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批判封建主义是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作者:苏双碧
批判封建主义是跨世纪的战略任务苏双碧编者按100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变革。变革的发起人,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客,但他们所造就的历史壮举,则足以使后人刻骨铭记;而这场变革的意义,也已经嵌入历史之中,成为一块醒目的界碑。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的有识之士,一代代传递着政治变革的旗帜,直至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今天一个独立、富强、充满朝气的强国地位;而学术理论界的学人们,也从没有停止对戊戌先贤的追思和研究,不断地从这场政治变革中挖掘精神瑰宝,激扬文字,砥砺国人。值此戌变法百年纪念之际,本刊特辟笔谈专栏,以作为对戊戌先贤的祭奠。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纪念,就中国来说,这一百年是风雷激荡的年代,是飞速变化的年代。近代中国有组织有行动地最早起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当是戊戌变法,康有为、粱启超企图用“君主立宪”来替代专制的封建王朝。一百年来,在戊戌变法之后,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旗帜一直为仁人志士高举过,但由于封建主义有着深厚的土壤,始终顽强地阻碍中国历史的进程。戊戌变法失败后,1901年,历史走进本世纪时,中国还是封建王朝的统治。......

戊戌百年祭先贤
作者:李华兴
戊戌百年祭先贤李华兴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距今已百年。维新志士是在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救亡图存的神圣召唤,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中西国力的鲜明反差诸内外因素的综合驱动下,以国家富强为目标,上献身改革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群体;而其杰出代表,足以在先贤祠塑像供后人瞻仰追思的,应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谭嗣同等为国捐躯的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8日,当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清廷加害之后,黄遵宪痛悼谭嗣同“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亟盼以“琅函锦箧”珍存烈士头颅,教育和激励后代。在狂热的年代,改良主义被等同于修正主义,维新志士遭到的是不公正的批判和贬抑;在理性的年代,人们正在实事求是地还戊戌变法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对此,马克思做了回答:“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0页)是的,百年沧桑已经告诉人们:维新志士是救亡图存的警钟。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一败于英,再败于英法,三败于法国,四败于日本,可谓无战不败。1895年9月,康有为就向国人发出警告:“俄北瞰,英西,法......

戊戌维新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作者:郑永福
戊戌维新运动性质的再认识郑永福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运动,似乎已成定论。但仔细研究起来,好象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笔者在1984年一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及其后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明确提出: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与地主阶级自救发生“共振”而产生的一场改革运动。在此,笔者拟就这一观点做进一步的说明。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大炮将中国推进到近代社会的门槛。其后,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产生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早期维新思想。接着,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发展,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早期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一股强劲的变法维新思潮,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派,这是造成戊戌维新运动高涨的主要动因,也是决定这场运动性质的主要因素。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光注意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史实的另一面。这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谈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比如,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一步步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殖民地,中华民族不断起来反对外来侵略争......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作者:李喜所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夭折刚一个多月,日本的一些报刊即发表文章,认为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康梁这些维新派“太激进”。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发表演讲加以反驳,一方面著《戊戌政变记》,详细记述了戊戌变法的经过,深入分析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他们太激进,而是他们的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这种观点在二三十年代颇有影响。肖一山在20年代著的《清代通史》基本采用了这种看法,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帝后党争,由于“帝党”无力去抗争“后党”,所以光绪帝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流产了。陈恭禄在30年代编的《中国近代史》,作为大学教材,流传甚广,也将戊戌变法的失败归之为光绪帝无权,康梁一伙书生气太足,无政治斗争经验。四五十年代,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发展和革命史观的流行,对戊戌变法的评论基本纳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在论及其失败原因时,大体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普遍原则去考察,一般归之......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
作者:郭常英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郭常英戊戌维新距今整整100年了,这场政治改革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过客,然而,他们为时代及后人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报刊业在当时的发展,就是维新者遗产中珍贵的一份。报刊是传播文化、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报刊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政治运动同样影响报刊业的发展。戊戌维新是一次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发动和领导这次改革的,只是为数不多的青年知识分子。据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所集,发动、领导和参与、支持变法者,一共不过50多人,其核心人物还非常年轻。然而,就是这些年轻的维新思想家们,充分意识到报刊在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知识、启发民智、开通风气方面,有着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青年爱国志士的才识和见地,着实令人称道。谭嗣同就把办报纸和建学校、创学会一同,视作维新变法的三个最重要的手段。他在《湘报后叙(下)》一文中谈道:“假民自新之权以新吾民者,厥有三要:一曰创学堂、改书院。以造英年之髦士”;“二曰学会,学会成,则向之不得人学堂、书院而肄业焉者,乃赖以萃而讲焉”;“三曰报纸,报纸业,则不得......

