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2 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层面
作者:刘士林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层面刘士林(一)关于结构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构主义的探索,这一思想史课题,应该说是最初发端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和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为起点。不过,最初的研究者都未正式使用"结构主义"这一名目,而且国内学术界对西方的结构主义介绍也不够,知之甚少。但它那种探索结构、强调关系、重视整体的方法,以及研究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切中肯綮的揭示,都使得人们不由不对它刮目相看。关于结构主义,现在对学术界已经不再陌生了。结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它主要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实体"构成的,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①。结构主义是用事物间的"构造关系"来反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世界观的。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已渗透到各种学科的领域中,在"数学中,它反对的是分解主义;在语言学中,它表现为由对孤立的语言现象的历时态研究转为对统一语言系统的同时态研究;在心理学中,它与原子论相对立;在哲学中,它反对历史主义"③。质而言之,结构主义强调......

试论山东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兼与《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一文商榷
作者:方酉生
试论山东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兼与《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一文商榷方酉生山东龙山文化因1928年发现于山东历城县(今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以漆黑发亮、薄胎的陶器最具特色。从1930年、1931年城子崖遗址发掘开始,迄今已有60余年。在这60余年当中,解放以前,旧中国灾难深重,考古工作不可能大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的田野考古工作和全国各地一样,得到蓬勃的发展,不但龙山文化本身又陆续取得十分喜人的成绩,而且还新发现了早于龙山文化的大汉口文化和北辛文化,以及晚于龙山文化的岳石文化。因此,龙山文化在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发展序列的位置是清楚和已经排定了的。即北辛文化→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它们的距今年代,分别为北辛文化公元前5400-430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600年;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2000年;岳石文化公元前1900-1600年。这些使我们对加深龙山文化性质及其社会面貌的了解,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这里笔者根据60多年来山东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建国以来龙山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对山东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

“三年之丧”应为殷代遗制说
作者:杨朝明
“三年之丧”应为殷代遗制说杨朝明"三年之丧"究竟为何时之制,或者说它是否殷代旧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以前,一般认为"三年之丧"是三代古制,现在持这种看法者也不乏其人。自清初学者毛奇龄提出三年之丧为殷制而非周制①以来,又有傅斯年、胡适力主三年丧制为"殷之遗礼,而非周之制度"②。郭沫若先生反对这种看法,认为"三年之丧并非殷制"③。近又有黄瑞琦、顾洪先后撰文探讨"三年之丧"的起源,他们也否认"三年之丧"为殷制说,认为"三年之丧"乃由春秋后期的叔向首先提出,又由孔子及孟、荀等大力表彰的结果④。这种看法与廖平、康有为所谓"三年之丧"为孔子改定之制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深入研究"三年之丧"问题,并对诸家观点重新审视,我们认为还是"三年之丧"为殷代遗制的看法是正确的。今试将愚虑所及陈述如下,以向方家求正。丧服制度的产生与宗法制是密切相联的,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实,我国的宗法制度"至迟在殷商的晚期已具雏形,甚至可以说已经成熟"⑤,殷商时期产生丧服制度是可能的。只是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我们已很难得知那时候丧服制度方面的具体形态。不过,从文献的零星记载中,我们可以推知殷商......

