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几个问题
作者:傅朗
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几个问题傅朗著名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神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从天上盗取火种带给人间的感人故事,它流传至今却仍只是一种神话传说。而考古学则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克服畏火本能而利用火的动物。但是,人类是怎样学会用火的?用火与人类栖居形式有何关系?用火又有什么深刻意义?这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或圆满的解释。笔者在此一述己见,就正于方家。一人类最初如何学会用火这个问题包括两部分;一是人类学会用火的动力或原因是什么,二是人类最初学会用火的过程如何。笔者认为,这两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动力或原因决定了过程的形式,而过程则体现了其背后的动力或原因。遗憾的是,对于这个问题,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动物学目前都无法提供任何直接的答案。但是,倘若我们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大范畴来分析、思考问题,至少会得出一些较符合逻辑的结论。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笔者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环境的压力是人类自身及其文明产生并进步的外部动因。就旧石器时代而言,当时只会使用打制石器和棍棒的直立人(Homoerectus)群体,既要随时防御猛兽的攻.....
中国古代“人性恶”假设与管理
作者:赵国祥
中国古代“人性恶”假设与管理赵国祥在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方面,有一种和"人性善"假设极其对立的假设,这就是"人性恶"假设。"人性恶"假设相对于"人性善"假设来说,把人性定义到另一个极端。这种对人性的假设,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它萌芽于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的思想,由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年)明确提出,经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继承、发展,达到较为完善的境界,并在历代管理中所贯彻,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一"人性恶"假设的内容"人性恶"假设,把人性的本质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之恶,其善者伪"荀子在提出"人性恶"这种人性假设时,就直言不讳地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由恶变善。在他的著作中,他对这种假设的内含进行了深入论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目之欲,有好声色也,顺是,故淫乱生面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
作者:王保顶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王保顶董仲舒的五德终始学说为刘汉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循环不已的五德终始动性体系也为王莽代汉准备了逻辑基础。东汉建立之后,惩于前汉亡国的教训,对五德终始学说进行改造,使原本用于说明朝代更替、政权嬗变的动性体系变为规定封建统治秩序的僵硬图式。以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及《白虎通》的面世为标志,董仲舒的五德终始学说宣告终结。一五德又称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认为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物质,并用以说明世界起源及各种自然现象,反映了人类早期对物质世界的素朴认识。战国阴阳家邹衍"称引天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①,依据五德的自然属性构造成一个生克循环系统,并延伸到社会历史范围,用以说明政权更替及朝代变迁。邹衍以自然比附社会历史,论证历代统治的天经地义性,备受后世统治者的青睐,并制作了自黄帝轩辕氏开始的五德终始体系。此说第一次由秦始皇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按五德循环说,周为火德,水克火,代周而兴的秦理所当然地以水德自居,其政权便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五德终始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动的体系,在如何维持秦统治万古不变的问题上......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
作者:王晓毅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王晓毅魏明帝曹太和年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这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眼里,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活动,按当时的罪名叫作"浮华交会"或"浮华朋党",因此最终导致了镇压这种活动的"太和浮华案"发生。其实,这次"浮华交会"风潮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魏晋玄学思潮即将到来的前兆,正始之音的序曲。遗憾的是,学术界一直未对这一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这对揭示曹魏前期社会政治势力的变化、士人文化心态的动向与正始玄学思潮形成的内在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早在魏明帝刚刚登上帝位的太和初年(公元227年),青年知识分子互相交游清谈的风气就已见端倪。"(荀粲)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粲与嘏善。夏侯玄亦亲。"①有些学者认为,文中"善名理"的傅嘏与"尚玄远"的荀粲之间的争论是礼法之士与玄学家的争论。这种看法很难成立。《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转载上述事件时,称傅嘏为"善言虚胜。"......