夏代的疆域
作者:朱玲玲
夏代的疆域朱玲玲内容提要本文从大量的古文献记载中探索出夏代已有固定的疆域。考古学中的二里头文化被确认为夏文化,其分布地域正与文献所载的夏代疆域相扣合。文中还对夏代几个都城的位置进行了考察。本文用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揭示出夏代的疆域,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关键词夏代,疆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夏代都城夏代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对其疆域至今难以一一指划。但自三十年代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夏文化的探索,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及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应用,经过几十年来不懈地探讨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文献与考古资料两方面对夏代的疆域进行考察,以就教于同仁。一古籍记载中的夏代疆域夏代的疆域以《尚书·禹贡》所载最为详细,《禹贡》中有九州的区划和五服的设置及里数,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几乎与今日之中国全境相等。《禹贡》文末尾称禹所经营的地域: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玄圭,告厥成功。禹“奠高山、大川”,定“九州”,“九州”即被认为是夏朝的版图。当然《禹贡》九州的范围,夏朝是不可能拥有的。但《禹贡》.....

论召公奭的几个问题
作者:雷依群
论召公■的几个问题雷依群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召公为文王庶子,与周公、武王是同辈兄弟,他对周初历史的贡献,一是缔造并发展了周公思想,二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大墓的墓主是克,而不是召公。关键词召公,周公思想,1193号大墓召公是周初王室的重要辅佐大臣,是与周公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燕国的奠基者,他一生经历了文、武、成、康四朝,对周初历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史籍记载的简约,特别是后世儒家对周公的过份推祟,因而有关召公的身世,他的文治武功,很少为后人提及,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拟从文献与考古资料两个方面,对召公事迹略作钩沉,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不妥之处,尚祈指正。一召公身世的考察关于召公的族系所出,千百年来聚讼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召公与周室同姓。《谷梁·庄三十年》说:“燕,周之分子也”,范宁注:“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杨士勋疏谓:“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姓,故知别子孙也”。《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集解引谯周日:“周之支族。”《尚书》伪孔传也说到:“,名。同姓也。”分子、支族、同姓只表明二......

理学仁孝观与古代医学
作者:徐仪明
理学仁孝观与古代医学徐仪明内容提要宋明时期的理学,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仁孝观。理学中人将仁孝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并将其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医儒之间关系的特殊性,理学仁孝观在宋及其以后的医学中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从而形成了古代历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医为仁术”说和“知医为孝”说,是医儒关系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关键词理学,仁孝观,古代医学理学仁孝观对古代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问题上,一是“医为仁术”说,二是“知医为孝”说。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两大问题进行论述与评析。古代称医学为“仁术”的年代已不可确考,从现有的材料看,当在宋明时期。“医为仁术”,是理学向医学进一步渗透的产物。作为“活人之术”的医学,本身就带有儒家一贯倡言的博爱济众的特征,再加上理学中人对仁爱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医学就渐渐被定名为“仁术”了,成为践履儒家仁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一种技艺。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大批儒者演变成医生,悬壶济世;二是作为医生的儒者,强调要用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的行为准则,从而普遍提高了宋明医家对医德的认识水平。首先,理学先驱范仲淹“不......

