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6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嵇文甫学术思想刍议
作者:唐嘉弘
嵇文甫学术思想刍议唐嘉弘一作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嵇文甫(1895-1963年)始终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也许可以用三句话予以概括:虚怀博学,求实通变,经世致用。应当说明,这仅仅是就《嵇文甫文集》的著作和文章中,对其学术思想的高度抽象。他的约一、两百万言著述的丰富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古今上下数千年,包罗人文科学诸门类,我的概括很可能是以管窥天的一孔之见。不过藉此百岁诞辰纪念之时,聊以表示对前辈学者的景仰之忧。早在1918年前,嵇文甫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专业时,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在以后的四十余年教书生涯中,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一直围绕这方面的学术领域:从先秦诸子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到宋明理学──道学,如二程、朱嘉、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黄宗差、颜元等,特别是对左派王学、船山哲学,慧眼独具,有专门研究,有精到见解。先后撰写发表《老子发凡》、《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讲义)、《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春秋战国思想史话》、《陆象山的"实学"》、《左派王学》、《船山哲学》、《王船山的人道主义》、《晚明思......

嵇文甫先生旧学师承渊源考略
作者:郑永福
嵇文甫先生旧学师承渊源考略郑永福嵇文甫先生,本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先生是饮誉中国学术界的大家,于哲学、史学等领域造诣颇深,道德文章,均称一流,为学界所景仰。值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不揣浅陋,谨对先生旧学渊源做一粗略的考察,以为纪念,并表示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一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没有点旧学的底子,恐怕不行。反过来说,嵇文甫先生之所以成为蜚声中外的史学、哲学大家,一个重要条件是得益于深厚的旧学功底,这应该说是没有疑问的。研究嵇先生的旧学师承渊源,对我们把握其一生的治学风格、治学思想、治学道路,不无裨益,同时这也是研究先生学术思想的课题之一。探讨嵇先生的旧学师承关系,难度较大,但不是没有线索可寻。1941年,先生被国民党囚禁于洛阳期间曾赋诗词数首,其中一联日:"寝馈六经三史,瓣香一峰二山。"①一峰是指孙奇逢,二山指王夫之、全祖望。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后,曾隐伏深山,研究著述垂四十年,对天文、历法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
作者:申自强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申自强一苏轼曾在题为《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苏轼的这一见解本符合审美创造的法则,也曾得到葛立方、俞弁等许多名家的认同。但由于其言辞过于激切,也未能说清"形"与"神"的辩证关系,以致后来引起颇多非议,于是这桩异代纷争的美学公案从此白热化了。在长期的论辩中,大抵形成三种主张。一是重"神似",强调"象役于心","得意忘象";二是重"形似",追求"心役于象",反对"缺形";三是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俱"。三种主张既互相抵牾、论诘,又彼此启悟、渗透,于是形成我国古典美学关于形神理论特有的理论形态。对"神似"的重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列子·说符》记述有九方桌相马的故事。他相马只看神气骏驽,而不辨其物色牝牡,甚至曾把一匹牡骊的马看成牝黄,但真正识马者,恰恰是他。这则记述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美学"重神"思想的哲学源头。汉代问世的《淮南子》一书,明确提出了"以神君形"、"放意相物"的原则,把"神"视......

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
作者:吴效群
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吴效群在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中,鱼与龙有着极为密切的现实关系。在功能上,鱼、龙均为水生,都能行天降雨,同为乞雨的对象和引导人、魂升迁腾达的神物;鱼、龙因其水生,在传说中同为佐助大禹治水的重要帮手;鱼、龙同为多子之物,都是古代民间乞子的拜物;鱼、龙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都能献宝于世,化变男女,知恩善报;鱼、龙又同为民间游乐的对象,鱼灯、龙灯互映,鱼龙蔓延同场。在外形上,龙还有着鱼的鳞和须。除这些以外,鱼、龙之间更有着一种直接的关系,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化为龙。鱼龙幻化观念,在我们民族中由来已久,其影响至今不衰,构成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鱼与龙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鱼何以能够幻化为龙?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鱼、龙同时出现,有案可稽的证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鱼龙混杂图。这显示了在人们的观念中,鱼、龙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殷墟卜辞知道,殷商时代人们便已祭龙求雨了。《甲骨文合集》29990记载:"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吉。"①这表明,龙在商代便已确定了司雨之神的地位。铜器上鱼、龙混杂,可理解为在殷商时代鱼、龙同为司雨之神。我们认为,......