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李昌宪
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李昌宪在唐宋变革时期中,兵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唐以来以节度使、镇将为地方统兵系统的体制为宋朝以都部署、钤辖、都监、监押统辖所在兵马的新体制所取代。关于宋朝的地方统兵体制及其形成等问题,管见所及,宋史学界尚无专文作系统论述,本文欲就此稍加陈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众所周知,唐代以宦官为监军,代表中央政府监临各地节度使的兵马。其事,据宋人高承的考证,始于唐中宗之世,时以"中官监押兵马"。至德宗、宪宗之时,又有"以中人为都监"之事,如"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崇文讨蜀,刘正亮监之"①等等。发展至穆宗之时,已形成宦官"内则参秉戎权,外则监临藩岳"的局面②。无论是监押还是都监,其职能都是代表皇帝对节度使之流的将帅实行监督,因而,唐代文献上出现较多的是监军或监军使等等。监押与都监本无实质上的区别,据《旧唐书·僖宗纪》所载:"中和元年七月丁已,以观军容使西门思恭为天下行营兵马都监押"。当日,西门思恭换授他职,改命"忠武监军使杨复光为天下行营兵马都监,代西门思恭"。在这里,同一职务,两种提法,即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又"杨承......
试论明代建文帝历史冤案的反正过程──以明中后期建文朝史籍纂修为视角
作者:牛建强
朱元璋在71岁那年,比较满意但也不无遗憾地写完了他那31年的帝王历史,传位给了刚历世事、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寻改年号为建文,因被人们习称为建文帝。不虞风云突变,燕王朱棣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打着诛奸臣、清君侧的幌子,据引《皇明祖训》有关条文,称名靖难,持战三载,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终结了建文朝的统治,遂取代之。建文帝宫火崩逝,众多忠义之臣甘赴鼎镬,族属诛灭配奴,戚友牵累发戍。因榜奸党之名,忠臣义士之文字,人们不敢置留片语。正如万历中期史家屠叔方所云"文皇帝入继大统,党禁严迫。凡系诸巨手迹,即零星片札悉投水火中,惟恐告评搜捕之踵及。故其事十无一存"①。尔后,朱棣又命儒臣于建文四年十月到永乐元年六月、永乐九年十月到十六年五月两次重纂《太祖实录》②,将其中于己有碍和皇太孙时期建文帝的德政内容删削、涂改,面目早已全非。朱棣受政治偏狭意识驱使,下令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续年,欲彻底销毁建文帝的历史痕迹。弘治初,杨守陈对之有述:"太宗靖内难,其后史臣不纪建文君事,遂使建文数年朝廷政事......
浅议清代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
作者:陈连营
浅议清代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陈连营在中国历史上,禁酒和发明酒几乎是一样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大禹王时期就曾因人们嗜酒而下令禁酒,周公时曾特作酒诰以禁酒。当时禁酒的目的主要在禁绝人们因嗜酒而伤德败性。但酒已成为人们宴客娱乐的必需品,故禁而不止。至汉朝初年,鉴于酒类贸易的巨大利益,国家开始推行垄断酒类买卖的榷沽制度,同时因酒耗民食,政府也往往在荒年之时或灾荒地区推行禁酒政策,后世多效行之。这时的禁酒有明显的暂时性特点。与此相较,清代乾隆年间的酒禁却有规模大、范围广、禁令严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而且由于该制度推行之初即引起一场争议,在推行过程中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成为乾隆诸政中最具争议性的政策之一。如何正确评价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就成为研究清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先生们。一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是从乾隆二年(1739年)开始推行的。是年五月,乾隆皇帝针对生齿日繁民食日艰的严重局面,专门谕令直隶等江北五省严行禁止造酒,指出:"五省烧锅之事当永行禁止,无可疑者。至于违禁私造之人及贿纵官员如何从重治罪,其失察地方官如何严加处分......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
作者:陈曼娜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陈曼娜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是一个宏观性的研究课题,它既涉及经济、政治,也涉及思想与文化。其中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中间结构,它既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影响到悬置于其上的社会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中介性作用,是社会结构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给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赋予特定的内涵。本文试以政治结构为透视点,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进行初步的分析。一一般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环节中脱颖而出的。"①它体现了以经济关系为根源的阶级关系以及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地域关系、国际关系和以文化为根源的宗教关系、伦理关系等等。它的外在形式是关于政治、法律的组织和机构。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外,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它是一个家国同构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政体。所谓"家"者,小为家庭,大为家族,家族之上又有宗族。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各种社会集团、社会势力普遍的外在形式。它拥有一定的人口和一定的财产(族田、义宅及......
