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研究刍议
作者:安作璋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历史学也同中国历史一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我国史学研究的主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在史学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不足和失误。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年代,总结一下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未来的史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本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史学的是非得失和21世纪史学发展的趋势,史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对它的理解和总结尚需时日,甚至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现仅就管见所及,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中国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 本世纪,率先打破两千年史学旧传统,举起“新史学”大旗的是梁启超,之后,王国维运用新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二三十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被一些人用于史学研究。建国后,我国史学研究的最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取代了传统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涌现出了一批史学大师,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剪伯赞、侯外庐等。老一辈......

回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
作者:陈启能
列宁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开放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是如此,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同样也应如此。 历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研究一样,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丰富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创新的过程。这里的积累、继承不能只局限于本国。世界各地历史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我们都应努力地去了解,去熟悉,去批判地吸收。这样才不致使我们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才能在吸收和改造国际史学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使我们的研究摆脱狭隘的视野和封闭性的思维,在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使历史学彻底脱离长期的封闭隔绝状态,回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这无疑是一场意义十分深远的变革。这标志着我国历史学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我国历史学的各个领域正是在这个阶段发展得最快,成果最多,成绩最显著。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打破封闭、对外开放、与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发展和信息的沟......

更深入地研究“奴隶”与“农奴”的区别
作者:廖学盛
在中国学术界,对于奴隶占有制社会是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数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如何理解“奴隶”与“农奴”的区别,特别是“分居奴隶”(或称“授产奴隶,’)与“农奴”的区别。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离开世界史学(包括中国史学)发展的具体进程,单纯靠孤立地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片言只语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的情况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统一又相互影响的角度,结合考古和文献等各方面的具体史实,通过大量的涉及不同地区的个案研究与理论概括的多次循环往复,一定能够把对这个重要问题的研究逐步引向深人,使一些显得很复杂的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首先,从人类社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社会瓦解的进程看,最早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只能建立在血缘氏族部落的内外区分之上。单纯这一因素就决定了最早的被剥削者只能是人身被占有的奴隶,而决不可能是地域国家中对大土地占有者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 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的人剥削人制度的产生,在整个社会结构的......

洪水传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作者:姚义斌
中国古籍中关于洪水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尚书·尧典》、《淮南子·谈天篇》、《淮南子·天文篇》、《史记·夏本纪》、《论衡·谈天篇》等都有叙述。《淮南子·天文篇》云:“昔者共工与撷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洪水发生原因所进行的惴惴不安的揣测。《史记·夏本记》则记载了洪水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其文日:“当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洪水传说不特为华夏民族所独有,在中国其它少数民族中,如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瑶族、侗族、满族等,也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 无独有偶,在世界其它地区,洪水传说也广泛存在,最著名的当数《新约全书·创世纪》中希伯莱人遭遇的洪水,并衍生出“挪亚方舟”、和平鸽及橄榄枝的美丽故事。希腊的洪水故事则有所不同,说的是天神宙斯看到人间罪恶累累,决定除去“全部可耻的人类种族”,“用洪水淹没人类”。另一个天神普罗米修斯得知消息,赶紧为他在凡间的儿子丢卡得翁夫妇造了一只船,让他们躲过了洪水。此后,夫妇二人遵照天神的指示,从肩头上向身后投掷石头变成男女①。罗马的洪水传说与希腊......

论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工艺文化特征
作者:范琪
工艺文化起源于人类文化的萌始阶段,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对象化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承继和发展的。它不仅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沟通的中介,而且也是同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媒介。夏商周三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历史文明。它使社会生活进人到奴隶社会,同时也使物质文化进人到青铜时代。随着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深人研究,本文试就三代青铜礼器的工艺制作现象,谈谈当时工艺文化形成的特征,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是青铜礼器上动物纹样所起的宗教功能,及对三代工艺文化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人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阶级和国家产生,人们在宗教观念上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们对于原始宗教所不能解释的许多自然现象,以及自然山川与人的相互关系,于是便伪托产生了能洞悉此中机理的巫,或称巫师。这种巫师,在人们的设想与描述中,似乎多少有些神通本领,他们有时可以化为神,有时可以呼唤神降临人间,成为控制沟通天地手段的人。 巫在三代的宗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职司,决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当的。《国语·楚语》里对巫的解释可供参考:“......

