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颖水类型为太皞文化考
作者:杜金鹏
大汝口文化是我口东方地区的一支史前 时代考古学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 皖北部及河南的顶水中、上游和伊、洛下游 地区。学者已将山东及苏、皖北部的大坟口 文化遗存划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 其早期,约为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三 千五百年;中期约为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 元前二千八百年;晚期约为公元前二千八百 年至公元前二千四百年①。又将上述大汉口 文化分作大汉口、大墩子、三里河、尚庄四 个地方类型②。其中以泰安大汉口遗址为代 表的大汉口类型,主要分布在以峰山为中心 的鲁中南地区,现己发掘的属于该类型的重 要遗址,主要集中在邹县、滕州、充州、曲 阜、泰安诸县市境内。 根据四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与调查获知, 河南境内颖、伊、洛流域的大汉口文化遗存的 分布十分密集,我们已先后在郑州、荣阳、 孟津、堰师、洛阳、绳池、临汝、禹县、新 郑、部陵、扶沟、太康、西华、淮阳、平顶 山、商水、周口、郸城、沈丘、鹿邑、项城 等县市的四十来处遗址中发现了大汉口文化 的遗迹遗物,笔者把这类大汉口文化遗存称 之为“大汉口文化领水类型(以下简称颖水 类型)”。 在颖水类型的墓葬中,墓.....
《宋史·韩世忠传》等史实正误一则
作者:赵喜英
《宋史》卷364.< 韩世忠传)记载,绍兴十二年八月“显仁皇后自金还,世忠临诣平朝渴。后在北方闻其名,慰问者良久.” 其它史书也有同样记载。如:杜大佳《名臣碑传婉玫集》卷13,<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记载:“显仁皇后魏驾来归,王朝渴于临平。后以北方独闻王名.特召至帘前日:‘此为韩相公耶?’慰问良久。” 《金石萃编》卷150.< 韩薪王碑)载:“其秋,显仁皇后龙驾来归,王朝渴于监平。后以北方独闻王名.特召至帘前日:“‘此为韩相公耶?,慰问良久。” 从以上记载来看.绍兴十二年(n4艺)八月.在监平慰问韩世忠的是显仁皇后。但这样是错误的。 《三朝北盟会编》卷zn,绍兴十二年八月庚午条记载:“徽宗皇帝、显肃皇后、筋节皇后梓宫及皇太后归自金国.人楚州界。”“辛已条:车驾如临平镇奉迎皇太后也。……初,太后见将相大臣班列于道,顾左右日:‘孰是韩世忠?虏中皆知其名’?左右指世忠.太后嘉叹久之。” 又《要录》卷146,绍兴十二年(1142)/又月辛已:“上奉迎皇太后于临平镇。……太后自北方闻世忠名.特召至帘前日:’此为韩相公耶?慰问良久。其后晌赐无虚月.” 又《皇宋......
“青铜时代”新论
作者:杜建民
四十年代,郭沫若同志著《青铜时代》一书,提出了“青铜时代”这一史学概念,以代指我国的商周时期。但他对“青铜时代”这一概念的文化义蕴并未作具体的阐释。此后,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得到承认并被广泛使用。然而,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文化义蕴的理解和诊释,却是见仁见智,各持其说。其中,具代表性者大体有二说:其一,认为青铜器是我们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青铜时代”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这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序列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普及性读物《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卷)》(1978年版),就明确地表述了上述观点,它说:“在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以后,便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时代相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春秋,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阶段;从现有的出土文物看,自春秋末年起,铁器开始产生。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取代,进入封建社会,又叫‘铁器时代,。”又说:“大量发现的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标志着我国青铜时代生产发展的高度水平。”(第86一87页)这种观点,完全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阐释“青铜......
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倪乐雄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原则“仁”的基础之上,因此,先秦儒家的思想里张扬着一种独特的东方伦理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滥筋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苟子集其大成。其中,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儒家战争观分化为孔子所代表的以“礼制”为核心,以及孟子为代表的以“民本”为核心两条不同的支脉。儒家战争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无可辩驳的地位它的影响不仅轰然回响在漫长的历史长廊中,而且至今在文化的深层意识里,我们仍感受着那巨大历史惯性。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考察其对某些政治、战争事件所发之言论,析其内在义理关系,仍可把握孔子战争思想的脉络。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归仁”的世界。何以达此境界?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①。他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力倡“治国以礼”,战争则作为政治的工具,自然被孔子用以维护“礼制”了。有例为证:“陈成之拭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日:‘陈恒就其君,请讨之,”②。很明显,战争~礼制、仁,这种递进关系是孔子战争观内在的义理结构,观《论语》有关言论和《史记》记载的“堕三都”事件都足以证实这点。 “礼制”所强调......