福建船政学堂与近代西学传播
作者:郑剑顺
福建船政学堂与近代西学传播郑剑顺内容提要福建船政学堂通过聘请洋教师(教习)向学生教授西学,选派毕业学生出洋学习西学,学生学成后再回国实践西学、传授西学等方式,在近代西学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船政学堂毕业学生和留洋回国学生,在近代轮船制造业、轮船运输业和海军、海防建设及路政、矿政、邮政等近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技术和管理骨干作用。学堂学生或通过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和社会科学著作传播西学或通过在学堂任教传授西学,为近代西学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关键词船政学堂,传播西学福建船政学堂是同治五年〔1866年)随福建船政局的开办而同时设立的新式学校,当时称“求是堂艺局”。它通过聘请的洋教师(教习)向学生教授西学;选派毕业学生出洋学习西学,学生学成后再实践西学、传播西学,在近代西学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该学堂的这种作用和影响略作考察和探讨。一学堂通过洋教习教授西学按洋务官员的认识,西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外国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及各种实用技术,如轮船制造、驾驶、枪炮弹药制造、采矿、冶炼、机器操作、枪炮使用和世界公法等。这些学问,洋务官员认为都是实用之学,主张学习......

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与女学
作者:孙兰英
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与女学孙兰英内容提要女子教育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封建专制时代,“女子无学”成为传统文化一大特色。鸦片战争之后的民族危机,导致传统意识形态出现裂痕,促使部分士大夫思维方式转型,引出近代女学创立。本文论述了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的原因及与女学勃兴的关系,以阐明教育对女性发展的独特意义。关键词士大夫,思维转型,女学教育是把人类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个体知识的一种人类活动,它对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女性作为具有独特生理功能和社会角色的性别群体,社会为她们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多少,她们受教育水平的高低,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思维敏锐的士大夫在反封建的同时,发出了“兴女学”的呐喊。本文拟从近代士大夫思维的转型和近代女子教育勃兴的关系作一探讨,上对唤起女性自我意识,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启发和助益。一人的思维结构总是在现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特别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民族传统等,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中国长期的封......

略忆先师冯友兰先生
作者:于安澜
略忆先师冯友兰先生于安澜“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召开,这是冯先生的学术号召,也是我们的光荣。在此,我代表个人向远道而来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国内外各位学者、专家表示感谢。冯先生的学术博大精深,我虽是冯先生在这所学校(指河南大学──编者注)的早期弟子,但没有从他那里学到太多东西,但受到他精神、风度等种种感染,因为冯先生把中国这一套东西学习得最好。后来我也教书几年,又有机会出去进修,在燕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我经常到冯先生那里去,受到冯先生气度、精神感化很深,所以,从冯先生那里得到的学术精华并不少。我是搞语言文字的,并且还喜欢文学、美术,但是我每到冯先生那里坐一坐,就深受冯先生的感染,这使我受益不浅,终生难忘。冯先生真是把中国传统的一套东西得到了,西洋的精华也拿到了。河南人在大多数学校开设冯先生的课是很值得的,因为冯先生的学问、道德等一切思想,可以说是既继承了中国的优点,还采集有西洋的精华,所以,冯友兰在河南的理学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大将。就是说,冯先生吸收了河南理学先哲的思想,又增加了西洋派这一套道理,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河南理学的中兴人物。为深入研究......

略论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朱伯崑
略论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朱伯■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方面有博大精深、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后人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也应像冯友兰先生一样,有新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于这种观点,作者对冯友兰学术思想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冯友兰,学术思想,方法论,史学观,哲学观冯友兰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诠释与阐发,在这方面他有着博大精深、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那么,后人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也应像冯先生开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一样,也应当有新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冯先生所具有的一些开创性研究方法,对我们今天促进冯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一研究冯学存在一个方法和目的问题冯先生存一句话,在他写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已提出,对历史上的哲学问题应予以同情理解,对各派哲学都应予以同情理解。这个话我们现在看起来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传统文化予以同情理解,我觉得,我们今天研究冯先生学术思想也要予以同情理解,照我的理解就是,同情理解就是要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对待冯先生的学术思想。因为冯先生一......