清政府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作者:周积明
清政府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周积明在中国和其他后发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从观念传播到现实的行动,中央政府的介入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迎接外部挑战的结果,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为的过程,而国家或政府则是这一人为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为,只有国家或政府才有最终权力支配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才有可能制定贯彻发展目标和社会战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创造为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其时清政府正处于他们的最后世纪。但腐朽没落并不意味着清政府一无可取,事实上,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清政府便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早期工业化发端于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洋务军工企业的主持人虽是曾、左、李等洋务大吏,首创者却是清中央政府。咸丰十年十月十一日(1860年11月23日)奕奏请引进俄国武器并借师助剿,同时提出自行制造枪炮及炸炮、水雷、地雷、火药的设想。此奏折经廷寄转发各地督抚,曾国藩于复奏中指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①奕是中枢机关的行政首脑,曾国藩是权势最重......
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质变与近代中国科技之落后
作者:邓培森
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质变与近代中国科技之落后邓培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迫向西方敞开了门户。在中西文化融汇的潮流中,西方基督教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加强基督教的渗透,传教士义成了当然的媒介。"西学东传"又成了必然趋势。然而,这一阶段"西学东传"的性质较前一阶段即明末清初阶段发生了质的改变。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儒教处于正统中心地位,中国封建统治政权在世界上力量还很强大,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只是以"学术传教"的面孔出现,即在传播西方16世纪以来文艺复兴时期以新文化为特征的近代文化的前提下传播基督教教义。而鸦片战争后,基督教随西方军旗卷土重来,它已不再主要代表着16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新文化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而主要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异曲同工的奴化思想。从鸦片战争后百余年的历史来看,基督教各派上下渗透,步步推进,变外在为内在,从各个方面为殖民主义效劳,充当帝国主义侵华的文化工具。可以说,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活动和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交织在一起,传教士在华积极推行奴化思想,在对我殖民地化起了催化作用的同时,影响了中......
毛泽东梁漱溟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
作者:李中军
毛泽东梁漱溟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李中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创立了系统的农民问题理论。与之同时代的思想家梁漱溟也以乡村建设理论,对现代中国农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本文试从农民观(农民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农民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思想理论特征三方面对两人的理论作一比较研究。一农民观比较毛泽东认为,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他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封建土地所有制残酷地剥削农民,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作为封建经济制度的保持、维护力量野蛮地压迫农民。"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①,"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因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中国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外来殖民势力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文化评析
作者:江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文化评析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文化是富于特色的,它不仅融合了中国古代封建政治专制的阴柔与残暴,渗入了近代法西斯主义政治集权的独裁与血腥,而且还涂上了些许西方民主政治的色调。得出这个结论并不矛盾,它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型向近代化转变的时代特征。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政治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主要包括政治思维、政治伦理、政治人格和政治思想等内涵。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来评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文化。一一元化的政治思维政治思维实质上就是一整套适用于政治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包含着对传统的因袭和现实对传统的异化。以血缘宗法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强调"以民为本"的"开明专制",强调万众归一的思维特性。近代以降,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特定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由孙中山创立的国民党本应借助时代的推力,发挥出超越和扬弃传统政治思维的想像力。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却面向传统去寻找政治统治的灵感。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承继,使一元化政治思维在党内形成了压倒优势的思维......
《三国志》纠谬一则
作者:李勃
《三国志》纠谬一则李勃中华书局校点的《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李恢传》云:"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降都督邓方卒,先主问恢:'谁可代者?'恢对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臣窃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为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往平夷县。……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徙居汉中,九年卒"。若按上载,则李恢为降都督时,已"使持节领交州刺史";当其"更领建宁太守"时,便解除交州刺史。然考诸史志,此说有悖史实。《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云:"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降都督治南昌县,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方亡。先主问代於治中从事建宁李恢,对曰:'西零之役,赵充国有言,莫若老臣。'先主遂用恢为都督,治平夷县"。"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又,《晋书·地理志下》交州:"蜀以李恢为建宁太守,遥领交州刺史。晋平蜀,以蜀建宁太守霍弋遥领交州,得以......
