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1 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层次反思
作者:唐嘉弘
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层次反思唐嘉弘一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复杂的问题,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见仁见智,歧说并存。无论就承平时代或社会转轨的剧烈时代,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借鉴;不仅是某一民族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不仅是解答人类之谜的需要,也是深入认识自我的需要。历史公正地告诉人们:人类的文化越是进步,人类就更加要求了解自己;离开了民族传统文化,也就否定了民族共同体自身,否定了民族社会历史,势必成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受到历史的惩罚,给该民族或国家造成重大失误或灾难。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关键要害问题,在于他们忽略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实质上已经成为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与该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不可分割,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不可分割,忽略了历史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的重要性。它与"历史无用论"以及与此关联的"历史危机论"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不能想象,一个人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自己的祖国和先民,对于自己生存的社会历史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会在矛盾运动及瞬息万变的......

范晔卒年辨正
作者:韩杰
范晔卒年辨正韩杰范晔,字蔚宗,南朝刘宋著名史学家和声韵学家,《后汉书》作者。关于范晔谋反被诛一事的具体时间,在萧齐以后修撰的史籍(今存者)中均有明确记载。沈约《宋书》卷5云: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未,太子詹事范晔谋反,及党与皆伏诛。丁酉,免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为庶人。"李延寿《南史》卷2及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4所记范晔被诛时间与《宋书》同。唯唐人许嵩《建康实录》卷12载云:元嘉二十二年"十月己未,太子詹事范晔、员外散骑常侍孔熙先等奉大将军谋反,伏诛。丁酉,免侍中彭城王为庶人,绝属籍,幽于安城郡。"二者所载各异,那么孰是孰非呢?查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及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可知元嘉二十二年十月丙戌朔,并无己未日。"十月己未"与"十二月己未"在时间上相去甚远,但在字形上却颇为相近。《建康实录》成书于唐中叶(玄宗肃宗之时),其最早刊印则在北宋嘉伤三年(1058年),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辗转传抄,乌焉致误或漏刻在所难免。而且,许嵩在节录改编旧史时,记时上错录、脱录,干支讹误,更是不胜枚举。故清人王鸣盛讥其"粗疏纰漏,不可胜摘"(《十七史商......

论管仲改革的利弊
作者:李玉洁
论管仲改革的利弊李玉洁管仲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改革家,他辅助齐桓公对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得到全面发展,齐国进入了春秋时代的鼎盛时期,齐桓公从而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然而在管仲的改革中亦有许多弊病。给齐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以致在齐桓公以后,齐国霸业中衰。一管仲改革给齐国带来了进步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小白即位,他不记带钩之仇,以管仲为相,同时任用鲍叔牙、隰朋、高以修齐国之政,齐国政治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管仲全力地辅助齐桓公在地方行政、军政、财政及用人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在行政方面,管仲采取国野分治的政策,即"参其国伍其鄙。"在国都设立21个乡。其中15个为士乡,6个为工商之乡。士乡之民是齐国公室的同族人。每乡接轨、里、连、乡进行编制,这种编制是军政合一的编制。士乡中的每家都要出兵丁,工商之乡不出。管仲把齐国的鄙野分为"五鄙",按邑、卒、乡、县的编制进行管理。鄙野居民一般是齐国统治贵族征服来的异族人,故鄙野之民不服兵役,鄙野中只有行政,而无军政。管仲实行国都鄙野制度,使士、农、工、商,不相杂处,"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甲骨文中的“尹”与“工”──殷代职官考异之一
作者:范毓周
甲骨文中的“尹”与“工”──殷代职官考异之一范毓周甲骨文中屡有关于"尹"与"工"的记述,陈梦家先生曾经论定他们都是殷代史官的名称①。他的看法曾在学术界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以致辗转沿袭,迄无异辞,直到最近仍为一些学术著述所称引②。其实这是颇有问题的。甲骨文中的"尹"与"工"究竟是否史官名称,还有再作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这里,不揣翦陋,试就这一问题略陈一些远非成熟的管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甲骨文中有关"尹"的卜辞是很多的。其中除了"伊尹"与"黄尹"属于殷代先王旧臣的称谓外,另有"尹"、"尹"、"族尹"和"多尹"等种种称谓,他们都是殷代时王的臣属名称。尹在武丁卜辞中是比较常见的名称。例如:1.甲申卜,争贞:尹以子?贞:尹弗其以子?(《前》7、43、1)以,旧释氏,胡厚宣先生认为其义为挈、为致③,挈有提挈、扶持之意。此辞当为殷王卜问是否让尹扶持子的卜辞。子,当为殷王诸子之封于地者。卜辞中用为地名者有:2.……卜,即贞:……于?四月。(《》37、6)又有有关的卜辞:3.辛亥卜,宾贞:勿取?(《明》2354)4.贞:王其启?(《后》下35、1)可与1辞相比照。由上引1......