简论汉代的礼和法
作者:尚琤
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西周的“礼治”,二是战国秦代的“法治”,三是汉代以后的“礼法并用”。礼法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传统,它延续了近二千年,因此研究汉代礼和法本身,对了解中国古代法制有重要意义。 首先谈汉代的法。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法制。中国历史发展至秦,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即秦为后世规范了一种新的政治框架,同时也为后世法制奠定了一个基础,后人叹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①。汉承秦制,所继承的秦政包括两方面,一是秦所确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官僚制度,二是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法规模宏大,法网密布,事事皆有法式,1975年底湖北出土的云梦秦简使人大开眼界,秦王朝在许多方面都制订了详尽的法律以约束社会。根据秦简,有《田律》、《仓律)}.《金布律》、《工律》、《署吏律》、《捕盗律》和《戍律》等,仅法律名称就达三十一种之多,而且这还不是秦王朝律名的全部,它的法律形式也多样,有律、有令、有式、有程、还有廷行事。汉初虽然欲尽废秦法,“与民约法三章”,但很快发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高祖刘邦命令萧何“擦披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②,以后......

敦煌出土契约中的违约条款初探
作者:余欣
敦煌契约在敦煌出土文书中占了较大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的敦煌学研究对这些材料的注意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缺乏深层次的开拓和发掘。本世纪50年代以来,敦煌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对敦煌经济文书的研究也开始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朝着纵深方向前进,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法国学者谢和耐(Jaeques Gernet)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汉学家,谢和耐曾以其力作《中国社会史》①为自己赢得盛誉。他同时也是一名卓有成就的敦煌学家。他的《敦煌卖契与专卖制度》②一文着重于法学和心理结构层面,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切人,作了系统性的考察,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将敦煌契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广阔视野中,对我们不无启发。 本文要讨论的倒不是专卖制度,而是想主要就经济法学角度谈谈谢文中曾提及但未详加论述的敦煌契约(不限于卖契)中的违约条款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进一步或不同的观点,向学术界请教。 一敦煌契约的违约条款缺失现象 “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是指当事人任何一方由于自己的过错,致使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

论北宋东京的民间美术
作者:王悦勤
东京(开封)作为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而成为n至12世纪初期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京师的文化艺术、风俗仪礼、审美时尚都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到全国,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创造,使得东京民间美术呈现出琳琅满目、繁缉多姿的特质,成为东京市井文化的主要载体。 “竭五都之瑰宝,备九州之货赂。”①迅速发展起来的北宋城镇经济远远超过了唐代,隋唐的坊、市分离经五代至北宋业已形成坊市合一的格局。东京城内,店铺、作坊面街而设,与规模较大的宋廷百作作坊争相辉映,展售民间工艺美术品的“铺席”随处可见,诸如“唐家金银铺”、“梁家珠子铺”以及门神店、纸马店等,各类民艺皆有专卖。毋庸置疑,东京民间美术已经渗透到庶民百姓衣、食、住、行、娱、祀的诸多方面,伴随着繁荣的东京“瓦肆”、“鬼市”和趋于完备的“团行”、“铺席”扑卖及其民间节俗活动,得以充分展示民间美术朴素动人的风采和勃勃生机。一朴拙淳厚的东京民间雕版画 宋廷对宗教政策的极力推崇,导致以佛、儒、道和民间宗教为主导的多种崇拜之风盛行,为民间灶马、门神等的雕版印制提供了宗教氛围,与之相关......