先周史溯源
作者:叶文宪
先周史溯源叶文宪周人是一个和夏人、商人并存的部族,夏商时代周人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弃(后稷)至不,第二阶段自不至公刘,第三阶段自公刘至古公在父,第四阶段自古公在父至武王。由于文献中关于先周史的记载过于简略,因此本文力图依据考古发掘所提供的先周文化资料并结合卜辞、文献来逐段追溯先周历史。一第四阶段先周史的证实第四阶段先周史从古公迁岐、季历被杀、文王作丰到武王都镐伐商,其下限是清楚的,上限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和"文丁杀季历"推算,古公在父约与凛辛、康丁是同时代人,最早也不会早于祖庚、祖甲。因此先周四段应与商代晚期相当,对应于考古上的殷墟三、四期。50年代以来周原和丰镐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已经搞清了周原与丰镐的地望,并已证明关于第四阶段先周史的记载是正确无误的。自1933年在宝鸡斗鸡台首次发现先周文化遗存以来已陆续发现了几十处先周文化遗址,其中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存有长武碾子坡,长安淬西,武功郑家坡,岐山贺家村,扶风刘家、北吕,凤翔西村,宝鸡纸坊头①。它们的年代除碾子坡早期可以早到古公在父迁岐之前以外,其余均属先周四段。......

《诗·小雅·十月之交》日食考
作者:关立言
《诗·小雅·十月之交》日食考关立言关于我国的日食,历史最早的记录说发生于夏朝仲康年间。《古文尚书.征》记载:"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孔氏傅:"辰,日月所会。房,所含之次。集,合也。不合,即日食可知。"文章里描写日食后人们的惊恐失态,形象非常逼真。但可惜,这篇文章出自《古文尚书》,史学界公认,这是一部伪作。于是它所记载的这次日食,也就失去了史料价值。具有史料价值的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商代甲骨卜辞中的"日有食"、"日月有食",但是它没有记年代,甚至连个月日时间也没有。我国最早的一次记有月份时间的日食记录在哪里呢?在《诗经》小雅篇里的《十月之交》。它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次日食,而且也明确地说明了,西周人已经把日月相会的这一天,当做了一个新月的开始,即以朔日为初一了。但这首诗所记载的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哪一年呢?前人研究多年,曾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周幽王六年说;(二)周平王三十六年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在这两年的十月之交,我国都发生过日食;但这两种说法又都是错误的,我国发生的日食,活动在西......

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
作者:徐嫩棠
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徐嫩棠武则天是唐朝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皇帝。唐朝天授元年九月,朝廷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总计六万多人上表请武则天称帝,皇帝李旦也上表自请让位,改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①长安四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辟,她才被推下皇帝的宝座。武则天建立的周朝虽然只有十五年,但从显庆五年开始受高宗命"决百司奏事"时起,武则天实际统治国家长达四五十年之久,对唐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武则天历来为史学家所瞩目。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始终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但武则天作为一个皇后,却能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公然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并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曾经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试图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贞观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隋末,贵族官僚李渊、李世民等把农民起义变成改朝换代的工具,建立了唐朝。唐初,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加强对农......

朱元璋对诸子的教育和培养
作者:范沛潍
朱元璋对诸子的教育和培养范沛潍朱元璋出身贫苦、作战勇猛、眼光远大,因而能在元末与群雄的逐鹿中最后获得胜利,登上皇帝的宝座。多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之一。作为全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朱明王朝的一世皇帝朱元湾当然也不例外,他的妃嫔很多,有汉人,也有蒙古人、高丽人等①。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长子朱标为太子,第九子朱相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殇外,其余二十三人均封之藩国,有些人在明史上还占有一定地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任何一位开国的帝王,都毫无例外地想使"自己"开创的江山如山河日月永世长存。秦始皇就公开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②。当然,这是反科学的,只能是一个幻想而已。无论是哪位剥削者建立的"家天下",都不可能传之万世。然而,每一个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根深蒂固地存有这种思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这种思想也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朱元璋把教育培养诸子,看作是有利于巩固朱氏天下的重要措施,并付诸实施;他亲自担负起教育和培养他们的一部分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同时,他抓得早,抓得紧,并能贯彻始终。在这方面,朱元璋......

