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文革史学”初探——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例
作者:李金铮,邓红
198 9年 ,在新中国成立 40周年时 ,史学界编辑出版了两部回顾 40年史学历程的书 ,即周朝民等主编的《中国史学四十年》[1]和肖黎主编的《中国历史学四十年》[2 ] 。这两部大型著述对人们了解和认识 1 949年 1 0月以来的中国历史学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有遗憾之处 ,正如著名史学家刘泽华教授在谈到这两部书时所说 :令人感到不足的是 ,它们“几乎把‘文革’时期中的史学从 40年中排除出去 ,好像史学界没有参与‘文革’,或‘文革’中没有史学一样”,“严肃的、负责的史学家们不应回避这段历史。有人说 ,那不是史学。我则曰 :此言差矣 !那正是该时期的史学 ,而且是非常有特色的史学 ,是一代史学 !如果假我以时日 ,我拟写一本‘文革史学’,而且要把那些隐姓埋名的作者都考证出来。‘文革史学’是中国史学一笔巨大的遗产 ,不能弃而不顾。简单的抛弃 ,不仅是不负责任的 ,甚至是罪孽”[3] 。这确是发自肺腑之言 ,也是对所有史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但遗憾的是 ,刘先生所言并未引起史学界的充分重视。当时针指向 1 999年 ,即新中国成立 50周年时 ......
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二
作者:朱绍侯
笔者在拙文《军功爵制与名田制的关系》[1] ( p14 1— 199) 中曾说过 :“如果说西周五等爵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的话 ,那末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就是名田制。”还说名田制“那是按军功爵秩等级的不同 ,赐与立有军功者不同数量的田宅的制度”。用以说明军功爵制与名田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 ,对于各级军功爵的获得者究竟能赐与多少田宅 ,由于查不到具体资料 ,只能根据《商君书·境内篇》和刘邦汉五年诏令有关文字进行推测。所以在谈到秦汉具体赐田宅数字时 ,不得不说“这些具体的法律条文已经失传 ,现在我们已无从查考 ,或许秦简汉简的出土 ,将有可能提供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新资料”。现在这一期盼真的实现了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给我们提供了吕后二年 (前 1 86)按军功爵级别赐与田宅的法律条文。下面先摘录律文 ,然后再作必要的分析、探讨。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八十顷 ,驷车庶长八十八顷 ,大上造八十六顷 ,少上造八十四顷 ,右更八十二顷 ,中更八十顷 ,左更七十八顷 ,右庶长七十六顷 ,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 ,公乘廿顷 ,公大夫九顷 ,官大夫七顷 ......
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兼与刁忠民同志商榷
作者:贾玉英
御史六察也称六察官或六察御史。宋朝的御史六察制度 ,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宋朝御史六察制度的研究 ,虽有一些论述 ,1 但缺乏深入的专题探讨。本文在论述宋朝御史六察制度发展及其主要职能的基础上 ,就学术界的相关言论 ,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纰缪疏陋之处 ,请方家不吝赐教。一 宋朝御史六察制度的发展要深入探讨宋朝御史六察制度的发展 ,就必须先了解六察制度的创建及其在前代演变的基本情况。(一 ) 六察制度的创建及其在五代的变化以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的制度始于唐代 ,但创建的具体时间 ,史书无详细记载 ,只能从一些相关的文献记载中进行考察研究。《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载 ,监察御史“若在京都 ,则分察尚书六司 ,纠其过失”。这里的“分察尚书六司”,即监察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迄今为止 ,这条史料是关于唐代御史六察制度的最早记载。《唐六典》一书始纂于开元十年 ( 72 2 )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 ( 73 8)。以此推断 ,以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在《唐六典》修订之前可能已经存在 ,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 71 3— 741 )已......
