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北宋政治的得失与“儒术治国”的尴尬
作者:贾海涛
北宋政治的得失与“儒术治国”的尴尬贾海涛内容提要北宋堪称“儒术治国”的典型。这一论断的基本支撑是当时两个比较典型的历史现象:“儒术”的复振和“文人主政”。“儒术”大行其道以及整个笃信“儒术”的文人官僚队伍使得北宋政治实践中有着相当浓厚的儒家色彩。这一历史阶段的文治似乎比较成功,“文教”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一个高峰。然而,整个北宋一直国势不振,国力不强,“积贫积弱”,对外奉行投降政策,最后败亡得相当悲惨。这一切使得“儒术”的历史作用显得可疑,使“儒术治国”说陷入真正的尴尬。关键词北宋文人主政儒术治国政治理性在北宋,“儒术”或“儒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说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或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在北宋应该是比任何朝代都更为明显,更为巨大。北宋政治可以称得上是“儒术治国”的典型或“典范”。不过,北宋政治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其中存在着先天的致命因素。“儒术”不但无助于消除或弥补这些缺陷,反而使问题更为严重。铁的事实使“儒术”及“儒术治国”说陷入真正的历史的尴尬。一“文人主政”及“儒术治国”“文人主政”是北宋政治的特......

琦善“弛禁”问题复议
作者:陈奇
琦善“弛禁”问题复议陈奇内容提要史学界多认为琦善是弛禁派首领。本文认为,琦善并非弛禁派人物。在“漏卮在鸦片”问题上,他基本上同于黄爵滋;他虽然不同意首禁吸食,但他的主张是正确的;他虽然不同意吸食论死,但他赞同黄爵滋重刑禁烟的思想;尤其是,他强调禁烟的关键在于“治人”,在于整肃吏治,主张从重处罚官员中的违禁、失察行为。在直隶禁烟运动中,他“购觅眼线”,周密部署,制定章程,严密查拿,成效显著,为道光帝及舆论所肯定。对此,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肯定及评价,不应因其后来成了投降派而加以否定。关键词琦善禁烟问题禁烟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清政府在高级官员中组织了一次关于禁烟问题的讨论,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史学界多认为,在禁烟讨论,特别是1838年的讨论中,存在着严禁与弛禁两个派别,弛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本文即以这次讨论及其后发动的禁烟运动为范围,对琦善的“弛禁”问题重新作一考察。一琦善与1838年的禁烟讨论1838年6月,面对日益严峻的鸦片泛滥形势,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请求厉行禁烟。道光帝当即批转......

论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起因和特点
作者:赵树好
论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起因和特点赵树好内容提要传统观点认为,侵略或文化冲突是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主要原因。此文指出,侵略是近代早期教案的先决条件,少数教士教民横行是直接原因,国人对基督教的疑惧是深层次的、潜在的因素。作者认为此期教案具有分布不均、没有发展到反洋教运动阶段、大都由传教士直接引发和天主教案远远超过耶稣教案等四个特点。关键词近代中国早期教案起因特点近代中国早期教案始于1842年,终于1860年。据笔者统计,此间共发生大大小小教案62起(这是目前最详尽的统计数字)①,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百余年来,学者们对此期教案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教案起因和特点的阐述尚不深入,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起因迄今为止,学术界大都认为列强侵略或中西文化冲突是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近代早期教案的起因十分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列强侵略。1840年前,清廷奉行禁教政策,来华教士和中国教民常常遭到官府的驱逐、逮捕、监禁和杀害,根本无法立足。1840——1860年间,西方列强或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或......

民前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
作者:任贵祥
民前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任贵祥内容提要民国之前,洪门会党遍布于海外华侨社会,它们具有封建落后与豪侠爱国的两重性。争取该组织及广大成员支持参加革命,是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认为:一、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是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二、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争取改造的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使广大海外洪门获得了新生,成为以后支援祖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孙中山对南洋和美洲洪门的争取改造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南洋会党侧重争取他们支持和参加反清起义;对美洲致公堂则侧重思想转化,进而使他们加入革命组织,为革命捐款。四、孙中山在争取改造海外洪门的同时,也受到对方的某些影响,致使他不可能从思想上彻底改造洪门,组织上使自己受到束缚。关键词孙中山争取改造海外洪门会党洪门会党,即三合会、三点会、天地会或哥老会等帮会的总称,是清朝前期出现的一股重要的反清社会力量。随着近代华侨的大量形成,该组织及其成员大量移往海外,构成华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会党和华侨作为重要的革命力量之一,为达此目的而对他们做了大量的争取改造......