清代川粮储备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赵永康
清代川粮储备及其历史意义赵永康明清交替的战火以及继之而来的干旱和瘟疫,使得素号"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口锐减。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川大饥,民互相食"①;顺治五年富顺、巴县等产粮大县,也"斗米数十金亦无卖者。木叶、草根取食近尽。有裹珍珠二斗易一餐不得而毙,有持数百金不得一饱而死"者②。顺治十八年,全川只剩下8万人,仅为万历年间四川人口的6.l%③康熙三年(公元1665年),入)11接任巡抚的张德地途中奏称:"臣自六月二十日抵保宁(今阆中市),(沿嘉陵江)经顺庆(今南充市)、重庆以达沪州,溯流而上赴省,计可观风问俗,调剂荒残。岂料舟行竟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深林密蓄而已。"④明代沪州及其所辖江安、纳溪、合江三县,"编户67里,清初仅余3里"⑤,"沪州岸上,大虎数十,鱼贯而行。前一白虎,面长,毛颈,技发数尺。"③已经到了无民可治的地步。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清王朝不得不老实承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个基本道理,组织"湖广移四川",移民垦殖,同时着手在四川搞粮食储备。一是普遍建仓储粮,二是藏粮于民,两种手段同时运用。藏粮于民,主要通过对于.....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
作者:陈晓东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陈晓东中国的铁路创建于清末,铁路的出现,便利了陆上交通,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在近代中国,修建铁路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破除封建守旧思想、中外关系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积极涉足铁路业,起了举足重轻的作用。本文试对其铁路活动略作评介。一由清流派转为洋务派1876年,吴油铁路建成,中国铁路史拉开序幕。张之洞入仕后,长期外放为乡试副考官、学政,或留京任翰林宫,属清流派中坚,对铁路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清流派反腐倡廉,敢于直言,有爱国心,但主张仅以纲常名教治国,与洋务派有隙。不过张之洞与一般清流党人不同,未驻足于侃侃清议,而较为务实,注意时势变化,用心探求富国强兵之路。1882年2月,张之洞由内阁学士外放山西巡抚,开始了封疆大吏的生活。此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以赈灾为名,进入山西活动,向前任晋抚曾国室提议,采用开矿山、兴实业、修铁路、办学堂等西法,振兴山西。张之洞抚晋后,对李提摩太的建议颇感兴趣,与之过从,并常出席李提摩大举行的演讲会,听其讲授西学,观其演示理化实验,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

变法维新时期学会、社团补遗
作者:闾小波
变法维新时期学会、社团补遗闾小波官绅热衷于结社团、组学会.是他们在变法维新时期显露出的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关于其间社团及学会的数量,前人与今人均有较详尽的记载。如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卷七《改革起源》附《强学会封禁后之学会学堂报馆》与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二十一省新政表》分别列出18、36个学会。汤志钧先生在《戊戌变法史》中列出了53个学会①。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系统、全面的统计。除此以外,还有些记载不甚详尽或影响不大的学会、社团。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戊戌变法史》中未提及的学会、社团增补如下:金陵阅报会。1898年9月26日《申报》刊有《设会阅报》一文。文载:"省垣(金陵)近日风气大开,士民咸知以阅报为识时要务,惟各省所有华字报纸有数十种,实难遍购,东牌楼某报房创设阅报会,购办沪上各报,无不应有尽有,以备有志维新者得就近取阅,是于谋利之中寓便民之意也。"镇江学会。由陈庆年于1898年在镇江发起。是年陈氏致函缨空孙:"世变日亟,学术日坏,时危物竞,殆无终极。庆年近在里门与同志商学会,讲求体用,开决铜蔽,极望海内通人阂其因陋,捐致书籍,瞩启聪明。"②陈庆......

孙中山黄兴比较研究:意识形态两例驳难
作者:石彦陶
孙中山黄兴比较研究:意识形态两例驳难石彦陶有人在论及黄兴时,说他在民国初建后,"革命意志很快地减退下去",其表现之一是说他"俨然象一个封建卫道者了。自然,他所要求的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秩序,但这方面原有旧思想影响的抬头也使他更难分清敌我"①。照此说法,这位在辛亥革命中,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远大理想,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惟义所在,无役不与,临危不挠,赴险如夷,视死如归的杰出资产阶级领袖,转瞬之间,在民国刚建以后,其政治思想简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岂只"革命意志""很快""减退",而是翻了一个过。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与封建卫道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对立的概念,其实质内涵上,是截然相反的,无融通、协调、混淆的余地。黄兴果真有由此一极到彼一极的大转变吗?这种结论是实事求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概括吗?我认为值得商榷。由于论者提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黄兴"严然象一个封建卫道者",一个是他"更难分清敌我",因此,我也分两部分来加以驳难。一"卫道者"说上述论者作出上述这般严厉的裁判,凭藉的是什么论据呢?主要是下述两个材料,为便于剖析,照......