秦汉五德终始初探
作者:汤其领
秦汉五德终始初探汤其领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末期阴阳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五行相生、相胜理论在人类社会、王朝兴替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推五德终始之说,第一个将五德终始理论付诸实践。其后,西汉高帝、文帝、王莽新朝、东汉光武帝都相继采用了这一理论,改正朔、易眼色、更官制。五德终始理论的实施,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各个新建王朝的德运特征,而且在实践中对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笔者撰文即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舛误之处,敬祈请专家批评赐教。一五行神化与五德终始说的形成"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文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五行:水、火、木、金、土本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五种物质,在上古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认识范围和认识能力受到诸多限制的时代,这五种物质常被看作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国语·郑语》云:"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然而,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仅靠"五行"是不足以描述其丰富内容的,因此五行的概念便不断地扩......

近年来“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研究述评
作者:刘安志
近年来“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研究述评刘安志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的有生之年,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加强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个消灭当时的分裂割据政权,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上结束了自唐中叶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有关赵匡胤之死及其弟赵匡义之即位,却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或"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这两桩北宋初年最大的政治疑案,成了历史上的"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两桩政治疑案作了种种推测和解释,试图解开其中之谜。近年来,史学界对此发表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今述评如下。一有关"烛影斧声"传说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神宗朝释文莹所撰的《续湘山野录》。著名史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引入了这一记载。研究者们由于对释文莹其人及《续湘山野录》的记载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烛影斧声"传说的真伪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李裕民在《揭开"斧声烛影"之谜》(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释文莹《续湘山野录》作于1081-1084......

大理境内的民族及其与宋的关系
作者:冉守祖
大理境内的民族及其与宋的关系冉守祖从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末,在中国大地上与宋先后并存的封建政权,在北方有辽、金,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研究辽、夏、金、吐蕃、大理与宋的关系,对进一步揭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正确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都很有意义。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大理境内的民族及其与宋的关系略加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大理是云南白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政权。唐代在云南的南诏,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灭亡,继之而起的是郑买嗣的长和国,赵善政的天兴国和杨干贞的义宁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纷争,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掉了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然以云南洱海为中心,统治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直至1253年始为蒙古所灭,其间共316年,大致与两宋相始终。大理政权所辖地相当于今云南全省、四川省的西南部。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忽必烈灭大理,"凡收府八,鄯阐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东至普安路云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横山.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其八府为善阐府、威楚府、统矢府(今姚安......

从李福达案看明中期的法制状况
作者:高春平
从李福达案看明中期的法制状况高春平嘉靖初年,"大礼议"之争风波未息,又发生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此案牵涉到民间秘密宗教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纷争。因此,审理一波三折,几经反复。最后,主持终审的张璁、桂萼、方献夫三人秉承嘉靖帝意旨,置法律与事实于不顾,严刑逼供,酿成罕见之冤狱。致使一些史家对案情真相难辨,看法不一①,甚至西方学者也认为"这桩案件的真象从未弄清"②。笔者详查有关史料,终于理清全案头绪,兹略抒浅见,敬请方家指正。一李福达,一名李午(五),又名张寅,山西代州崞县(今原平)人。性黠慧,秃头顶,出身于宗教世家。其祖父、族叔皆以传教为业,并参加过秘密宗教活动③。弘治二年(1489)春,山西连年遭灾,饥民蜂起,教徒王良决定联络蒙古小王子犯边,然后乘明军出御之时发动起义,于是"令何志海等四人驰马负表其旗号、器械以行,至朔州胡浪庄失道,为守墩者所获"④。王良见事已败露,即集众欲攻崞县。其时巡抚山西都御史翟正率兵来剿捕,王良便率500余人奔入定襄县洪泉寨山间拒守。翟派人招抚,义军拒之,遂择大雾天督民兵入山攻之。义军仓促应战失利。明军搜各山,"获百二十三人及妖书,器械......