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
作者:张连红
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张连红内容提要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难解之结。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年,联邦思潮在中国悄然兴起。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在思考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时亦主张实行联邦制。但民国肇建之后中国政局演变的纷乱,使孙中山深切感到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且易为军阀利用又不利国家统一,而实行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又易产生专制政府。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最后形成了一种集联邦制与集权制两者之长的均权构想,希望中央与地方关系以此达到分权而不分裂、集权而不专制的最佳境界。孙中山这一均权构想,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关键词联邦制中央集权均权制度现代化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难解之结。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曾多次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并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均权构想。本文试将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索历程作一疏理分析。辛亥之前主张联邦分权孙中山的联邦分权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之时,当时孙中山制定盟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

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观
作者:张同乐
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观张同乐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而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批评得尽管尖刻,其目的是矫枉过正,而并非要“全盘西化”。陈独秀的文化观,为近代以来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留下了一面镜子。关键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观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比较中西文化,发起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启封建蒙昧,更新观念,变革思维方式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试对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文化观予以探讨,追寻陈独秀探求救国真理的足迹。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比较中西民族思想差异的文章,以为其启蒙运动服务。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陈独秀认为,中西习俗有很大差异,在直观社会现象中,西方民族极珍惜时光,而中国时间观念差,把大好时光浪费于闲聊天、睡大觉、下棋、饮酒方面。“西人之与人约会也,恒以何时何分为期,华人则往往约日相见。西人之行路也,恒一往无前,华人则往往瞻顾徘徊于中道,若无所事事。劳动神圣,皙族之恒言,养尊处优,吾华之风尚......

论皖南事变后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作者:张小满
论皖南事变后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张小满内容提要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把国共两党合作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险恶形势下,在同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将这一原则的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灵活运用,以有理的斗争进行反击和防御,以有利的斗争打击和制约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以有节的斗争使得国民党蒋介石继续留在抗日阵营内,从而维持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高超的斗争艺术,充分显示了其政治上的成熟。关键词皖南事变国共关系合作皖南事变把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临危不乱,处险不惊。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和政治较量,终于遏制了大规模内战的爆发。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经过激烈的震颤渡过了危机,终于没有破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皖南事变后,共产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和采取一系列适度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场重大斗争中,共产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体现了毛泽东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思想。本文试就共产党有理......

试析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
作者:解光云
试析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解光云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意大利市民阶级的兴起、市民阶级文化消费的表征与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意大利较早形成并迅趋强大的市民阶级的文化消费是其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具体原因。关键词意大利市民阶级文化消费文艺复兴一市民阶级的兴起中世纪意大利以城市工商业较早兴起并迅趋繁荣而有别于欧洲其他国家。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大多始于10世纪后期,特别是11世纪,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尤其是和东西方贸易有联系的城市,早在8世纪就已经兴起。12世纪,因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北意涌现出诸如拉文那、帕多瓦、维多纳、科孚、米兰、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大批饮誉西欧的城市。14世纪,西欧5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占不到城市总数的5%,而最大的城市大多在意大利,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波伦那、罗马、热那亚的人口均高达5万左右①。从北意几个较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城市来看,这些城市都是工商业发达之地。9世纪初,威尼斯已与埃及、希腊、西西里建立贸易关系,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其商人常于帕维亚、克雷莫纳等地贩售源自东方的毛皮、丝绸等。一个世纪后,威......

论二战全面爆发初期的英苏关系
作者:向冬梅,徐德荣
论二战全面爆发初期的英苏关系向冬梅徐德荣内容提要本文集中探讨了二战爆发初期错综复杂的英苏关系,认为:从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英苏关系的演变可划分为张伯伦时期和丘吉尔时期两个不同的时期;前一时期的主流是紧张,后一时期的基调是缓和;综观整个二战爆发初期,英苏关系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始终未能得到真正改善;英、苏对此局面的形成均难辞其咎。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英苏关系一自社会主义苏联诞生之日起,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就一直难以建立一种稳定的正常关系。当时欧洲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整个20世纪20、30年代,英国顽固奉行反苏政策,严重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然而,世界风云的这一突变,并没有立刻给英苏关系的改善带来契机;相反,在大战爆发后张伯伦执政时期,两国关系更加恶化。其间,英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战爆发后第一个月,英苏关系很紧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英国就掀起了1939年的第一次反苏浪潮。......

