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5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论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之辩证发展
作者:罗炳良
在丰富的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汗牛充栋的史书,编纂上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史学上习惯地称之为史书的体裁。唐代刘知几著《史通》,以“六家”、“二体”开篇;所谓“二体”,是分析、比较史书的编年体和纪传体二者的长短优劣。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的从理论上辨析史书体裁的专篇,对古代史家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关于编年、纪传的褒贬抑扬之争作了理论性总结。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书教”诸篇集中论述了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的发展演变,提出了“神奇化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之辩证发展的朴素认识。这一认识,从历史联系与逻辑层次上揭示出中国古代史书体裁发展演变的法则,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以古代史家的理论认识为起点,联系中国古代史学中编年、纪传、典制、纪事本末几种主要史书体裁的实际发展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的演变规律,这对丰富我们对于史书体裁的理论认识,促进当前历史编纂实践的发展,都会有所研益。一史书体裁之间编纂形式的辩证发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不同史书体裁之间的相互继承和创新,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史家史学意识逐渐强化的结果。史书体.....

关于民族主义理论的若干解析
作者:田彤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社会思潮如姚黄魏紫,令人眼花绝乱,但振聋发联、触及灵魂、延宕久长、虽古犹今、或显或隐的,当首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波及全球的一大强劲思潮。不同的种族、民族、民族国家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着思想启蒙、政治运动乃至武装斗争,民族主义也为中国的古老苍技催生出新的胚芽,带来盎然生机。“民族主义”一词于15世纪之初出现于德国,并在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字典》。在中国,该词最早见于梁启超的文章中。①随着“民族主义”一词的面世,也就开始了对民族主义的探研。但时至今日,有关民族主义的内涵、种类划分标准,以及民族主义的判断标准,仍然是未解的悬案,甚至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故而,本文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试图提出一种粗浅的理论模型,以此作为思考和评判民族主义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一民族主义的西在运行机制及其内涵民族主义作为自然一社会历史一文化共同体三维背景的产物,是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它的内涵与“文化”同样宽泛,难以把握,我们也难以穷尽对“民族主义”的解释。国内外一些学者或以阶级分析涵盖民族分析,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

《集簿》的释读、质疑与意义探讨──读尹湾汉简札记之二
作者:高敏
1993年3月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1号木续,其正面上部隶书“集簿”二字,可见其木续的内容原名“集薄”。其释文已公布于《文物))1996年第8期的《尹湾汉墓简续释文选》中。据同期所载联昭宗同志《尹湾汉墓简续概述》一文,认为此“集簿”为汉代东海郡上计朝廷时用的材料,内容包括东海郡的行政机构设置及空员数量、户口数字、土地面积及全郡钱谷出入数量。但除同志并未对此木续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也未提出其中的疑问,更未说明其包括内容在当时的作用与意义。我不揣浅随,愿对此“集簿”的内容作些释读、提出疑问和略述其在当时的作用与意义,以求警于同行!为了释读、质疑与探讨的便利计,首先照录“集簿”释文,并加句读;然后逐条加以解释、提出疑问和略述其作用、意义。集薄(一号木续)正面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甘四有城(垠)。郡官二(l),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2)。事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邮卅四,人四百八如前(3)。界东西五百五十里,南北四百八十八里如前(4)。县三老卅十八人,乡三老百七十八,孝弟力田各百甘人,凡五百.....

论清代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
作者:王宏斌,孟庆奇
当代军事家认为,民用船只的运输能力是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把清政府对于民船的管理列人海防考察的范围,基于这样三个理由:一是民用船只本身就是国家潜在的海上战斗力组成部分,二是民用船只的技术性能发展水平对于水师战船的工艺进步有重要影响,三是清政府一直把民船作为海防的主要对象严加控制,我们的研究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一康熙时期关于民船的限制性规定清代从一开始便把我国沿海行驶的商船、渔船纳入海防管理的对象。1655年题准:“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好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正犯处轨,果示,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选海船卖与番人图利者,为首处斩,为从发边卫充军。”①这是清代关于民船管理的最早条例规定,不许汉桅大船自由下海,是担心沿海商人与郑成功的抗清武装接触,而允许单枪小渔船在近岸浅海水域捕鱼、打柴,具有一定政策灵活性。次年,关于民船的限制规定更加严厉,不许片帆下海人口,接着是1661年的禁海迁界今的下达。施琅统~台湾后,清廷下令开海复界。开海之后,海上贸易盛况空前,“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退罗、真腊、满刺加、洋泥、荷兰、吕宋......

