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章开沅教授与中国近现代史写作
作者:李平生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与 2 0世纪 70年代末尤其是 80年代初相比 ,当今历史学似乎面临着话语权削弱的尴尬局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历史学论著写作而言 ,选题重复 ,观点雷同 ,文字艰涩 ,表述方式单一 ,缺乏思辨色彩 ,尤其是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诉求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历史学的应有功能 ,也影响了历史学的认知效果。事实上 ,历史学论著写作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古人要求文章的考据、辞章、义理三者不可缺一 ,这都说明历史学论著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陈述的层面上 ,还应该讲究文采和思辨。那么 ,应该如何看待当代历史学的写作状况 ,又应该如何提高历史学的写作能力呢 ?带着对这些相关问题的思考 ,笔者于 2 0 0 2年 1 0月初借参加上海大学举办“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 ,与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交谈。下面是根据录音和有关印象而整理的文稿。李平生 (以下简称李 ) :中国史学“文革”以后 ,在 2 0世纪 70年.....
涂山地望再研究
作者:陈立柱
~~涂山地望再研究@陈立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安徽合肥230053涂山;;渚;;三涂;;羽山;;会稽;;禹;;祖山夏人的祖先鲧死后化于渚,地在伊水之滨的三涂山旁。渚的合读即涂、即羽,三涂即是渚周方言的读音,即渚的异读。涂山、羽山、三涂山实为一山,双音与单语的区别缘于方音的不同。其地为夏人的祖山圣地,禹合诸侯于涂山即是在祖山大会诸侯,于宗庙赏罚黜陟。这是夏时的礼法。会稽是越语羽(涂)字的复音形式,禹合诸侯于会稽出于越人,或者是越人的伪造,也有可能是夏之后人辗转迁徙于此,奉禹之祀于其地,将旧地名带入新地方,由当地语音读出。~~(
汉新禅代中的刘歆
作者:刘敏
研究纪元前后的中国学术史和政治史 ,不能不重视刘歆这个人物 ,他对这两个领域均有作用和影响 ,不过 ,就历史人物的基本类型来划归 ,刘歆首先和主要应是学术人物 ,其次才是政治人物 ,他于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超过后者。但本文主要不是从学术方面 ,而是从政治视角观察评价刘歆 ,尽管文中要涉及他在学术方面的问题。刘歆为西汉王朝宗室 ,又为王莽新朝功臣 ,是学术造诣高深的经学家 ,又是将儒家理想制度付诸实践的改革家 ,汉新之际名儒贤达党附王莽者甚众 ,刘歆不幸被过多地关注和指责 ,应与此多重身份有关。以往学术界对刘歆于政治方面的认识 ,指责多于理解 ,其中或说他“违背父命” ,“为利禄”而“炮制符命”助莽代汉 ,或以“不忠”、“不孝”、“小人”、“政治投机”等来为其定论 ,笔者以为如此评价有欠公允 ,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一对于刘歆 ,清人皮锡瑞曾用“经学之大蠹”为其在学术上定位 ,用“不忠”、“不孝”为其在政治和道德上定位。其言如下 : 两汉经学极盛 ,而前汉末出一刘歆 ,后汉末生一王肃 ,为经学之大蠹。歆 ,楚元王之后 ,其父向 ,极言刘氏、王氏不并立......
宋人谥号初探
作者:杨果,赵治乐
谥号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被视为“国之大典” ,有关谥号、谥法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门“显学” ,无论是朝廷典制、私家规训或是文人撰述 ,有关“谥”的内容相当丰富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如宋代苏洵的《谥法》 ,针对此前的各种谥法版本 ,斟酌损益 ,审定谥号用字的意义 ,为后世礼家所宗 ;明代王圻《谥法通考》、清代刘长华《汉晋迄明谥汇考》也从用字释义、谥法源流方面作了简述 ,并且综录了历史上的各类人物及其谥号。 2 0世纪以来 ,由于谥号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意义 ,对于历史文献整理、历史人物评价也有着重要价值 ,因此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就国内学术界来说 ,从王国维、郭沫若、童书业等学术前辈到以彭裕商、杜勇等为代表的众多中青年学者 ,都对谥号、谥法问题进行过研究 ,迄今为止 ,已发表的专门论著多达数十种 ①,对谥的起源、谥法的规定、谥号的种类以及谥法研究的意义等 ,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 ,谥号自产生以来 ,其内涵和特征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不断变化的 ,对不同时期谥号的变化及其蕴涵的意义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②,已有的成果集中于对西周谥法的研究 ,其他......