太平天国侯相考
作者:朱从兵
在张德坚《贼情汇纂》中 ,经常出现将“侯”、“相”连在一起而成“侯相”的情况。这种情况尤以下两例最为突出 : 逮甲寅年踞江宁日久 ,为声色所迷 ,思无为而治 ,所有政事悉由伪 侯相商议停妥 ,具禀于石逆 ,不行则寝其说 ,行即代杨逆写成伪诰谕 ,差伪翼殿参护送杨逆头门 ,交值日伪尚书挂号讫 ,击鼓传进 ,俄顷盖印发出 ,即由伪东参护送韦逆伪府登簿 ,再送至石逆处汇齐 ,由佐天侯发交疏附官分递各处。[1] ( p192 )伪殿前丞相东殿吏部二尚书侯谦芳 :谦芳广西老贼 ,年约三十 ,身材中人 ,面白五官平正 ,髭髯稀疏 ,人颇文秀 ,癸丑二月封伪天朝总宣诏书 ,职同指挥。七月封恩赏丞相。甲寅三月调为东殿吏部二尚书 ,杨贼信任之 ,同恶相济 ,凡有机密事 ,皆引谦芳及李寿春计议 ,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 ,伪 侯相 为之侧目。[1] ( p68)这两处的“侯相”既不是人名 ,也不是太平天国的某种爵号或职官名称。在太平天国的爵职系统中没有“侯相”,只有与“侯相”比较接近的前后相邻的“侯”爵与“丞相”官职。从前后语境看 ,似乎是某类人物的单指 ,其与北王韦昌辉、翼王......
辛亥革命与禁烟运动
作者:张志勇
清末禁烟新政可谓“善举”,并卓有成效 ,但却无法挽救清王朝灭亡的命运 ,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历史使命 ,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追问与讨论空间 ,以至改良与革命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建设孰优孰劣的争论至今不休。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亡清未竟的禁烟运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状况 ,以证明革命的阵痛虽然不可避免 ,但却使整个社会得以新生 ,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近代化建设的发展。袁世凯窃国 ,特别是陷入军阀混战之后 ,禁烟等社会近代化改良运动受阻 ,那不仅不是辛亥革命的过失 ,反而是因为革命的成果被破坏造成的。所以辛亥革命后 ,中国仍然需要继续革命 ,直到革命的成果完全巩固为止 ,而不是相反。从北洋军阀时代社会近代化发展受阻的片面史实得出所谓辛亥革命不应该发生的某些结论 ,是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清末禁烟新政与辛亥革命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 ,也为了树立锐意图强的形象 ,清政府于 1 90 6年 9月 2 0日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三日 )颁布了禁烟谕令 ,“著定限十年以内 ,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1] ( p5570 ) ,由此拉......
蒋介石与朱、王二学
作者:黄道炫
儒学尤其是宋明儒学与蒋介石之间的密切关系 ,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宋儒是蒋介石丝毫不敢轻忽的部分 ,王阳明尤其为蒋介石终身服膺的精神导师。但是 ,对于蒋介石与宋明儒之间的具体联系及两者间复杂的思想传承关系 ,论者还缺乏细致的研究 1 。本文将对此试作探讨。一 蒋介石对朱熹理学的批评与继承儒学在宋朝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理学。朱熹理学发端于北宋 ,周敦颐、程颢、程颐开其端 ,南宋朱熹集其大成。顾名思义 ,理学的核心范畴即所谓“理”,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授受 ,天理二字 ,却是自家体贴出来。”[1] (卷十三 ) 朱熹进一步对“理”作了更明确具体的规定 ,指出 :“凡事固有所当然而不容己者 ,然又当求其所以然者何故。其所以然者 ,理也。理如此 ,固不可易。”[2 ] (卷十八 )理是制约、规范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同时 ,理更是宇宙的根源和根本存在 :“合天地万物而言 ,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 ,流行发育万物。”[2 ] (卷一 ) 理是万物的主宰 ,理存在于万物之......