地方自治——孙中山关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设计
作者:郑永福;吕美颐
一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 孙中山先生在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对欧美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理论和实践颇为重视。在其讲演、著述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论及这一问题。可以说,地方自治,是孙中山先生民权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只有孙中山先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地方自治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实行“民治”的基础。本文拟就孙中山先生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作一历史的考察。 人类历史上,每一个阶级都要求有自己理想的政体,以便有效地实行本阶级的统治。对于国家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划,在孙中山民权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1879年至1883年他在火奴鲁鲁读书时,已大量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887年起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于学医之外,广泛研读西方的政治、军事、历史等。1896一1897年,他在英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学习、参观和社会考察,其着眼点更集中在西方的政治学说与政治制度。这些经历,使孙中山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极大的影响,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等,而北美、西......

近代国际禁烟会议与中国禁烟
作者:王金香
本世纪20年代以前召开的一系列禁烟会议促进了中国禁烟运动的开展。20世纪初年,中国国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这个时期召开的国际禁烟会议肯定了中国人民的禁烟努力,鼓舞了中国人民革除积弊的积极性。 1906年,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在禁烟联合会会长杜布斯医生的带领下,于8月向慈禧太后递交了由1333名传教士签名的禁烟上疏。清政府在国内外强烈要求禁烟的呼声中,于当月即发布谕旨,宣布以十年为限禁绝鸦片。同年,菲律宾主教伯兰特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请他注意国际鸦片问题。这个时期,鸦片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09年2月,美国主持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鸦片会议(万国禁烟大会)。大会特邀在东方有殖民地的国家如奥、匈、英、法、德、意、俄、美、丹、波、葡、逼等12国及中国参加,清政府外务部派两江总督端方为总代表,率领由刘玉麟等五人为专员的代表团参加大会。大会采取自由讨论式,其宗旨是希望各国在亚洲境内的属地与中国同时一律禁绝鸦片。大会通过决议案9条①,主要内容为:各国承认中国对于禁烟的真诚努力与进步;各代表向本国政府建议,按国内情形采取方法,逐渐禁止本属地内的吸食鸦片......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国情问题的几个特点
作者:王瑞芳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的探讨,是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进程同步的。考察1921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探讨的曲折历程,总结它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对于今天在新形势下认识国情问题具有启发意义。一探讨的目的具有革命性 近代中国各主要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政派都抱着不同的动机探讨过中国国情。反动的统治阶级认识中国国情的目的,是为其反动统治寻找根据,论证其反动统治的合理性,是为了攻击革命阶级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理论。一些中间阶级及其政派认识中国国情,是为了论证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为自己提出的政治主张提供依据。 探讨国情的动机,直接影响了对中国国情探讨的态度和倾向。从反动的动机出发,反动阶级对国情的认识必然具有先验的唯心论倾向。在认识国情之前,首先规定了认识的结论,从而极大限制了他们对国情认识的客观公允性,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认识国情的态度是非科学的。严格意义上讲,它称不上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而只是为政治主张作注脚,为其反动统治作辩护。这便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中国国情作客观的探讨。从......

论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社会城市化发展
作者:王金虎
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新城市的大量建立使城市数量大量增长;二是现有城市人口的增长。”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城市化从这两种方式中都获得很大发展。城市化快速大规模发展可由1860一1900年美国城市发展统计数据得到印证。通过对表1中所列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城市人口增长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美国城市人口有了迅速增长,但相比较而言,大城市人口增长数量远远高于小城市人口增长数量;而从城市数量增长来看,此一时期美国城市数量获得了大量增长,但相对而言,小城市数量获得很大增长,大城市特别是人口在5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则增数不多。 表1,186。一1900年城市发展①变化相协调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城市人口增长快,在经济萧条时期城市人口增长慢。美国城市史专家查尔斯,N.格拉布和A.西奥多·布朗指出:“在(1860一1910)这50年内,美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并不平稳。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在经济繁荣时期自然就加快,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城市经济机会的减少就放慢了。”②他们列举了19世纪后期每10年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数据来证明他们的这一说法(见表2)。60年代和80......