契丹承天太后的儒化战略
作者:周宝荣
契丹社会的封建化主要是在景圣时期完成的。景宗时期的谋求图治和圣宗时期的全面改革 ,都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集团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就是承天太后萧绰 ①。在景宗时期和圣宗前期 ,萧绰分别以皇后和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国政 ,在辽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近 40年 ,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和战略家。虽然随着杨家将故事的广泛流传 ,萧太后亦几乎家喻户晓 ,但不论是舞台上还是小说中 ,她都被涂抹成专恣诡谲、残暴好杀的异国女主和侵略北宋的元凶。这是不合史实的。 1 962年 ,罗继祖先生在《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 3期上发表了《承天后与韩德让》一文 ,最早从正面肯定了承天的历史功绩。稍晚 ,吴平先生在台湾《大陆杂志》1 966年第 1 2期上刊发了《辽承天太后主政时期之内政与外交》 ,也持肯定态度。 80年代 ,在承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是孟广耀先生刊发于《内蒙古师大学报》1 984年第 4期上的《萧太后考评》和田禾先生刊发于《社会科学战线》1 987年第 3期上的《萧绰与辽朝中兴》。 90年代以来 ,除论文外 ,还出版了王占君的《契丹.....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作者:马雪芹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方面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有关 ,同时也是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形势所使然。明清两代政府对经济作物的种植都非常重视 ,早在龙凤十一年 ( 1 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 )明政权尚未建立之时 ,朱元璋就下令 :“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 ,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十亩以上者倍之 ,其田多者率以此为差。”同时对不种者 ,又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不种桑使出绢一匹 ,不种麻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1 ] (卷一七) 在政府的号召与督促下 ,明代以桑、麻、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高潮。湖广布政司仅洪武二十八年 ( 1 395 )一年就“计栽过桑、枣、柿、胡桃等树凡八千四百三十九万株”[1 ] (卷二四三 ) ,其他省份的情况可想而知。明代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内容单一的现象 ,巩固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 ,增强了农民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促进了城乡手工业的发展 ,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到了清代 ,随着社......
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幕府
作者:黎仁凯
幕府制是封建官僚制度的补充。在晚清封疆大吏的幕府中 ,张之洞幕府是继曾国藩幕府之后最具特色和影响的幕府之一。对于曾国藩幕府 ,学界已多有研究 ,论文、专著颇具规模。而张幕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迄今罕有研究成果面世。① 张之洞幕府建立于抚晋时期 ,发展于督粤时期 ,督鄂期间是其幕府的鼎盛时期 ,最具典型性 ,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晚清官僚制度向近代转型。本文拟就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幕府作一初步探索。一1 889年 8月 ,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1 2月 ,张之洞抵达湖北省城武昌接篆视事 ,至 1 90 7年奉调晋京入参军机为止 ,度过了长达 1 8年的督鄂生涯 (其中含两度署理两江总督 1年零 8个月 )。张之洞十分重视网罗各方人才充实幕府 ,“莅鄂不久 ,故锐意结纳”[1 ] (p2 50 ) 。因为其时督抚尚无自行选择属官之权 ,“铨选之权操自中枢 ,不能辟僚属以自助 ,不得已 ,储材于幕府”[2 ] (p3) 。此时 ,他抱着“欲在南方造一局面 ,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建树功业相颉颃”的勃勃雄心 ,大刀阔斧兴办洋务 ,开创了“湖北模式”的发展之路 ......
论英国与直系的关系
作者:张北根
最早出现英美是吴佩孚后台的说法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 1 92 2年 4月 2 2日 ,日本外相内田致电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吉田称 :“在一般日本人中传播着英美是吴佩孚的后台的看法。”[1 ] (p1 77)此后乃至当今 ,无论是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家 ,还是史学界 ,似乎都认为英国是直系的后台 ,直系“亲英”。近年来 ,随着资料的挖掘和思想的解放 ,对过去简单化的分析和单一的结论逐渐改变 ,如孙思白在《论军阀史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 982年第 6期 )一文提出 ,军阀有需要向外国势力投靠求助的一面 ,又有利害矛盾的一面 ,笼而统之地称为帝国主义“走狗”、“工具”不一定合乎实际情况 ,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有人尝试论证直系军阀和英国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 ,如娄向哲在《直系军阀政权与英美关系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 986年第 1期 )一文中从财政、军备等方面 ,对 1 92 2年5月至 1 92 4年 1 0月直系军阀在把持北京政府期间与英、美帝国主义的关系作了初步考察 ,认为英、美对直系的支持并不明显 ;陈存恭的.....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1937)
作者:谢晓鹏
