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极耦合
作者:葛晨虹
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出于当下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价值观念集中在某一楷模(人格模式)身上,凝为理想人格。就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关系而言,理想人格是在某一社会、某种思想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典型,它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念,以及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最终理解。儒家以圣王、君子为理想人格模式,在其身上,体现了儒家德性思想对人的德性本质的思考,凝集了儒家德性思想内涵及价值选择。相对而言,墨、道、法诸家各自造就了与自家学说相吻合的相对单一价值选择的理想人格,而儒家理想人格不是单一色调的,它是由多重特性、甚至是由表现为二极的选择耦合而成的。多元价值与多质选择,都在儒家人格境界中有机地一体化了。一内圣外王儒家树立的理想人格最高层次为"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代表。然而先秦儒家"圣人"又不是超凡脱俗的纯理想人物,而是生活在此岸的现实的人。内在超越现存又在外部现存中实现,这种境界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但它更适合表达儒家的人格......

周代傩礼考述
作者:胡新生
傩礼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摊礼大致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其演变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由傩礼派生的傩舞。傩戏和形形色色的面具艺术直到现代仍流传于湘、赣、桂、浙数省的少数地区。作为中国傩礼的源头,周代傩礼所确立的一系列惯例对后世驱疫仪式影响很大,深入研究周代傩礼将是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傩礼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一"傩"的本义与傩礼仪法傩礼的"傩"字本写作"难",读为责难、发难之"难",表示这是一种驱除疫鬼的攻击性行为。周代除祟祭法中的"禳"本义为"攘",""的本义是"刮去","祓"可能得义于"拔",傩礼的得名与此同例。《周礼·占梦》所谓"始难驱疫",同书《方相氏》所谓"帅百隶而时难",《礼记·月令》所谓"命国难"、"天子乃难"、"有司大难",其中的"难"都是指向疫鬼发难的仪式即后人所说的傩礼。先秦难、傩两字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本可通假。后来有些人不了解傩礼的原始意义,又长期借傩为难,于是"傩"字反成为指称驱疫仪式的正字。这种误写误读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汉代大部分经师都还知道傩礼之"傩"的本字和本义。汉代有种《周礼》版本将《占梦》的"始难驱疫"......

战国时期的实用谋略教育家──鬼谷子
作者:刘海文,刘海诗
鬼谷子其人是不是子虚乌有?《鬼谷子》一书是不是后人向壁虚造?这是一段自秦汉以来悬而未解的历史公案。然而,就是相信确有其人其书的古今学者,大多也只是将鬼谷子当作是纵横家、兵家,甚至是道教阴阳大师。战国以后,世传托名鬼谷子的易卦、星命、相术、占气等方面的书籍之多,更是举不胜举。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人还是神?按照其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它究竟应当属于哪家流派?本文根据古代文献对鬼谷子事迹的记载和《鬼谷子》一书的思想内容认为: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经世致用"的实用谋略教育家。当前,在鬼谷子的研究问题上,日、美、德以及东南亚和港台等国家与地区的各界学者,都非常注重对鬼谷子的实用思想和谋略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学术界不能忽视的一个国际学术研究的新动向。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初步构建,国际和国内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得我国各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竟争日趋加剧。在这种形势影响下。鬼谷子纵横捭阖,"经世致用"的思想和谋略方法,也开始重新受到世人的注重、借鉴,甚至是应用。因此,我们今天科学地研究和评价鬼谷......

略论中国古代人才工程思想
作者:李纪轩
中国古代人才工程思想异常丰富,它虽然不象现代人才工程思想那样系统完整,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已初步建构起来。概言之,中国古代人才工程主要包括优孕优生工程、早期家庭教育工程、学校教育工程、社会管理工程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工程。一优孕优生工程我国古代优孕优生思想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生儿育女的质量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近亲不能互相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中也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不可能提出什么科学根据,但它毕竟是优生思想的天才萌芽,难能可贵。母亲怀孕期间,古人还注意进行"胎教",以便优孕,正所谓"素成胎教之道"。①我国胎教问题始于西周。贾谊的《新书》和戴德的《大戴礼记》都谈到西周的胎教问题:"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倔,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②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记载了孟母怀孕孟轲实行胎教的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