诸葛亮的齐地人文风格
作者:赵缊
诸葛亮的齐地人文风格赵缊从汉季群雄割据到西晋灭吴一统,期间达一个世纪之久,战争动乱的频仍虽给当时人民带来无数灾难与痛苦,而精英人才的辈出也给这一时期历史以面貌一新之感,诸葛亮即为其中翘楚。本文依据诸葛亮平生言行事迹,来谈谈乡土文化对一个人的熏沐与陶冶,以及在其身上所留下的印痕标记。一诸葛氏与山东的地缘关系关于诸葛姓氏的来历大体有《吴书》与《风俗通》两说①,其共同之处在于葛氏以琅邪诸县地名相冠,合而得为复姓。结合后来诸葛氏共推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为祖看,这个姓氏的产生当不早于秦汉,由此便决定了诸葛亮与其里籍之间的地缘关系。琅邪属古齐地,自周初太公建国、春秋管晏相齐、战国稷下诸子争鸣,历经八个多世纪,形成一整套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迄秦汉一统,这种地域文化又以其雄厚的实力依借今文齐学、黄老道学、神仙方士等诸多形式传衍,为齐地学风士气提供了继续保持自己风格特征的凭依,这些也是诸葛氏家族生息的文化氛围。自诸葛丰后,诸葛家族彪炳史册的达官显宦、名人学者虽无记载,但在徙居阳都前后,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亦恐不小,这从后来诸葛昆仲所受的教育略见一斑,兄长诸葛理治《毛诗》......

论唐代的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
作者:唐任伍
论唐代的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唐任伍在中国历史上,围绕土地问题的解决,思想家们提出了大量的方案。他们殚精竭虑,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希望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在这些方案中,有三代的井田,董仲舒的限田,王莽的王田,西晋的占田,以及北魏开始的均田。唐中叶以后,尽管不时也出现了一些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但大都是前几种方案的轮回和重复。在上述几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中,井田制作为思想家头脑中的一种理想,常被津津乐道,但实际上却无法实行。限田、王田和占田方案,影响很小,没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作用。唯有均田方案,不仅实实在在地从北魏到唐中叶的300多年中实施、推行过,而且影响着均田制产生以后的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曾数次以"均田"作号召,近代洪秀全、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中,也曾从古代均田思想中汲取营养。而唐代的均田思想,又是历代均田思想中最细密、最完善的部分。因此,研究唐代的均田思想,对于通览中国历史上的均田思想全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均田制的产生和发展均田制并非唐代首创,而是始于北魏。均田制的产生,是晋以后最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也可以说是自秦废井......

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
作者:刘五书
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刘五书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期为儒家文化的创立时期,第二期为宋明时期的理学,现代则需要第三时期。其中,宋代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弘扬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程朱理学,影响深远。但是,本人认为,程朱理学只能是对儒家文化在理论上的发展,而包拯等政治家、清官,将儒家思想精髓付诸实践,才使程朱理学有了根基,使儒家文化更活生生地扎根于各个阶层,正是理学派的理论与包拯等的实践相结合,才使以儒学为主的宋代文化呈现出高潮。然而,文史学界大都将包拯作为清官歌颂,而很少论及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本文对包拯在这方面的贡献作一阐述。一弘扬儒家文化的表现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包拯"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有竭忠死义之义,确然素守,期以勉循"①。他从小熟读《诗》、《书》、《左传》、《易》、《史记》等,精读儒家经典,并行其要义。其表现为:(一)为民请命,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总结中国古代圣......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作者:罗福惠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罗福惠日中两国同时在19世纪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自此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末,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亚洲唯一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强国;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难以启动,且在世纪之交几乎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对这一判若云泥的差别,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原因分析,本文拟从传统文化及其所造就的人的素质这两个方面再略加申论。一首先应该指出,有些论者把中国、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称为儒家文化圈,这是一种近于大而化之的提法。虽然相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世界几大文明而言,把东亚这一地理范围与曾受儒家文化主导或影响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以东亚儒家文化圈作为概称,表示与其他地区、其他文明的区别,也有一定道理;但作为深入的研究,对于任何大范围的文明、文化圈等等,就不能只看到彼此间的差异、强调同一文化圈内有关文化的相同,还应该既讨论不同文化圈作为地球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也要讨论同一文化圈内有关文化的差别。简言之,任何范围内的忽视相通或忽略差异,都会把研究引入误区。日本和中国同在东亚,有可靠记载的文化交流长达...