过去 ,中国大陆史学界一般认为 ,1 93 2年 1月汪精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后 ,一贯推行对日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 ①。笔者认为 ,这一认识未免简单片面。实际上 ,汪在一·二八事变后提出了“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 ,此方针长期指导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 ,一直持续到抗战初期 ,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一 “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的提出1 93 1年 ,日本军国主义者趁中国宁粤对抗和国共内战的机会 ,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张学良奉行“力避冲突”政策[1] (p2 4) 和“不抵抗主义”[2 ] ,导致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日本的侵略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对国民党的统治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历史背景下 ,汪精卫开始形成“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思想。九一八事变后 ,对立的宁粤双方表示息争御侮 ,共赴国难。适应形势的变化 ,汪精卫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和谈话。 9月 2 4日 ,他出席广州各界抗议日本侵略大会 ,并发表演说 ,称 :“当此危亡之秋 ,.....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关于宪法批准问题的争论
作者:褚乐平
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存在着拥护宪法的联邦党人和反对批准宪法的反联邦党人 ,这两个派别在《美国宪法》的批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他们的争论 ,宪法被重新解释、补充。因此 ,研究这两个派别的思想和观点 ,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美国宪法》。近几十年来 ,在对美国早期宪政史的研究中 ,我国学者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出版了如王希的《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李道揆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99年版 )、张定河的《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8年版 )等一系列学术专著。这些著作对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争论的某些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对引起争论的焦点问题缺乏必要讨论 ,尤其是对引起他们思想分歧的深层原因缺乏进一步的剖析。因此 ,笔者在参阅了切西莉亚·M .凯尼恩的《反联邦党人》以及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赫伯赫·J.斯托林和默里·德赖编辑的七卷本《反联邦党人全集》、昆廷·P .泰勒编著的《联邦党人的本质》......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疯牛病对策
作者:魏秀春
自 1 99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危机以来 ,英国政府特别是保守党政府对疯牛病的应对措施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相关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 ,迄今国内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甚少。 2 0 0 0年 1 0月 2 6日 ,英国牛海绵状脑病 (俗称“疯牛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疯牛病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这份报告长达 1 6卷 ,引用了众多当事官员、专家和学者的证言 ,披露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书信 ,使用了详细的统计数据 ,详尽记录了疯牛病危机的产生经过。与此同时 ,英国政府在互联网上全文公布了《调查报告》[1 ] 。这就为我们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据此 ,本文将对保守党政府处理疯牛病问题的对策试作探讨。一自 1 986年英国确诊首例疯牛病以来 ,直到1 996年 ,为了维持消费者对英国牛肉安全的信心 ,当时的保守党政府顽固地坚持英国牛肉是安全的 ,一再以误导手段 ,不让普通大众了解英国牛肉产品和人类感染疯牛病的危险性。因此 ,《调查报告》的“大部分批评 ,所涉及的不是……就是 (政府 )隐瞒实情 ......
论刘知几处世思想的成因与史学思想的渊源
作者:杨绪敏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学界对它的关注 ,可以说是仅次于《史记》的一个热点。建国以后至 2 0世纪 60年代末 ,主要侧重于研究刘知几和《史通》的哲学思想、历史观和进步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70年代以来 ,对刘知几和《史通》的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刘知几生活的时代和家世生平、《史通》的学术渊源、史学理论和方法、历史编纂学理论及影响、历史文学理论等诸方面。其中关于刘知几处世思想的研究 ,有些文章虽然涉及到 ,但对刘知几政治态度前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关于《史通》的学术渊源 ,虽然已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过探究 ,但其中有些观点仍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一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 ,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是以“多讥往哲 ,喜述前非”[1 ] (p2 92 ) 而著称的。他的代表作《史通》被后人誉为“载笔之法家 ,著述之监史”[2 ] (p460 ) 。在《史通》中 ,他以尖锐的笔法 ,戳穿了罩在儒家经典上的光环 ,揭露了儒经所载古代圣君明主事迹的虚伪 ,指出了《史记》、《汉书》以来.....