早期英美对华鸦片贸易比较研究
作者:何大进
早期英美对华鸦片贸易比较研究何大进内容提要文章对早期英美对华鸦片贸易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无论在所获利益、鸦片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方面,还是在对待鸦片贸易的态度上,英美两国都是不同的。英国在早期对华鸦片贸易中获利甚丰,且对它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国则相反;鸦片贸易对美国的正常对华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亦远大于英国。因此,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持积极支持态度,甚至为此不惜诉诸武力,而美国政府则持反对态度。关键词英国,美国,早期鸦片贸易在我们研究早期英美对华鸦片贸易时,有些学者只是注意到了两者的相同,而忽视了两者的矛盾和差异;只是注意到了鸦片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鸦片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有感于此,本文拟就英美对华鸦片贸易的利弊作一些考察,并进而说明英美两国对待鸦片贸易的不同态度。一英美在早期鸦片贸易中的不同利益在早期英美对华贸易中,英美两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和棉布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中国的茶叶,在英美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英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中国当时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多,因此,早期英美对华正常贸易出现了巨......

“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作者:史讯
“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刊讯1998年6月24日,借《书的学术批评》(杨玉圣编)和《学术批评丛稿》(杨玉圣著)面世之机会,中华读书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辽宁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会议室举行“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以及《中国书评》、《中国图书评论》、《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思想评论》、《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这次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研究员主持。会议围绕学术批评的成就与问题、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的关系、书评的现况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意义的讨论。杨玉圣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近年来除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外,还致力于学术批评,《书的学术批评》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书评选集,《学术批评丛稿》是他本人近年来撰写的有关评论文章的结集。(史讯)“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

火枪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作者:李宝珍
火枪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李宝珍内容提要16世纪中叶,西洋火枪传入日本。此后,以九州南的种子岛为基地,火枪和火药的制造方法迅速传遍日本各地。1575年发生的著名的长之战,使火枪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火枪的传入及其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引起了兵器和战术的变化,加速了日本统一的历史进程,促进了日欧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关键词火枪,日本,传播,长之战16世纪中叶,火枪经由九州南的种子岛传入日本,它与稍后传入日本的基督教一样,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种子岛的铁炮风”①,这是日本同西方接触的始端。本文试就火枪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作一初步探讨。火枪首先是由中国发明的,它是在枪管里装上火药、凭借爆发力来发射子弹的。13世纪中叶的宋朝就已有了竹筒火枪,后来又制造出铁管火枪、铜管火枪。13世纪后期,元军曾两次进攻日本,虽因受台风的袭击而失败,但一种装满了火药的“”却使日本大吃苦头。由于中国从明朝以后比较太平,因此火枪的制造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14世纪,中国的火药制造法和发火方法传入欧洲,欧洲火枪的制造迅速发展,从......

近代晚期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
作者:丁建定
近代晚期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丁建定内容提要近代晚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代,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本文在阐述近代晚期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科技进步对资本主义经济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关键词近代晚期,科技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一近代晚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进步首先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早在19世纪中期,人们已开始了对电的研究,法拉第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原理,从而为电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电磁场的变化是用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他预言可能存在电磁波,并用方程组推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这一理论出发,麦克斯韦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只是二者的波长不同。1873年他发表《论电和磁》一书,标志着电磁理论的正式建立。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为德国学者赫茨所证实。1888年,赫茨用感应线圈的震荡电流产生出电磁波,并计算出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大体相......

周恩来人格的传统文化基础
作者:叶岗
周恩来人格的传统文化基础叶岗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周恩来人格所透示出来的完整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他的人格所透示出的传统文化基础。周恩来对于各种思想文化在有所取舍的基础上,善于兼容包蓄。在传统文化中,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原始儒学中的君子现较为明显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关键词周思来,人格,传统文化周恩来的伟大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就立德还是立功而言,都是如此。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使用人格概念的话,那么,所谓人格就是贯穿在人的认知和行为即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或精神世界。故此,所谓周思来人格就是由其生命活动尤其是实践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内蕴。这种精神内蕴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前者代表人性的光辉,后者代表党性的光辉。研究周恩来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无疑要涉及到周恩来人格形成的过程。周恩来对思想和文化的认识的基础是成员通信时说:“我认清C.ism确实比你们晚,一来因为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我求真的心又极盛。”①这种“求真”的认识基础从两方面促使周恩来对多种思想文化主张进行推求比较:1.各种主张的内在真实性程度如何?2.哪......