评马援南征
作者:傅纯英
马援,字文渊(公元前14年至公元49年),东汉初扶风茂陇(今陕西兴平’)人。‘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因功封马服君,子孙因为氏。建武17年(41年),交趾女予征侧护征贰反。汉光武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了二征叛乱,封为新息侯‘后因受诬陷,死后,妻争不敢以丧还归荃。后经新属六次上书诉冤,援才得归葬。孰料事过将近两千年后,马援又遭加累之僧,被越南史学工作者指责为侵略者。诬马援南征是对越南的残暴屠杀”。称赞二征暴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反抗正在兴旺时期的亚湃最大一个帝国的吞并和同化阴谋的具有高度民族意识的一场不屈不挠.的战斗。”①历史是一门科学。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秉笔直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后代从中得到有益的鉴戒,决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删改历史。为了辨清历史真象,拟从一、当时交趾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二、东汉初是不是正在兴旺时期的大帝国乡三、二征叛乱的原因和性质;四、马援征交趾的性质和意义等四个方面对马援的南征加以评述。 一交趾当时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 家 在《尚书》、《礼记》、《墨子》《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关于交趾的记载。《墨子·节用......
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
作者:谢保成
《贞观政要》一书,在唐代后期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度受到重视和推崇。近年来,更有以“中国帝王学”名此书者。然而,这样一部名著是什么时候、怎样写成的,千余年来众说纷纭,竟成了“千古之谜”。究其原因,大都未深入到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前期的历史变动中去进行考察,又缺乏对该书作者吴兢现存其它著述的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来解开此谜,以期与同仁取得共识。 《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及至五代时期,史家们知道它的微乎其微。不仅《旧唐书,吴兢传》未载其撰录此书,就是整个
《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将出版
作者:史通
一本独具特色的《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一书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本书是在全国著名世界近代史专家王荣堂、程西均二位教授的指导下,由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华北组会同有关党校、团校、军事院校、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合编的。全书列出了近30个专题(约30万字).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开掘近代化的规律;近代世界特别是西方文明产生、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规律:近代西方国家体制、政党制度发展规律;西方殖民政策、亚非拉独立运动发展的脉络,以及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本书由扬云、刘书林、叶昌纲、孙兆文、刘汉云五位历史学者联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流教授为本书作序.中国老教授协会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宝康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 本书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借意义;可作为党校、团校、千部院校和大专院校的鉴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理论工作者、文史工作者和广大基层干部学习参考。
宋代黄河上的三山浮桥
作者:周宝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为便利黄河两岸的交通,多利用黄河涨水季节过后,在水上搭建浮桥,创造了建造浮桥的方法。北宋以前,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为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关中、河东、河北、河南经济亦较发达,因此,黄河浮桥多建在今河南西部至渔关间,像著名的河阳、河中桥,就是其中的代表桥梁。 北宋时代,建都开封,这里北去的要道,一是通过擅州(河南淮阳),一是通过滑州(河南滑县)白马津,联系河北各地,并直通辽的南京(今北京市),是宋辽两国交往的必经渡口。因此,在北宋时期,擅州、滑州均有黄河浮桥,在沟通黄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中期以后,由于滑州黄河浮桥受季节性涨水的影响,致使辽使不得不改道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以达宋都开封。及至宋徽宗政和年间,乃决定兴建滑州、浚州间的三山永久性浮桥,以代替原来的滑州旧桥,这是古代黄河建桥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然而,现今出版的历史著作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一事件,甚至在《黄河古桥述略》①这样专门的论文中,也不曾提及此桥,不能不是一件憾事。为弥补这一点,本文不揣冒 昧,将黄河三山浮桥作一简要论述。 二孟昌龄的三山浮桥计划 北宋中......