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
作者:唐任伍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领主土地所有制产生以来,土地部分地成为私有,与之同时,耕地租佃现象随之发生。在唐中叶以前,相当部分土地还是属于国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行限田、占田、玉田、均田等各种土地分配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各阶层成份的人们,以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使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结合,以维持封建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封建国家的法律承认和保障各阶层的人们在土地分配中获得的小块土地的产权,但并不严格区分这种产权是所有权还是占有权。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产权占有权的因素大于所有权,因为土地分配以后,土地的终极所有权仍在国家。因此,唐中叶以前的土地兼并,实际上主要是对土地占有权的兼并,每当这种对土地占有权的兼并达到某种极限,或者一个新的封建政权产生,总要对土地占有关系进行一次新的调整。与这种土地所有权终极国有、土地占有权私有的局面相适应,赋税制度是租税合一。政府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向农民征收的赋税,与根据土地所有权向农民取得的报酬地租,是合为一体的。这是土地所有权终极国有的具体体现。这种情况马克思早已指出:"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像在.....

陆游及《高宗圣政草》
作者:孔学
陆游及《高宗圣政草》孔学陆游(1125~1210)①,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早慧,十二岁能作诗写文。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由于论恢复,被秦桧一伙人黜落。秦桧死后,始任福州宁德簿。孝宗即位,升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不久被贬,出判镇江府。寻易隆兴府,不久被劾免归。乾道五年(1169年)被差通判夔州军州事,次年到任。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幕。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东归。七年,任江西常平提举,岁饥,奏请发仓赈灾,被论罢。淳熙十六年(1189年)授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又被劾罢,还乡,在家闲居十余年。嘉泰二年(1202年),朝廷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宣召陆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寻兼秘书监。三年,《孝、光实录》成书,遂升宝漠阁待制,致仕。陆游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老学庵笔记》、《南唐书》、《家世旧闻》《斋居纪事》等。陆游以诗人、文学家闻名于世,其实陆游史学造诣也是颇深的。陆游曾三入史馆修史,参与《高宗圣政》、《孝、光实录》及《高宗......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的商业广告
作者:彭景荣,肖红
展开《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本)长卷,但见从虹桥经桥畔酒楼,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延伸,两边店铺林立,街上行人如梭,穿过城门进入城内,大街上更加热闹,行人也更加拥挤。各种牌号的店铺鳞次栉比,铺面也更为整齐,体面,构成了空前繁华的画面,反映了北宋商业的兴盛。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当时的东京,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商人比比皆是,商品应有尽有。据统计"当时汴京有三百六十多行,入行商户有六千四百多户"①在市场布局上,东京城打破了唐代坊市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摊设点,沿街叫卖。据文献记载:大内前州桥东街巷,"东去沿街皆客店,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②御街"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③汴河上也建起了很多营业性仓库和邸店,大都是为商贾服务的。蔡河两岸,官商大肆争建宅园,以致河道发生阻塞。由于宋代商业的飞跃发展,使得可供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因而使得同一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广告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清明上河图》上......

《旧唐书·孙处约传》纠谬
作者:段塔丽
《旧唐书》卷81《孙处约传》云:"显庆中,拜少司成,以老疾请致仕,许之,寻卒。《新唐书》卷106《孙处约传》则云:"麟德元年,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为少司成,以老致仕,卒。"明言处约拜少司成事在麟德元年以后。疑《旧传》所载"显庆中,拜少司成"记载有误。考两《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处约麟德元年十二月戊子以西台侍郎知政事,寻同东西台三品(与《新传》所载相合)。居相位不久,即于麟德二年四月戊辰而罢相。由是可知,处约拜少司成事当在其罢相后不久,即麟德二年四月以后。《旧传》所言"显庆中",显然有误。另据《唐代墓志汇编》咸亨08号《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并序》中明载处约"乾封二年,诏除少司成",乾封二年上距麟德二年四月仅一年多时间,恰可证明处约拜少司成事是在其罢相职后不久授任此职的。至此,《旧传》"显庆中,拜少司成"之误昭然若揭矣。《旧唐书·孙处约传》纠谬@段塔丽

