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0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6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诸子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笔谈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简牍材料的不断发现,先秦思想史研究以及诸子学研究都出现了新的热潮,不断有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改变着人们对先秦思想状况的传统认识。诸如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的诸子思想的共同性问题,“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问题,建立新的诸子学研究学术体系问题等等,都是对诸子学研究的新思考。然而,学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学术研究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或者是重大的学术转折,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改变。方法论研究的突破,是撬动学术变革的杠杆。所以,为了推动诸子学研究的新发展,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我国文化创生期思想学术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生动可靠的思想借鉴,本刊发起诸子学研究方法论问题讨论。讨论以笔谈的形式进行,发表对此一问题深入思考的思想火花,以激荡或点燃学界关于诸子学研究的新热情,探寻认识先秦学术的新路径。本刊希望这个讨论能够持续进行,期盼学界同人惠赐佳作。

关于子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承李振宏教授厚意,约我在《史学月刊》参加一次关于子学研究的笔谈。他对我很宽容地说,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谈都可以。我想,既然是大家在一起笔谈,最好一开始不必谈太专门的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学术交流场地。而且,个人对于子学本身,也觉得从入手处就还有一些似乎值得探究的难题,所以在下面试谈一些管见,提供讨论,并请各位批评指教作为子学研究对象的“子部”在目录学上的定位问题对于“子学”一词,我们一般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里有“诸子略”、在《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里有子部等等,所以子学就是研究子部之书的学问。如果只把问题说到这里,那么事情看来还是清楚的。不过,稍一细看,即可发现“汉志”、“隋志”以下诸书中的子部所收内容颇不相同。以下试从图书的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中浏览一下子部的概况。“汉志”列出诸子凡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尽管“其可观者”仅为前九家,那么也有“九流”。按“汉志”部伍书籍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另加“辑略”即目录,即所谓七部分类法。依照这样分类,子部之书当然是在“六艺”、“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范围以外,从而是不能相互混淆的。又据“隋志”序记载,曹魏时“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诸子•王官•学统:诸子起源再认识

晁福林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研究学术史,离不开梳理相关研究的学术传统。据专家解释,传统“乃是一种‘有效应的历史’,它不是固定的‘过去’,而是每一代人根据‘现在’的内在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指向‘未来’的进程”。先秦子学研究的学统的梳理可以说是学术史总结的一个典型案例。从班固到章太炎、胡适,再到当代学人,不断热议先秦诸子起源问题。这些研究深化了对于诸子学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卓见。我们梳理这个过程,会得到关于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的启迪。先秦诸子的时代是古代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段里面,学术大师不断涌现,像孟子那样,“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者,在所多有。战国后期,已经开始对于林林总总的诸子学说予以缕析分类。但这些缕析分类,皆无称“家”之例。《庄子•天下》将天下的道术分为六类,荀子作《非十二子》篇,剖析诸子学术,《吕氏春秋•不二》篇也用极简短的文字抉发诸子特点。至汉初,对于先秦诸子亦只称某子,如《淮南子•要略》述孔子、墨子学术,而不称儒家、墨家。称家之例始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然亦只称法家、道家、名家,其他三家则称为阴阳、儒者、墨者。至《汉书•艺文志》始有诸子十家之说。

回到诸子:无法之法

曹峰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3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大视野、多元性、开放精神、独创精神闻名于世。我们今天在研究这段以复杂、深刻、广大、精彩著称的思想史时,同样要秉持多元、开放的姿态,不要被固定的方法、单一的立场、僵化的思维所束缚。因此,我不认为有一种最佳的方法可以选择,尤其是在面向古典、以古典作为客观研究对象时(当然,如果是面向未来,从古典中寻求有益的素材以建构新思想时,方法和立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定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讨论,那么,“无法之法”或许是最好的回答。“无法之法”可以有这样两层意思,第一,不否认所有值得尝试的方法,也不认为其中哪些方法具有全面统领指导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新的方法的确能打开新的思路、开拓新的视野,但方法只是一种工具,代替不了研究对象自身,而且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其局限,过分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有时反而会忽视了对象自身。就诸子研究而言,使用方法的目的,是让诸子文本更好地把自身呈现出来,而不是喧宾夺主,使用方法强迫文本说话。所以“无法之法”,就是尽可能地排除工具的干扰,不戴有色的眼镜,不设既定的立场,竭力回到文本自身去。

