百名骨干分子的丧失,民主派的势力已经遭受了致命的摧残。而且,由于面对严酷的现实,对今后的斗争策略和目标有着不同的认识,民主派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分歧。马志尼于1850年在伦敦建立的“意大利民族委员会”,本来是为着维系濒于瓦解的民主派势力并对之实施统一的领导,不料,却因它的宣言回避了社会改革与共和国问题,招致民主派左翼分子的激烈抨击,并且导致了民主派的第一次分化,形成了以费拉里为首......

辽承天太后生辰考
作者:周宝荣
辽朝承天皇太后萧绰,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其作用之大,勿庸赘言,所以元朝官修《辽史》和宋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皆为其立传。但是绰传简明不足,疏略有余,许多要事不可索而知之。其中萧绰的生辰就一直不为人知。而对她这么一个历史要人来说.弄清其生辰,对研究契丹史及宋辽关系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不无裨益。 在《辽史》、《契丹国志》、《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及其它有关史书中.均没有萧绰生辰的直接记载(其生年可间接推知。《辽史》卷十四《圣宗纪五》记载,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辛卯,“皇太后崩于行宫”。《长编》卷七十二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条和《契丹国志》本传皆记其享年五十又七。那么其生年当在辽穆宗应历三年,即后周广顺三年,亦即公元953年)。但是有关的线索还是可以找到的。在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宋和议,擅渊结盟以后,宋辽成为兄弟友邦。于是,宋真宗尊称萧绰为叔母,每年须遣使贺辽圣宗及萧太后的生辰。据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以下简称《补表>。见杨家骆主编《辽史汇编四》,台湾鼎文书局1073年1。月版)可知,从统和二......

从杰克逊两次竞选总统看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变化
作者:杨麦龙
美国著名黑人政治活动家、芝加哥牧师杰西·杰克逊.1984、1988年两度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活动,堪称战后美国黑人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并引起美国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关注。杰克逊竞选总统虽未成功,却充分说明: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抗暴斗争之后的20年来,美国黑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已得到明显的改善。二百年来的美国历史表明.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总统宝座,始终由白人所独占,杰克逊竞选向这一传统提出强有力的挑战,被称为“杰克逊现象”的政治旋风把不少人刮得头晕目眩。据1988年2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公布的盖洛普民意测验统计,在美国有62终的黑人和56拓的白人认为,在2008年之前,美国将会出现一位黑人总统。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为美国社会的和谐进步大唱赞歌,宣称美国的种族歧视不复存在,黑人问题已经解决。事实果真如此吗?必须客观评价杰克逊的总统竞选,才能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 杰西·杰克逊1942年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贫寒的黑人家庭,自幼深受种族歧视之苦。青年时代的杰克逊就读于芝加哥神学院,他立志献身于争取黑人政治权利的正义事业.积极参加民权运动,成为著名黑人领......

《后汉书》标点订误一则
作者:马斗全
今了.宁宁.令宁.令宁.宁了干了,令今。.今心。.今宁.今今。。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卷56《种劲传》: (动)遂与马腾、韩遂及左中郎刘范、谏议大夫马宇共攻李催、郭泊,以报其仇。与泪战于长平观下,军败, 劲等皆死。腾遂还凉州.(第7册第183。页)最后一句标点有误,“遂”非副词,而为人名。卷七十二《董卓传》叙及长平观下战事时云: 种劲、刘范等皆死,遂、腾走还凉州,稠等又追之。(第8册第2335页)《种肋传》末句应标作: 腾、遂还凉州。.令奋‘备杏:令宁-令今.布今.二奋--令今.弄奋.每李备奋-《后汉书》标点订误一则@马斗全<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卷56《种劭传》: (劭)遂与马腾、韩遂及左中郎刘范、谏议大夫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报其仇。与汜战于长平观下,军败, 劭等皆死。腾遂还凉州。(第7册第1830页)最后一句标点有误,“遂”非副词,而为人名。卷七十二《董卓传》叙及长平观下战事时云:

1939年9月28日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探微
作者:汪宏玉,周美云
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苏德关系问题上,人们往往把注意点集中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实际上,1 939年9月在德军侵波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两个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苏联政府和史学家对前一个条约,发表了大量文章,充分肯定了它的功绩;但是,对后一个条约,苏联政府则竭力避讳。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也只注重研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忽视了对《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的研究,甚至有许多文章把《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所造成的恶果归咎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二者混为一谈。事实上,《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不仅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继续和发展,而且是重要的补充。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以便澄清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1939年8月23日,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乒不侵犯条约》。一个多月后,苏联为什么又与德国签订“友好与边界条约”呢?总的说来,这是苏德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具体地说,首先是由于德军入侵波兰后,德国政府即视苏联为盟友,多次催促苏联出兵波兰东部。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当......

内乡县衙学术研讨会述略
作者:刘鹏九,胡云生
1991年4月9一n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内乡县衙博物馆联合在内乡县举办了以中国古代官署衙门为主题的“内乡县衙学术研讨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档案馆、河南省古建研究所等29个单位的47位专家、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共收论文十余篇。史树青、王道成、刘子扬等与会专家就中国古代县制、县衙及县衙博物馆等间题从历史学、建筑学、博物馆学等角度进行了系列分析。回避制度、县的职能等方面深入研究,要组织人力编写一部《中国古代县制史》。 一中国古代县制研究方面 与会专家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是很迫切的。县,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地方行政机构,自春秋时期产生后,赓续至今二千余年,虽因事而异,设、并、撤、建,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在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县制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改革当今国家政治结构亦有现实意义。目前的研究是薄弱的。建国以来,全国所发表的论文仅十余篇,更无专著可言。本次大会虽收到《我国历代县级职官概说》(徐新华)、《浅谈县在封建政体中的地位及其等级划分》(刘鹏九)、《清代县衙三题》(王道成)三篇论文......

《刘少奇的思想论稿》评介
作者:李光一,翁恩存
王作坤、柏福临同志合著的《刘少奇的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最近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经作者数年来研究、学习刘少奇著作,并吸收近年来有关学术成果而写成的。全书共22个研究课题和一个年谱,凡26万余言。《论稿》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无疑是刘少奇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论稿》阐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杰出的革命思想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少年与青年时代的刘少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白区工作的策略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武装斗争的思想与实践”、 “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阐述”、“党的建设理论及其指导意义”、“全国解放战争的方略”、‘、指导土地改革的策略思想”等专题,着力阐述了刘少奇在工运、白区工作、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论稿”指出,刘少奇早在1926年就明确肯定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阐明了工人阶级的真正同盟军、革命对象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新民主......

世界史编纂领域的一项新成果——评《简明世界近代史》
作者:管敬绪
胡洽坤主编《简明世界近代史》,由安徽、江苏10所高校共同编著。这是一部简明实用、科学系统、吸取近年来研究成果和现行多种教材之长的教程性的著作。它由黄山书社出版①。本书以其自身特点和新颖性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受到读者的欢迎。 作者在本书概括了时代的基本特征。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域极其广阔,内容丰富多采,间题又十分纷繁复杂。作者避免与同类教材雷同与重复,打破了传统的分期法与结构体系,划分了三个历史阶段,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与发展的总特征,又从不同层次,多侧面揭示资本主义各国、各民族的特殊特征。 第一个阶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作者在分析第一阶段时,强调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变革,指出“英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政权,代表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以英国率先开始的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与飞跃,并大踏步地向欧洲和北美扩展。“1848年革命标志着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结束”。欧洲的封建贵族阵营发生分化与变化,相当一部分旧贵族逐渐资产阶级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