中国式的“费边社”议政──胡适与“平社”的一段史实
作者:沈卫威
一《新月》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运动的贡献不仅在于此时以胡适为核心的争取人权与约法的言论,而且它还造就、培养了一批坚强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名字在日后的自由主义运动中历历可数。罗隆基、王造时、梁实秋、闻一多、潘光旦、吴景超、吴泽霖、沈有乾、叶公超、丁西林、沈从文、储安平……他们都是从"新月"下走出。胡适与国民党的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的文化激进主义思想与国民党具有浓重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始终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相对于政治上的分歧,文化思想的分歧是更重要的一点。胡适与国民党近五十年的矛盾冲突,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文化思想上的。同时,胡适个人在这种借助舆论宣扬自由主义、干预政治、批评政府的背后,还有一种更为具体的自由、民主议政活动,且是一种潜隐性的。在《新月》杂志、新月书店抛出的言论与著述,只是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王造时等人为争取人权、自由、约法、民主的外在显现形式,背后还有一个以胡适为核心、以清华园出身的归国留学生为主力的高层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议政组织──"平社"──一个中国式的"费边"运动。192......
蒋胡约法之争初探
作者:李黎明
蒋胡约法之争初探李黎明蒋胡约法之争是发生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一次派系之争,斗争的双方是国民党内的政治暴发户蒋介石和元老派首领胡汉民。这场斗争本来只是关于"训政约法"问题的意见分歧和争论,但最终却发展成为一场"闻者无不惊诧"的重大政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台湾的一些有关论著对于蒋胡约法之争总是讳莫如深,而大陆的一些论著则往往把这场斗争简单地描述成"狗咬狗"的斗争。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约法之争的经过、实质和影响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蒋、胡关于约法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训政时期"是否需要约法,二是"国民会议"能否制定约法。由于"训政时期"实行"约法之治"与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都是孙中山讲过的话,所以,约法之争的焦点也就集中在如何理解"总理遗教"的问题上。这场斗争始于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闭会前后,终于1931年2月28日胡汉民被蒋介石武力扣押,历时达两年半之久,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29年3月的国民党三全大会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矛盾尚未激化,蒋胡双方基本上没有发生直接冲突,分歧主要集中在训政时期是否需要约......
内战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作者:王金虎
内战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王金虎内战之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家庭手工生产向工厂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作粗浅的论述。一制造业的地位与地理分布从美国独立到内战爆发这7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农业是国家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制造业的地位远远落在农业之后。不过正是在这一时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的地位提高最快,而农业的相应地位则下降很快,这一点可以从全国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比例明显看得出来。下表显示,1820年美国农业拥有了全部劳动职业的78.8%,而到1860年则降低为52.9%;制造业在1820年只占全部劳动职业的2.7%,但到1860年却增加到13.8%,虽然仍然远远落在农业之后,但其发展形势两者正好相反。1820-1860年美国的职业分布①内战前美国制造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消费品行业,如纺织业和食品与酒类加工业等。制造业中各行业发展的快慢可从各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变化中显露出来。在各行业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纺织业,纺织与服装业在1809年还处在制造业中的第五位,30年后便上升到第一位。纺织业中发展最迅速的是......
1880-1914年利比里亚幸存原因探析
作者:管敬绪,徐尚平
1880-1914年利比里亚幸存原因探析管敬绪,徐尚平自1880年之后,非洲的历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象是资本主义列强在非洲进行的殖民地角逐愈演愈烈。1880年,非洲大陆仍有80%左右是由自己的国王或民族、家庭的首领按照古老传统方式统治着,然而在其后仅仅30多年(一战前夕),整个非洲大陆几乎全都沦为欧洲列强统治下的殖民地,仅仅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得以幸免。本文仅就利比里亚在大瓜分中幸存的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当英国人把留居在英国国内的黑人遣送到非洲并建立了塞拉利昂殖民地后,这种一箭双雕(既安置了黑人,又建立了侵略非洲的跳板)的方式便为美国人所仿效,"美国殖民协会"也在西非购置土地来安置美国本土"自由的"非洲裔美国人以及美国海军舰只从大西洋水域的贩奴船上营救出的"被夺回"的非洲人,这就是所谓的"遣返",其最终结果是在非洲历史上开始出现了一个利比里亚共和国。从这一史实可以看出,从严格法律意义上讲,利比里亚是"美国殖民协会"的一块殖民地,但在1847年,利比里亚终于宣告了自己的独立,这种独立得到英、法等列强的承认,美国政府也在南北战争时期(18......