刘少奇“文革”时期在开封
作者:吴玉文
刘少奇“文革”时期在开封吴玉文内容提要本文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令人沉思的时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严重的政治迫害,后在古城开封逝世,无声无息离开人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刘少奇冤案的平反过程中,刘少奇在开封逝世一事才被调查和确认。在怀念这位伟人的时刻,这一段不公正的、残酷而悲痛的历史,自然引起人们的深思。关键词刘少奇,开封,“文化大革命”刘少奇在建国后曾两次来过开封,一次是“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秋天,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冬天。1969年冬,巨星陨落在开封这块土地上,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哀思。今年正值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笔者撰文纪念这位共和国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因毛泽东外出巡视,刘少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从武汉回到北京。8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刘少奇报告了八届十中全会以来中央的各项工作,对派工作组的问题作了检讨并承担了主要责任。毛泽东插话认为派工作组“实际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①。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
作者:王秀莲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王秀莲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受命赴华中。他在华中从1939年1月至1942年3月3年多的时间里,领导华中人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方针与政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坚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为华中地区和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键词刘少奇,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刘少奇受命奔赴华中抗日战场是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当时日、顽、我三种势力在华中地区进行着犬牙交错的三角斗争,而华中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项英在发展华中根据地问题上不够明确,以致错失发展良机。华中抗战处于“危境”之中。而华中战略地位又非常重要。在华北敌占区日益扩大,斗争日益艰苦之时,我不入华中便难以生存和发展。实际上,华中已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战略必得之地。党中央根据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果断地作出进军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撤销了长江局,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党的工作。从1939年1月至1942年3月,三年多的时间内,他领导华中......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史记》在史学上划时代意义的再认识
作者:邓鸿光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史记》在史学上划时代意义的再认识邓鸿光内容提要《史记》因其开创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形式,从而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了划时代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史记》记述与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揭示司马迁如何依据人的特性,理解并说明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史记》的史学价值不仅在于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历史编纂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说明,体现了我国史学中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司马迁所开创的不仅是一种历史编纂形式,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人的逻辑,人的价值,人的史学在以往的《史记》研究中,人们普遍肯定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规范了我国古代正史的撰述模式,并从它强调、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角度,充分肯定这一新的历史撰述形式,肯定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从其开创新体裁所具有的意义,去阐发《史记》从史学上确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提出司马迁是怎样抉择这一撰述模式的?这就必须从探讨他的历史思想人手,即他是怎样认识历史的,要写一部怎样的历史。《史记》......

郑樵“会通观”述论
作者:王旭东
郑樵“会通观”述论王旭东内容提要郑樵在《通志》中提倡治史要坚持“会通”,认为只有会聚文献、贯通年代,才能周知远近,洞察古令。郑樵的“会通观”,既是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令之变”进步历史观的继承和发扬,又对后来史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总结这份史学遗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关键词郑樵,会通观,通志,实学郑樵在《通志》开篇明确提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侵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他又在《上宰相书》中再次强调:“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郑樵一再提到“会通之义大矣哉”,那么,何谓“会通”?郑樵所说的“会”指的是什么?“通”又作何解?郑樵认为:“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安得为成书。”①并举例说:“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②“司马氏……上稽仲尼之急,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婚姻形态的特点
作者:陈筏芳
春秋婚姻形态的特点陈筏芳内容提要本文从原始婚俗、男女婚姻地位、遗传科学、婚姻道德以及联姻动机等五个方面探讨春秋婚姻形态的特点。原始婚俗只有以侄娣同嫁为标志的群婚遗存。男女婚姻地位不同,表现为配偶数量上的不对等和夫妻权利、义务的不平衡。对遗传科学的感性认识,以“同姓不婚”和通行血缘关系近密的中表婚为标志。对婚外性关系的道德审判严厉,采用舆论谴责和暴力惩冶两种方式。联姻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宗族和国家的政治利益,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键词春秋时期,婚姻形态,群婚遗存,近亲结婚,政治联姻春秋时期的原始婚俗遗存是学术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综观众说,则几乎所有原始婚姻形态──群婚、对偶婚、血缘群婚甚至乱婚都有遗存。但事实并非如此,春秋只存在群婚遗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偶婚、血缘群婚和乱婚遗存。对偶婚又称为偶婚。根据摩尔根理论,偶婚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①。其主要特征是以一男一女的婚配为基础,大体上属’于个体婚,但无独占的同居,离合较自由。春秋没有一个婚例与偶婚的本质相同,但是论者把并非偶婚特点的“一个......