中国早期公债史述略──评晚清与北洋军阀时期所发行的公债
作者:胡宪立
中国早期公债史述略──评晚清与北洋军阀时期所发行的公债胡宪立公债是国家向社会筹集资金所负担的一种债务,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的。而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阶段。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公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晚清亦被"移植"过来,它在中国的历史尚不足100年。一中国最早的公债,是清朝政府1894年(光绪二十年)在国内发行的"息借商款"。发行这次公债的原因是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户部在1894年9月8日《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中奏道:"海防吃紧,需饷浩繁","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磅价,折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允孚,自亦乐于从事","此举,实开风气之先"①。这是清政府"效法西洋"首次发行内债,户部为此拟定了章程六条:1.予定还期。规定二年半还本付息,以六个月为一期。第一期还利不还本,自第二期起本利并还,每期还本1/4,定以五期还清。2.酌给利息。月息七厘,一年按十......

国民党一二期抗战比较研究
作者:高平平
国民党一二期抗战比较研究高平平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开幕词中,把抗战分为两个阶段,"自从广州失守武汉退出以前,是第一期;武汉退出以后是第二期"①。这种阶段划分是否科学,我们姑且不论,借用这种划分法对正面战场的抗战作一个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进而给其一个历史的、公正的评价。本文拟从如下五个方面作一系统比较。一国民党一二期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比较1937年8月7日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上,首次提出"全面抗战,采取消耗战略"②。8月20日,由蒋介石签署的《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中的第二点提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③。从文史资料上看,似乎国民党在抗战之初就已确定了以"持久战"来赢得这场战争。其实不然,抗战初国民党确定的"持久战",既不同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持久战",也不同于白崇禧后来概括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争之初,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对战争形势的发展是缺乏预见的。他们一方面感到此次中日事变已......

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
作者:左玉河
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左玉河张东苏(1886-1973),字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辛亥革命后便积极活跃于民国政治舞台并提出"贤人政治"主张,五四时期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并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与张君励创建国家社会党并提出"科学的民主政治"的主张,40年代,张东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以探索中国出路为目的,以"渐进"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为原则和重心。可以说,"渐进"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是张东苏长期探讨中国出路的理论结晶,是其政治思想体系中最深层的、最具特色的部分。笔者仅就张东苏"渐进"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这一理论作一剖析,借以管窥40年代张东苏政治思想的实质和特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后,张东荪对政治问题基本上抱一种"静观"态度,一直持续了10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怀着对政治"打抱不平的态度",与张君划组织国家社会党,创办《再生》周刊,提出:"我们对于政治是把根据效率的科学与个性差别的科学以与站在平等原理上的民治主义调和为一;于经济是把易于造产的集产主义与宜于......

对世界近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的再认识
作者:刘波
对世界近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的再认识刘波在我国世界史学界,长期以来因受前苏联教材体系影响,将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两个时期:即1640-1870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1870-1917年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然而,这一划分既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能突出各阶段的历史特征,甚至造成诸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彻底与保守的长期论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唯物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围绕着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这一中轴转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外化,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因而,历史时期的划分应体现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生产力才是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而不是建立在它之上的上层建筑。鉴于此,我赞成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手工工场时期的早期资本主义(1640年-19世纪初),蒸汽动力时期的工业资本主义(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电汽动力时期的工业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1917年)。这一划分,有助于我们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把握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对其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手工工场时期属资本主义萌......