试析朱元璋法律实践的矛盾性
作者:徐晓庄
公元1368年,以"淮右布衣"自称的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沙场争战,挫败群雄,逐出元廷,复中原,克大都,终于登上天子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明作乍兴,天下甫定,朱元璋面临的是经过元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倒退、经济大破坏的局面。为了彻底革除元弊,重振中原王朝的雄风,朱元璋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整肃,其中加强法制建设,正是其一系列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朱元璋在其法律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矛盾。本文拟就这些矛盾的产生及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大家。一朱元璋起身垅亩,依靠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掩有天下,因此他深知法律制度建设对打天下和治天下的至关重要性,早在登上吴王位之初,便在戎马争战之间,"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率领众文士制订法律条文,并经常"御西楼,召群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①。吴元年(1367年)十月,《明律》文稿草成,及时颁布天下。随后不久,朱元璋"又恐小民不能周知,命大理寺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

是近代科学革命,还是古代科学复兴
作者:王桂兰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有人提出以《几何原本》的翻译、《崇祯历书》、《律历渊源》的编纂作为中国近代科学革命诞生、发展和完成的标志①。本文认为,无论从知识内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还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作用看,这些著作的编纂都不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革命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标志,只能算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复兴。一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以日心说否定了居统治地位达1300多年之久的地心说,给人类展现了一幅全新的自然界图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基础,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生存的权利,此后自然科学便迅速发展,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当人们认识到这些知识变化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时,就把16、17世纪科学的巨大变化称为"近代科学革命"。《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成为近代科学革命诞生的标志。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加速度发展,重大理论和重大事件不断出现。"科学革命"引起科学哲学界、科学史学界充分重视,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性的研究。库恩的范式革命说、波普尔的证伪革命说、拉卡托斯的纲领转移革命说,还.....

中国近代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述论
作者:郑焱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1923年8月,在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立之后近80年,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终于宣告成立。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本文对该社的历史状况,包括成立缘由、经营方式以及社会作用诸问题进行考察,既企求人们能对中国的第一个旅行社有一大概的了解,又希望能以此引起人们对中国近现代旅游史的兴趣和重视。缘起与发展关于陈光甫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缘由,以前人们认为仅出于他的一次偶然经历:一年,陈光甫从香港往云南,到一外国人办的旅行机关购买车票,但柜台里的外籍职员竟自顾长久交谈而不接待他。陈光甫只得愤然退出,途中他自忖外国人之所以藐视自己的原因,就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遂萌生了经营旅行社的打算。其实,除此之外,按陈光甫亲自所写的《自述》,他之所以创设旅行社还有着一些其他的原因:陈光甫本人就是......

章太炎、黎元洪关系述论
作者:李学智
章太炎、黎元洪关系述论李学智章太炎与黎元洪同为民初重要政治人物,了解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对于深入认识章、黎各自的思想与品格,及民初社会、政治状况,或不无裨益。一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章太炎时在日本,阅报"知鄂军都督为黎元洪"①。这是章太炎第一次提及黎元洪的名字。本年11月,章返国抵沪。12月1日,章在上海《民国日报》刊登《宣言》九则,认为宜承认湖北军政府为临时中央政府,其首领应称元帅,而此职惟"初起倡义者黎公"可担任②,对黎表示了极高的赞许与信任。1912年7月24日,章太炎由京南下抵汉,转天即去谒见黎元洪。这是章、黎的第一次会面,黎的仪表与言行均给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章描述道:"黎公年四十九,体干肥硕,言词简明。……其所着西装制服,以粗夏布为之。自大都督以至州县科员,皆用支薪二十元。……以项城(按:指袁世凯)之雄略,黄破(按:指黎元洪)之果毅,左提右挈,中国宜无灭亡之道"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黎元洪的嘉许,末句则誉扬有加。基于对黎如此良好的印象,章在武昌期间请黎任统一党名誉总理,黎则回报之以共和党理事。1913年3月,宋案发生,章对袁世凯的幻......