河南省历史学会1995年年会在河南师大召开
作者:马真玉
河南省历史学会1995年年会在河南师大召开1995年10月7──9日,在河南师大召开河南省历史学会1995年年会,来自全省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共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项:(一)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多篇,分别进行了小组学术交流和大会发言。(二)省历史学会理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在征求各单位意见和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由62名理事组成的新的一届理会事,在此基础上,又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新的一届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名单如下;会长:高敏副会长:朱绍侯、戴可来、杨凤阁、王天奖、唐嘉宏秘书长:马小泉会上,上一届理事会提交了工作总结报告,新一届理事会就今后学会工作作了初步安排。马真玉河南省历史学会1995年年会在河南师大召开@马真玉

梁漱溟乡村建设性质新论
作者:朱汉国
梁漱溟乡村建设性质新论朱汉国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性质,在迄今为止的论著中,有几个颇为流行的观点:一是断定梁漱慎从事乡村建设是反共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革命和乡村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①;二是认定梁漱溪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地地道道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想"②,其乡村建设活动,"是站在地主立场,企图维持农村的旧秩序"③。其实,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全面的。本文拟根据具体历史事实,从如下三个方面,就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性质作一重新探讨。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旨是否出于反共?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最早认定为反共的理论,说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为了对抗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是30年代的"中国农村派"提出的。他们明确指出:"在对抗土地革命和对抗反帝国主义斗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乡村建设运动,自然是企图在现存的关系下,用和平的方法,来达到国民经济之改革的思想。"④但作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是50年代。徐宗勉在《梁漱溟对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一文中指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很明确地以反对共产党为目标的"。⑤吴景超在《批判梁漱常常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一文中......

周恩来论中国大革命
作者:张殿兴,赵金康
周恩来论中国大革命张殿兴,赵金康1924──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理论基础还不扎实、革命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同国民党合作发动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演习。在此期间,周恩来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员会及其军事委员会书记,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又任中共江浙区军事委员会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是党的重要领导人。作为这次革命的参加者和见证人,周恩来以切身经历和感受,在当时和后来,对这次大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这些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仅就周恩来关于大革命的原因、革命策略和革命经验教训的论述作一探讨。一周恩来从分析帝国主义逐步入侵和帝国主义势力同中国的封建、半封建势力相勾结的过程入手,论述了中国大革命的必要性和革命的任务问题。他说:"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的列强──特别是英、美、日、法──自是我们最大的仇雠。他们挟其工业先进国的机械力,奴役了我们农业国的散乱民众,掠夺我们的原料,强销他们的货物,以金钱诱惑中国的军阀官僚,于是借款约成,继海关共管、邮政代管后,有盐税共管、铁路共管、......

西安事变中黄埔系的内部分歧
作者:经盛鸿
西安事变中黄埔系的内部分歧经盛鸿《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所刊《也论西安事变中的"讨伐派"》一文,提出对当时国民政府中"讨伐派"进行分析:可区别为以何应钦、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以戴季陶等为代表的元老派,以邓文仪、桂永清、贺衷寒、胡宗南等为代表的黄埔系与以马鸿速、何健、宋哲元、韩复菜等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笔者认为,此文提出对"讨伐派"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与区分是有道理的,但将何应钦与汪精卫同列一派、相提并论似有不妥;而将黄埔系视作铁板一块的一个整体,对邓文仪等人与胡宗南不作区别,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黄埔系是国民党军队中以黄埔军校毕业学生为核心组成的军事派系,奉蒋介石为他们的唯一领袖,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力量。胡宗南与邓文仪、贺衷寒、戴笠等所谓"十三太保"是黄埔系的首领人物。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埔系的首领与核心人物,无论是在南京力行社总部的邓文仪、贺衷寒、桂永清与戴笠等人,还是在西北带兵的胡宗南、关群征等人,都是一片惊慌。他们既为蒋介石的命运担心,又对张学良、杨虎城的"叛逆"行为愤慨。在12月14日,胡宗南还与黄杰、李默庵、孙元良、贺衷寒、......