格莱斯顿与爱尔兰问题
作者:吴瑞,顾复
格莱斯顿与爱尔兰问题吴瑞,顾复格莱斯顿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最初,他是保守党人,1859年正式脱离保守党转变为自由党人。1867年自由党元老约翰·罗素退出政界后,成为自由党党魁。他先后四次组阁,在长达十余年的首相任期内,实施了许多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的改革;同时,在对待爱尔兰问题上堪称深谋远虑。针对当时爱尔兰社会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症结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有些虽未能实施,但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了解格莱斯顿如何对待和处理爱尔兰问题,有助于了解历史上的爱尔兰问题及当前的北爱尔兰问题。一格莱斯顿执政前的爱尔兰状况12世纪以后,爱尔兰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至格莱斯顿首次担任英国首相前夕的200余年间,特别是1801年爱尔兰被英国合并以来,由于英国殖民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爱尔兰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爱尔兰民族与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宗教、土地、特别是爱尔兰政治前途等方面。这些问题互相交错和影响,并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的爱尔兰问题。(一)宗教问题长期以来,爱尔兰当地居民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作者:林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林泉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法国殖民者对印度支那半岛进一步武装侵略和进行实质性的扩张、并在印支逐渐确立起其殖民统治的时期。1858年,法国入侵印支,1862-1898年初步吞并越南、柬埔寨和老挝,1887年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确立了所谓"杜美体制"。在侵略扩张的同时,法国为了对印支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开始在新占领的领土上致力于殖民统治行政机构的创建。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殖民统治的特点开始表现出来。本文在指出法国对印支殖民统治的几个主要特点后,将着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一一般说来,法国在印度支那推行的殖民政策最明显的特征是:殖民地总督集权制度、军事控制、分而治之和同化政策,总的特点是以僵硬而著称。殖民地总督集权制度是法国统治印支的一个突出特点。"法国人的殖民地统治的基本思想,不论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都是中央集权和地方服从中央的思想。"①"按照拿破仑一世模式而组成的一套象样的法国殖民地行政机构"②,其核心就是总督的专制集权统治。总督在印支联邦内拥有绝对的权力,他既是联邦中央的行政首脑,又是印......

从强硬到妥协──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
作者:谢清溪
从强硬到妥协──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谢清溪1940年6月,正当希特勒忙于指挥征服西欧的战事时,苏联的军队开进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同年8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上,三国被"接纳"、并入了苏联的版图①。从此,波罗的海三国的地位及归属问题在苏、美、英三大反法西斯盟国的战时外交中成为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成为英、美对苏外交谈判中进行讨价还价的一个砝码。纵观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可以发现,经历了一个从强硬到妥协的转变过程。前期的强硬政策,很大程度是由于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所致;后期的妥协,则是出于遏制苏联和在战后称霸世界的需要。但无论前期的强硬还是后期的妥协,英、美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是一种强权政治的表现,而非出于真心维护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与独立或是尊重三国的"民意"。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分析,舛误之处,敬祈专家批评赐教。一苏联合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华盛顿后,一向自诩为"自由、和平、民主"而战的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当然"觉得无法忍受。作为波罗的海......

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商研究述论
作者:曹天生
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商研究述论曹天生一本世纪80年代初,学术之林中兴起一门新的学问-"徽学"(亦称"徽州学")。徽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形成较晚,但徽学内容的主要方面的研究却开始得较早,大约始于本世纪30年代。徽学的研究是从研究徽商起步的,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就国内而言,徽商乃至徽学研究的开山鼻祖非傅衣凌莫属。他曾说:"我对于徽州研究的发端,应追溯到三十年代。那时对于中国奴隶制度史研究感到兴趣,曾从事于这一方面史料的搜集。嗣又见到清雍正年间曾下谕放免徽州的伴当和世仆,唤起我的思索。特别是接触到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等等,发现有关徽商的记载甚多。当时最引起注意的,是谢肇的《五杂俎》内云:'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因而决心进行徽商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曾于1947年写成《明代徽商考》一文,发表在《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解放前后,从徽商的研究中,又引起我对于明代其他地区商人的探讨,……50年代末,徽州民间文约大量流入北京,为徽州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展开了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阶级结构、土地租佃关系诸方面的探索。这些研究,使......