“五四”时期邵力子的妇女解放思想
作者:张朝凤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时期,各种形式的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妇女运动也一改过去的沉寂局面,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政治舞台。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众多的仁人志士的提倡、宣传分不开的,邵力子就是其中之一。邵力子(1882──1967),原名闻泰,字仲辉,浙江绍兴人。早年在私塾读书并中举人,后留学日本学新闻学,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民立报》、《民生报》、《民国日报》的记者、编辑,大力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军阀。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邵力子和陈独秀、李达等人一起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1919年6月,在"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在《民国日报》上增辟了《觉悟》副刊,自任主编,撰写了大量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章和时评,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并把争取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中心内容之一,反对封建礼教,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他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争取女子人权,提倡婚姻自由、废除娼妓、生育制限、女子经济独立等方面。一争取女子人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受到封建......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阶段划分
作者:马树功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阶段划分马树功目前,关于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尚很薄弱,国内少有的有关几本著作虽然作了有益探讨,令人耳目一新,但他们大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为依据,使人觉得难以反映这一专史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主张应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主体。而毛泽东、邓小平作为新中国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教育主张往往又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阶段划分,应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教育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主张或方针、政策的提出为界标。据此,笔者将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划分理由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这一时期新中国的教育主导思想是改革旧教育,树立"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思想,使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居统治地位。在旧中国,旧教育主要为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服务,工农大众及其子女很少有受教育机会,且严重脱离生产实际。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人民政......

客家文明的世界地位
作者:郭华榕
客家文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形成于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具有地理、经济、习俗、语言、心态诸方面的特征。当代,信息与交通迅速发达,文化交流大量增加,世界显得越来越小,变成了"地球村"。与此同时,客家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并且成绩卓著。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历史的高度考察客家文明,说明它在世界上的重要意义。一国际舆论中的客家人客家人的群体生息在地球上,并发挥着明显作用,因而逐渐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众所公认,世界各国著名的百科全书和辞典是国际舆论的一种重要反映。笔者就有关客家的内容进行了一番探索,共查阅52部近年出版的英、法、德、俄、意、西、塞尔维亚文和日文的著名百科全书和辞典,获得了深刻印象①。52部百科全书和辞典中,20种刊载了关于"客家人"或"客家话"的专条。它们分别为美国6种,法国4种,日本3种,英国与德国各2种,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各1种。另外32种辞书不曾包括有关条目:法国7种,美国5种,英国4种,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苏联、南斯拉夫与日本各2种,加拿大、墨西哥、乌克兰和以色列各1种。关于客家的条文无疑有简有繁,但就内容而论,......

也谈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时间
作者:张定河
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于何时,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多种意见。但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径渭分明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晚期。对于这种分歧见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件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水平、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其他方面政治制度的演进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因此,探讨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时间,对深入认识美国资产阶级两党政治是大有种益的。黄柯可同志的《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一文①,着重论述了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条件、主要标志及历史特点,可以说是前一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形成》一文认为,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这一时期两党制的主要标志特征全部呈现出来。它们是:一、在若干政党中,出现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全国性政党,辉格党代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民主党代表资产阶级的一派--南方种植园主。二、"民主党和辉格党的组织机构适应竟选活动和轮流执政的需要而逐步健全",政党组织......

试论莫内欧洲统一实践的特点
作者:李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统一真正起步了"①。让·莫内(JeanMonnet1889.11.9-1979.3.16)在西欧联合的重要阶段顺应时代潮流,奉献出个人的聪明才智,享有较高的声誉,被欧洲共同体各国称为"非凡的享有盛名的欧洲之父"②。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限于从他的欧洲观出发进行一般的论述,并认为莫内的主张不符合战后西欧仍以国家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发展现实,或西欧一体化是按照莫内欧洲主义的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莫内对战后欧洲统一的贡献在于他的实践方面,他从维护国家利益的活动到欧洲统一实践的转变过程是在形势的推动下完成的,而不首先取决于他的欧洲观念;西欧联合是战后形势的发展确定的,首先是法德和解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莫内欧洲统一的实践具有现实、具体、开放的特点。以下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给予论述。一(一)莫内从实际出发探索欧洲重建的道路,对当时欧洲联合运动所表达出来的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和美好感情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欧洲国家所处地位、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在......