试论“中东路事件”与“九·一八”事变
作者:王玉祥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现代史,特别是研究九·一/\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历史的时候,涉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大的国际背景,往往忽视一些表面与日本发动事变无关而实际相关紧密的因素,使得研究的深人受到很大影响。如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国际关系中的中、苏、日三角关系,特别是苏、日关系对事变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深人研究,对这一不仅涉及中苏关系,而且由于中国东北特殊的国际地位而涉及中国与日本等国家关系的间题进行剖析,探索其和1931年9月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九·一八事变的内在联系,并进而加深对九·一八事变史的研究。 近代以来,中俄之间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在中国东北,中东路问题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1924年3月14日,中国北洋政府代表王正廷与新的苏联政府代表加拉罕在北京订立了《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协定草案》、《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草案》和《七项附件》,对中东路问题多有涉及。苏联政府重申,“中东路纯系商业性质”,“中东路除本身营业事务直属于该路外,所有关系中国国家及地方主权之各项事务,如司法、民政、军务、警务、市政、税务、地亩(......

抗战时期工合运动的力量
作者:魏宏运
日本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灾难,但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中国到处都显示出了反抗日本的力量,工合运动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工合创办人之一斯诺明确说:“到1938年时,中国如果不是沦为一个只有农业和牧业的国家,那么,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创办工合。” 工合的创始人路易·艾黎、尼姆·威尔斯和埃德加·斯诺,为了增强中国抗战的经济实力,决定把逃到后方的难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便发动工合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宋庆龄、周恩来和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卡尔的支持和鼓励。卡尔大使写了介绍函,将工业合作的计划介绍给蒋介石、宋美龄及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蒋介石的顾问端纳看到这个计划也表示赞助工合,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50000万元,作为推广工合的经费。1938年7月艾黎被任为工业协会技术顾问,他迅速集合了一批有才干的年青人,建立起机构,设在汉口,后迁至重庆,以合作专家卢广绵为总干事,孔祥熙为工协理事长①。 工合是一种生产救国团体。按照他们拟定的计划,工合分三道经济防线,第一道为最大的单位,设于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每个合作社都利用较大的机器,雇佣多数......

论近代华北农村的居住状况
作者:饶明奇
居室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居住状况是衡量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代以前,华北农村(县城及县城以下地区)的居住状况基本上沿袭了数千年来的传统,房屋类型有四合院、窑洞等。四合院一般用草木等材料筑成,式样较为简陋;窑洞样式也比较单一,整体水平较低。近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变化。一近代华北农村居住状况的概貌 近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在华北农村,传统的居住特色有相当大的成份得以保留下来,并占据主导地位,新旧并存是这一时期居住状况的基本轮廓。四合院在这一时期仍是华北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居室类型。其正房一般是由北五间或三间,两边厢房多三间或两间,正南五间或三间(含大门)组成。房子一般是平顶,窗朝前开,房子内部被隔开成三间或五间,中间为堂,两边为室。一般家庭仅一正一厢或一正两厢。条件稍好者则在房前加院墙,中间开门,成为一院。家境更好者则有两院或三院。如果是两院,则其第一院的南屋为过厅;如果是三院,即三进三出,则最后一院的东西屋与南屋中间隔一门,即“闪门”。如果仅有一个四合院,就没有......