论清浦古镇未沉陷入江及长江口沉石带的来源
作者:奚柳芳
一绪言 浦东新区的开发已为世人所瞩目。而位于新区北端的外高桥港区无疑将成为通向世界的门户。港区附近的长江口水道,有一段江底,因沉积物成带状高出于周围基底而影响航行,故自1916年起即被海图作礁石标志标出,视为禁区。开发外高桥港区,势必要弄清长江口该段航道梗阻的原因。1985年,经有关单位勘查,发现“危险区”水域内确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沉石带,但对其来历却未知其详。近据《文汇报》报导,一位高级工程师经过研究推定此沉石带的成因主要是位于浦东的一座明代古镇清浦镇沉陷入江所致①。由报导获知,此研究报告,由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召请有关专家论证,已经通过。这位高级工程师以古稀之年艰苦卓绝地忘我工作,令人钦敬,其对浦东开发之贡献自有公论,本不假于任何的虚美。唯其论证长江口沉石带的来源,本人认为,容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以策对浦东新区之开发有所裨益,同时,通过对与沉石带有关的厉史过程作一个回顾和总结,藉以弄清这一段历史事实,于致用之学、或不为无补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综合浦东的地理环境及变迁,本文认为:长江口沉石带当系明代人工垒筑之宝山、宝山城与今宝山区(原宝山县与吴淞区、)、......
论梁启超二十世纪初鼓吹革命
作者:刘云波
从初登历史舞台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时期成为立宪派的理论旗手,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政治表演,大抵没有脱出过改良派的温和形象,所谓梁启超鼓吹革命,则是指他在二十世纪初年有过不少激烈言论,诸如“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①,“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②等等。长期以来,由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与革命派为对的事实,其鼓吹革命的言论不是被视为假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宣传,就是被看成与康有为保皇立宪小异大同的一丘之貉,这给全面公允地评价梁启超带来了很多不便,笔者不揣冒昧,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一问题略陈管见,不妥之处,祈方家教正。 让我们从分析梁启超鼓吹革命的原因入手。 笔者以为,梁启超鼓吹革命,有理智思考的色彩,但也有因客观外界的刺激而引发的非理智性冲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势感召。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清政府横加迫害维新党,而政治上却仍然继续其倒行逆施。梁启超及其它维新党人无不悲愤交加。义和团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家所受之辱前所未有,而勤王救国的计划又以唐才常、林圭诸烈士洒血汉口而告终,维新志 士再遭屠戮。《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国权日丧,......
禹之谟思想论略
作者:田海林,王凯
禹之漠(1866一1907),字稽亭,湖南湘乡青树坪(今属双峰县)人。早年入营幕,供职文书,军需。1894年曾参加甲午战争,因功赏五品顶戴,以县主簿侯选,辞不受。战后赴沪考察矿学。返湘后,与谭嗣同、唐才常、毕永年等维新志士交游,复又参与自立会、自立军起义事。事败东渡日本,学习应用化学及工艺学。1903年在湘设立“湘利黔”织布厂,为湖南近代首家纺织企业,次年迁长沙,扩大规模,并附设工艺传习所。同年,加入华兴会。1905年,参加收回粤汉铁路和抵制美货运动,创办湘乡旅省中学堂和惟一学堂,被举为湖南商会会董和教育会长,同年,加入同盟会,并负责湖南分会。1906年,组织长沙各校学生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又发动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斗争,8月10日被捕,翌年2月6日被秘密纹杀于靖州。 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的局限,学术界对禹之漠的研究仍停留在个别史实的考订与生平传记上,至于对其思想的系统探讨,盖付闽如。为此,我们综合考察其生平言行,拟就以下三方面对其思想作粗浅的分析论述。 一民族主义思想 “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①。禹之......
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作者:陈晓东,孙增举
辛亥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南方12省全部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布“独立”。南方革命势力是推翻封建帝制的主要力量,但离不开北方革命势力的配合和支持,尤为宣布“独立”的陕西、山西两省。本文试对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作一具体评述。 近舞重地山西始终为民军所控制 正当袁世凯即将“出山”之时,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爆发。起义的基干力量为驻太原的新军第43混成协。驻城外的第85标率先发难,攻入太原,击毙山西巡抚陆钟奇。第86标驻城内,标统、同盟会员阎锡山率部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太原。咨议局召集各界代表开会,推举阎锡山为山西军政府都督。 起义军获民众支持,一面扩军,一面兵分三路,扩大起义战果。东路军为主力,由姚以价率领,占领军事重镇娘子关及阳泉、固关、井隆(属直隶,今河北)等地。南路军由刘汉卿率领。清军前路巡防营反正,民军不战而据平阳(今临汾)、洪洞等地。北路军由张喻率领,攻占了代州(今代县)、宁武、朔州、神池等地,并攻打雁门关。 省城起义,全省景从。雁北,李国华、宋世杰等发动大同起义,占领大同。续桐溪、弓富魁等组织忻代宁公团(在同盟会领导下,由忻州、代州、宁......