先秦诸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建构

李若晖

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此即后世所谓小学、辞章、义理三学之滥觞。而义理之学,实包儒学与所谓异端,即儒学之外的诸子与道、佛二教,如熊赐履《学统》即以诸子与道释二教为异端。清末宋恕当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明确提出救世之策在于复兴“周末诸子之教”。在《致夏穗卿书》中,梳理两千年来先秦诸子学说绝亡之迹,归罪于叔孙通、董仲舒、韩愈、程颐:“叔始之,董、韩继之,程终之,四氏之祸同族,所谓烈于洪水猛兽者欤!”此实颠覆儒学正统以诸子为异端之说,于是如章太炎辈遂以诸子平列,近代子学得以复兴。其时适值西学借坚船利炮,攘攘东渐,故诸家虽重视诸子,却往往以之附会西学。如严复以《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内籀”,即归纳逻辑,“为道日损”为“外籀”,即演绎逻辑;康有为谓“墨子正开西学派”,“墨子专言物理”,“欧洲甚行墨学”;麦孟华言商君“其定制行事,固有深合于司法独立之制者”。其时有识之士如宋恕等即力辨其异。

•专题研究•

秦代“城旦舂”考辨

——兼论秦律的一些特点

张新超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关键词]秦代;城旦舂;刑等;秦律;附加惩罚措施

[摘  要]秦代的“城旦舂”有两种含义:一指某一级刑罚,二指某一类罪犯。作为刑罚的“城旦舂”包括“刑城旦舂”和“完城旦舂”两大类型。其中“刑城旦舂”分为“黥为城旦舂”和“斩为城旦舂”两等,“黥劓城旦舂”和“斩黥城旦舂”则属于加刑。不存在“耐城旦舂”刑。作为罪犯的“城旦舂”可分为“城旦”和“舂”两大类型。其中“城旦”可分为“小城旦”、“仗城旦”和“城旦”;“舂”可分为“小舂”和“舂”。在从事普通劳役时,“城旦舂”和其他罪犯混合在一起劳作;当从事有一定技能要求的劳役时,技能因素是第一位的,性别、年龄、刑等诸因素则是次要的。劳役的轻重并不是衡量刑罚轻重的可靠标准。秦代的“城旦舂”还有收没妻、子和受其他判罚较轻罪犯监管等重要的附加惩罚措施,这些措施是“城旦舂”区别于其他罪犯的重要标志。“城旦舂”的上述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秦代刑罚的特点。  

元代的盐引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李春园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关键词]元代;盐运司;盐引;计口食盐;粮中盐引

[摘  要]大蒙古国时期不存在统一的盐引制度。从忽必烈即位开始,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建立,户部集中管理、盐运司分区发卖的统一的盐引制度才逐渐形成,并于至元后期定型。盐引是元代食盐管制的核心票证,无论商贩还是官运都遵守“引盐不相离”的原则。由于有价值稳定的商品盐作为支撑,盐引又衍生出了支付功能,被元代官府和皇室广泛运用于军粮和籴、分例赏赐等。元代的盐引制度代表了北宋以来食盐“官控商销”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覆盖范围空前,而且盐利高度向中央集中。元中期以后,一方面盐运司发卖盐引演变为计口摊派,另一方面西北地区以盐引和买军粮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明初户口食盐和引盐开中制度的先河。

王宠惠何以担任民国首任外交总长

吴佩林 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董清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四川,南充,637009。

 