胡汉民立法思想述论
作者:赵金康
胡汉民 ,作为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元老之一 ,对国民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其在 1 92 8—1 93 1年参加蒋介石国民政府 ,担任重要职务 ,积极反共 ,大陆史学界在提到其时 ,总是冠以“国民党老右派”或“反动政客”之名而否定之 ;在台湾 ,因胡后期反蒋 ,出于为尊者讳之考虑 ,对胡未予确切评价。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 ,史学界先后出版和发表了《胡汉民》(周聿峨、陈红民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4年版 )、《九一八事变后的胡汉民》(陈红民 ,《历史研究》,1 986年第 3期 )、《1 92 8——1 93 1年的胡汉民》(席富群 ,《史学月刊》1 994年第2期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 1期 )等一批著作和论文 ,对胡汉民的抗日思想、政治思想及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研究 ,拓宽了胡汉民研究领域。在台湾 ,研究胡汉民的论著也相继问世 ,主要有 :蒋永敬著《胡汉民先生年谱》(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 ,1 977年版 )、成台生著《胡汉民的政治思想》(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论中世纪晚期英国议会政治
作者:程汉大
长期以来 ,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 ,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核心构件的议会政治 ,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通常是借助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这种看法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历史验证 ,如今几乎成为不证自明的定论。据此 ,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 ,议会政治是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绝对无缘的。然而 ,事实证明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两者也有可能联系在一起。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政治实践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尽管可能是惟一的 )例证。一就内涵而言 ,议会政治指的是这样一种政治形态 ,即 :议会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权力实体之一 ,在政府体制结构中占据了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 ,并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运作中能够发挥突出甚至主导作用。一个国家只要具备了上述基本特征 ,就可以认定为出现了议会政治。至于议会的社会基础是否广泛 ,其产生方式是否具有民主性 ,其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等 ,则属于议会政治的外延范畴 ,这些特征只有到议会政治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才可能具备。国内学术界之所以不愿意承认中世纪有可能产生议会政治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理论上混淆了议会政治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对议会政治概......
1953年东德事件与美国对苏东“演变”战略的起源
作者:石斌
一“演变”苏东的战略作为一种理论构想 ,应该说早在冷战之初就已被粗略地提出来了 1 ,但在2 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前东西方尖锐对立、交往渠道闭塞的情况下 ,尚未成为美国政府的一项正式、明确的政策目标。众所周知 ,艾森豪威尔政府针对苏东内部形势的政策口号 ,是其外交政策主要发言人、国务卿杜勒斯公开鼓吹的“解放”政策2 。在实践中它实际上是对杜鲁门政府早已实行的以改变苏联东欧内部政治体制为根本目标的“激变”战略的继承和发展。[1]1 952年美国大选期间 ,杜勒斯对“遏制”政策的著名评语是“消极、徒劳和不道德”,这既是出于共和党的竞选需要 ,也是缘于他对“遏制”战略的狭隘理解。按照杜勒斯的解释 ,“遏制”战略只满足于围堵而不是削弱苏联的势力和影响 ,等于是承认东欧的现状。事实上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东欧的政策并不限于这种狭义的“遏制”,至少从 1 949年底开始 ,它就把促使苏东国家内部体制发生根本变化确立为一项基本目标。杜鲁门政府题为《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的政策》的 NSC58/ 2号文件指出 :美国应当做更多的事情来“消灭或至少减少苏联在东欧卫星国的势力”......
英国与德国的重新武装
作者:洪邮生
20世纪 50年代前期德国的重新武装是引起有关学者广泛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不仅是西方国家加强冷战的重大步骤 ,而且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亦有着影响。在酝酿德国重新武装过程中 ,作为当时西欧主要强国的英国的态度和政策十分醒目 ,褒之者称赞英国拯救了西方联盟的团结 ,贬之者指责它的政策导致了欧洲防务集团计划的失败。本文根据英国文件等史料对这一时期英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及其动因作一探讨 1 ,以就教于读者。一1 950年 6月 2 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预防战争蔓延到欧洲 ,9月美国提出加强西欧防务的计划 ,并在同月召开的美、英、法三国外长纽约会议上进行了讨论。美国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在北约框架内建立由西欧各国派兵组成的欧洲联合防务部队 ,设立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统一指挥。美国计划的关键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的重新武装。计划提出 ,德国提供 1 0个师的兵力 ,它们以“军事单位”的形式加入欧洲防务部队 ,而不得构成“国家军”,以保证处于北约的牢固控制之下。为争取西欧国家同意这一安排 ,美国拟派出一名最高司令 ,增加对西欧的兵员和军备援助。美国认为 ,建立这样一支欧洲防务......
