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杨翼骧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张越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关键词]杨翼骧;中国史学史;《学忍堂文集》
[摘 要]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治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特点。杨先生条分缕析、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史学史研究有着规范性、严谨性和示范性的意义。杨先生很早就致力于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学史,他对中国史学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看法、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思考等,都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杨翼骧先生是南开大学著名的史学史专家。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了杨先生的《秦汉史纲要》;1987年、1994年和199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杨先生编纂的《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杨先生与吴泽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杨先生的学术文集——《学忍堂文集》,收录了杨先生的主要研究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杨先生去世后,由姜胜利先生整理的《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于2006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年适逢杨先生逝世10周年,9月,杨先生生前撰写的中国史学史讲义,以《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手稿存真》为书名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10月,经由乔治忠先生和朱洪斌先生订补,《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成四卷本,更名《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出版(商务印书馆)。通过杨先生的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一窥杨先生的治学过程与学术成就,而杨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贡献也得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来。
《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与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王红霞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宁学院社科部讲师。北京,100875;山东,曲阜,273155。
[关键词]顾颉刚;历史教科书;《本国史》;史学思想
[摘 要]从1923年至今,《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经历了出版、被禁、再版的曲折历程,共有三个版本。九十多年来《本国史》的三个版本和该书涉及的两个“案中案”,贯彻了“成一家之著述”的编纂宗旨。编写《本国史》不但是催生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重要契机,而且还是顾颉刚第一次对中国历史的全盘整理,培养并发展了他的史学通识,“教科书风波”则直接推动了顾颉刚“考辨古史”体系的建立。《本国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教科知识的普及,更深远的是它在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学术地位与持续影响。
《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以下简称《本国史》),顾颉刚、王钟麒(字伯祥)编著,胡适校订,192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29年春,国民政府审查《本国史》,下令禁止该书发行及学校使用。这场“历史教科书风波”很快被平息,而且此后顾颉刚也基本没有再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但值得注意的是,风波过后,顾颉刚仍不断提及此事,直到晚年,他对这件事情仍记忆犹新。1979年,他回忆起此事,称“教科书风波”为“文字狱”:“这是我为讨论古史在商务印书馆所撞出的祸,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这不禁让我们困惑,为什么“历史教科书风波”在顾颉刚记忆中的分量如此之大,甚至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有学者注意到了这场“教科书风波”,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分析这场风波产生的原因,指出《本国史》之所以遭遇“查禁”,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对顾颉刚等人发起的古史辨运动可能危及到民众信仰的担忧和对胡适等新文化人的不满,实质上是国民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一种手段。但编写《本国史》与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有何关系?“教科书风波”对顾颉刚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术界则较少涉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部教材重新审视,特别是对这部教材成书的背景、被禁风波、与顾颉刚史学研究的关系等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本国史》的三个版本与《顾颉刚全集》等资料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专题研究·