《旧唐书·李翱传》勘误一则
作者:郝润华
《旧唐书·李翱传》勘误一则郝润华中华书局本《旧唐书》卷一六0《李翱传》谓:李翱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父楚金,贝州司法参军。按,"父楚金"当是"祖父楚金"之误。《全唐文》卷六三九录李翱《皇祖实录》一文曰:"公讳楚金,咨议诏第二子。明经出身,初授卫州参军,又授贝州司法参军。"《皇祖实录》乃李翱为其祖父李楚金所作,从文中可知楚金非翱之父。又,《全唐文》卷五六四有韩愈《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一文,亦曰:"贞元十七年九月丁卯,陇西李翱合葬其皇祖考贝州司法参军楚金、皇祖妣清河崔氏夫人于汴州开封乡某里。"考者,父也。祖考,即祖父,祖妣,即祖母。是楚金乃李翱之祖父明矣,《旧唐书·李翱传》误为"父",疑"父"上脱一"祖"字。《旧唐书·李翱传》勘误一则@郝润华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销──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四
作者:邓亦兵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销──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四邓亦兵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方式与汉族人不同。他们多经营牧业,食物结构以羊牛肉为主,配以少量粮食。完全不吃粮食的地方虽然也有,但比较少。粮食对于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需求程度不如内地人那么大。或许是这种原因,在以往对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研究中,很少专门涉及粮食运输问题。实际上,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如云南、贵州、东北山区的人们,多经营山产,食物结构以粮食为主。生活在东北平原、新疆地区、云贵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一样,食物结构也以粮食为主,并进行农业生产,包括种植水稻。此外,清政府推行逐放内地犯人到周边地区生活的政策,也促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食物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周边地区对粮食的需求程度。更重要的是,清代以来,汉族人大批迁往周边地区,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作物,使周边地区出现大片粮田。生产的粮食,一部分向内地运销,以补充内地的粮食不足;另一部分向周边地区运销,使生活在边远牧区的人们,比较容易获得粮食,促成食品结构的变......

沈葆桢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
作者:林庆元
沈葆桢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林庆元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没有多少年,就踏上侵略中国的道路。1874年举兵侵台,为其发端。应该说,在这一侵略事件中,日本并没有完全达到其侵略目的。其重要原因,是沈葆桢在这场反对日本侵略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分析局势,确定备战方针1874年5月6日,日兵入侵台湾琅,5月29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迅速赴台巡视。他首先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日本国情作了较符实际的分析,指出日本侵台"大有骑虎之势",欲罢不能;而台湾原住民不可能战胜日本"蓄意新练之兵,其破也在意中事,破则必踞其地,而我之战事起"①。总之,中日交战有很大可能性。他认为,如果日本"胁我以非理,立即奋勇拒敌,不以开衅罪之"②,"此时,以挞伐之威,并不得谓衅开自我"③,主张及早做好反侵略的准备。同时,他也看到,日本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孤立的地位。日本侵台消息传出后,即受到列强的抵制。沈葆桢看到了这点:"中西人人发指,非虚言也"④。然而日本敢在国际上孤立的情况下举兵侵略台湾,是由于清政府的苟且偷安。他指出日本"非窥我苟安旦夕之意,亦不遽蹈抵隙而来"......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失误
作者:张思恩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失误张思恩1856年夏,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天京事变的发生、石达开的出走,使天国受到极大损失。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他们率军浴血苦战,才稳定了形势。1859年4月,天王族弟洪仁从香港到达天京,不出1月,洪秀全封他为干王,精忠军师,总理国政,还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①。洪仁自知初到天京,未有尺寸之功,"恐将心不服",再三推辞,洪秀全不准②。1861年9月安庆失守,洪仁被革去军师职务,洪秀全又以毫无才能的兄长洪仁达出任军师,天国的军事斗争形势更加不利。洪秀全在发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但是天京事变后,特别是天国后期,也有不少严重的失误。综观太平天国后期重大的军事失误,都与作为最高领袖的洪秀全有很大关系。洪秀全是出身于农村的普通知识分子,他虽为教主,而真正埋头从事艰苦创业实际工作的,是他的好友南王冯云山。从永安到天京,真正指挥军事斗争的是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等。天京事变后,虽然他宣布"主是朕做,军师也是朕做",但实际上,形势稍有缓和,还是把指挥军事的任务......