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作者:关学增
官员选任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和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深入研究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沿革、变化与发展,分析得失,科学借鉴,批判地继承,是有益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的。纵观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的发展沿革,可以以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新政官制改革之前,清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沿袭历代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是从隋唐开始,一直运行了1300年,直到清时达到全盛和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并一直发展到晚清,既在于它有利于统治阶级诱导、规范和统一人们的思想,从而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又因其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乃至平民百姓开辟了进身之路,吸引了他们参与,从而有效地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认真对科举制的制度规则和制约机制进行考察,它所贯彻的诸种原则和施行的多项方法,无疑反映了一种历史的进步和对今日的重要借鉴意义。首先,科举制的基本精神是公开招考,公平竞争。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前,我国历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曾有过春秋以前“世卿世禄”的世袭制、战国时期的客卿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

试论近代移民对巩固中国边疆的作用
作者:张根福
19世纪后半期,中国辽阔的疆域内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及时移民,改变这些地区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使边疆地区人口迅速增加,至1949年前后已达上千万之巨。这不仅改变了内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促进了边地的开发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保卫和巩固边疆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前期,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康雍乾三朝的锐意经营,在秦、汉、隋、唐、宋、元、明等朝发展的基础上,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175年)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①然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这一辽阔的疆域内却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这场危机以领土为中心,兼及通商、贸易、传教、驿传、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对中国特别是边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北地区,沙俄势力不断向东扩张,19世纪前期已越过外兴安岭,深入到中国东北部。1858......

国民党开除党籍现象述论
作者:刘义生
中国国民党从1924年改组到1949年在大陆彻底失败,短短二十几年,其开除党籍事件频繁发生,几乎所有国民党大员都被开除过党籍,许多人还不止一次被开除。如国民党一大引名中央委员①中,先后曾被开除党籍者达38人。这种现象在中外政党史上都十分罕见。笔者拟对此现象之原因和特点作一探析,以就教于史学界。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国民党大规模开除党籍事件发生的第一个原因。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然而,这种党内合作形式一开始就遭到右派分子的强烈反对,存在着极不稳定的因素,预示着在改组后的国民党内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早在1923年Ic月,国民党右派邓泽如、林直勉等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攻击共产党,反对国民党改组。在国民党“一大”上,右派分子方瑞闻等提出要在国民党党章中规定“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反对共产党员“跨党”。1924年6月,中监委邓泽如、张继、谢持具呈孙中山声称国民党内“绝对不宜党中有党”②。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分子加紧了反共步伐。当时左派尚占优势的国民党中央对此进行了还击,由此拉开了国民党开除党籍事件......

论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
作者:张瑞敏
在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中,其影响最深最大者莫过于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最初运用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后,这一思想构成了建国初期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核心。本文拟就这一思想的形成、内容及渊源作一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毛泽东思想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亦是如此。当时提出这一思想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在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时,大批青年学生和文化人或怀着满腔的热血、报国的激情,或在撤退逃乱中,从四面八方投奔到中共领导下的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对他们来说,正像毛泽东所描述的那样,从上海的“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①。这些来到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由于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和怀着不同的思想动机,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旧知识分子的意识和习性。教育他们掌握马列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使他们真正地置身于革命之中,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必要的工作。1939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

实践理性与毛泽东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
作者:陈福初
毛泽东早期思想有两次重要转变,第一次是由改良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第二次是从工人运动转向农民运动。第一次转变使毛泽东由改良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第二次转变使毛泽东初步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两次转变的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基本的因素就是他的实践理性。本文就此问题试作一探讨。一从改良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关于毛泽东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920年底,以毛泽东写给蔡和森的信为标志,在此以前,毛泽东基本上是一名改良主义者。关于毛泽东的这次转变,可从他的思想和政治活动两方面分析。(-)从思想方面看在毛泽东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以前,他的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转换较快,二是属于改良主义思想。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形成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期,其间,毛泽东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亦十分关注国家、社会的改造,思想上比较明显受到尊师杨昌济和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影响。比较典型反映毛泽东当时思想的言论是:“当今之世,直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①毛泽东企望通过思想改造来达到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目......