从历法后天看汉初历改的原因
李忠林
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兰州,730020。
[关键词]西汉;历改;历法后天;天命
[摘 要]依据史书和历简推算,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和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共发生过三次历法改动,其中前两次仅调小了朔小余余分,未改正朔。表面看三次历改是为了消弭历法后天的弊端,但每次历改减少的朔小余余分显然远不足以抵消累积的后天数值。通过分析历改前后后天数值变动情况,会发现其后天数据正好处于一个明显的低谷,因而可以暂时掩盖历法后天的真相,而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事实上,历改的策划者主要是为新历寻找一个具有天命色彩的起算点,而并未过多关注历法的实际合天程度。太初改历时正朔服色的改动更是为了迎合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论的天命理论。
载沣与清朝末年的铁路政策
李学峰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载沣;铁路政策;干路国有
[摘 要]张之洞死后,湖南、湖北掀起了拒债废约运动。载沣不察两省绅民根本无力自办的实情,错误地支持了两省的拒债废约运动,对两省拒债废约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给邮传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力之下,邮传部批准成立湖北铁路公司,搁置了四国借款谈判。日俄第二次协约签订后,清王朝的边疆危机大大加深,修筑铁路成为加强边防政治要图,而铁路商办进展缓慢且弊端重重,四国借款又签字在即,为摆脱困境,载沣仓促推出了干路国有政策。在还股问题上,载沣没有采纳张謇“宽恤民隐”的主张,支持了载泽、盛宣怀以逼迫四省绅民附股的还股方案,对四川绅民的正当诉求置之不理,一味压制,激化了矛盾,导致了局势的最终失控。
政争、权争与派系之争:上海商总联会分裂原因初探
彭南生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商总联会;国民大会;政争;权争
[摘 要]1921年上海商界总联合会分裂为以陈则民为代表的旧总会和以赵南公为中心的新总会,始则肇端于国民大会问题上的争执,继则加深于江苏省议会选举上的舞弊。政见的分歧是双方对立的基本原因,权力争夺是彼此角力的关键因素,商界内部的派系矛盾则是新、旧两总会摊牌的重要推手,在政争、权争与派系之争的背后,既掺杂着宁波帮与非宁波帮之间复杂的地缘因素,也存在着内部制度设计不合理、商联会成员社会成分复杂等组织缺陷。透过这一个案,不仅可以观察到商人团体参与政治的深度及其所受到的冲击,更能透视外部政治力量对商人团体的渗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1930年代中央苏区反革命罪的审判
——以《红色中华》的案件为中心
路子靖
历史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15。
[关键词]苏区反革命罪;《红色中华》;犯罪构成;量刑原则;审判;被告人诉讼权利
[摘 要]20世纪30年代苏区反革命罪的立法及司法,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层面处理反革命问题的首次实践。反革命罪的审判具有四个明显特征:(1)司法审判中的反革命罪构成要件前期以“政治判断”为主,后期以“法律规定”为主,具有相对确定性;(2)在量刑方面,实行革命重刑主义与特定情形减轻处罚相结合原则;(3)在审判方面,实行一级审判制与二级审判制相结合、依法裁判与重视群众意见相结合以及裁判委员会指导、主审制与陪审员制结合原则;(4)在诉讼权利方面,嫌疑人有一定限度的辩护权和上诉权。苏区反革命罪的司法原则对共产党主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刑事司法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建国初期商业公司授予权的归属与政府权力的划分
董瑜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讲师。天津,300071。
[关键词]商业公司;联邦制;联邦权力;各州权力
[摘 要]美国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商业公司都由各州议会颁发特许状建立。不过,每当有人提议由国会授权建立商业公司时,都会引发争论和反对。反对者提出,国会没有被赋予建立商业公司的权力。建国精英对商业公司授予权归属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权力范畴上的态度。特别是制宪会议之后,虽然联邦权威得到了加强,但宪法并没有在联邦与各州的权力上划定明确界限,联邦与各州在权力上不断博弈。在博弈中,各自权力的范畴,在于政治精英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衡量。
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
——兼论美国第13~15条宪法修正案的相互关系
梅祖蓉
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人员。江苏,南京,210023。
[关键词]公民权;选举权;宪法修正案;政治妥协
[摘 要]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依托影响力强大的政治力量与时代的主题,美国公民的公民权与政治权利,通过第13~15条宪法修正案渐次得以伸张。但是,这一过程是在与反民主的政治与社会势力的强烈对抗与冲突中完成的,以一次次的政治妥协为结果,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背景和进步中的退步。
斯蒂芬·波拉德之死
——英国现代临床医学的诞生与医疗救助之间关系的另类真相
邹翔
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东,曲阜,273165。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疗救助;英国史