近十年来维新运动研究新成果综述
作者:徐松荣
近十年来维新运动研究新成果综述徐松荣1984-1993年,是戊戌维新运动与康梁维新派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取得新成果的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史料的发现、学术空气的活跃,在这一研究领域提出许多不同凡响的新观点、新见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一)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新成果的推出自1983年召开戊戌维新运动学术讨论会以后,又先后于1986年、1987年、1988年召开了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专题学术讨论会,还召开了其他维新派人物的学术讨论会。同时成立了康梁研究会、康有为研究会、梁启超研究会及其他研究会。这样,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的深入,研究新领域的开拓、扩大。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维新派人物有关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尤其加强了对人物的研究和评述。不仅包括维新派人物群体,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及黄遵宪、江康年、张元济、杨锐、刘光第、林旭、郑观应、陈炽、容闳等,帝党及开明士绅,如光绪帝、翁同和、徐致靖父子、文廷式、李端美、孙家鼎、王照、宋伯鲁、宋育仁、宋恕、樊锥等,而且重视洋务派、后党及守旧派人物的研究,如洋务派人物李鸿章、张之洞、陈宝箴父子、张春......

北宋的毕昇与毕升非一人考
作者:王心喜
北宋的毕昇与毕升非一人考王心喜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举世公认,其首创者是北宋布衣毕。事见北宋沈括的笔记体文集《梦溪笔谈》卷18。可是,在《梦溪笔谈》卷20中,沈括还记述了一位"老锻工"毕:"祥符中,方士王捷本黥卒,尝以罪配沙门岛,能作黄金,有老锻工毕升,曾在禁中为(王)捷锻金。(毕)升云,其法为炉灶,使人隔墙鼓鞲,盖不欲人观之其闭合也。其金铁为之,初自冶中出,色尚黑。几百余两为一饼,每饼辐解凿为儿片,谓之'鸦觜金'者是也,今人尚有藏者。"可见,这位毕升,既是铁匠,又是冶金能手。那么,"老锻工"毕升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布衣毕,是否是同一人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老锻工"毕升生活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即1008-1016年;而"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即1041-1048年,两者相距三四十年。如若一人,则很难想象祥符年间老艺人毕升能再活约四十年,在将近百岁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更何况"升"与"弄"二字音同而形异。而且,毕并生活的北宋,用字十分严格,避讳成风,"升"与"异"是有严格区分的。因此,沈括在《梦溪笔谈》卷18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述
作者:杨亲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述杨亲华早在五十年代,国内就有人写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①。但是,把国史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科学研究,则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六年来,对国史的研究,无论就广度和深度、高度和力度,还是就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效能与成果方面,都有了较之文化大革命前无法相比的巨大进步。通过广大史学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研究现状与成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国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历史决议》产生前,这是国史研究的酝酿阶段。随着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和大批冤假错案的纠正、平反,有关党史和国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被提了出来。对这些问题,一时间众论纷经。这样,史学界特别是党史界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国史方面的研究。1979年3月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0年8月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以及邓小平、陈云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等著述,既是指导全党正确评价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国外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之评述
作者:沈汉
国外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之评述沈汉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是战后国际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专门以此为题的讨论曾进行过两次,而对与这个过渡有关的问题展开的讨论就更多,而且展开得更早了。例如,关于资本主义兴起的研究,在本世纪初便已在进行。二战以后,西方史学界对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讨论是由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和经济史研究著作引起的,随后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展开了争论。然而,在今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那场争论时,恐怕已不需要把它看作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间的论战。因为在对这个过渡时期研究中遇到的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其中有些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来得及全面研究的。今天,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比过去要开阔得多,也成熟得多。因此,可以用更为广阔的视野来俯瞰和思索以往的讨论。7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同时,开始重视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札中关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反作用的论述和上层建筑.....