中原突围述略
作者:王宗荣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之大别山区, 地跨平汉路东西,处在南京、武汉之间,方 圆15万平方公里。它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 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之一。在这里诞生的新四军第5师,发展为 5万余人的队伍,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作 出了重大贡献。中原解放军是在抗战胜利后, 由原新四军第5师,王震、王首道率领的359 旅南下支队,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高岳军 区部队,王定烈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水东区 部队于1945年10月在桐柏地区胜利会师后组 成的,并建立了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 为政委的中原军区,成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 之一。日本投降前后,人民军队大力扩展解 放区,缩小沦陷区,中原解放区一度发展到 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 态势,成为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成为蒋 介石要从大后方峨嵋山返回南京,盘踞华东, 控制华北,抢占东北,向全国部署内战兵 力的一大障碍。在蒋介石看来,中共据此, 可“北出黄淮平原,以扰中原;南下武汉, 以窥两湖;西进随(县)、枣(阳),以控 荆(州)、襄(阳);并可切断我平汉路中 原之大动脉”①。因而把它视为眼中钉,......
论西藏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地位
作者:原思明
一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南门户 西藏是祖国大家庭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同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近400。公里。另外,其 “世界屋脊”的地理特点、内陆的中心位置等更使其地位变得特殊重要。正如毛泽东主席早在1950年就明确指出的那样:“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①。1955年,毛泽东同西藏上层人士谈话时又进一步指出,西藏藏族在政治上给我们的帮助很大:比如拿国防来说,西藏对我们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如果你们同帝国主义合作,从金沙江和我们为界,与我们为敌,事情就很难办②。 西藏民族无愧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优秀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广大藏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在反对侵略,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887年,西藏僧俗人民面对英军越界入侵的严重情况,及时向清廷上书,揭露侵略者“一贯以强凌弱,阴鹜性成”。在其占领印度后,“即以垂涎藏境,以便东窥四川、云南、北窃西宁、青海,水陆交冲,蚕食我大清边境”③的阴谋,表示:“纵有男尽女绝之祸,惟有复仇抵御,实力阻挡。”④ 18......
张君劢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略论
作者:公茂虹
张君动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著名学者,其政治思想基本上代表了五四以来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观点和理想。本文拟对其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想作一探讨。“国家社会主义”是张君动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民族本位的国家观和“修正的民主政治”两部分。 一民族本位的国家观 张君动认为国家是体现民族精神的道德团体。他说:“所谓国家是多数人民集合而成之团体”①。它含有“人民、领土、政治、社会以及语言、风俗、文字等要素”②。张君动对于黑格尔的国家观念表示赞同,他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哲学,既不是进化论,也不是制度论,而是自精神出发。他说:“窃以为进化论者之言,宜于为学者研究国家变迁之方针,制度论者之言可以为革命家或制宪者之参考。以云保持文化之独立,维持民族之生存而国家乃为,国民情感上所共同要求之一体,则国家意典之说,自可补前二说之所不及者矣”③。显然,从民族独立与生存的角度而言,张君肋赞同黑格尔以道德为国家基础的观点,即黑格尔所谓的道德一体说,或意典说。在张君动看来,国家是否为人类的最终现象是不可而知的,但就构成国家的要素以及国家对内对外职能而言,“国家有公时......