论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宣传的社会心理功能
作者:王明钦,杨冰洁
论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宣传的社会心理功能王明钦,杨冰洁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英勇斗争,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其胜利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在于有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以及国际上的同情和援助。凡此种种,都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宣传密不可分的。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宣传的社会心理功能作一探析。一正确的心理导向功能人的行为受心理支配,而心理活动的方面要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中共团结抗战的宣传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潮流和人心所向,它能影响、潜移、诱导人们的抗战意识,产生正确的心理导向功能。抗战爆发后,国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调。革命的转变关头,人们举棋观望,摇摆不定,能否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事关革命的成败。针对这种情况,朱德、洛甫、彭德怀、周恩来等先后发表文章论述持久抗战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抗战的基本问题。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

前定论与西方文化传统
作者:王加丰
前定论与西方文化传统王加丰基督教历史上的前定论已经离开我们很远了,可是它在西欧思想界在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均起过重要作用。这两次过渡中思想界的两个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加尔文,其赫赫名声均离不开他们的前定论主张。本文拟回顾前定论在西方宗教思想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进而讨论它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关系。一前定论的产生及其向中世纪的过渡前定论要解决的是人与上帝──命运的最高主宰的关系,人为什么得救及如何得救等问题,它所涉及的正是基督教的根本问题。构成前定论的主要成分,如上帝选民、原罪等观念,在《旧约》中就已出现,与犹太教同时形成,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遭遇和民族性格的写照。古代以色列人遭受过无数的苦难,而这个顽强的民族却从来没有真正屈服过。于是,"作为调和自尊心与外界失败的一种方法"①,罪孽深重的感觉就盛行起来,并在宗教的幻觉中希冀一个光明的未来,形成了上帝挑选以色列人做选民的信念。在公元一世纪,原始基督教的传播遇到一个严重问题:它是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呢?还是继续只作为犹太民族的宗教而存在?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已为它成为世界性宗教打开了.....

苏丹马赫迪运动成败原因分析
作者:包茂宏
苏丹马赫迪运动成败原因分析包茂宏1820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开始征服苏丹。1881年,苏丹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立为"马赫迪",发动起义。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侵略矛头随之指向苏丹。1885年,马赫迪起义军建立了马赫迪国家。英国不甘心失败,1896年出兵苏丹,进行重新征服。1898年,英国占领苏丹。马赫迪起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马赫迪国家为什么会很快失败?马赫迪起义的暂时胜利和马赫迪国家的彻底失败说明了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马赫迪起义之所以能迅速取得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马赫迪起义是由殖民者的野蛮征服和残酷封建统治引发的埃及征服苏丹60年,从苏丹掳掠了大批精壮黑人为奴。仅1839年一年,埃及就从苏丹捕掠黑奴20万人。人口急剧减少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埃及统治者贪婪地掠夺苏丹的象牙、树胶、骆驼、牛羊等资源。1827-1828年掠走树胶1270吨,1836-1837年掠走2.5万张牛皮、6400张山羊皮和1.96万张绵羊皮①。埃及每年从垄断苏丹象牙贸易中牟取商业利润高达400万英镑。劫掠之余,埃及还强行征收苛捐......

试论越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编撰及其若干问题
作者:戈振,赵海江
试论越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编撰及其若干问题戈振,赵海江越南阮朝史学家潘清简主编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一书在越南正史著作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在我国史学界中也享有颇高的声誉。这主要是:其一,该书续编了自1675年之后曾一度中断了一个多世纪的越南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史;其二,该书摒弃了越南古代旧史的传统分期法(即将远古时代的鸿庞纪之泾阳王、貉龙君作为越史之始),而把历史上的"文郎国"作为越史之始和越南开国之首,但对"文郎国"又持怀疑态度;其三,打破今昔越南史学界将吴朝作为越南独立国家之始的说法,而把丁朝作为越南独立国家之肇端;其四,全书的编撰均以中国史书、纪年法和汉字小楷书法体裁为样板,并以越南历代正史为内容,其史笔较为恰当,述事较为简炼,注释尤为翔尽,内容比较充实有据,有诸多独创之处。然而,我国建国至今,在史学界对该书却鲜有人评介;即使是在越南史学家中,对《纲目》的评述亦寥寥无几。笔者不揣浅陋,对《纲目》的编撰过程及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略陈一孔之见,有不妥之处,尚望专家指正。一《纲目》的成书过程《纲目》的成书,经过了一段较长而又复杂的历程。......

