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笔谈
【编者按】关涉中国报刊史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学术兴盛以来,与中国报刊史研究相关的著述越来越多。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重视,目前在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报刊史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不仅这一学术领域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还引发了高层次学者的特别关注和理性思考。借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之机,我刊约请到国内历史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几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就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方法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涉及新闻史和近现代报刊史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和争鸣,加深学界对新闻史、报刊史研究的认识,推动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
郑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北京,100006
中国人自办报刊是在鸦片战争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还是初步的,无论报刊种类和销售数量都十分有限。中国报刊业的快速发展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五四之后。民国初年,全国的报刊有500多种,“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90多种”(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页)。二次革命后,尽管因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癸丑报灾”,全国的报刊锐减至139种(同上,第711页)。然而随着袁世凯的死去,报刊又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依据胡适的说法,仅1919年创办的报刊就有400多种。另据《第二届世界报界大会记事录》的记载,1921年时,全国有报纸1134种,其中日报550种(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页)。此后,报刊的发展更是空前,无论是种类,还是销售量,都远远超过了民国初年和五四时期。有资料表明,仅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政府机构和人民团体在不同时期所创办的报刊,就有4505种(李永璞等编:《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全国的大小报刊,总计达6万种左右。目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报纸有3000多种,刊物10 000多种(参见李金铨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序》,《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历史学的想象力:在事与叙之间
黄 旦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深圳大学鹏城学者。上海,200433
因了报刊史的兴趣,近几年连带着涉猎一点中国史学,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更甭提什么登堂入室。好在报刊史和中国史,属同一个家族,由此及彼,遂生出些许感触,也算是对自己在史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反思,当然主要是针对报刊史。不一定能说到点上,但也希望不是太离谱。
我对新闻史研究的理解
李良玉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具有很大的相近性。就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来说,报刊是晚清和北洋时代出现的事物,广播电台是1920年代末出现的事物,电视是1950年代出现的事物,互联网是1990年代出现的事物。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这些东西,尽管起初都有新鲜事物的性质,通过随后的发展,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各有不同,但总体上看,是可以包含在新闻媒体的范畴里面的。也许,除了广播电视史之外,将来会有网络新闻史,但在目前,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这三个概念,还能作为新闻出版研究的三个相对稳定的范畴。也可以说,他们分别指代三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领域。
实证功夫与多重视角
朱从兵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舆论的逐步开放,包括报刊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从无到有,在挫折中不断得到发展。近代报刊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其本身的运作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透过报刊所能看到的社会历史,不局限于报刊页面的呈现,更深刻的内容还隐藏在页面背后或页面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是独具慧眼的,在王天根教授的努力下,该所以近代报刊与社会历史为主题连续召开了两届学术研讨会,并在《安徽大学学报》开辟相应的专栏,也是深具学术用心的,为推进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和交流的平台。
国家与社会语境下的中国近代报刊分析
王天根
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教授。安徽,合肥,230039
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其时,“国家”多与现代性相伴而生,而“社会”与传统性密切关联,两者不仅有过紧张与对峙,也有断裂乃至错位。传媒在两者关系的弥合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专题研究·
世袭社会的另一种形态
——对六朝士族社会的一个初步观察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关键词]士族;政治权力;文化名望;世袭社会
[摘 要]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而从这一历史时期之前和之后的社会历史看,此前的秦汉社会并非世袭社会,而是已经走向了“选举社会”;从唐以后的历史看,更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样就有了一种在两个“选举社会”之间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情况,出现了一种回潮或曲折,似乎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但事实就是如此。
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陈春声 肖文评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授。广东,梅州,51401
[关键词]明清之际;韩江流域;潮州;客家;迁海;土楼
[摘 要]16和17世纪是华南地域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转折时期,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粤闽交界的韩江流域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形态因而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明显的“军事化”趋势,这一变化最终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经过长达一百余年的筑城建寨运动,韩江流域21个县都出现了大量的军事性城寨,而清初的“迁海”政策也对该地域的社会组织和聚落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复界”之后“粮户归宗”的举措,则导致聚族而居的单姓大村的普遍出现。
论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5
[关键词]中美联盟;20世纪初;日本
[摘 要]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中美联盟风潮之所以发生,与清末的危殆情形有关。就内在理路而言,作为中美联盟主张的支撑,以夷制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论及影响,中美结盟对清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
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基于二战后丘吉尔政府非殖民化政策的历史考察
潘兴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上海,200062
[关键词]丘吉尔;转型;非殖民化;英帝国;英联邦
[摘 要]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导致这场转型的因素有:第一,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二,英国国家利益是决策的基础;第三,冷战的新形势促使英国调整其政策;第四,反殖民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潮流;第五,英国的资源和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就丘吉尔个人因素而言,还在于:其一,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其二,丘吉尔在冷战中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丘吉尔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基石。总之,丘吉尔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实际上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之一。因此,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医学社会史·
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
兰教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关键词]改革者;哈维·韦利;纯净食品药品法
[摘 要]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美国的食品药品质量迅速恶化。民间改革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奋起抗争,政府中以哈维·韦利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员出于各自的目的也投入到纯净食品事业之中,为通过一部全面的纯净食品药品法而斗争。纯净食品议案的反对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中一些人的反对理论也是合理的。1906年,美国终于通过了第一部全面的纯净食品药品法,这是美国食品药品管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促进民众的福利。
从《疯狂简史》看罗伊·波特的精神医学史研究
邹 翔
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东,曲阜,273165
[关键词]《疯狂简史》;罗伊·波特;精神医学史
[摘 要]罗伊·波特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新医学史研究领域的卓越代表。《疯狂简史》是波特精神医学史研究的最后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在精神医学史乃至社会史等领域中的理论与创见。波特的研究及其成果对英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启迪。
·学术综述·
20世纪以来晚明士人群体研究综述
李竞艳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晚明;士人群体;价值观念;社会心理
[摘 要]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晚明士人群体的组织活动、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心态及士风、社会生活及生存状态、士人与地方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晚明特殊历史时期士人群体的新变化,为晚明士人群体及晚明社会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材料和新方法。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过于注重单个人或单个方面的具体现象研究、注重晚明士人群体的分化及变化研究,而对于士人群体的整体性研究、具体现象的文化解读、士人固守传统方面的研究,则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路径
——由近年来的傅斯年研究看人物研究的新视野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北京,100091
[关键词]学术史;傅斯年;人物研究
[摘 要]人物研究向来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史学潮流的变化,人物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取向。从近年的傅斯年研究来看,人物研究不再局限于人物本身,而是转向与人物相连的历史:由人看事,以此观彼,知人论世。这样,人物不再是研究对象,而是变成了一种研究路径,由此可无限扩展人物研究的范围,并可重现立体动态的历史场景,从而使历史人物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