试论冲突法的历史发展
作者:李广辉
冲突法一向是国际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英美法系国家,冲突法甚至被许多学者视为国际私法的同义语。世界各国虽然对国际私法所研究的内容存有分歧,但是,不管怎样,当前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冲突法应该是国际私法研究的主要部分。所以研究国际私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冲突法的发展历史。从总体上讲,冲突法的历史是其法律制度史和学说发展史的综合表现。鉴于冲突法的成文规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大量出现,为了行文方便,本文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分别加以探讨。 一冲突法的立法发展史 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象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①冲突法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国际经济、人员交往比较频繁的条件下产生的。它起源于13一15世纪的意大利,以“法则区别说”的形式出现的。最早在国内法中规定冲突规范的,在欧洲有1756年的《巴伐利亚法典》、1794年的《普鲁士法典》、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四大法典。但对于冲突法产生过更大影响的还是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
《清史稿·李鸿宾传》订误一则
作者:刘晓祥
《清史稿》列传153《李鸿宾传》(38卷1149页)载:“李鸿宾,字鹿苹,江西德化县人。“·…被职逮治,遣戍乌鲁木齐。十四年释还,予编修.家住久之.二十年,卒.”新编《辞海》李鸿宾词条记述相同,当系源本《清史稿》. 按:“字鹿苹”误,应为“字象三,号鹿坪,一号陆平”.“十四年释还”误,应为“十五年”。“二十年,卒”误,应为“道光二十六年”. 订误佐证资料见下: 1.清同治十一年版《德化县志》卷33人物.宦业:(李鸿宾)“十三年遣因在戍所受潮湿,且年戍乌鲁木齐。到戍五月,赐环,钦赏编修。十五年、因在戌所受潮湿,目将七十,精力就衰,引疾归里。二十五年疾终,年七十有九.” 2.法式善等撰《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年版)551页:“湖南考官、检讨李鸿宾,字象三.江西德化人.” 3.民国丙子版《李氏宗谱》云:“继发三子。字象三.号鹿坪.一号陆平.”“到戍八月,奉旨释回,钦赐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段.” 4.1966年出土的《李鸿宾墓志》镌作:“公姓李氏,讳鸿宾,字象三.号鹿坪,一号陆平。”“癸已(道光十兰年)遂奉旨出关,甲午(道光十四年)......
1500—1700年欧洲社会经济变动的商业化趋势及意义
作者:刘鸿武
从近代以来欧美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看,在传统农业社会与近代工业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的先导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阶段。在欧洲,这一过渡性阶段大约出现在1500一1700年这两个世纪前后。人们往往把这两个世纪的欧洲称为商业欧洲。在这两个世纪中,欧洲商业经济的先导发展和急剧膨胀,以及整个经济生活与社会蛋活的商业化,作为一种破旧立新的革命性力量,一方面浸蚀瓦解着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技术革命与工业化社会蓄积创造着必要的动力与环境条件。诸如市场机制的形成,社会需求供给的扩大及其结构转换,资本积累和金融信贷体制的建立,以及适宜近代经济技术与工业社会的商业意识、企业精神、观念价值标准等人文环境的形成等。同时,也正是在这两个世纪中,在欧洲内部的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东欧地区与西欧地区之间,由于上述变动趋势推进程度上的差异,相互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地区和西欧地区在以后出现的发展差异,它们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它们在这两个世纪中所经历的不同发展进程决定的。因此,对于近代以后的欧洲历史来说,这两个世纪是一个具有重要意......
美国1920年的“红色惊恐”
作者:王恩铭
本世纪1920年之际,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反共浪潮,其气势虽不及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但它对美国进步力量的打击和摧残,对美国民主、人权原则的践踏和破坏也达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国内史学界对麦卡锡主义的研究己有不少论著发表,但对“红色惊恐”的研究似显不足。本文试从这场反共浪潮的起源、其镇压活动历史后果等三方面对它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红色惊恐”的渊源 “红色惊恐”,顾名思义,是对“红色”的恐惧。“红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字典里常常是激进的革命思潮和社会进步力量的代名词,所以,“红色惊恐”实际上就是美国统治阶层对当时国际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美国国内活跃的社会主义活动的惊恐。因此,了解“红色惊恐”的原由必须从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入手。 众所周知,1917年n月,苏联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暴力革命,从而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使命与先前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截然不同,因为它明确宣布废除私有制,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且把向全世界宣传和输送无产阶级革命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样一个新生的革......