试论海上保险的历史发展
作者:李广辉,李钧
试论海上保险的历史发展李广辉,李钧内容提要海上保险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保险形式,是随着航海贸易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章对海上保险制度的起源、现代海上保险制度的创立、海上保险的立法发展和趋同化倾向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海上保险制度萌芽于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地区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而现代海上保险制度则肇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海上保险法开始形成,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英国海上保险法的发展;进入现代,海上保险法的趁同化倾向已越来越明显。关键词海上保险制度,海上保险法,趋同化倾向一海上保险制度的起源海上保险有着比陆上保险更为悠久的历史,是现代保险制度的起源①。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地区就已开始进行的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是海上保险的最早萌芽②。而作为后来海上保险雏形的,则是在希腊时代就有的船舶抵押借款制度③,最先的船舶抵押借款起源于船舶航行在外,常遭遇海难,使货物受损无法经营,为继续经营,船长以船舶和船上的货物向当地商人抵押借款,提供继续航海之资金。由于航海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冒险行为,在办理抵押借款时,船长必须以本航程的船舶或货物作为抵......

孙科与20年代初的广州市政改革
作者:赵可
孙科与20年代初的广州市政改革赵可内容提要1921年2月至1922年6月间,孙科在其首次出任广州市长任内,主持实施了一场卓有成效的市政改革,使广州的市政面貌发生了巨变,推动了广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并对民国时期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孙科,广州,市政改革,现代化1921-1925年间,孙科普三度出任广州市长。作为热心推动城市发展的市政专家,他在广州主持实施了一场卓有成效的市政改革,使广州的面貌发生了巨变,推动了广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年代初广州的市政改革,还对民国时期的城市组织管理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史上占据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孙科首任广州市长是在1921年2月至1922年6月,历时16个月。这是广州市政体制变动最剧烈、改革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以后由于时局影响,市政改革的进展不大。本文拟对孙科首任广州市长期间的市政改革和城市建设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论述。一《广州市暂行条例》的制订与广州市政厅的成立(一)孙科出任广州市长之前的市政状况1918年10月,广东改组军政府。根据胡汉民的建议,......

先秦诸子的人格特征
作者:高建立
先秦诸子的人格特征高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最初辉煌,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作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先秦诸子,积极奔走周旋于列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匡救时弊、兴国安民为己任,表现了新兴士人群体鲜明的人格精神。正如冯天瑜先生所概括的:“春秋上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使士人从沉重的宗法枷锁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像巫史那样全然依附王室,而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冯天瑜:《中国文化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本文旨在对先秦诸子的人格特征作一粗浅探讨。一以道自任胸怀天下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动荡,使得“礼坏乐崩”,礼乐征伐,不复出于天子,而出自诸侯。鉴于这种“官守失传”的状况,“诸子纷纷则己言道……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也。”(《文史通义》之《原道》中)既然“天下无道”(孔子语),统治阶级已无能力承担大“道”,那么,弘“道”的担子便历史地落到了“士”人肩上。从孔子开始,士人群体就上“道”自任,把弘“道”作为自身生命价值的根本体现。孔子说:“笃信善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关于元代赐田的国有属性
作者:张霞
关于元代赐田的国有属性张霞元代赐田数量巨大。据统计,仅《元史》纪传所载录的赐田总数即达一千八百五十五万两千七百亩(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18、319页)。所赐田地主要出自官田,包括金、宋遗留下来的各类官田及大量抛荒地、滩涂田、沙田等。少数地方奸徒为邀赏图功,亦不时将某些私属地产指为荒田,“呈献”官府。这些划入“官田”的大量土地归元廷掌握,成为赐田的主要来源。然而,颁赐之后,这些官田的属性,即它们是转化成私有田产抑或仍属国有性质呢?对此,笔者倾向于后者,主“国有”说,遵循的则是学界大致认同的标准,即将地租占有权、土地继承权与土地买卖权作为判断多种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标准。兹试作如下论述。一首先,关于地租占有权。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地租的缴纳与征收方式。众所周知,地租是封建时代剩余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赋税则是集中化的地租,按照纳税的典型形态,地主向佃农征收的是私租,然后,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赋税上缴国家。在这里,地主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向佃农收取的地租,与他向国家缴纳的赋税之间形成了区别。现在换一种方式,国家如果向佃农(同时意味着国家向佃农耕作......