试析美国石油紧急分配法案的实施及影响
作者:刘波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市场调节的国家,然而,在其石油经济史上,却两次违背价值规律,对石油价格进行管制。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石油进口限额法令",将大量廉价的中东石油拒之门外;1973年尼克松总统则不顾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的现实,颁布"石油紧急分配法案",使美国国内的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自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①。一石油紧急分配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是消费者长期反对国内高价石油斗争的结果,而十月中东战争加速了这一进程。1959年颁布的"石油进口限额法令",使美国国内的油价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这引起了消费者强烈的不满。他们要求取消限制,扩大进口,以降低美国工业产品的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这一要求在冷战正酣的艾森豪威尔时期,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被彻底否决了。1961年约翰·肯尼迪就任后,为了消除美国长期支付债务的状况,巩固美元地位,积极鼓励出口。但要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降低商品的生产费用,而在生产费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能源的费用,特......

论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谭延闿
作者:许顺富
论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谭延闿许顺富一谭延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活动和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26年底至1927年4月中旬,这一时期,谭延继续投身国民革命,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支持两湖地区的工农运动,对武汉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尚称得上国民党左派的代表。这一时期,谭延周的主要活动有:(一)是坚持了迁都武汉的原则立场1926年底,蒋介石为了实现军事独裁的野心,不顾广州国民政府早已做出的迁都武汉的成议,擅自扣留谭延、李烈钧、何香凝、张静江等路经江西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使得国民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国民党也无法在武汉举行全体会议。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的张静江是蒋介石的死党,决不会弃蒋而就汉。这样,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阎态度如何,就成了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民主与独裁、统一和分裂之争胜败的关键。因而,武汉国民党左派和中共中央先后派谢晋、陈铭枢前往南昌,敦促谭延和其他一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速赴武汉。谭延顶住了蒋介石的压力,坚持了迁都武汉的原则立场,并说服了其他中央委员同赴武汉。不管谭延赴汉的动机如......

蒋介石与希特勒关系论
作者:陈红民
在中国现代史上,蒋介石和德国的希特勒(Hitler)两个人常被联系在一起:蒋介石一意仿效希特勒,要在中国推行法西斯主义。这是写人教科书的不易之论。那么,历史上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言之凿凿,却也拿不出直接而又确实的证据来,这更使他们的关系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为寻找历史真象,笔者遍查有关的中外文献论著,包括;德国郭恒钰、罗梅君教授根据德国外交部重要档案编成的《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年之中德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油印未刊稿)、美国何伟林教授的《德国与中华民国》(中国青年出版社以《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为名于1994年出版中译本)、吴景平教授《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期间》中第三编《战时外交》(1981年9月出版)等等。其中的资料不仅透彻......

《元史》正误一则
作者:刘晓
《元史》正误一则刘晓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卷一百五十三《高宣传》在叙述其曾孙塔失不花的仕宦时,谈到他在"大德元年,授奉议大夫、章佩监丞。四年,改朝列大夫、利用监丞。八年,升少监。武宗即位,授中议大夫、秘书监丞"。其中的秘书监丞,记载有误,标点本漏校。据《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奉议大夫为正五品,朝列大夫为从四品,中议大夫为正四品。这表明,塔失不花的散官阶是在一步步地提升的。而其职官由监丞升到少监,却又降回到监丞,这就令人费解了。查浙江古籍出版社标点本《秘书监志》,该书卷九《题名》中的秘书监条目下,有"高塔失不花,至大元年四月二十七日以中议大夫上"的记载。则塔失不花由利用少监又升为秘书监,而不是降为秘书监丞,秘书监丞的丞为衍字,当删。《元史》正误一则@刘晓