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福利观
作者:陈祖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英国建立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堪称典型的“福利国家”。长期以来 ,国外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然而 ,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对福利思想则很少涉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史学研究的繁荣 ,我国史学界对英国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论著丰富了我们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认识。然而 ,如同国外学术界的研究一样 ,我国史学界有关英国福利国家的研究也相对集中于对英国福利制度缘起、发展、框架和功能的介绍。作者认为 ,福利思想是福利制度建立、发展和变化的前提 ,只有深入研究具体国家的福利思想 ,才能更好地把握该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深刻领会其实质。就战后英国而言 ,英国在福利思想方面主要形成了四大流派 ,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左派”、“新右派”以及“工业国家学派”1 。作为福利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国家福利的产生、目的与功能等进行了阐述。本文就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福利观进行研究 ,以求教于方家。一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福利观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
论秦汉之际的崇势利之风
作者:郭炳洁
春秋及战国初期生产力的变革瓦解了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奴隶社会的政治结构。由于规范社会秩序的礼制被破坏 ,体现其精神的“孝”“友”等伦理价值观念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从战国中后期至汉武帝“独尊儒术”期间 ,社会上刮起一股渴望并追求财富和权贵的劲风。对战国时期这一现象多有人论及 ,本文着重探讨统一封建帝国建立初始 ,即秦汉之际的崇势利之风 ,力求在对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的分析中理解社会转型对社会心理的深刻影响。一春秋战国时期 ,变动的社会秩序把人们从西周以来严格的宗法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力量 ,进而敢于怀疑鬼神和天命。社会给个体活动提供了少有束缚的广阔舞台 ,人们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很快大部分人就把目光聚焦在财富和权贵上。从《史记》、《新书》、《盐铁论》等典籍中 ,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崇势利之风已吹遍了社会各个角落并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一 ) 经济领域秦统一中国后 ,虽然采取了严厉的抑末措施 ,但仔细考察其打击对象多是山东六国大工商业者 ,而对原秦国工商业者政策比较温和。如为著名女商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
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
作者:熊秋良
传统慈善事业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较为详尽地剖析其管理方式、运作特点以及由此体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港台及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已有一定的研究 ,但多为全面论述。1 中国地域广阔 ,全面的评析难中肯綮 ,从而决定了区域化考察是推进相关研究的必要步骤。2 湖南是清代慈善事业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 ,不仅慈善机构种类较多 ,数量可观 ,而且经营管理特色显明 ,富有成效 ,而相关研究则非常薄弱 3,笔者钩沉史料 ,拟对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剖析 ,总结其运作特点 ,期为中国区域慈善事业史研究有所助益 ,尚祈方家教正。一 清代湖南慈善事业的分类及功能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兴办 ,源远流长 ,其中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仓储系统汉初已出现 ,而恤老济贫的养济院等慈善机构在明代也初具规模。明末 ,各地历经兵燹 ,民生艰难 ,恤政也遭到破坏。清入关后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基础 ,统治者对恤政尤为重视 ,顺治八年 ( 1 651 ) ,顺治帝诏令各省、府、州、县 ,对旧有养济院按定额给养 ,并从实稽察 ,讲求......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
作者:张九洲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上的贡献永彪史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 ,也进行了社会文化的改革 ,人们对其评价也是很高的。然而笔者认为 ,人们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的认识和研究还存在着不足。这表现在 :一方面 ,人们对其文化的改革评价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政令 ,而忽视社会实际效果的考察 ,导致评价过高 ;另一方面 ,对新文化改革的阻力和许多措施失败的原因也缺乏深入探索 ,普遍认为只是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结果。本文针对这种不足 ,一方面从当时社会文化改革的下层和民初的社会现状入手 ,来分析和认识新文化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探究文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是有启迪作用的。一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 ,主要表现在文教制度、保障人权和铲除封建陋俗等方面。在文教领域 ,首先是“改元”。 1 91 2年 1月 2日 ,就任了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通电各省 :改用阳历 ,并以 1 91 2年 1月 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 ( p5)其次是改革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蔡元培出任教育总......