中西古典史学批评论
作者:张齐政
中西古典史学批评论张齐政内容提要史学批评的产生虽然要晚于史学的产生,但是,几乎在古典史学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史学批评的萌芽。古典时期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史学批评的产生与史学批评的内容,在史家标准、治史态度、史籍优劣以及史学审美等诸多方面大体一致,难分伯仲。总的说来,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不如中国,然而在史学审美方面却比中国古典史学批评理论更系统化、理论化。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古典时期中西史学的地位所决定的。关键词中西古典史学史学批评史学理论一史学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完全与史学的发展相同步。中国第一部史学批评著作是刘知几的《史通》,产生于盛唐时期。刘知几对史学批评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写出了第一部综论性的史学批评专著,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这三大史学批评范畴,为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史学批评的意识和初步框架,却早已在古典史学时期产生。《左传》评论孔子的《春秋》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氵于,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能修之!”①“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

评《中国人的美国观》
作者:周祥森,肖华锋
评《中国人的美国观》周祥森肖华锋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所著《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①,是我国迄今唯一的一部考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美国观演变历程的著作,也是一部填补中国美国学史研究领域一项空白的力作。中国人介绍和研究美国,并非自今日始。早在中国被轰出中世纪②,不由自主地被迫开眼看世界的一个半世纪前,就已开始了这一“惨淡”而又曲折的历程。此后,“以美为鉴,谋祖国富强之路”,始终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所苦苦求索的主题之一”(第196页)。时至今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介绍和研究美国的著述,虽说不上汗牛充栋,却也蔚蔚大观矣。然而,长期以来,却没有人对中国人认识美国的思想历程进行认真的、系统的梳理,更没有人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第一个从学科建设高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的,正是青年学者杨玉圣同志③。1989年4月13日,他在《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重视我国美国学史的研究——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的短论,呼吁史学工作者加强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文人介绍和研究美国的历程的研究。此后,杨玉圣便一头扎进了中国美国学史这一课题的......

北朝社会婚姻状况刍议
作者:廖健琦
北朝社会婚姻状况刍议廖健琦内容提要北朝社会的婚姻状况带有浓厚的母系制的文化习俗。由于少数民族的落后性,其婚俗有门户婚与非门户婚并存,婚姻重财币、流行早婚、再婚及妒嫉成风等特征,并且这种风俗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北朝婚姻落后性男女婚嫁,结为夫妇,是为婚姻。关于中国古代之婚姻,前人已多有关注,如陈顾远氏的《中国婚姻史》,陈原氏的《中国婚姻史稿》,清人赵翼亦在其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特立章节论述之。然因或为通史著作,突出某几个方面而难以全面涉及,或为对某朝某代婚姻状况之共性的叙述,无法让人了解某朝某代婚姻状况之全貌。而且,古人认为婚姻基于天地阴阳之理,顺男女自然之性,为国家社会之渊源,故自周以降,历朝多立定制,导民婚媾,纳诸轨物,使无怨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婚姻生活中一贯之定制。又因每一朝代为一特殊之朝代,具有其别于它朝代的种种特殊性,在婚姻方面亦无例外。如北朝的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这几个封建王朝,或为少数民族建立,或为少数民族化的汉人建立,或为汉人建立,因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与汉文化迥异的情况,甚或保留了文明社会......

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
作者:郭德宏
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郭德宏内容提要从社会史角度拓宽中国现代史的研究领域,是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五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上述观点都可以借鉴,特别是关于社会史是一个新方向、新方法的观点,更可以直接地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将这种观点所提出的一些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去。对此作者从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吸收社会史研究的内容、运用社会史研究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诸方面,就如何加深中国现代史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关键词社会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社会史研究在中国沉寂了几十年之后,从80年代中期迅速复兴,各种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中国现代史领域,这方面取得的成果还不算多。社会史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到底有何关系?怎样从社会史的角度拓宽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领域,加深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探讨。一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关于社会史的定义,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世界各国学者至今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英......