费孝通教授社会学研究的思路历程
作者:马小彦
改革开放18年来,社会科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惊人的变故中,最大者莫过于社会学的重建了。众所周知,解放后历次运动中,社会学成了重灾区的重灾户。早在1952年它就被下令关闭,1957年许多社会学骨干又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高等学校不知有社会学系,科研单位不知有这一部门,这一学科竟被迫中断达30年之久。在这不算短的政治磨难期间,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可谓首当其冲。1980年年已古稀的费者受党中央之重托,领导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通过在社秤院开办社会学研究所,发行《社会学研究》杂志,在北大等校恢复社会学系等,形成了恢复该学科的声势。后费孝通、雷洁琼两位老社会学家又被推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与高层政治活动,社会学在国家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完全的恢复。对社会学的重建,费孝通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关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费孝通认为,它是很广泛的。凡是现在没有学科专门研究的问题,社会学都可暂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专门学科如人口学、家庭学、儿童学之前,不妨先包括在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之内”①。又说:“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
作者:林中泽
禁欲主义并不是中世纪西欧特有的生活方式,古代世界以及西欧以外的中世纪文明地区的居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过着自觉节制的生活,即使到了近现代,为了某种信念而禁欲的现象也不罕见。不过,禁欲主义作为严密的神学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的形式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强制的宗教独身制度,这恐怕是中世纪西欧以外的文明所望尘莫及的。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柏拉图就曾断言:肉体是一切罪恶的祸根,它妨碍了人们获取智慧;只有在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之后,人们才能见到真理的光明。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哲学家也认为:肉体的存在使得人成为其自身的囚犯,如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憎恨肉体并鄙弃一切快乐①。这种古典的唯灵论无疑为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不过,直接造就中世纪西欧禁欲主义的还不是古代的哲学,而是圣经中性别歧视的偏见。在《!日约》里,夏娃最初是作为亚当的女伴而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可是随着蛇的出场以及它对夏娃的教唆,人类的戏剧性堕落开始了,女人因诱惑了男人而结束了自身的平等身份,从此以后,她必须受丈夫的统治并忍受生育的痛苦②。西方的不......

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欧洲档案学的形成
作者:查玲玲
列宁曾经这样说道:法国大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19世纪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分别地实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所创始的事情”①。这一论述并非过甚其辞。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产阶级档案工作的新局面,进而奠定了近代欧洲档案学的基础,便是典型的例证。一大革命开创了资产阶级档宾工作新局面大革命以前的法国,是个封建生产关系充分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集中有效的国家,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资产阶级积极争夺统治权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因为规档案为保障本阶级权利和利益之武器,所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档案馆:有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国王档案馆、政府主管部门档案馆、地方当局档案馆、教会档案馆,也有属于资产阶级的市档案馆、社团档案馆,此外还有私人档案馆、高等院校档案馆。这些档案馆被此之间因所有权不同自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而且因都以自己认为妥善的制度和方法进行工作,因而根本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法国的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末期,在与封建统治阶级围绕政治、经济利益进行斗争时,已经深深地体台到了掌握档案的重要性,同时也因参与城市管理,懂得了积累、利用档案对于治理城......

现代奥运会兴起的社会历史动因
作者:丁英俊,戴永恺,江涛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已经一个世纪了。百多年来,奥运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不平的路程;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社会历史现象。众所周知,奥运会本来是古希腊时代的一种祭祖庆典活动,是古希腊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自公元前776年开始有古奥运会的文字记载,一直持续发展到公元393年最后一届,曾经是古希腊文明中推级明珠的古奥运会,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和其它诸多原因而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公元394年终于被罗马皇帝秋奥多西下令废止。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古奥运会不得不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896年时,亦即古奥运会消亡15。3年后,左古奥运会的发祥地——希腊,人们又欣喜地看到奥林匹克庆典活动重新诞生——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隆重开幕!这种在古希腊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域性鲜明的亲把和竞技活动,为何在中止15个世纪之后,能在19世纪末以一种比较开放的、现代的、国际性的形式出现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略的探讨。一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奠定了现代奥运会兴起的思想自础现代奥运会兴起于19世纪末,决不是个孤立......