试论近代晚期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丁建定
护、如月口侣夕曰J卜,于甲、口‘曰. 近代晚期是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时代。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欧国家大多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一时期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历程,并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启示。一近代晚期西欧社会保障 制度的基本内容 近代晚期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保险制度,这是近代晚期出现的新型社会保障措施,也是这一时期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另一部分包括社会福利、济贫、劳动保障、住房、免费义务教育等措施。 德国是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对工资劳动者实行强制疾病保险,费用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1884年又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推行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的工伤保险制度。1889年的《养老保险法》规定,对75岁以上的工人及公务员提供养老金,费用由国家、雇主及雇工三方分担①。英国于1911年颁布《国民保险法》,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健康保险法,一部分是失业保险法。健康保险法规......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作者:黄安年
贫困问题是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即使最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和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的。经济的增长并不能消除美国的贫困,尽管保障赤贫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本文着重考察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因为它为社会保障政策及反贫困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限于篇幅,对于贫困的原因及反贫困对策不作深人分析。一美国的贫困概念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情况有别。在早期和近代美国有旧贫困和新贫困之分,前者指移民来到新大陆时期的贫困,后者指新大陆发展中的贫困现象。在现代美国,主要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这里论述的是经济贫困问题,并不论述文化贫困问题和不平等问题,但是贫困问题是和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说来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指处于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收人状况,即基本生存权和最低限度的营养、休息、温饱和照顾。有人称之为生存贫困标准,或......

浅论信息革命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作者:路振光
自1946年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信息化热潮,或曰“信息革命”。目前,伴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革命的热潮已经涌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各个社会领域。这给我国当前的史学教育和史学研究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那么,信息革命究竟会对史学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抓住契机,迎接挑战,去适应这种时代的潮流呢?一信息革命的特点 所谓信息革命,是指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深刻改变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的一场整体性社会革命。 首先,信息革命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一切手段。有史以来,人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文字符号和纸张。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以微电子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处理数字化、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共享信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一般使用二进制数据的表示形式,即“计算机可以阅读”的形式,将信息存贮在磁、光介质上。这种磁、光信息载体被......

先秦年代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宋会群
一引言 年代学研究是追溯和证明我们民族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自春秋战国起,先贤们对于遥远的五帝、夏、商的年代就开始探索。如当时的《竹书纪年》及各国的史记都探讨了上古那时的年代。至西汉司马迁编《史记》,由于秦火和先秦史籍的散佚,确切年代仅能追溯到西周的共和行政时(公元前841年)。以后代有贤哲根据某种历法和干支纪年法再向前追溯五帝、夏、商、西周的具体年代,其所系年虽井然有序,但可信程度则大打折扣。因此,现代的教科书对我国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历史仅追溯至公元前841年。 这种状况于我国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_很不相称,如埃及古王国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倒公元前2890年以前;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的城邦国家也在公元前三千年代形成,其确切年代的历史至少是公元前2384一2378年。我国的历史绵延悠久,从未出现断层,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断层累累,情况复杂。按常理推断,我国的历史年代学研究应该更容易些,然而中外历史年代则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当然,埃及有金字塔、两河流域有泥版文书上的楔形文字记载等关键的年代学材料,构成了国外研究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除此而外,形成这种反差的有没有主观因素?......

有感于某些英雄人物传记写作
作者:刘克辉
在历史上参与巨大事变的人物的个人力量,对历史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常常是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代表和旗帜。分析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认识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必要的直接的基础。基于此,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人物传记,大多属于在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传记。 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人物,不仅在于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在于他们的这种主观努力是与客观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因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鉴于此,英雄人物传记应该起到启迪人、教育人、引导人们向英雄学习的作用,而不是让人们走向崇拜英雄、迷信英雄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写作英雄人物传记时,实事求是地揭示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其心路历程、阐明他们活动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以及在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情况,使读者认识到英雄人物虽然十分伟大,但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同样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身。如此,才符合历史真实,才会使英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唯其如此,英雄人物的精神才会化作无形的感召力量,激励人们不......