当代世界和平50年原因浅析
作者:马真玉
当代世界和平50年原因浅析马真玉20世纪,人类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时间仅20年,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50年了,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至今仍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人类赢得了50年的和平年代。无疑,这对世界人民,对各国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它也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不少学者在探讨:二战结束以来为什么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主要原因何在?前些年,我国史学界曾经出现一个研究二战史的热潮,少数学者对研究二战史的意义过分渲染,说什么研究二战的经验教训,可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笔者认为:过去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的干扰,我们对二战史的研究落后了,现在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无可非议。二战史本身有许多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但是,我们不能脑子过热,任意夸大研究二战史的意义。因为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战和一战相比就有很多不同的特点,简单地用二战的经验教训去硬套战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是不科学的。众所周知,二次大战后的这50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战后世界已经不是二战时和......

“糊涂论”传记观异议
作者:周祥森
“糊涂论”传记观异议周祥森近年来,历史传记特别是"名流的传记"不断涌现于图书市场,以至有学者惊呼:"……越出越滥,用一个'鱼龙混杂'来形容已远远地不够了。"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这些"越出越滥"的传记作品让人读了,不但不会使人明志,反而使人凭"添糊涂"。其所以会如此,据说是因为写这类作品的"作家或史家"在作品中运用了想象和推测,用有关论者的话讲,就是作家或史家在传记中造了传主的"谣"。而更令有关论者大惑不解的,是这些传记出版后不见有传主的后代或家属出来辟谣或是与作家、史家打名誉官司。这种传记观我们不妨称之为"糊涂论"传记观。作家或史家如何造传主的"谣"?"糊涂论"者举例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元帅如何在书房里来回走动,如何不安地长叹一声,夫人此刻心里如何烦躁,他(指作家或史家──引者注)都能写得至纤至悉;毛泽东'拿着火柴的手稍稍地停了一下,不动声色地点着了手上的烟'──也不知怎么搞的,这'稍稍地停了一下'与'不动声色'被他这个从没见过毛泽东的人捕捉到并写进他的洋洋大观中去了。"诸如此类,便是作家或史家给传主造谣的铁证。而且,据"糊涂论"者考......

清末河南教育状况探究
作者:程凯,赵国权
清末河南教育状况探究程凯,赵国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迫使沿袭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到河南来说,由于地处中原,封建教育根深蒂固,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同过去相比变化都不是太大,甚至显得更加专制、空疏和腐朽,但也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某些方面又有一些新的改观。一官学教育清末,河南开办的地方官学有三级:凡设于府治的称为府学,设于州治的称为州学,设于县治的称为县学。无论府学、州学还是县学,统称为"儒学",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尊孔崇儒,坚持把儒家思想当作治理国家、发展教育的精神支柱。1840年前后,河南各地设有府、州、县学共118所。此时学校有大、中、小学之分,但并非以学习课程的深浅程度去划分,而是根据清政府所规定的学校进学名额的多少来确定的。一般都将府学定为大学,州学定为中学,县学定为小学,然则也有人口众多、文化兴盛的州县设置大学和中学的。至1852年,河南各地定额16~20名生员的大学有ZI所,定额12~15名生员的中学有84所,定额8~11名生员的小学有13所,学生总人数为1650人①按规定,儒学生未入学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翁有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翁有为在举国同庆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石油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来自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英国、韩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根据会议提交的论文和讨论中的发言,可以归结为如下四个主要问题。一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地位和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帝斗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伟大的胜利。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历史地位、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李良志教授认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从失败到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它还是一部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后世子孙奋勇前进的伟大史诗。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仍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郭德宏研究员认为,从七七事变起的中......

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作者:董妙玲
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董妙玲《中国革命史》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如何讲授好该门课程,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必须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中的如下几个关系:一、必须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教学中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的关系。高等学校《中国革命史》课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一要把指导思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时时想着指导思想,处处不忘体现指导思想;二要用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处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有较为固定的教学体系又不唯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标准。二、必须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中"史"与"论"、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握"史"和"论"各自的份量,二是掌握"史"和"论"的主次地......

一部取精用宏的好书──评沈毅著《中国清代科技史》
作者:析侠
一部取精用宏的好书──评沈毅著《中国清代科技史》析侠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民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她的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西欧大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已经响彻云霄的时候,大清王朝却仍然酣睡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梦幻之中,为此中华民族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认真检讨有清一代科技发展状况,汲取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尤显迫切。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一部专著也没有、这种状况与清代科技的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最近,沈毅博士所著《中国清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总算补上了这个空白,这的确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中国清代科技史》全面展示了清王朝人关后268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全书除"概述"与"结语"外,共分九个门类来进行探讨。这九个门类是:"工业与建筑技术"、"农业与水利科技"、"天文学"、"数学"、"地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通读全书,我们认为沈著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着眼社会,立论坚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