《元史·五行志》正误二则
作者:赵经纬
《元史·五行志》正误二则赵经纬笔者在读中华书局十五册点校本《元史》(1976年4月版)卷五十《五行志》一时,发现该卷有二处明显错误。其一:(大德)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按:此句中"燕南"和"燕南属县"两者中必有其一为笔误。因为文中所列五处是并列关系并不含有任何复指成分。查《元史》卷一九《成宗纪》大德二年四月庆申条.见有"江南、山东、江浙、两淮、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之记载,故知"燕南"为"江南"笔误。虽然《元史》点校者也曾将此条记载列于五十卷后供参考,但并没直接点明它为元史撰者笔误,因而笔者在此将其列为谬误指出。其二:(大德)七年五月。益都、济南等路蝗。六年,大宁路蝗。八年四月,益都临朐、德州齐河县蝗。按:该文中"六年"颇成问题。因为在五行志中所列文界,往往以时间先后按顺序列出。而这里将"六年"列于"七年五月"之后,就甚悖文意。据《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大德七年六月乙巳条,有"大宁路蝗"如此记载,故得出文中"六年"实为"六月"之误的结论。《元史·五行志》正误二则@赵经纬

论湘军与晚清中国社会
作者:王继平
论湘军与晚清中国社会王继平湘军的兴起,不应当仅仅从中国近代军事史和太平天国战史的角度来诠释。作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诸种因素交汇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作为一个势力集团,它对于晚清中国社会各层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本文拟将湘军当作一个群体,全面地研究它对晚清政治、现代化运动、军制变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阐述湘军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湘军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一汉族地主政治势力崛起的契机湘军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乃在于它造成了汉族地主政治势力崛起的契机,从而改变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结构,也促使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清朝的政治统治,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政权,故具有满族贵族对汉族人民进行民族歧视与压迫的特征。这种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在清代的职官设置中均有明确的规定。据清会典、职官志等记载,清代在中央政权的各个部门的职官定额设置中,明确规定了满、汉及其他民族(主要是蒙古)的具体人数及各自的份额。从表面上看,在中央各部的长官中,一般是满、汉各半,人数对等,但在实际运作中,满族大臣是权位高于汉族大臣的。以军机处而言,军机......

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保甲制度的建立
作者:朱德新
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保甲制度的建立朱德新为了与共产党争夺农民,在农村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借此扩大人、财、物的征集,扑灭共产主义的燎原烈火,最终巩固在全中国的统治地位,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前期一改以往形式上群众参与的"自治"为"官治"即政治强控,力图借保甲制度将自身的意志延伸至农村基层内。本文拟从剖析保甲制度在河南建设过程的角度,去揭示村落社会的政治面貌。一保甲制度原为封建君主专制在基层农村的政治管理体制,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它滥觞于西周,完备于宋代,明清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清王朝的大门后,西方"地方自治"的风拂到中国,对封建的基层专制政治形成有力的冲击。在封建士大夫群体中开明人士的推动和影响下,清王朝被迫对此作出反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主张并规定"地方自治"的实施程序。此举在各地曾喧嚣一时,但大多仅停留在县一级的建立"自治筹办事务所'与研究所,以及成立议事、参事两会阶段,县以下的农村政治依然故我。帝制被推翻,民国肇始,封建宗法性质的保甲制逐渐宣告终结,具有"地方自治"性质的闾邻制开始在广大农村勃兴。......