[关键词]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王宠惠;外交总长

[摘  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便着手内阁的选任,其提名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而让外交资历很深的伍廷芳任司法总长,颇受舆论争议,但孙执意让王出任外交总长,并在组织、舆论、心理上给予支持,最终得以如愿。究其原因,除王具备担任外长一职的素养外,还在于外交总长的选任实质是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一个缩影,暗含着孙中山要将重要的外交权揽于自己掌控的意图。

美国一战退伍军人补偿金问题

宋大振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补偿金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退伍军人提出,平民因战时国内经济繁荣而收入丰厚,他们因服役丧失了这一机会,联邦政府应当给予其补偿金,以平衡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反对派认为,补偿金将导致巨大的财政赤字,为国服役是公民的义务,联邦对此并无补偿责任。1924年,国会通过了妥协性的补偿金法案,给予退伍军人补偿金证书,但规定1945年兑付。退伍军人对此并不完全满意,要求立即兑付补偿金,为此展开了长期斗争,并引发了退伍军人进军华盛顿事件。1936年,国会最终满足了退伍军人兑付的要求,补偿金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一战退伍军人争取补偿金的斗争,对美国后来安置二战退伍军人和《军人权利法》的出台具有重要影响。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小事件”与“大历史”:《左传》之历史美学解读

路新生

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241

[关键词]“小事件”;“大历史”;历史美学

[摘  要]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似“小”实“大”,即实实在在深刻影响甚至制约过历史进程,却被当今史界冷落的历史事件。审视此类事件,《左传》正是合适的样本。以历史美学的视角剖析《左传》中齐、鲁交恶乃至于兵戎相见以及晋国从内乱到内治的崛起之路,秦、晋两国关系的大逆转,其中涉及的两起历史悲剧,以历史美学的标准衡骘厘析之,皆是由“小事件”而引发的“大历史”。《左传》“以小见大”的撰史方法和视角,对于《左传》以后的中国历史学发展具有开创性 、示范性的重要意义。


·史学评论·

中印边界问题学术史述评(1956~2013)

戴超武

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41。

[关键词]中印边界问题;“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研究趋向

[摘  要]中印边界问题不仅是涉及中印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学术问题,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受冷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学者的研究也力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印度和欧美学者(主要是英美学者)的研究,根据研究的时间段、主要领域、档案文献的利用程度以及相关论点和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时期和三个主要研究流派,即195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的“传统学派”,从197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修正学派”的形成和发展,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后修正学派”。立足于多国解密档案的国际史研究,将是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主要趋向。

16世纪明代财政史的重新检讨

——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关键词]16世纪;明代财政史;洪武型财政;史观;方法论;重新检讨

[摘  要]迄今对明代中国财政史最重要而且也是最流行的成说之一,是黄仁宇的“洪武型财政”说,由此将明代中国视为“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的典型。 “洪武型财政”说滥觞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其中对明代财政史的基本评价是保守、僵化与倒退。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学术理路出发,结合近年对于明代赋役与财政改革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对《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洪武型财政”说不仅受到西方中心论史观的影响,而且忽视了明朝中央大型财政数据文献的利用,致使立论根据严重不足,对一些基本史实存在误解。实际上,晚明中国已处在由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的过渡期。

·会议综述·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走向——纪念胡思庸先生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  健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由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走向——纪念胡思庸先生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1~3日在开封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近20年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呈现的新动态、新走向、新进展进行学术研讨,并追念胡思庸先生的学术贡献和生平事迹。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40篇,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学者与会。兹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总结了自己近些年的思考,认为:第一,要继续加强思想史学科自身理论的研究,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坚实基础。学术界对于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思想史与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等其他分支学科以及与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其他专门思想史的联系与区别等等,都缺乏应有的讨论。第二,要继续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视野,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三,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但同时要屏除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理解,加强对思想家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的研究。第四,要继续引进西方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但要加以“中国化”或“本土化”,避免对西方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生硬套用。