马骕与绎史
作者:杨钊
马骕与绎史杨钊马字聪御,字宛斯,山东省邹平县人。生于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卒于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享年53岁。顺治十六年进士,任淮安(今属江苏省)推官,改灵壁县(今属安徽省)知县,史载有政绩,"蠲荒除弊,流亡复集"①《绎史·征言》说:"马少习六艺之文,长诵百家之说",对于《左传》更是"笃嗜成癖"。他为了能够渊博,又能融会贯通,并达到容易记忆的目的,就将《左传》的编年体裁;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成《左传事纬》一书。《左传事纬》全书二十卷,附录八卷。作为纪事本末体的史学著作特点是"易编年为叙事"②,就是从流水帐式的《左传》编年记事中,选取了一百零八个篇目并系以论断。选择的篇目适宜,各篇的文句,虽然是几乎全部照抄《左传》原文,由于剪裁排比得当,能使读者对春秋时期史事的来龙去脉一览即解,且"无遗忘之病"③。在108个篇目中,有些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篇目。他对《左传》的内容,更加注意组织描绘,便成为人们传颂的名篇。如:"齐桓霸业"、"宋襄图霸"、"晋文建霸"、"秦穆霸西戎"、"楚庄争霸"、"晋楚鄢陵之战"、"晋悼复霸"、"晋楚弭兵"、"郑子产相国"、"......

清代中后期河工流人略谈
作者:周轩
清代中后期河工流人略谈周轩由于清代南粮北运,"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23),所以把治河与漕运视为国家要务。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河道,但不是常设之官。清代始设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运河和永定河的堤防疏浚等事。其后定制:江南一人,驻清江浦(今江苏淮阴市);山东、河南一人,驻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市);直隶一人,以总督兼管。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总督,山东、河南河道总督简称东河总督。河督下属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官。中国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在各种灾害中,尤以水旱为甚。水旱二灾的发生,主要在于河道水利失修,蓄泄俱废。大都由于官员废弛河务、营私舞弊所造成,一些河工官员因此被革职流放。本文根据所见史料,略谈清代中后期的河工流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凤翔由东河总督调南河。"时南河敝坏已久,河湖受病日深"(《清史槁·陈凤翔传》)。十六年秋河决李家楼,陈凤翔被革职留任。追究李家楼汛地为千总熊礼臣专管,大水盛涨时,人不在工巡防,以致大堤溃溢,灾延三省,实为罪魁祸首。十七年(1812年)三月九日,嘉庆帝琰......

马骏“以头撞石阶”辨正
作者:李学智
马骏“以头撞石阶”辨正李学智马骏(1895-1928年)又名天安,学准台,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省)人。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期间,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后与周恩来等人发起组织觉悟社。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在五四运动中,1919年6月11日马骏与其他学生代表多人,来到天津总商会,对天津总商会罢市一日后即宣布开市一事进行质问。当时会董张荫棠讥讽马骏在津无财产,故坚持主张罢市。对于马骏闻此言后的表现,《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中有如下记述:"马骏为了回击重利的商董,以头向石阶撞去,血流如注,不醒人事,后经医院抢救,始得脱险"(王维礼主编:《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这与笔者所见关于当时情况的数件资料的记载不尽相符,辨正如下。一马骏是否"以头向石阶撞去,血流如注,不醒人事"据天津《益世报》1919年6月12日的报道;当马骏等学生代表要求商人们继续罢市时,一商会董事讥讽马骏在津无财产,"不知罢市之苦况"。马骏闻此言后,立即挺身站起,对奸商之妄言厉声驳斥,并说;"学生......

近代科技史研究的又一宏著──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
作者:刘惠荪,杨波
近代科技史研究的又一宏著──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刘惠荪,杨波由林庆元教授、郭金杉副教授合著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一书(以下称《转折》),新近已由鹭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真正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科技的变化、发展的专著,迄今尚属寥寥。究其原因,除因资料浩繁、零散,集整理不易之外,还有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颇高,既需要较深的文史功底,还需具备相当的科技知识素养,而为数甚多的史学工作者一般都难兼后一要求。林先生与郭先生知难而上,联袂合作,穷四年之功,终成此书,使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通览全书,我们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具特色:一体系别具一格,脉络清晰而结构谨严该书系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成果。著者在研究这个课题时,着重选择对近代科学转折时期的研究,分析近代科学思想的变化发展。正因如此,该书在体系上与一般科技史稿、史略、史述之类通然有别。它以近代科学的转折为主轴线,并紧紧围绕它而确立全书的框架,这在一般科技史稿之类书中是不多见的,可谓别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