《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张晓丽
《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张晓丽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开展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对妇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形成了系统的女权思想。一妇女人格权及贞操观思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没有独立地位与人格,《新青年》猛烈批判封建思想,认为封建“三纲五常”是使天下人失去独立人格而为奴隶的道德说教,男尊女卑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主义的产物,它视女子如附属品,不认其有人格,明确指出女子是独立的人,是“国民之一,国家所有,非家族之私有、非男子之私有,具完全人格者也”(《胡适年谱》第130页),主张女子应当享有独立的人格权。《新青年》发表《易卜生主义》、译作《娜拉》等文,提倡个性自由,人格独立,并以娜拉这一新女性形象呼吁中国妇女要自我觉醒,挣脱羁绊,去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生活。要使中国妇女争取独立的人格,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地位,必须打破封建贞操观对女性的身心束缚,《新青年》批判封建贞操观对妇女的残害,对这一伦理观中最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道德上《新青年》文章指斥社会片面要求妇女贞操节烈是极不道德的,是男权专制社会不平等的产物......

黎城会议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三建工作
作者:龚绍红
黎城会议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三建工作龚绍红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及太行、太岳、冀南地区党政军领导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黎城召开了一次高级干部会议,这是抗战上来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召集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关于建党、建军、建政的“三建”任务,对于指导和加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党政军诸方面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一晋冀豫根据地是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毒中共中央指示深入华北敌后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它上太行山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太行、太岳、冀南三个抗日民主政权,地域覆盖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的100余县。由于晋冀豫根据地地处中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进入相待阶段后,日寇改变了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调集重兵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扫荡”;加上国民党顽固派进攻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冀豫根据地,从而使晋冀豫根据地处于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局面之中。虽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八路军一二九师及其根据地抗日军民在紧张斗争的严重局面得到锻练,但党组织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和......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影响
作者:张纯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影响张纯成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人们都在预言新的世纪里科学在整体和分支二方面将会获得那些突破和进展。科学朝着整体化方向发展已成人们的共识,综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的以有机论为特征的科学思想正在形成。现代科学思想的实质是有机论取代决定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论思想则是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重要来源。一中国传统有机论自然观的早期传播包括有机论自然观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13世纪末就对欧洲近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的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1271年11月随其父、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来到东方,1275年5月至上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之后,在元朝侨居17年。其间,他游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回国后,于1298年在狱中口述写成《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此书介绍了中国等东方国家的高度文明,夸张地描述了它们的富庶。这本书的问世,极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也激发了欧洲人的冒险热情,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封建主义的衰落......

正确评价世界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
作者:秦元春
正确评价世界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秦元春历史科学是一门准确而严谨的科学。正确了解和评价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别不同的历史人物,由于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具有比较复杂的特性。因此,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一正确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各种头面人物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如同封建社会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欧美发生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用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当时,最先出来领导革命并执掌政权的总是上层金融资产阶级。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它是最有经济实力、政治上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在客观上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正确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人物,必须根据当时时代的特点。《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评价克伦威尔?首先,克伦威尔是一个处于世界从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