伯克、卢梭与法国大革命
作者:陈志瑞
18世纪gO年代,正当法国大革命在卢俊政治哲学的影响和指导下于血雨腥风中突进,英国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则运用其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雄辩、锐利的辞锋,对大革命进行口诛笔伐。这位老人就是18世纪英国的政治家、政论家和政治思想家埃德蒙·伯克。伯克反对法国大革命,根本目的是要在大革命给西欧带来的剧烈震荡之中,捍卫英国的安全和稳定,维系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社会制度,乃至整个欧洲的文明和秩序。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对革命的进程作出了准确、深刻的预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对大革命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样,他的思想锋芒必然指向为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推波助澜的启蒙思想家们,而卢梭首当其冲。倘若没有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下半叶的政治思想舞台上,他们原本是会擦肩而过的。让一雅克·卢梭(1712——1778)于五六十年代写下他的那些主要政治著作时,伯克正防身英国政界,力争在罗金厄姆派辉格党中站稳脚跟。大革命来临之际,卢梭早已不在人世,而伯克也时运不济,由于政争、党争,退出了英国的政治生活主流。但是,法国大革命使卢梭“复活”了。他那独树一帜的政治思想被革命者运用于革命之中,产生了......

我国历史上的经纪人及行业组织考略
作者:吴少珉
我国经纪人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关于经纪人活动的文字记载,历经唐、宋、明、清数朝至近代,经纪人始终活跃在商品流通领域。近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度沉寂的经纪人又重新走俏,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显然,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经纪人及行业组织对规范发展当代经纪人的活动将会大有稗益。笔者试从经纪人的产生与演化、行业组织的萌芽发展、买办的形成几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一经纪人的产生与演化思格斯指出:“人们越是接近商品生产的原始状态……他们也越是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持久的、互不相让的讨价还价上,以便为他们花费在产品上的劳动时间争得充分代价。”①在我国古代,当自耕农把部分多余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品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换时,常因不熟悉市场情况、不了解对方产品的实际花费而难以成交,双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总是反复争执不下,于是,适应协调买卖、引导交换的要求,专司中介人职能的经纪人产生了。西周管理市场的“质人”,专司买卖成交的验证并制发契卷,可视为经纪人的雏形。西汉的“骆会”(zangkuai)又叫“组侩”,可称为早期经纪人。《史记·货殖列传》有“节骆会”三个字。裴烟集......

明代高利贷资本活动形式
作者:刘秋根,王福鑫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期已有放贷取息之事,而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则是在春秋、战国之后。以后各代高利贷资本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不断得到发展,活动形式也日益复杂起来。自宋代以后,因资本积累的发展及流通的加快,在放贷之外,存款也随之产生。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无专门探讨,本文拟从存、放两个方面对明代高利贷资本活动形式作一考察。因安全、保密或使用等方面的需要,至少在秦汉时期便有了货币及其他财物的窖藏之事,唐代以后,还有了比较专门的经营货币寄存的柜坊。但是这种寄存,不论是由私人偶然进行的,还是由柜坊专门经营的,都还只是一种因人的关系而导致的保管,或是一种需要支付费用的寄存,还不是正式的存款。正式的存款是在北宋中期以后,在官营抵当所中产生的。熙宁四年,宋朝政府设立抵当所,以检校库的财物放贷取利,不久以后,首都东京的一些衙门如开封府杂供库、国于监、都水监、律武学都拿出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财存于抵当所,委托它生息。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式的存款得到了发展和普及。明代存款多是因为生活的需要存于财主或商铺之中。其中有些看不出有取利息的痕迹,可能还只是一......

康有为与《诸天讲》
作者:林庆元
一康有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康有为(1858一1927年),字广夏,广东南海人,青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他读书很广泛,“日读宋儒及经说、小说、史学、掌故词章,兼综而并骛”以及先秦诸子。先秦诸子中就有不少自然科学的内容。19世纪80年代,由于洋务运动的推动,中西思想交汇和撞击,康有为开始了对西学的追求和探索。“始见温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望”。“阅海国图志,流环芳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①。《海国图志》,《流震志略》是继明末清初以后中国人对西方史地风俗政治及科技的认识所编辑的。成为康有为日后研究西学的最初素养。康有为读书非常勤奋。“读书日以寸记,专精涉猎,兼而行之”②。不但中西并举,且也继续研究佛学。26岁后,“读东华录,大清会典则例,十朝圣训及国朝掌故书。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请人游记,皆涉焉”③。根据后来《桂学答问》,他这时已介绍了《西学大成》、《全体新论》、《化学养成论》、《格致鉴原》等10多种西学书籍。④至此,他的西学素养,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而这又是洋务运动提供给他的......