梁漱溟思想散论
作者:秦英君
梁漱溟思想散论秦英君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也有身体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的确,从梁的一生看,他敢想、敢言、敢行,真诚地对待自己,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影响的思想家。一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与宋明理学的阳明心学相结合、相印证的产物,其中非理性主义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他赞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冲动,对"人心"的意义持一种生机主义的宇宙观。柏格森认为:宇宙本体既不是康德的"物自体",也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变动不居的生命之流,并称之为"绵延",认为"绵延为万物之本"①。梁漱溟依据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宇宙的本体,而"生命与生活,纯然为一回事,一为体,一为用"。梁漱溟这里所说的"生命"并非指生物学等科学中所说的生命,而是指离开物质的永恒的意欲,宇宙的本体和唯一的实在。他说:"尽宇宙是一切生活,只有生活,初无宇宙"②。梁漱溟将这种生机主义的宇宙观说成是儒家哲学的"根本道理"。他说:"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生',本来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生生之谓易"......

论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特贡献
作者:蒋建农
论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特贡献蒋建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这是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在日寇对华侵略的步步进逼下,逐渐达成的共识。但是,如何创建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壮大,则是一个极其艰难复杂的过程。对此,毛泽东有独特的贡献。一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内对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孰重孰轻的认识是不清楚的。一度占据中央领导地位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还照搬苏联提出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的对立是"国际关系的核心"的论断,认为日本侵略我东三省是进攻苏联的序幕,提出要武装保卫苏联,要首先推翻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直接地毫无阻碍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这种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关门主义,使党和红军坐失九一八后国内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良机,使自己陷入孤立,并遭受严重损失。共产国际"七大",以及在其精神指导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八一宣言》,开始转变方针,对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八一宣言》缺乏对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具体分......

对雅各宾派专政几个问题的商榷
作者:关勋夏
对雅各宾派专政几个问题的商榷关勋夏雅各宾派专政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阶段。因此,国内外的法国革命史专著,以及我国现行的高校《世界史》、《世界近代史》教材,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论述。但是,在这些论述中,对于雅各宾派专政的土地法的评价,对于它的阶级性质的看法,对于它失败原因的分析,都存在着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仁,并请大家指正。一雅各宾派专政的土地法是"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吗?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革命的标志之一"吗?有的教材是持肯定看法的,认为"法国革命以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到了雅各宾派掌权之后,才得到了解决"。"雅各宾派所颁布的土地法实施之后,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小块土地私有者,就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雅各宾派的土地法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革命的标志之一。"这种评价值得商榷。要判断雅各宾派专政的土地法是否"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它的土地法是否"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革命的标志之一",就必须具体地分析它的三个土地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第一个土地法令,即1793年6月2日颁布的将王室、教会、逃亡贵......

试析1880—1914年埃塞俄比亚幸存的原因
作者:管敬绪,方青
试析1880—1914年埃塞俄比亚幸存的原因管敬绪,方青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大小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把非洲推到了殖民主义威胁的最前沿。从1880年起,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猛然加快。在此之前,非洲仍有80%的国家和地区是独立的,而在此后的30年中,非洲几乎已被列强瓜分殆尽。面对殖民主义的瓜分狂潮,非洲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终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并因此在大瓜分中成为少有的幸存者之一。本文拟就埃塞俄比亚在大瓜分中得以幸存的原因进行探讨。在大瓜分的狂潮中,埃塞俄比亚犹如狂风恶浪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国际大环境和埃国内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后者起着主导作用。一、埃塞俄比亚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战争,其实就是军事实力的较量。1882年埃意《乌查利条约》的签订,为埃塞俄比亚改进军备武装大开方便之门。条约不仅规定了意大利支付给埃方200万里拉、3万支步枪和28门大炮的义务,而且条约中规定的埃军可以通过意大利输入军火的条款使埃国在减少许多外交麻烦的境况下,更多地与欧......