从“无子”出妻看唐代“七出三不去”离婚制度的实践
作者:金眉
根据《唐律疏议》所规定的法定离婚理由来划分,唐人的离婚有和离、义绝和七出三种类型。鉴于时人对和离、义绝的研究已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从立法与司法的角度对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加以剖析,以求揭示出唐代社会的本质和风貌. 七出之法是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它的涵义是妻犯有七项事由之一便可以为夫所离异。这七项事由按照唐律的规定便是:“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否,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在七出之外,唐律还规定了“三不去”来对七出加以限制,这便是:“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三,有所受无所归.”(《唐律疏议·妻无七出而出沙)即妻与夫一同服过三年之丧,不去;娶时贫贱,婚后富贵了的不去;夫在婚前曾靠女方供养或结婚时妻子把财产带给了丈夫,如果妻子离去又无家可归的,不去。 法律对七出三不去作了如此详细的规定.而它们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笔者对最能反映唐代七出特点的“无子”作了以下考察. 无子出妻被唐律列为七出之首,但它也是有条件的。按照律疏的解释,它一方面要受年龄的限制.《唐律疏议·妻无七出而出之》条有这样的......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
作者:路海江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我协助组织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我并不想去欧洲(《西行漫记》第126页)。众所周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五四前后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青年留学运动,我党许多重要领导人早年都曾投身其中,并在运动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毛泽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什么自己却没有去呢?国内外许多论著似乎都没有把它当成重要问题予以阐述.而只是把它做为一个普通的事件淹没在一般的史料介绍中,有的著作仅仅介绍了毛泽东与赴法勤工俭学的关系,却对毛泽东为何没有赴法勤工俭学予以回避.在笔者所能一105·见到的论著特别是国外学者的论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太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美籍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在他写的《毛泽东》政治传记中,没有展开分析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的原因,而是引证说:当时知情的人说,毛泽东最后决定不去法国,“是因为他没有学好外语,怕到外国后发生困难。” 2.R·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则说:“留学的一......
《复国长老议定书》与20世纪的反犹太主义
作者:张倩红
《复国长老议定书》又译为《复国长老谈话录》、《郁山贤达议事录》,它本是一部秘密的伪造文件,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却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整个世界.无论是深孚众望的丘吉尔、腰缠万贯的亨利·福特,还是当今世界的风云之士纳赛尔、霍梅尼等无不深受这一文件的影响.大独裁者希特勒对此更是如获至宝,大加煊染.作为反对犹太人的借口和理论根据,《议定书》在西方犹太学界、史学界、宗教学界早已为人熟知,被称为,’2。世纪最为成功的宣传材料”、“世纪性的欺世度品”.本文就所能见到的有限资料,把《议定书》的产生、真相以及它对反犹太主义的泛滥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介绍给国内读者。 犹太民族遭受歧视与迫害的历史几乎与它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漫长。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一度给犹太人带来了解放的曙光,使他们呼吸到了自由、平等的新鲜空气。然而,光明的岁月仅仅是昙花一现,19世纪,一股以种族主义为特征的更为猛烈的反犹狂潮从欧洲大陆突然而起.德国、英国以及奥匈帝国都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与此同时,俄国的一些狂热分子更是大肆进行反犹宣传,不断制造反犹暴行。1 894年,尼古拉二世接替其父亚历山大三世登......
30年代初希特勒同垄断资本的关系
作者:夏季亭
目前,我们对1929年至1933年1月希特勒与垄断资本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二个偏向:一是过于强调德国陷入经济危机后纳粹党与垄断资本结合步伐的加快,过于强调两者一致的方面,对两者间的分歧则分析得不够;二是过于强调垄断资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对希特勒所寄予的希望,对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几届政府经济政策的得失和统治阶级内部几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研究得不够,忽视了垄断资本对巴本的重视,抬高了垄断资本对希特勒的信任,从而无法解释1932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德国政坛的变化。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德国后,纳粹党的影响和力量急剧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纳粹党加紧了宣传煽动活动,其纲领和口号迎合了德国中下层广大民众此时的心情和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国垄断资本对纳粹党的重视和支持有所加强,提供的资助有所增加.使纳粹党有较前为多的经费用于宣传竞选.但这并不等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或者大部分垄断资本已倾向于希特勒并给予了全力支持。在经济危机期间,纳粹党垄断资本的关系并非十分和谐.从纳粹方面讲,希特勒固然一心一意想向垄断资本靠拢,但他受到来自各方面诸多因素的牵制.在纳粹党内,希特勒还未取得19......