宋代士大夫的狎妓风
作者:宋东侠
纵览国史,历朝当权者对文士之重视无过于两宋,文士治国堪称宋王朝的一大政治特色。由于封建政府重视文士,加之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然,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在宋代上演了一幕幕纵横裨阖的时代剧,其间既有政治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变法活动,也不乏士大夫为寻求精神刺激而耽于酒色荒政乱政的事件发生。文士在有宋一代的独特地位,使得这一群体的作为,一举手一投足势必对社会产生作用、影响。基于此,本文将视野置放于社会史领域,试图对宋代士大夫押妓风盛的社会现象、原因及后果等问题作一爬梳、勾勒,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宋代士大夫押妓成风,流风所及几乎每一士人都与名妓有关,对此史料不乏记载,兹肪列一二。 北宋时宣城太守吕士龙眷一客娟(《侯鳍录》卷8)。 范仲淹守饶州时,“喜妓一小瑕”(《吹剑录·外集》)。欧阳修任河南推官时,亦亲一妓(《钱氏私志》)。 秦观“尝眷蔡州一妓陶心者,”并作《洗溪词》(《泊宅编》卷上)。赵扑帅蜀日,喜妓戴杏花(《宋稗类钞》卷3)。 苏东坡在黄岗,亦“每用官妓俏筋”(《清波杂志》卷5)。 翰林学士王元鼎甚眷歌妓顺时秀(《宋神类钞》卷4)。 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吴兴乌......

漫话唐三彩艺术
作者:肖红;宋荣欣
唐三彩是一种施釉的陶制品,釉色以储、绿、白为主。又因盛行于唐代,故称作“唐三彩”。这种陶器,造型优美,古朴典雅;色彩艳丽,变幻神奇。唐三彩在当时除部分做生活用品外,主要是被用来做殉葬物品的明器。据《唐会要·葬》记载,当时“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可以说唐三彩在当时之所以盛行,是和这崇尚厚葬之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陶瓷器制造历史很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黄褐釉、黄白釉挂绿彩的陶瓷器,这为唐代三彩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唐代时瓷器已非常兴盛,著名的青瓷、白瓷,当时已驰誉海内外。但制陶业也并未完全衰落,并还有不断的发展,唐三彩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比较独特,要经过塑形、烧坯、施釉、烤釉等几道工序。三彩器在塑形上常用刻花、堆贴、模印等传统彩塑的手法。唐三彩的釉色除了常用的猪、绿、白以外,还有蓝、紫、黑,在当时视蓝釉为贵,故有“蓝三彩”之说。三彩釉色的主要成分是铅,为得到不同的色彩还增加了锰、钻、硅酸铜、氧化铁等金属成分。在千度左右的烧烤下,玻化窑变,釉色就出现了流窜现象,几种釉色融汇渗化,异彩纷呈。这也是唐三彩所独有的艺术特点......

从流通角度看《永乐大典》的作用
作者:求实
-一。二中上的第一部百科王二。、化遗产中的琴品,”“”’户-·1 19·崇高地位。最近我在编辑《现存(永乐大典)采集图书书目索引》时对它在流通方面所起的作用有些质疑。下面仅就《永乐大典》的一些间题,谈丫点自己的看法,以求同行赐教。二《永乐大典》所起的作用一《永乐大典》修纂起因及经过 提起修纂《永乐大典》(以下简称为《大典)}),我们自然就想到它的编纂人朱棣。1398年明太祖驾崩,因太子朱标早卒,依封建帝王即位惯例,明太祖嫡孙朱允炊继承皇位,这就是建文帝。当时他的叔父们—诸藩王占据四方,掌有一定的实力,更有一些藩王凯叙皇位,这就使得建文帝感到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为此建文帝就采用了亲信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夺藩王的权力。这时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之名,起兵反抗。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率兵攻人南京,赶走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明成祖。这次事变,实际是叔侄的皇位之争。对明成祖来说,是有点“大逆不道”。为此引起了方孝孺等士大夫的反抗。为了消弹朝野间不平之气,朱棣除用武力镇压外,登位不久便立刻提议修纂《大典》这部大型类书,来炫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