孙科与抗战初期的中苏关系
作者:王军
抗战初期,身为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的孙科,以其特殊的身分、地位,两度出访苏联,在争取苏联援助、促进中苏关系发展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就孙科在抗战初期发展中苏关系时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关系的恶化,客观上推动了中苏关系的改善。孙科是恢复中苏关系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靠国际联盟出面仲裁,强迫日本退兵。当时英美正忙于应付国内的经济危机,美国奉行"孤立主义",英国与日本关系密切,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采取纵容姑息态度。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到中国调查后,发表了调查报告,日本却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使蒋介石依靠国联和英美的希望落空。与此同时,尽管中苏已经绝交,但苏联在外交上、道义上和行动上都给中国以同情和支持,认为日本的侵略对中苏两国都是严重威胁,中苏两国应联合起来,协力制敌。为使两国关系正常化,苏联方面提议中苏应立即复交。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孙科极力主张抵抗。为此,他于1932年3月向国民党四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确定长期......

唐代过所制度略述
作者:张艳云
过所是古代通过关津所用的文书,如同近代的通行证,在汉代也叫传,故郑玄为《周礼·地官·司关》"几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一句作注说:"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所谓过所文书,即出入关门的证明该人年岁和携带物件多少的文书,因而其疏云;"过所文书当载人年几及物多少,至关至门皆写一通人,关家门家及案勘而过,其自内出者,义亦然。"《汉书》卷4文帝纪》也有关于传的记载:十二年"三月,除关无用传。"唐颜师古注引旧文云:"张晏曰,传,信也。若今之过所。"张晏是三国时魏人,可见古时传的作用和以后唐代过所的作用相同,即是通过关津时证明自己身份的凭证,关于此点,可从《史记》卷122《宁成传》得到引证,汉武帝时,"外戚多毁(宁)成之短,抵罪髡钳。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复收,于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因宁成是有罪之人,不能由正常渠道获得传以顺利通过关津,所以只好非法刻制传以欺骗看守关津的官吏而出关回归家中。然而,汉代称之为传的通行证何时改为以后通称的过所,文献上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以上引文中可推定为东汉时期。成书于东汉的《释名》就有"......

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
作者:勾利军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帝王,她一生所为后人争议颇多。永徽五年(654年),她为谋后位是否扼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学术界至今看法不一,笔者则持肯定态度,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1.《旧唐书》不载此事不能否认杀女事实记载武则天杀女的材料主要有两处。《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弊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运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人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与《新唐书》,都是可信度相当高的史籍,两书所记武则天杀女之事又大致相同,言之凿凿如何不信呢?问题就在于比上述二书成书更早,以史料丰富真实见长的《旧唐书》对此事竟无任何明确记载。这自然使许多论......

严复的思想特点及其演变
作者:王迎喜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西学,反对旧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人为",反对宗教迷信。而在他的晚年又极力与旧学妥协,反对民主,厌倦科学,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复认为旧学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辞章"。而这三者都是"无实"、"无用"的,应该摒弃。他认为旧学之所以"无用"、"无实",是因为它们不是从考验事实出发,而是从古书成训的僵死教条出发,背离事物的规律而盲目信古。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必须从科学中归纳得出,而不是"心成之说",是由内籀(即归纳法)研究了许多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后从中抽出来的共性,就象数学中依据"公论"进行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科学的知识。而旧学"必求古训。古人之非既不能明,即古人之是,亦不知其所以是也"(严复《原强》).据此严复批评说:"其训古非界说也,同名互训以见古今之异言而已。且科学弗治则不能尽物之性,用名虽误无由自知"(《格勒名学》部甲上,篇二)。他指出,"心成之说"不足以作为推理的大前提,而"旧学之所以多无补者,其外籀(即......

英吉利政治文明的演进轨迹──评《英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李以学,杨玉圣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程汉大先生著《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考察、研究英国政治制度起源及发展史的学术专著。在这部近35万言的厚重之作中,作者以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深沉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为依归,为我们全面了解、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的进化历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坐标体系。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研究中,人们对政治制度的研究一向注重不够,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多是支离破碎、不深不透。而且,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禁区",似乎一谈西方政治就是"西化"或"污染"。其实,这从根本上说还是极"左"思维模式在作祟。人类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的发展正如奔腾之川,"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怎么能可以人为地断裂文明的发展史呢?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必须保持对历史的敬意。由此出发,我们即不能不特别重视像英国这样一个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这正如程汉大教授在《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