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周宝珠
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周宝珠内容提要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联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草市的兴起,无论在中国城市发展史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研究草市,是认识宋代城市的一把钥匙。关键词草市城市经济宋代宋代城市曾发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受到世人的广泛注目,从而研究宋代城市史者日渐增多。主要问题,如城市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以与农村户口相区别;由宋以前城市中的坊市分离,到宋代的坊市合一,店铺面街而居,遍布全城,从而使城市外貌发生巨大改观;草市勃兴,镇市形成,夜市、节日市等空前繁荣;商税增加,宋政府对商税依赖性加强,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中防火组织、厢坊制的完善等,无不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性质。本文因篇幅所限,在这里所探讨的仅限于草市本身的发展及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宋代草市的迅猛发展草市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降及唐代,其数量......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
作者:赵文洪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赵文洪内容提要中世纪西欧城市人的私人财产权利在城市早期受封建领主的各种侵犯和制约。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内容,一是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的发展,即城市摆脱了外在的对财产的封建性侵扰,并建立了抵制这种侵扰的机制;二是不自由人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的获得以及对城市土地的权利向市民私人所有权的趋近。这一切,都以城市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独立为前提。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私人财产权利城市人国内外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研究非常之多。但是,笔者尚未见到对其在私人财产权利发展①过程中的作用的较为系统的研究。而这样一种研究,对于了解私人财产权利在中世纪西欧的总体发展状况,从而城市在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的地位和作用,很有必要。因此,不揣冒昧,对此试作一探讨。本文认为,在城市,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内容,一是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的发展,即城市摆脱了外在的对财产的封建性侵扰,并建立了抵制这种侵扰的机制;二是不自由人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的获得以及对城市土地的权利向市民私人所有权的趋近。这一切,都以城市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独......

春秋日食三十七事考
作者:关立言
春秋日食三十七事考关立言内容提要春秋日食,是编制春秋朔闰表的重要依据。从前学者由于对日食公历日期的不能确定,所制闰月,多有舛误。今以科学测定之公历日食日期为准来校定春秋朔闰,则不仅可证前人之误,且能重新厘定出一份十分准确的春秋朔闰表来,为研究历法与春秋编年作好准备。关键词春秋日食朔闰春秋朔闰表,是研究先秦历法编年的重要依据;日食,是考查历法朔闰的标杆。以日食这个标杆,来校正春秋朔闰表,这就是我们要考查春秋日食三十七事的原因。两千年来,编订春秋朔闰表的学者,不下二百多家,大同小异,我们不再一一致评。仅举其代表作《春秋朔闰表》为例,来做一比较。《春秋朔闰表》作者为顾栋高,简称“顾表”。其作品曾载入《皇清经解续编》,1993年中华书局又出了单行本。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春秋历表的学者也为数不少,我们以张培瑜先生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简称“张本”)为例本,来进行比较研究。理清春秋编年,主要靠《春秋》和《左传》。但孔子编《春秋》韦编三绝,其中免不了要有错简遗漏;王安石又讽刺《左传》为断烂朝报,二书均不可尽信。既然《春秋》不可尽信,我们就不能据之编制年表。张表在其《凡例......

民国时期佛教界东西文化观研究
作者:李少兵
民国时期佛教界东西文化观研究李少兵内容提要文章作者对本世纪一二十年代之交和三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大背景下,中国佛教界关于东方文化、儒学与佛学、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时期佛教界东西文化观的特点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民国时期佛教界东西文化宗教史文化思想史民国时期,在新思潮冲击下,佛教界对自身进行革新,他们容纳科学等新思想入佛,提出了“建设人间佛教”的倡议,并积极“入世救世”。他们办刊物,建学校,革旧弊,组团体,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思想界的活动,想“建立现代佛学,化导现代社会”。此次革新在佛教界影响很大,使很多佛徒认识到自己必须与国家、社会的大势相适应,“不可忽略了时间与空间变迁重要性”,“不可违背了时代历史”①。这就为他们关注国家时事,积极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打下了思想基础。一二十年代之交和三十年代中期,文化思想界围绕“中国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爆发了两次东西文化观的论战②,佛界人士虽然较少参与,但对由此而形成的东西文化思潮却很留意。他们纷纷撰文阐述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整体性宏观性的认识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看法,逐渐形......