20世纪资源观述评
作者:张二勋,秦耀辰
一 引 言在整个 2 0世纪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对资源问题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2 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世纪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 ,直到进入战后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世纪初期 ,世界范围内为争夺霸权的冲突 ,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 ,但客观上由于战争需要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战引发的高技术是战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继 1 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之后 ,人类社会又在 2 0世纪上半叶相继实现了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 ,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技术前提。欧美西方国家在 2 0世纪初相继实现工业化。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 ,也使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迅速崛起。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而且也逐步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推动了科学进步。生态学、经济学、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为资源科学的诞生和资源观的演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2 0世纪以来广泛开展的一系列资源综合考察和区域调查研究 ,为资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实践......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续)
作者:李振宏
六 改革开放时期的史学方法论研究1 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人们在总结“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践踏史学 ,将历史科学变成“阴谋史学”、“影射史学”的历史教训的时候 ,逐渐开始在三个方向上思考问题。一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唯物史观 ,有没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二是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同时 ,是否应提出建立历史学科自身的方法论体系 ;三是在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的研究方法之外 ,是否还需要探讨新的方法论途径。事实上 ,在这三条思维路径上 ,人们很快有了统一的肯定性的认识 ,并由此推动史学方法论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对唯物史观的正本清源 ,在新时期里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由于这一点虽不是我们本文概述的范围 ,却又与本文的论题有关 ,所以我们略作简述。对唯物史观的新的检讨 ,使人们看到以往我们所奉行的唯物史观 ,实际上原本并不是那个样子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它既不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更不是唯物史观所必含的基本内容 ;阶级斗争理论 ,仅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更不是所谓唯物史观的核心 ;人民群......
谈《史记》的篇章排列顺序
作者:杨光熙
《史记》篇章编次较灵活 ,不似《汉书》严整 ,有些地方乍一看似乎还很“混乱”。因此 ,历代学者多有不解者。司马贞在其《索隐》里就曾批评太史公篇章编次不当 ,认为《司马相如传》不宜在《西南夷》下 ,《大宛传》不宜在《酷吏》、《游侠》间。金人王若虚继之说 :“凡诸夷狄 ,当以类相附 ,则《匈奴》亦岂得在《李广》、《卫青》之间乎 ?……及至《刺客》,乃独第之《李斯》之上 ,《循吏》则第之《汲郑》之上 ,复何意哉 ?”(《滹南遗老集》) 清代赵翼则以为 ,太史公并没有按照某种标准排列篇章 ,而是随得随编 ,他说《公孙弘传》后忽列《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传 ,下又列《司马相如》,《相如》之下又列《淮南衡山王传》,《循吏》后忽列《汲黯郑当时传》,《儒林》、《酷吏》后 ,又忽入《大宛传》,其次第皆无意义 ,可知随得随编也。(《廿二史札记》) 今人朱东润先生以为太史公编次本有义例 ,后因窜乱才造成不可解。他说 :“大要自四十九篇以上 ,诸篇次第皆有意义可寻 ,自五十篇以后 ,中经窜乱 ,始不可解。”(《史记考索》,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年 )当然也有认......
西汉后妃干政问题浅析
作者:文愚
论者一般认为 ,汉代妇女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她们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性。特别是西汉后妃 ,积极参政、议政 ,甚至于大权独揽 ,这为其他朝代所少有。刘邦的妻子吕后立少帝 ,甚至在惠帝、少帝时独掌大权 ;景帝母窦太后 ,“好黄帝老子言 ,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 ,尊其术”(《汉书·外戚传》) ;哀帝时 ,许皇后上书议政 ;成帝母后王政君 ,全权处理后宫之事。汉代后妃干预政治 ,形成一种社会气候 ,哀帝时曾有大臣惊叹 :“万岁之子未能持国 ,权柄之重制于女主。”(《汉书·王商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一 后妃干政 ,是由当时的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个体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个体家庭 ,生产落后 ,规模小 ,经不起天灾人祸的冲击。“男子力耕 ,不足粮馕 ,女子纺绩 ,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不稳定家庭状态 ,迫使男女双方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渡过难关 ,要求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刘邦之家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汉书·高祖本纪》) 。汉代画像也多有妇女田间劳动的场面。在丈夫服......