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
作者:陈献光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 ,产生于 2 0世纪 40年代。美国口述史联合会 (theAmericanOralHistoryAssociation)宣称 :“口述史在 1 948年被确立为历史编纂的一种现代技术 ,当时 ,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 (AllanNevins)开始记录在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录。”[1] (p73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口述历史在世界各地已取得相当引人瞩目的成就 :不仅出版了一系列的口述史著作 ,而且各地相继建立口述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和专业刊物。① 目前 ,口述史研究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关于什么是口述历史 ,学者们却众说纷纭。仅举几说 :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教授认为 :“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意 ,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 ,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 ,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 ,经与文字档案核实 ,整理成为文字稿。”[2 ] (p12 0 ) 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则认为 :“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 ,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 ,.....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史及权力史观述评
作者:姚朋
一 历史社会学的新发展与曼的社会权力史“权力”一词 ,我们对它似乎既不熟悉 ,也不陌生。对它不陌生是因为我们常常不能回避它。正像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 :“从性关系到我们手中的饭碗、开的汽车、看的电视和追求的希望 ,它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1 ] (p1 ) 同时 ,由于权力常被滥用 ,以至权力概念总带着一股怪味 ;对它不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它面前会感到局促不安 ,多数人也并没有在这个权力社会中掌握权力。也许有时候你拥有一些权利 ,但并非权力。对于“权力”一词 ,《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的解释是 :行动的能力 ;政治的或民族的力量 ;占有控制或命令他人的手段 ;对国家、政府的政治控制 ;威权。《辞海》的解释则是“势力”。综合这些解释将导向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概念。在米歇尔·福柯看来 ,人体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中心因素 ,权力关系是由人体、权力和知识构成的三角关系 ,权力不仅是否定性的排斥 ,而且也是肯定性的干预。[2 ] (p1 54 1 55) 福柯还把权力关系看成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人类社会结构[3] (p2 4 8)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
产业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复兴的个案研究——《美国中西部经济:面向未来的历史回顾》述评
作者:王旭
美国中西部 ,一般通称“大湖区” ,是最典型的重工业区 ,与东北部轻工业区共同构成美国工业布局的“心脏地带”。作为一个功能和布局都相对系统完整的区域 ,其制造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在美国和世界都首屈一指。二战后尤其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大幅下滑 ,曾对其造成很大冲击 ,被形象地称为“冰雪带”(Snowbelt)或“锈蚀带”(Rustbelt)。在试图振兴老工业区经济的过程中 ,中西部于 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经历了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型 ,重新强化了在美国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目前 ,产业结构转型与中西部经济的复兴均已成定局 ,其深远影响日益彰显。这种带有根本性转折的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老工业区改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意义。 中西部的转型 ,萌发伊始就成为美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潮持续不衰。主掌经济调控大权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对此当然不会错过 ,它委托芝加哥分行 ① 于 1 995年发起《美国中西部经济 :面向未来的历史回顾》(AssessingtheMid westEconomy :LookingBackfortheFuture)研究项.....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
作者:彭南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若干农村地区的若干手工业行业不仅没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双重竞争下消失殆尽 ,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颇具内涵性的扩展 ,产生了若干乡村手工业经济区 ,其中较为典型的行业有织布、缫丝等传统行业 ,也有针织、花边等新兴行业 ,较为典型的地区有河北的高阳、宝坻、定县 ,山东的潍县 ,苏北的南通、海门 ,江南的无锡、吴兴 ,浙江的平湖 ,广东的南海、顺德等 ,但是 ,上述地区的上述行业也未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进一步转化。本文将这种发展定性为“半工业化” ,并将以上述若干典型地区、典型行业为主要考察对象 ,对这种“半工业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衰退原因、主要特点、作用与影响等问题 ,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 ,并运用比较方法对近代中国乡村中存在着的这种“半工业化”与农村传统手工业、西方经济史学界部分学者所探讨的“原始工业化”现象等 ,进行对比观照 ,力图揭示它们之间的若干共通性与差异之所在 ,以期引起经济史学界 ,尤其是从事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的学者们的重视。问题的提出 :近代乡村工业的实际与“半工业化”内.....
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作者:王瑞芳
新中农 ,是相对于土改前的旧中农 (或称老中农 )而言的 ,主要是指土改后由原来的贫雇农经济地位上升而出现的。新中农在 5 0年代初期的崛起 ,与中共实行的土改运动密切相关。 1 95 0年 6月 30日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 60 70 % ,全国得利农民连老解放区在内约 3亿人 ,约有 7亿亩土地分给了农民。”[1 ] 广大农民在获得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后 ,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农民生活也获得显著改善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 ①。在土改后短短的数年间 ,多数贫雇农的经济地位有了上升 ,成为新中农。而新中农的崛起 ,改变了土改前的农村社会结构 ,导致农村普遍中农化趋向。一 东北、华北老区中农化日趋普遍东北农村在 1 947 1 948年实行了土改 ,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 ,到 1 95 0年前后 ,农民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农村阶级关系也有所变动。其中最重要的现象 ,就是土改后贫雇农大部分上升为新中农。据 1 949年冬黑龙....
谈礼、义、仁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雪河
~~谈礼、义、仁之间的关系@刘雪河$广州大学历史系
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太学
作者:李馥明
~~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太学@李馥明$洛阳大学文史系
以唐代为例看封建社会的“母权”
作者:贾艳红
~~以唐代为例看封建社会的“母权”@贾艳红$济南大学历史系
英军退还舟山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作者:王开玺
~~英军退还舟山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王开玺$北京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