《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
作者:李雪山
《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书中土地制度的资料颇多,是本文的基本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国有还是私有,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说来土地国有是指国家对土地有绝对控制权,诸侯、官僚贵族和平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土地私有的标志即是土地可以买卖,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标准。因此,我将依据该标准讨论《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一山林川泽、苑囿牧场的国有《周礼》一书记载国家派专职官员管理山林川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泽虞“掌国泽之政令”;派囿人、场人等管理苑囿牧场。考古资料中苑囿方面的材料较多,《云梦秦简·内史杂》提及“苑啬夫”,是主管苑囿之官。《徭律》:“县葆禁苑,公马牛苑,兴徒以堑垣篱散及补缮之,辄以效苑吏,苑吏循之”。据注释小组的意见,县应维修禁苑及牧养官牛马的苑囿,征发徒众为苑囿建造堑壕、墙垣、藩篱并加补修,修好上交苑吏,由苑吏加以巡视检查。这里的苑吏或即指苑啬夫之类的官。近年出土的反映战国和秦王朝前期的龙岗秦简更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具体例证。简文表......

古郾子国考辨
作者:张汝鲤
古郾子国考辨张汝鲤《辞海》上说:“郾,古国名”,亦写作“”或“偃”。“郾城,县名。汉置郾县,隋改郾城县”。历代相传,郾城县是由古郾子国演变而来。明人张自烈撰著的《正字通》说:“郾城,汉颍川县,古郾子国故地,今为开封府许州郾城县”。清顺治十六年和乾隆十九年编纂的《郾城县志》以及《康熙字典》、《读史方舆纪要》等,也都承认历史上曾有过“古郾子国”存在。然而,民国初年雕版的《郾城县记》却说:“《字通》之说不足据”,对今郾城县为“古郾子国”故地予以否认。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发表一些拙见。郾城县位于中州腹地、黄淮之间;北通燕赵,南达荆襄,东通于海,西达于山;历来为交通之要冲,兵家必争之重地。从《史记·帝王本纪》中得知: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实际是二十五个部落,其中一支向东方发展,接受了太昊文化,被称为少昊;少昊的四世孙名皋陶,因生于曲阜偃地,赐姓曰偃。《路史》记载:少昊之后,封偃姓者二十二国(另有嬴姓三十九国,李姓四国),“皋陶封。,郾也。”《史记·夏本纪》载:“皋陶子,长伯翳,次仲甄。次封偃,为偃姓,即郾。”在古代,、偃、郾同声,互为假借,因此,、偃即郾。从上......

宋代私家撰述中的宋初政治疑案
作者:张明华
宋代私家撰述中的宋初政治疑案张明华北宋初年官修史书于宋初皇室内部争斗记载上的多处抵牾和略漏不能令当时和其后的史家所信服,后者在许多私家撰述中就披露了大量被官修史书歪曲、掩盖的史实,其中较为后代宋史研究者重视并引起较多争论的史籍有以下几种:《建隆遗事》、《续湘山野录》、《涑水纪闻》、《温公日记》等。而保存资料最多的是南宋人李焘所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本文简要分析这些私家撰述的成书、与官修史书就北宋初年一系列重大事件记载上的歧异及相互间的影响。一《建隆遗事》与王禹亻禹《建隆遗事》又称《箧中记》,共一卷十三章,王禹亻禹著。据南宋李焘、晁公武、王明清等考证,判定为托名之作。作者托名王禹亻禹,原因不外:一,“禹亻禹文章独步当世,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宋史》卷293,列传第52,《王禹亻禹传》),“事上不回邪,居下不谄佞。见善若已有,嫉恶过仇雠”(《涑水纪闻》卷3),道德、文章均为世人推崇;二,王一生三度遭贬,两次与皇室有关:先是在至道四年(998年)太祖皇后宋氏薨,王对太宗贬损宋皇后丧仪不满,私下与客友言“后尝母天下,当遵用旧礼。”(《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方平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方平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开封两地举行。冯友兰先生(1895—1990)是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际知名学者。多年来,冯友兰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近年来连续举行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冯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本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冯友兰的家乡,在他求学、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召开,具有特殊意义。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韩国、瑞典、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近百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炎志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河南大学校长王文金致开幕词。本次会议主题为“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会代表围绕着冯友兰与传统儒、释、道文化;冯友兰“贞元六书”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重建;冯友兰“三史”之比较及其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冯友兰哲学史学派成立的根据和特征;冯友兰哲学史方法论及其历史观念;冯友兰中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