马克思古代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
作者:郑祖铤
马克思古代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郑祖铤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问题,是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东方国家抉择发展道路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因而,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几次讨论的热潮。然而,至今众说不一,其原因之一是参加讨论者各取所需地引用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述为自己既定的观点作论据,不能从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全过程和历史阶段性的结合上,把握马克思的论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原意和前后的联系。因此,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是必要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既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改造资产阶级东方学的结果,又是他对社会形态和东方社会的研究成果。这表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有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知之甚少的时期;中期为50-70年代,是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开始深入研究及其理论初步形成时期;晚期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基本完成时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同时包括着古代和近代两个不可分割部分的统一理论体系。本文仅就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马克思古代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

魏特夫陷阱和东亚的复兴
作者:孙达人
魏特夫陷阱和东亚的复兴孙达人魏特夫及其《东方专制主义》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这也许是因为魏特夫的经历很特殊,以致可以说具有戏剧性。他是一个西方人,可是以毕生精力研究东方社会;他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他曾当过共产党员和德共中央委员,后来与共产主义运动决裂,全身心地为西方世界填补"理论上的真空"。一言以蔽之,魏特夫是一个在生活、思想、工作和信仰上经历跨度都很大的人。正是这种经历和跳跃,使他积累了关于东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丰富知识,也使他的著作具有特别意义上的典型性。从广义上讲,东西方关系至少是全部成文史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狭义上讲,东方社会究竟向何处去,对于东方人自然早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对魏特夫的跳跃不论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经历是一种沟通认知的桥梁;他毕生研究所得,不论正确还是谬误,都是东方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积淀,并从正面或负面给予人们以启迪。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因为历史和个人的原因,过去关于西方的认识太少,自己在阅读《东方专制主义》中的突出感受是收获比读许多观点与己类似的著作还要多些。一跟其它学说一......

评《多尔衮评传》
作者:朱绍侯,王宏斌
评《多尔衮评传》朱绍侯,王宏斌郭沫若先生说,满清贵族统治中国长达267年之久是个谜。要破解这个谜,首先应当研究明清政权的交替是怎样完成的。明清的改朝换代是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完成的。研究清人入关夺取北京的历史,谁也无法绕过多尔衮这个关键人物。最近,陈作荣、赵毅二同志合作的《多尔衮评传》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研究清初历史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较好地把握了明末清初中国历史演变的轨迹,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传主的功过是非,发掘了大量资料,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观点。第一,该书紧紧抓住时代大背景,把传主的主要活动都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作者指出,朱明王朝从万历中叶起,便已百弊丛生,灭亡的病根已经种下。为了维持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不断加重赋税,下层民众被榨干了血汗,他们对王朝的统治怨恨已极。"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成为悲愤已极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朱明王朝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时的中国出现了两股重要政治力量:一是崛起于辽东的满洲贵族军事集团,二是崛起于黄土高原的大顺、大西农民政权。这两支力量都对朱明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有力挑战,都具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河南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新贡献──简评《意大利近代史》
作者:戴可来
河南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新贡献──简评《意大利近代史》戴可来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白莱暮教授作序、河南大学辛益教授撰写的《意大利近代史》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我省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又一新贡献。该书分为10章,洋洋40余万言。它以1748年亚琛和约的签订作为意大利近代史的开端。第一章"476-1748年封建社会简况",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长达千余年的意大利封建社会的概貌,并以此作为全书的绪论。以下九章系统地论述了1748-1918年的意大利近代史,脉络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对于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作者都一一作了交待,并有自己独到的评价。作者那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生动洗练的语言,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视角地进行的分析,都使本书增色不少。这部《意大利近代史》有许多优长之处,举其要者有以下几点:首先,476-1748年的意大利封建社会史,线索复杂,内容繁多,作者却能抓住这一历史时期的三个基本特点,即外族统治下分裂割据的政局、缓慢发展又急剧衰落的经济、抵达高峰又跌入低谷的文化,仅用3万字的篇幅,就将这段复杂的历史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很......

明代开封的王府──兼评《东京梦华》中的一处错误
作者:苏宁
明代开封的王府──兼评《东京梦华》中的一处错误苏宁明朝规定,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为奉国中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日乡君,婿皆仪宾"(《明史·公主传》)。周王之国开封后,共传十一世十一王,所封郡王为: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泌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固始(《明史》无固始王,引者补)、原武、鄢陵、河阴、项城、泌阳、颖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山、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安乡、永寿(《明史》无安乡王、永寿王,引者补)。由上可见有明一代周府共有郡王72人,不包括先封郡王后入继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