洛阳时期的吴佩孚评析
作者:郭剑林,苏全有
吴佩手是北洋军问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对民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拟就其络阳开府时期(1920年6月一1924年9月)的幕府、练兵、外交等活动,予以评析并请批评指正。吴佩车子1920年6月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至络阳,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离去,开府洛阳,历时四载,是其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吴氏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幕府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①,使洛阳严然如同陪都。当吴佩军初膺草威上将、炙手可热、物望崇隆之时,陇海道上,冠盖络绎,南北名士和东西洋人,竞相访洛。洛阳使署军幕的薪俸供应不尽为“修金”或“来修”,主要由军营供俸。虽不是明文规定的官棒,亦非出自“东翁”吴巡阅使兼师长的私囊。但幕主关系的私谊性极强,所有大小、高低级幕府人员必须尽职、尽忠、尽言,只对吴氏一人负责,这在实质上与清代官衙幕宾制度并无二致。吴氏开府洛阳,是其最得意之时。但起居饮食并不挥霍。米是湘产军米,质劣粗糙,使人难以下咽,而吴氏甘之如馅,完全吞咽,从不吐出;吴每饭必酒,但经常饮的并非高贵名酒。为了表明幕府主人的心地坦白,吴佩李仿昔日曾国藩从军行政的生活模式,采取“会......

齐威王弘扬兵学论析
作者:徐勇
齐威王名田因齐,是战国中期齐国的一位为政资明、勇于革新的国君,他在位或间(公元前356年一前319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步强盛起来,被称为中兴之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非常重视开展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和选用优秀的军事人才,对齐国军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卓格的贡献。一齐威王大力提倡弘扬齐国传统兵学(-)齐威王弘扬传统兵学的重要意义齐威王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首先体现在他大力提倡并积极组织人力对齐国传统军事著作的整理与研究上,根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可知,在威王即位后齐国开始进行的兵书整理、研究工作,时间很长,规模很大,成果很多,堪称我国先秦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从时间上看,不仅同齐威王的在位相始终,而且有些工作直到后来的齐室王在位时(个别的甚至到齐洞王在位时)才告完成,大致前后共持续了近百年。从规模上看,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为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各家各派的学者纷纷云集于此。齐威王和齐宣王在位时,更是盛况空前,人材济济,“且数百千人”,其中有不少人都精通兵学并参加了对齐国传统军事著作的整理工作。从成果上看,更是居于先秦各诸侯国之首,凡齐国......

中华儒学的产生与古今文经的统一
作者:孟令俊
中华儒学产生至今,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它深深地根植于世界东方土地之上,其影响之大,时间之久,积淀之深,是任何一个学派无可比拟的。在中国历史上研究儒学的学人、留传于世的著作浩如烟海,时至今日电子时代,国内外仍有不少学人关注着这门东方古老的文化。尤其近十多年来,研究儒学日趋活跃,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研究的课题,不仅是儒学的产生形成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而且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对东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于是乎一股研究中华儒学的热潮便在全世界涌起。这股潮流来得之快、来势之过,已出乎人们的预料。现仅就中华们学的兴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诸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一周公制利作乐,编纂“五经”,中华儒学产生德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田分,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及核心,我们不能不对儒学的产生发展有所了解,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优学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创。《札记·明堂位》明确指出,周公“制礼作乐”。所谓利,就是天于、诸侯、大夫必须遵守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内容主要有建侯卫、封诸侯、宗法制、五限制、田位、驻法、它制、刑法和香、凶、军、宾、*的......

关于王国维给胡适的一封书信
作者:沈卫威
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提到王国继给他有两封谈词的信。而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却没有收录王氏给胡适的信。1994年12月,黄山书社影印出版了职云志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合书信》,其中收录了王氏给胡适的一封谈词的书馆(据原件影印)。这封信是回答胡适1924年7月4日的请教。胡适原信如下:群庵先生:顷偶读后村同中“席上闻政有尿”一首《贺新郎》,有云:那人人间校按曲,绣帘初卷;道是华里荒管唱,笑杀鸡坊拍变。“鸡访拍衰”是什么?四日唐、宋史的《乐志》,皆不详“拍变”之义。先生曾浩燕乐史,使中能见教否?以琐屑事奉烦先生,千万请恕我。胡适敬上十三,七,四后村即刘克任。针对胡适的询问,王国维的回信十分认真。现据近代史所杜春和先生提供的王氏手迹影印件抄录如下,并依据《胡适书馆集》、《词选》、《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专》、《梦溪笔谈》、《来史·乐志》等试作校点五证:手启伍悉承询后村词中表指之义。此句化身所见《后村别调》,毛本作笑然街坊拍衰,而等函中作鸡坊。不知单误记抑兄设书也。装字不见《来史·乐志入实是(大曲》中之一遍。唐人《大曲》一尽数虽多,林只......