试论作为民族主义的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
作者:黄民兴
试论作为民族主义的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黄民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席卷亚洲和北非地区,其主要类型如以领导民族斗争的阶级划分则有5类,即分别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爱国封建主和爱国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运动①。巴勒斯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则另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一运动中,既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和文化犹太复国主义)和宗教党派领导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也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其中,对以色列国家的诞生起了关键作用的是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劳工犹太复国主义是由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劳工政党所奉行的思想,1977年以前以色列政府执行的也是这一思想,尤其是1963年本─古里安辞去总理职务以前。独立前,巴勒斯坦的劳工政党为数不少,并几经分合,到建国前夕主要有巴勒斯坦工人党(马帕伊)、统一工人党(马帕姆)、劳工联盟和巴勒斯坦共产党。在上述党派中,巴共的思想最为激进,它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因而政治影响不大。其他党派则较为温和,而观点最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帕伊。本文主要从7个方面分析以马帕伊为首的劳工犹太复国主义在建国前......
简析战后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作者:刘霁堂
简析战后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刘霁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努力,钢铁业迅速崛起,一跃而为在技术、产量、质量诸方面均超过欧美国家的钢铁大国。这一让世人震惊的世界经济奇迹,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日本钢铁业为什么能迅速崛起?笔者以为主要是下列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日本的国情适合发展钢铁工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不久,外务省立即网罗一些专家学者成立了复兴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40多次开会讨论,于1946年初写成题为"重建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的书面报告①。该报告正确分析了日本国情,提出恢复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钢铁、机械工业,以带动全局、实现腾飞的战略构思。首先,日本的地理情况适合发展钢铁工业。日本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岛国,但岛国海上交通的便利,造船工业的发达为发展原料加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从钢铁业耗水多、污染重来看,靠近海边的大型钢铁厂将使这些问题大为改观。其次,日本的国民性适合发展钢铁工业。日本的国民性在技术活动中有三种明显表现。其一,热心于传统技术的局部改良;其二,重视生产现场;其三,重视生产中的伙伴关系。这些国民性和钢铁......
关于历史价值的理论思考
作者:郭小凌
关于历史价值的理论思考郭小凌一时值尚新务实的变革时代,人们走出精神崇拜和禁欲主义的庙堂,一头扎进物质崇拜和纵欲主义的海洋,关注的大多是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和有关的知识,而非某种业已逝去的过去和涉及终极意义的遥远目标。一些需要长期智能和技能训练的传统学科主要由于不能给人带来确定的"名利"收入,苦心钻研的投入与物质收益的回报远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尤其在与其它应用学科比较下情况更是如此,因而纷纷遇到严重的挑战,专门以研究过去为己任的历史学自然在劫难逃,呈现出明显的危机征象。首先,社会表现出对历史学的普遍怀疑甚至轻视。第一志愿报考历史学专业的高中学生为数很少,多数以第二志愿或非纯粹志愿入学的学生带着困惑和无奈进入史学殿堂,入校两三年也未能解决专业思想问题。而大四年级一到,学生们便惶惶不可终日,四处求职,八方碰壁。一些用人单位在拒绝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往往要捎带一句近乎残忍的话:"学历史的在我们这儿没用。"等待毕业生的主要是至今仍未变成最受人羡慕的职业─-中学教师。面对狭窄的就业渠道和重利的社会现实,他们面壁多年掌握的一大堆概念、史实和治史的技能不能为他们的职......
从宗教的产生、发展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作者:映雪,刘翠花
从宗教的产生、发展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映雪,刘翠花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头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正确的反映。由于目前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信仰宗教,对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还会长期存在.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一样,宗教的产生、存在和消亡,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规律告诉我们:一方面,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最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另一方面,这一消亡不会是很快的。宗教的存在将是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其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出现.也是相应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生活实际的产物。恩格斯给宗教所下的一个定义深刻而透彻地揭示了这一关系:"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文版,第341页)。宗教从没有到产生,就是人们在认识上对自然力量处于不能理解、不可抗拒阶段的一种歪曲的反映。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最初的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只是当人类进入了原始社会......