[摘 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临床医学在西欧诞生,这在医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但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并非一帆风顺和顺理成章,而是掺杂了很多政治的、文化的等非医学因素,有些因素并非光彩,并由此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的英国穷病人斯蒂芬·波拉德的死及其引发的法庭诉讼,就反映了这种境况。这个穷病人很不幸地成为医疗救助服务于临床医学发展内在机制的牺牲品。该案例既有助于我们认识该时期英国临床医学与医疗救助之关系的真相,并对临床医学做出客观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医疗救助与国家权力和弱势群体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借鉴历史经验,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福祉。
·经济社会史·
试论唐后期土贡物产的地方流动
——以地方官员的礼物馈赠为中心
夏炎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历史学院副教授。天津,300071。
[关键词]唐后期;土贡物产;礼物;地方官员;区域文化
[摘 要]在唐后期地方官员之间馈赠的礼物之中,有许多就是当地的土贡物产,这使得土贡的流动方向出现了新趋向。土贡物产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距离差异明显,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土贡物产的地方流动,使得土贡的地方性再次脱离中央性而展现出来。这种由地方官员主导的土贡物产的地方流动,不仅使土贡物产的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地方文化交流网络。这一文化网络虽然在表面上体现着地方官员间某种思想观念、生活心态及文化理念的交流与传递,实际上却象征着地方间的某种文化诉求,对于推进区域间经济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20世纪前期广州社会纠纷调控考察
邢照华
历史学博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广州,510410。
[关键词]水利纠纷;铺权争夺;工团纷争;集资争执;政府调控
[摘 要]20世纪前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多种矛盾交互汇集,纠纷发酵,在城市中的表现尤其典型。就广州的情况而言,这一时期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纠纷应对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互补性,但调解本身仍然呈现出无序化和多方博弈的特征。在具体涉及水利、铺权、寺庙集资、工团、劳资等多发纠纷中,广州社会始终有多种力量对这类社会紧迫问题进行关注并参与其中,以寻求在公共事务中扮演角色。在群体性的水利纠纷事件处置中,政府、公益组织和乡绅名流三种力量的表现具有一定差异,呈现出了递进层次关系。究其原因,在于乡绅名流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介入程度及期待程度最优。在铺权产权纠纷中,政府习惯于采取含混不清的安抚方式进行处理,但没有摆正公平利益原则。在寺庙集资纠纷中,由于政府管理程序的严谨性本身面临质疑,导致矛盾难以有效平息。在工团、劳资纷争中,政府的主导性明显,社会贤达人士的感化作用也不可低估。总体看来,缺少政府与民间协作的综合的、条理性的机制,是民国前期广州纠纷调解中的一种普遍缺位现象,由此导致社会调解资源的宏观整合不足。而放眼全国形势,民国时代制度文明难产的共性特征明显。
·史学评论·
近百年戎族特征及称谓研究综论
雷紫翰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20。
姚磊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助研;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戎族称谓;戎族族群特征;戎族学术史;史学评论
[摘 要]纵观戎族研究的百年学术史,学界对于戎族特征及其称谓的认识,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从古文献中归纳出戎族的一系列特征,诸如戎处西部、戎非华夏、戎非顺族、文化后进、尚武好战、以牧为业、分布地域广且具有流动性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对戎族特征进行初步探讨;80年代以来,则围绕“戎”是泛称还是单一民族专名展开争论,逐渐形成了“泛称说”、“专名说”、“具体分析说”等多种观点。全面总结、反思、评论近百年来海内外学者对戎族特征及其称谓所持的各种观点,对于进一步探究戎族的历史文化源流演变等,有所裨益。
一部开创七十子研究的力作
——读高培华《卜子夏考论》〖HT6"〗①〖HT〗
吕友仁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关键词]卜子夏;孔子;七十子;孔孟之道;《礼记》
[摘 要]卜子夏是孔门弟子中的翘楚,文学(文献)尤为所长,对后世影响很大。遗憾的是,两千年来竟然没有一本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他的专著。有之,自高培华《卜子夏考论》始。高著的问世,实际上也是对“孔孟之道”这一学术概念是否科学提出了质疑。在孔子卒后,孟子成年之前,中间还有一个多世纪,如果套用“孔孟之道”的思维模式,这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思想就成了空白,这合乎历史实际吗?七十子研究的不足,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学界应以高著的问世为契机,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对七十子的研究,为填补那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空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