历史社会研究的重要成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评介
作者:段文勇
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国情研究的升温,国内学界开始注意到历史社会学这一边缘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者的文章陆续见诸报刊。不过,这些研究明显地呈现出较为零散的状态。最近,青年学者吴忠民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历史社会学理论的专著。 在书中,作者力图创建历史社会学的新体系。国外学者一般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视野放在历史现象领域,认为历史社会学的任务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该书则认为,国外学者的这种作法,实际上是社会史研究,其重心是放在对于“过去的现在”的研究。该书指出,历史社会学虽然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其重心应当放在对于“现在的过去”的研究,即:产生在过去并对当今社会尚有影响者,方属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该书明确地提出,历史社会学是一门分支社会学,并认为,历史社会学研究应当包括这样一些内容:解释当今社会中的历史因素的积淀规律,搞清这些历史因素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当今社会对于历史因素的正确处理方式。 一个时期以......
“丝路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大——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者:陈桥驿
《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以下简称《起点》)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年来兴起的这门,’丝路学”的继续发展,这是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它说明‘丝路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都已获得可喜的成绩。 丝绸之路是什么?王云度先生在《也谈丝绸之路的起点间题》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文前提要中把它归纳为“丝路”是我国古代以丝绸贸易为主要特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联系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总称。”作为李学勤先生在卷首《序》中指出的“狭义的丝绸之路”,这样的解释应该是相当全面的。当年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如王先生上述论文中指出的:“在时间和性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话从理论上说或许是不错的。但是由于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已经不必计较。记得有一年在日本大阪讲学,偶然到郊区“千里中央”吃饭,那家饭店的名称就叫“丝绸之路,,,说明其流行与普及的程度。 我对丝绸之路其实是门外汉。八十年代之初,天津人民出版社当时的社长陈力先生惠顾杭州敝舍,以这个名称的著述和翻译相嘱。由于我缺乏时间,对此道又无知识,实在不敢轻易造......
乔治·华盛顿:一个中国学者的解释——读余志森著《华盛顿评传》
作者:杨玉圣
对于中国人而言,乔治·华盛顿是一个并不陌生的世界伟人。自晚清以降,有关华盛顿的评介之作,不断问世,迄今已有数十种。这些版本不一、篇幅有异的华盛顿传记,向国人展示了一个活脱脱的美国“尧舜”,其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这在不同时期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不过,倘若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仍令人有未必尽如人意之感。现在,华东师大余志森教授著《华盛顿评传》使我们的缺憾烟消云散。 华盛顿是在反英斗争中崛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就其个人经历而言,他走的是从效忠英王的“臣民”到反英“叛逆”的革命之路。他在1769年4月即提出:“为了保卫与我们生命的一切息息相关的无限宝贵的天赋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这一直截了当的看法,表明他已正确预见到武装斗争的可能性、必要性,说明他t’开始走向革命”(第96页),并成为走在斗争行列的先驱者。当华盛顿1774年7月说“不经我同意,大不列颠议会就没有权力把手伸进我的衣袋里去随便掏钱”时,这标志着他的政治思想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第78页)。 华盛顿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并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荣任大陆军总司令。当时......
加里波第对突尼斯事变的反应
作者:刘淑春
突尼斯是意大利最近的非洲邻邦。突尼斯半岛尖端的崩角离西西里岛的菲托角只有85哩,而突尼斯城距马尔萨拉城也不过145哩,突尼斯与西西里共同扼守着地中海狭窄的咽喉。在19世纪中期,它仅有150万人口,而可耕土地却多达75。万英亩,并且地下还有着磷、铁、锌、铅等丰富的矿藏。 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就已意识到突尼斯对于意大利的重要意义了。因为,他们看出:意大利资源贫乏,国土狭窄,人口日渐增多.穷困之势难挽,必须为感到生计艰难的“过剩人口”寻求出路,而突尼斯正是理想的殖民地。因此,利卡索里、拉塔奇等政界要人,喋喋不休地告诫国民不要只关心个人生活水准,而应关心开拓国外的殖民事业,他们所指示的方向便是突尼斯。甚至于连加里坡第也迫于意大利的穷困、欧洲列强抢夺殖民地气焰日炽,而同意把殖民事业置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准之前,增加陆军、海军及殖民事业的经费开支。这就无怪乎在1 864年的议会辩论中,议员竟把崩角称之为“意大利分店”了.此后意大利便加紧了对突尼斯的殖民活动,意大利移民也大批涌来。外国人中有一半是意大利人。到了1869年,意大利已与英国、法国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