汉碑概说
作者:楚保玲,赵振乾
一综述汉碑泛指汉代这一广阔时间、区间内的碑刻。举凡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等皆属此列。其内容大多是记载重大历史事件,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名人墓志铭等。汉代的主要通用字体是隶书,“汉策”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承古象征结,与小篆并签,下开魏晋草、楷、行书新脉,实为中国书法艺术之基石。汉字的发展大致经过象(甲骨文、全文、石鼓文、小篆等)、隶、草、楷、行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据史书记载,汉以前在以竹简、木续、帛书、碑用、摩崖刻石等为载体的诸多汉字书体中,尤以汉碑数量最多,达一百七十多种。而汉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隶书碑刻,分布广、影响大,且风格各异,字迹保存较好,流传甚远,一直为后世乃至当代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和借鉴。西汉与东汉的碑刻在风格与内容上都略有不同。前者大多为篆书和具有篆意的隶书,碑石均较小,数量也有限,所见仅《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基刻石》、《五风刻石》等十余种,内容也局限于墓志、庆寿活动等。这时的刻石之作大多质朴、浑厚,反映了由篆至隶的过渡特征。东汉刻碑之风大兴,反映内容多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名人、名山、名胜古迹树碑立传等......

从尹湾汉墓出土的木质文物谈古人的树木观
作者:高伟,高海燕
1993年2月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通过抢救性发掘,共发掘M1-M56座汉墓,出土木质文物74件,其中有木蝉4件,蝉长5.4cm,宽2.4cm,厚1.2cm,蝉头尾两处贴以金箔,无漆装饰,木质为棺木;本面罩一个,呈正益形,只有三面,另一面空缺放置死者头部,面罩顶宽50。m,在罩外面镶嵌不同形状的玻璃片,罩上下各镶嵌一枚玉壁和玻罚壁,木质为柏木。在罩内死者头底枕一木枕,枕前后壁镶嵌玻璃片,两头各镇一木雕虎头。为什么在古代墓葬的陪葬品中大量出现这些木质文物?为什么人死后一定要用木材做“寿植”,这除了木材有它特定的可塑性外,我想还有它特定的内在含义,下面我们谈谈这个问题。一树木的神化、人格化由于原始人的思维不发达,对大自然不了解,产生了对大自然有一种神秘的认识,从而把树木神化、人格化。如有一种叫不死树,人吃了树上的果子就可以长生不死。又有神话“三珠树”,讲有一种树,很象柏树,叶子都是明亮的珍珠。这两个古代神话说明了古人把人间可以享受的美好东西,能显示财富的珍珠、美玉都是树上结的果实,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树说成是万能的树,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美好的树;又如“天仙......

整理古籍文献的先驱──孔子
作者:刘红
一开图书分类之先河孔子整理古籍是从六艺开始的。孔子的六艺是对古代群书的分类整理。六艺的大类序列是:易是哲学,指导性科学放在前面;书是政论性文献,统帅其它学科,放在第二位;诗是春秋以前的诗歌,作为政治舆论工具,排在第三位;礼是春秋以前的规章制度,放在第四位;乐是娱乐活动,放在第五位;春秋是历史,总结性科学,列在最后。六分法创始了以学科属性为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及次要标准,是孔子总结前人的知识将周代“六艺”中的礼、乐、书三种留下来,作为三大类,增加易、诗两大类,创春秋大类,形成易、书、诗、礼、乐、春秋六大类。孔子的六艺分类法,开图书分类之先河。他能把当时笨重散乱的典籍分成六类,是一大突破。他第一个跳出了古代图书均是“史籍”的圈圈。二开私人修史、编书的先例孔子修《春秋》,开私人修史的先例;孔子整编六艺也是开古代私人编书的先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学术的垄断。早在殷、周时代,朝廷就没了书写、保管文书、记录的官职——史官,也就是朝廷记录事件的人。前朝殷代创制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都出自史官之手,当时的著作权只属于史官。在股、周时代,作为主管文化事业的世袭史官也参与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