近代中国是两半还是三半
作者:徐光,樊剑英
近代中国是两半还是三半徐光,樊剑英"半殖民地半封建"(俗称"两半")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不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在朝代更替、盛衰相继的封建制度下延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变化。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把一个独立的、在封建旧肌体内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封建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不同于殖民地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近代中国"三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含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始终存在着,并由在封建社会占绝对的主要地位逐渐下降到近代中国的相对主要地位。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其带来的资本主义和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给近代中国社会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断增大,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的入侵在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同时也刺激、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了中国.....
《李鸿章传》一处史料真伪的考证
作者:巨让平
《李鸿章传》一处史料真伪的考证巨让平新近拜读苑书义先生的大作《李鸿章传》,受益匪浅。作为史学家,苑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了客观全面地综述和评估。整个传记结构之严谨,线条之明晰,叙论之流畅,大家已有目共睹。只是该传中有一处史料似有失真之疑,现提出向苑老请教。该传在记述《马关条约》签订前夕李鸿章遇刺经过时有这样一段话:"3月24日,李鸿章被迫搁置停战协议而索媾和条款。伊藤答应以第二天面交,李鸿章从会场返回寓所途中(寓所即引接寺),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左颊中弹,血流不止,'登时晕绝'。经医生检查,子弹嵌入颊骨,取之难保无虞,决定留弹合口。"其中有"登时晕绝"四字.并且这四字加了引号,很显然,这是苑老从其它地方所取的史料,可苑老并未加任何脚注。出于所学专业的敏感,我竟产生了要考证个水落石出的念头。翻阅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史料,居然大有收获。《寄泽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二卷第25页有李鸿章3月24日给总理衙门的电报,电报称:"今申刻会议,已将停战搁起,向索议和条款,允于明日面交,归途忽有倭人持手枪对狙,击中左颊骨,血流不止,......
北宋东京旅馆的作用及特点
作者:刘顺安
北宋东京旅馆的作用及特点刘顺安北宋东京(开封)是一座旅馆业十分发达的都市。它作为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之中心,所拥有的接待机构和民间旅店相当多且分布也相当广泛,在接待国内外使者、商人及游客时,发挥出了重大作用,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东京旅馆体现了国际性商业都会的特点,对后世旅馆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旅馆的种类和作用在我国,"旅馆"一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了①。而此时汴州之旅馆业已相当发达。如板桥店"有舍数间","远近行旅多归之",元和间"皆据便榻"③。至宋代,东京旅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散布於城郭的各繁华地区。从性质和规模上可分为"迎宾馆"和"客店"两大类。豆.迎宾馆迎宾馆作为政府招待中外使者、商团的馆舍,是民族交往和中外文化往来的窗口,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所以,北宋统治者采取积极措施在东京建立了许多规模宏伟的接待场所,即各类迎宾馆。如:都亭驿:在旧城内光化坊。唐时名上源驿,为汴州的一个重要驿站。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改名都亭驿。它原是接待河西蕃部之所,宋真宗时改为专门接待契丹使者③。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经过修葺,"凡治合......
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洪煜
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洪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领域中也逐步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近年来,儒学在现代化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尤其对东西地区现代经济的崛起,起着积极的作用,继而有所谓"儒教文化圈"、"儒教工业文明"等提法,使儒学成为东西方学者们的热门话题。在美国、法国、西德、日本、南朝鲜、新加坡等国都设有专门研究中国的儒学中心,弘扬儒学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学术思想潮流。儒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更有人提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儒学)的时代。为弘扬儒学,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由中原孔子学会、香港孔教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开封大学、中原孔子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6-29日在郑州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同胞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共同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收集论文25篇,他们就儒学与现代化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儒学的价值、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进行了正确地评价。一关于儒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太平天国政权建设》
作者:郑强胜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太平天国政权建设》郑强胜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热门课题,但在近几年,由于近代文化史、中国的近代化与现代化等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相应受到了冷落。是不是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已经到了无须再研究的地步,其基本问题已完全解决?纵观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太平天国史研究依然是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诸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权建设和政治制度等重大问题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这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最近北京师大历史系教授梁义群先生推出了新著《太平天国政权建设》,这是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讲,研究和撰写太平天国政权建设和太平天国政治制度史,难度是相当大的。写这样的专著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需要较高的政治和理论水平,以及政治学、法制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诸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梁先生曾师从白寿彝先生从事过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和教学,近些年又侧重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晚清财政史的研究,研究成果甚丰,涉足领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