谈佛像的时代性及其中国文化因素
作者:吴爱琴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 2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存口授浮屠经。”是说西汉末年景卢从外国使节那里听到了佛经 ,从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 ,自西汉末年传到中国 ,影响了以后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得以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并且又传到邻近的朝鲜和日本等地区 ,除其具有自身的宗教艺术魅力 ,即能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被统治阶级利用外 ,也因为它具有包容和被改造的因素 ,亦即在并峙中土的过程中 ,和汉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和异化。佛教造像就是最能够反映这一融合和同化的例证 ,我们从佛教造像的历史演变 ,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 ,不断地与中国各地实际相结合的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本文试图就此对佛教造像的时代特点及其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 汉、十六国时期佛教在西汉末年最初传入中原时 ,基本上依赖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方术而生存。故当时很少有人理解它 ,一般把它视为神仙 ,因而它的造像一般多混杂于道教的画像之中。实物......
关于宋太祖早年任职的三点考证
作者:张其凡
~~关于宋太祖早年任职的三点考证@张其凡$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蒋经国与《蒋经国传》作者江南刺杀案
作者:翁有为
记得 1 987年读研究生期间 ,听说有一位作者江南(刘宜良 )写了本《蒋经国传》,被台湾派遣的特务在美国暗杀了 (其实 ,江南早已于 1 984年 1 0月 1 5日被特务暗杀 ,但当时对此新闻并未注意。由于 1 99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蒋经国传》第 2版发行的效应 ,故而 ,已不是“新闻”的此事又成了“新闻”)。那时蒋经国已在台湾当了多年的“总统”了。当时我正在做国民党方面的论文 ,便出于想了解江南在其书中披露了蒋经国哪些丑闻、揭露了蒋经国哪些罪错以致被蒋帮特务暗杀的心理 ,很快跑到书店买了本大陆新出第 2版的《蒋经国传》回来。但读后令我大失所望 ,江南在书中虽然对小蒋不乏批评、指责 ,甚至于讽刺的话语 ,但从总体上看 ,对蒋经国的描写和评价是公允的、客观的 ,甚至是肯定的。在我看来 ,这本书在大陆对蒋经国是“小骂大帮忙”,蒋经国派特务谋杀江南实在太不能容物。正如留美学者谢善元教授在给该传所作的序言中所说 :“读者们如果细读本书 ,当可发现 ,江南对经国先生有些行为和措施 ,固然有所批评 ,对他的许多优点 ,也不厌其烦地加以表扬。他的基本态度 ,主要......
民族优越论:日本对外侵略的重要思想源流
作者:陈树涵
近代日本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 ,隐含在连绵不断的侵略行为背后的诸种思想理论是其精神指导和意识动因 ,其中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论是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即使在今天 ,这种优越感依然存在 ,并一再表现在日本对内对外政策上。因此 ,追溯、整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过程中的民族优越思想 ,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一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极为独特的看法 ,即日本是神国 ,日本人是神的后代。这种看法来自 8世纪的两部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当时日本刚经历了大化改新 ,建立起古代天皇制 ,为了确立以天皇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权威 ,史学家利用民间传说 ,杜撰了日本民族和日本国起源的神话。在神话中 ,日本人的祖先是八百万神中之最高神——天照大神 ,天皇是继承了天照大神以来万世一系皇统的“现人神”(即现出人形的活着的神 )。日本人据此认为 ,日本民族是神的后代 ,是最优秀的民族 ,日本的“国体”是“万邦无比的神国”。《日本书纪》中还说 ,第一代天皇即位时曾在奠都令中提出 ,“兼六合以开都 ,掩八而为宇”。“八”出自我国古籍 ,意指四方四隅 ,引申为天下、全世界之意。后人......
《史学月刊》2002年(总第255—266期)目录索引
作者: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从“资治”到“救国”——关于 19世纪史学经世致用思想变化之研究徐松巍 (1:5 )…………………………………………………对清代考据学批评之批评郭康松 (2 :5 )…………………………邓小平评价历史的方法论原则李义凡 张远新 (2 :11)…………历史与现实雷 戈 (3 :5 )…………………………………………从村童到学术大师 :韩儒林评传邱树森 (3 :10 )…………………明代起居注制度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和摩擦谢贵安 (4 :5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吴汉全 (5 :5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张剑平 (5 :11)………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新时期史学思潮侯云灏 (6:5 )………论二程的历史哲学范立舟 (6:14 )…………………………………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周文玖 (8:95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求真原则刘太祥 (8:10 1)…………………明至清前期海外关系的变化与史学向燕南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